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口迁移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人口迁移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6 21:0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2 人口迁移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2.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西藏自治区人口迁移以区内为主,外迁人口比重低。完成下面小题。
3.限制西藏自治区居民外迁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收入②风俗习惯③自然环境④政治因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近年来,一大批教育、医疗工作者进藏帮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藏区人民的素质 B.加快藏区城市化进程
C.开发西藏的矿产资源 D.扩大国内的市场需求
我国中部某县是务工人员输出大县。该县甲、乙,丙三个村中,甲村距离城区最近,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居中,有多家工厂,经济相对发达;乙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小,广泛种植楠竹,经济落后;丙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最大,主要种植水稻和饲养生猪,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从经济发展程度推测,目前三个村外出务工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乙,丙、甲
6.外出务工时,相比乙村村民首选经济发达省份,丙村大多在附近市、县的主要原因是( )
①往返交通便利 ②兼顾务工务农
③务工收入较高 ④生活条件较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为了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乙村在政府支持下可优先发展( )
A.种植业 B.加工业 C.采矿业 D.物流业
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在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后现代社会带来个人主体性增强的背景下,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体最可能是
A.婴幼儿 B.青少年 C.青壮年 D.中老年
9.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经济 C.文化 D.交通
10.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缓解人地矛盾
②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③提高住房价格
④带动服务业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人口迁移是一种普遍的人口地理现象,对协调人地关系具有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赞比亚两个时段国内人口迁移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①所示人口迁移的驱动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自然灾害 C.地区冲突 D.边境贸易
12.②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的影响是( )
A.土地总面积扩大 B.农产品产量增加
C.人口老龄化加深 D.人口环境容量减小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1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1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如果只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C.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④时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常住人口是指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一般包括户籍和外来常住人口。下图为2011~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比(比上一年度)增长率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7.2011~2019年上海市( )
A.户籍人口减少 B.人口总量下降 C.常住人口减少 D.人口迁入趋缓
18.造成该时段上海市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政策变化 B.产业转型升级 C.城区面积扩大 D.人口自然增长慢
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若该项政策被实施,会刺激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下图表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9.2002—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
A.生育率提高 B.就业率提高
C.净迁出率下降 D.就业人口减少
20.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A.经济 矿产开发 B.环境 生态保护
C.政策 国土开发 D.军事 加强国防
“反向过年”是指年轻人选择将老家的亲人接来工作的城市过年,近年来选择“反向过年”的人大幅增加。下图为我国部分城市春节期间接待游客数量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据图推测,出现“反向过年”最多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深圳
22.“反向过年”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缓解农村老龄化问题 B.缓解城市春节用工荒
C.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 D.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差异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近年来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完成下列各题。
23.影响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生态环境因素 D.政治因素
24.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的社会经济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③优化当地人口结构
④带动当地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⑤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④⑤
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赴外省市就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五个省市。2011年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就业人数出现拐点,省内就业人数首次高于省外就业人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的主要原因是
①沿海产业向内地迁移
②农民工年龄偏高
③内地就业环境有所改善
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6.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
A.使河南省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B.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C.减缓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D.缓解河南省农村人口与土地的压力
二、填空题
27.人口数量与人口机械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__________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28.人口数量变化
(1)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所决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_________的高低。人口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数量的增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则_________。
(3)人口的机械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则人口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只是针对世界的局部地区而言,对全球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___________。
29.人口机械增长:____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的变化。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____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____区。
三、综合题
人口流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川渝地区人口主要流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其次是青藏高原、京津冀、云贵高原、新疆等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影响川渝地区人口流出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条件 B.迁移距离
C.能源状况 D.收入水平
31.推测川渝地区流入青藏高原的人口具有典型的( )
A.季节性 B.广泛性
C.稳定性 D.突发性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当时东北地区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人迁入。图示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称为“雁南飞”。
材料三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人地区主要是东北地区,这里突出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哪些
(2)1985年后人口迁移又从东北迁回山东,称“雁南飞”现象,其产生原因是什么
(3)分析“雁南飞”现象给山东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
【分析】
1.
由所学知识可知,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所以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使其出现"用工荒"现象,但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 错误。农民工回流不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B错误。农民工回流,使城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正确。农民工回流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外迁等有很大关系,不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供应紧张,D 错误。故选 C。
2.
由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A 错误。虽然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B 错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越来越好,不可能日趋恶化,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C错误。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正确。故选D。
【点睛】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
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3.C
4.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人口迁移逐年增多。但是由于西藏地处高原,空气稀薄、交通不便等自然条件和语言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和其他省区有很大差别的社会条件以及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等,导致迁移中的中介障碍很多,且克服起来的难度也较大。处于这种条件下的人口群体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必然与有较好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的内地不同,省区际迁移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大大低于其他省区,西藏的人口迁移主要是自治区内的迁移,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
4.
据上题的分析可知,西藏自治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因此对外联系较少。近年来,一大批教育、医疗工作者进藏帮扶,主要目的是提高藏区人民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A正确;进藏务工或经商可以加快藏区城市化进程,教育工作者和医疗工作者进藏不是为了开发资源、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等,B、C、D错误。故选A。
【点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 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5.D
6.A
7.B
【解析】
5.
乙村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最落后,人均耕地面积最小,外出务工比例最高,丙村人均耕地面积大,外出比例相对较小,甲村经济发达,离城区近,有多家工厂,外出比例最小,目前三个村外出务工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应该是乙、丙、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
丙村人均耕地面积大,种植水稻和饲养生猪,大多在附近县市找工作,往返交通便利,①对。可以兼顾务工务农,提高收入,兼顾家庭,②对。③④错。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
乙村人均耕地面积小,盛产楠竹,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政府应该优先支持发展楠竹加工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根据各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工农业,促进经济发展。
8.D
9.A
10.C
【解析】
8.根据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移民的主体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所以最可能是中老年人群体。所以选D。
9.据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所以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所以选A。
10.生活方式型移民追求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主体是中老年人,要求服务行业类型齐全,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中老年人口迁入,不会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人口增加,会提高住房价格。所以选C。
11.A
12.B
【解析】
11.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析,据图可知,图中①所示人口往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迁移,说明是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进而吸引人口迁入,A正确,BC错误。该地区人口迁移未发生在边境上,D错误。故选A。
12.
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②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可以促进农业的开发,增加农产品的产量,B正确。土地总面积不会因为人口迁移而变化,A错误。人口迁移主要以劳动力人口为主,对于迁入地,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趋势,C错误。人口环境容量与人口迁移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地理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13.C
14.B
【解析】
13.根据表中迁入、迁出人口的年龄段,该地有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C对。劳动力人口技术水平低,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错。人口迁入不能扩大环境人口容量,B错。减缓区域人口老龄化进程,D错。
14.表中数值表示,有大量0-14岁人口迁入郊区,需要入学接受教育。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中小幼教师,B对。郊区人口大量迁入,与增加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设计师的关系不大,A、C、D错。
15.C
16.C
【解析】
15.
甲城市处于①位置时,人口迁移率和人口自然增长均为负值,人口呈负增长,A不符合题意;甲城市处于②位置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迁移率为0,则人口增长率为负值,人口总数依然呈现减少状态,B不符合题意;甲城市处于③位置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迁移率为正值,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之和开始由负值转为正值,因此此时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C符合题意;甲城市处于④位置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人口迁移率为大于0,人口增长率呈正值,人口呈持续增长状态,不是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
①时期至③时期,乙地人口一直处于正增长,即人口持续增多;③时期至⑤时期,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一直处于负增长,即人口持续减少。因此在③时期乙地人口达到最大值,C正确。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少,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⑤时期人口数量可能是最小值,ABD错误。故选C。
【点睛】
人口增长分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机械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迁移,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之和开始大于0时,人口呈现正增长。
17.D
18.B
【解析】
【分析】
17.
2011~2019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一直为正值,因此户籍人口数是增加的,A错误;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也基本为正值因此常住人口也是增加的,人口总量也是上升的,BC错误;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变化不大,但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下降,说明外来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也下降,因此人口迁入趋缓,D正确。故选D。
18.
该时段上海市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在2019年后开始上升,主要是因为上海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外来务工人员减少所致,B正确;人口政策变化对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影响不大,A错误;这期间没有城区面积太大的信息,无法判断,C错误;户籍人口增长也有外来人口落户当地的情况,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D错误。故选B。
【点睛】
人口迁移格局正在改变,人口吸引力代表着城市竞争力,人口聚集为城市带来效率优势与规模经济是无可否认的。但随着各大城市群的形成,传统的“孔雀东南飞”也越来越成为历史。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以重庆、郑州、武汉和成都等成为形成的中西部城市群人口吸引力开始逐步增强,东部和中西部人口净流入差距正在缩小。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人口吸引力始终保持领先。目前长期看,随着各大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相继出台,大城市落户门槛进一步放宽,人口持续流入才是主流趋势,尤其是高校在校学生多的城市,在高知人口吸附力方面更有竞争力。
19.B
20.C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9.从图中看,2002年—2010年之间,俄罗斯就业人口缓慢增加,但总人口不断减少,可知该地区就业率提高,B正确,D错。从图中看不出该地区的生育率,A错。总人口不断下降,说明净迁出率上升,C错。
20.由材料“若该项政策被实施,会刺激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可知,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是政策,主要目的是国土开发,C正确。
21.C
22.B
【解析】
21.
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广州在春节黄金周接待游客数量最多,而反向过年是指老家的父母到子女工作的城市过年,由此可推测,图中城市中出现反向过年最多的一线城市为广州,故C正确,ABD错误。
22.
考查“反向春运”的影响据材料可知,“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是人口的迁入区,以往春节期间迁入的打工人口大量返乡,导致东部地区城市用工荒,“反向春运”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城市春季用工荒。B正确,故选B。
【点睛】
本题以反向春运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人口空间移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23.C
24.B
【解析】
23.根据材料,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因此攀枝花市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是由于气候温暖、生态环境优良,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为次要因素。故答案为C。
24.大量的外来人口可能会引导当地出现新的产业,因此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使攀枝花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①对;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同时会带入外来文化,因此能促进多元文化交流,②对;根据材料,大量的外来人口主要是老年人,因此不能优化当地人口结构,③不对;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会带动当地消费,促进经济发展,④对;外来人口主要是老年人,不会给当地提供劳动力,⑤不对。故选B。
25.C
26.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人口的流动。
25.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的主要原因是
①随着沿海产业向内地迀移,内地省份就业机会增加,吸引省外的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故①正确。
②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即便年龄偏高的农民工回流本省,但是年龄小的照样可以去省外,所以“农民工年龄偏高”不是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的主要原因。故②错误。
③内地就业环境有所改善,就业机会增加,会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故③正确。
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也很低,也照样去外省打工。故④错误。
综上正确的是①③,故正确答案为C。
26.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
A.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的返乡,使河南省的老龄化进程延缓,故A错误。
B. “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赴外省市就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五个省市。”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外省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的回流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故B正确。
C.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促进东部地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故C错误。
D. 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会加大河南省农村人口与土地的压力,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
目前,导致人口迁移或流动的经常起作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27.自然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就全球而言,人口数量的变化仅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关。
28.(1) 人口增长率 人口迁移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
(3)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知识点填空为载体,考查人口数量变化的两个原因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由材料可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率决定。人口的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或人口的迁移率,它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当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加上当地的人口迁移率等于当地人口增长率,就反映了某个区域整体的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2)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当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则导致人口数量呈现增长状态,即人口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时,则人口数量呈现下降状态。
(3)
由上可知,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加上人口迁移率,由于人口的机械增长对全球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所以全球人口数量变化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点睛】
29. 人口迁移 净迁入区 净迁出区
【解析】

30.D
31.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人口流动为背景,考查了影响川渝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川渝地区人口流动特征,主要考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30.
由材料可知,川渝地区人口主要流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而川渝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故影响川渝地区人口流出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D选项正确。故选D。
31.
青藏高原受制于自然条件,冬季气温低,环境恶劣,因此来青藏高原旅游的人群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川渝地区流入青藏高原的人口多为经商、务工人员,受客流(市场)影响也具有季节性,A选项正确。故选A。
【点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水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收入)、交通和通信等;社会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宗教、婚姻家庭、文化教育等。其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2.(1)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大;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开采条件较好。
(2)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净迁出省变为了净迁入省。二是移民自身受到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
(3)有利影响: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不利影响:加重了山东省的就业压力,加大了人地矛盾。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及相关材料为载体,主要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知识,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1)
由图可知,1980年前人口主要迁往东北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有肥沃的黑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大;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如家庭婚姻)、环境因素、国家政策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后,山东经济发展较快,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超过了黑龙江,人口大量迁入。
(3)
由材料三可知,“雁南飞”主要是经济收入的差异,1985年后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导致人口大量迁入东,带来的影响,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是增加了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利影响是加重了山东省的就业压力,加大了人地矛盾,同时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对交通、住房产生压力,可能加剧环境问题。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