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小石潭记》《核舟记》考点复习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小石潭记》《核舟记》考点复习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7 20:0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小石潭记考点复习
星光不问赶路人 时光不负有心人
一、原文背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背诵注释
1.从:自,由 。
2.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3.篁(huáng)竹:竹林。
4.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珮与环都是玉饰。
5.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6.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7.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冽,凉。清冽,清凉。
8.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为,当作。
9.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10.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
11.翠蔓:翠绿的藤蔓。
12.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3.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
14.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1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
16.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7.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18.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1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0.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21.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凄凉。邃:深。
22.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23.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24.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坻,屿,嵁,岩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因为。以其境过清;
   (2)等于 而 的用法,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8、而 (1)表顺接。乃记之而去;
   (2)表修饰。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珮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二)《小石潭记》
1.运用形象的比喻,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把目光投向远方,观夜色下溪流的全貌――曲曲折折若隐若现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写游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神秘莫测)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写久坐潭边游人的感受(或文章的点睛之笔)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游历小石潭后最大的感受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第二段写“鱼”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1)动静相应。“佁然不动”,写鱼儿的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鱼儿活泼欢快的动态。一动一静,妙趣横生。
(2)虚实相生。正面写的是鱼,处处是从侧面写水。“空游”是写水的清澈。“影布石上”,也是写水的清澈。
(3)寓情于景。“似与游者相乐” ,人鱼并写。作者以鱼儿的自由自在来衬托人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的心情。比直言人高兴更有意味。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1)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2)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有什么作用?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冷寂的环境特点;又由景及人,传达出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凄苦落寞,表现了他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
课堂练习
一、注释
1.水尤清冽 2.日光下澈
3.隶而从 4.俶尔远逝
二、默写
1.隔篁竹,闻水声 , .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
.
3.凄神寒骨, .
三、翻译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核舟记》考点复习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一、文学常识
魏学洢,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浙江嘉善人,文学家。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1、体裁:实物说明文
2、重点字词:
器皿qì mǐn 罔wǎnɡ 贻yí 有奇yòu jī 黍shǔ 箬ruò 髯rán 糁sǎn 诎qū
二、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横着。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明有奇巧人 曰(称,叫作)王叔远,能以(用) 径(直径)寸之(助词,的)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为: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3.罔(wǎng)不:无不,全都。罔:否定副词,没有,无。
4.因:顺着,就着 象:动词,模拟。
5.尝:曾经。 贻(yí):赠送。
大苏:即苏轼。 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是)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有(yòu):同“又”,表示后面是一个尾数。
奇(jī):零头,零数。 有奇:有余,多一点儿。
2.高可二黍(shǔ)许:大约有两黄米粒那么高。 可:大约。
3.轩敞:高起宽敞。
4.箬(ruò)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覆:盖。 之:代词,指船舱。
5.启:开。 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词,表示顺接关系。
6.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7.糁(sǎn):用颜料等涂上。 之:代词,指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连词,表并列)多髯者为(是)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拿)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峨冠: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这里指戴着高高的帽子。
2.卷端:指画幅的右端。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3.其两膝相比者: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
4.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绝,极; 类,像。
2.矫(jiǎo)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3.不属:不相类似。属,类似。
4.诎(qū):同“屈”,弯曲。
5.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6.历历:分明的样子。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椎髻(jì):椎形发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棰形发髻。
2.舟子:撑船的人。
3.衡:同“横”,横着。 攀:扳着。
4.状:......的样子。(然)
5.其人视端容寂:那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其,那。端,正。
6.若......然:好像......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夷,平。了了:清楚明白。有(yòu):同“又”。
通:总共。而:连词,表转折。
2.曾[zēng]: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3.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4.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四、一词多义
1.为 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指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 是
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⑤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⑥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⑦表被动
2.而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
②启窗而观(连词,表承接)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
3.奇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的,不寻常的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4.可 ①高可二黍许 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③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值得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历历可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
介绍核舟时,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什么?
(1)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
(2)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开关,从这里写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3)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船的中部雕刻有苏轼文章中的句子,从这里写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想象。
船头三人各有何特点?
苏轼和黄庭坚陶醉在书画长卷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表现出豁达放旷的胸怀。
其中,苏轼表现出长者的慈爱;
黄庭坚表现出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
佛印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放浪形骸,洒脱不群。
“大苏泛赤壁”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为什么。
是顺流而下。从一楫“横卧”,两位舟子一个“倚一衡木”“攀右趾”,一个在烧茶,可以看出船是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