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墨西哥城位于19°N,在海拔约2250米的盆地中(如下图),该市人口2000余万,工厂3.5万家,约有300万辆汽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原因是( )
A.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盆地地形,多逆温
B.受温室效应影响
C.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2.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控制人口,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治理工厂废气
B.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禁止使用私家车
D.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永久基本农田。2020年财政部已安排702.05亿元,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C.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D.提高土壤肥力,生产绿色农产品
4.依据我国自然环境特点,推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中处于优先位置的是( )
A.田间道路交通建设 B.平整土地,集中成片
C.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D.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5.下列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省区是( )
A.河南 B.上海 C.陕西 D.贵州
滇池是云贵高原湖群中面积最大的湖泊,北端湖堤将滇池分为外海(290km2)和草海(10km2)两部分,平均水深4.1m。20世纪70年代以后,滇池水质逐年变差。2011~2015年,当地开展了“生态清淤”“引水入滇”“环湖截污”“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对降低滇池总磷污染、改善富营养化和防止蓝藻暴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外海2012年曾出现总磷含量较高的现象。下图示意滇池外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滇池污染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B.入口多、出口少,污染物滞留时间长
C.盛行东北风,流速减慢
D.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水
7.2012年滇池外海总磷含量较高,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生态清淤——扰动湖底沉积物 B.引水入滇——增加水量
C.环湖截污——导致磷元素富集 D.生态修复——加快水体交换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
A.地方病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公害病
9.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
①地震、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B.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
D.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染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犹如一道被6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文章描述的污染类型有( )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④热污染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2.导致鲁尔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②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③机械制造业先进④经济发达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重金属污染,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下图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的生产活动有
①种植水稻 ②煤炭燃烧 ③铜矿冶炼 ④饲养家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③④
14.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①呼吸 ②饮泉 ③食菜 ④吃鸡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型地膜应运而生。河北某地的农民通过给草莓覆盖黑色薄膜,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为应对塑料薄膜的残留问题,某教授以甘蔗渣浆等为原料,生产出了“再生纤维素共混膜”。完成下面小题。
15.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残留在土壤中会( )
A.促进植物吸收水肥 B.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C.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D.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16.与传统地膜相比,“再生纤维素共混膜”的环保意义表现在( )
A.生产过程无污染 B.生产成本比较低 C.北方地区可推广 D.自然降解污染少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7.下列关于该河流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流量大,没有冰期
②上游地区进行水能的梯级开发,是解决C区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③近年来,B地区承接了大量从C地区转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流域内喀斯特地貌区分布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该河流域内常见的环境问题是( )
①水土流失②酸雨③沙漠化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000千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挪威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其南部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读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图,完成下面小题。
19.挪威南部成为欧洲酸雨最严重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 )
①该地矿物能源使用量大,工业排放废气多②该地处于工业废气排放源地的下风向③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④该地处于工业废气的最大扩散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为有效防治酸雨,挪威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强国际合作 B.使用清洁能源
C.使用废气净化设备 D.广泛喷洒碱性化学物质
专家预计,在强化低碳情景下,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1.有关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率与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
B.人口大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C.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D.中国、美国应承担相同的减排责任
22.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采取的减排措施是
①植树造林
②减缓工业化进程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开发新能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如图示意某年我国五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甲物质可能为( )
A.碎石 B.草甸
C.荒漠 D.冰川积雪
24.依图判定,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为( )
A.水热条件 B.地形地势
C.土壤肥力 D.灌溉水量
25.对于我国西北地区来说,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途径宜为( )
A.拓展林草面积 B.建设人工绿洲
C.加大冰川融水 D.减少荒漠化土地
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下图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连作8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土壤酸化 B.土壤沙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壤有机质增加
27.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采用滴灌技术 B.适量掺沙改造
C.增施速效肥料 D.及时深耕土壤
28.该大棚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黄淮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二、填空题
29.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____和共同性,属于____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____、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等。
30.垃圾在填埋处理中,会逸出____;采用____法处理时,会产生粉尘、二恶英等物质,造成大气____。
31.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___的,污染物排放___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三、综合题
32.[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我国成功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近期,我国多地在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时发现新冠病毒。12月19日,钟南山院士提出,“环境传人”是现阶段我国新冠疫情的新特征。环境传人是指环境或物品被新冠病毒污染后,再传染给人的现象。
分析进口冷链食品成为我国现阶段新冠病毒“环境传人”主要环节的原因,并指出防范措施。
33.阅读有关PM2.5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材料二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ug.m')
① 学校。东、北、西约1000米处各 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②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o00 米是煤矿,北邻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③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④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 区,东北约500米有一热电厂 170
⑤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1)据材料二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与气象要素相关。请分析气象要素对PM2.5浓度的影响。
(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A
【解析】
1.
根据墨西哥的纬度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可知,墨西哥城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每年11月至次年5月是干季,天气晴朗,光照强,D错误。且盆地地形,多逆温,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受强烈的太阳光照照射,易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光化学烟雾事件,A正确。受温室效应影响不是光化学烟雾产生的原因,B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人口众多,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大,C错误。故选A。
2.
由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光化学烟雾治理主要制定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治理工厂废气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和种花草树木是主要措施,A正确,BD错误。禁止使用私家车不符合现实,C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解决墨西哥城光化学烟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解决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制定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治理工厂废气,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和广州花草树木是主要措施。
3.C
4.D
5.A
【解析】
3.
根据材料可知,建设高标准农田是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増强农作物抵御灾害的能力(早涝保收),保证粮食稳产,保障粮食安全,故C选项正确。其余选项不是主要目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
本题要抓住两个关键点:①高标准农田要求早涝保收、高产稳产;②题目要求根据我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推知,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雨热同期,同时也容易造成水旱灾害,因此影响农田高产稳产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早涝灾害,因此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中,首先要实现的是旱涝保收,也就是通过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减少早涝灾害对农田的影响,故本题答案为D。其余选项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需要进行的项目,但不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
材料中提到高标准农田的要求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而四个选项中,上海、陕西、贵州都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只有拥有广阔平原的河南省能够达到这个要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土地资源的开发的有关知识。
6.B
7.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6.
该地纬度低,温度高,蒸发量大,A错。由图可知该地入口多,出口少,污染物的排放不及时,自净能力弱,B项正确。该区域主要盛行西南风和东南风,C项错。D项为人为原因,可直接排除。故选B。
7.
2011~2015年,当地开展了“生态清淤”,使得湖底的沉积物被搅动,湖水的磷含量增高,A项正确。水量增加,磷含量有可能会减小,B错。入湖的污染物减少,磷的含量会减少,C项错误。水体交换加快,水质变好,磷含量降低,D项错误。故选A。
【点睛】
水体中的过量磷主要来源于肥料、农业废弃物和城市污水.磷含量增多也是水污染加重的一种表现。
8.A
9.B
10.A
【解析】
8.
地方病是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而产生的,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而公害病是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如汞、镉等),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属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次生盐碱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以后者为主。A正确,故选A。
9.
地震、泥石流主要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灾害。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森林火灾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②③正确,故选B。
10.
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其中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自然现象造成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A正确。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B错误。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超过一定的限度会形成环境的污染。C错误。环境问题有人为也有自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和环境污染的成因,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或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11.B
12.B
【解析】
【分析】
11.
黑烟和悬粒属于大气污染,①正确;污水和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的鸡尾酒描述的都是水污染,②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热污染,③④错误。故选择B,排除A、C、D选项。
12.
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导致这一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①②正确;机械制造业先进和经济发达不是环境恶化的必然原因,③④错误。故选择B,排除A、C、D选项。
【点睛】
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如: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钢铁厂的冷却系统排出的热水,以及石油、化工、造纸等工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
13.B
14.D
【解析】
13.读图可知,重金属排放到环境中的途径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有色金属矿产冶炼,结合选项可知,煤炭燃烧和铜矿冶炼是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生产活动,即②③会产生重金属污染,B正确。故选B。
14.读图可知,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路径主要有从环境中摄取和食物摄食,饮泉可能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②正确;食菜与吃鸡等摄食可能从食物中摄取重金属,③④正确;污染物不会从空气进入人体,①错误。故选D。
15.C
16.D
【解析】
【分析】
15.
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残留在土壤里会破坏土壤结构,阻碍水肥的转移,不利于植物吸收水肥,A错误。地膜整体覆盖在土壤表面会影响土壤温度,但地膜的部分碎片残留在土壤中不会对土壤温度产生明显的影响,B错误。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残留在土壤中会危害作物根系发育,C正确。一般耕地地势较为平坦,塑料薄膜残留在土壤中不会加快表土流失速度,D错误。故选C。
16.
材料中“为应对塑料薄膜的残留问题,某教授以甘蔗渣浆等为原料,生产出了‘再生纤维素共混膜’”,只说明了生产原料问题,并不能说明生产过程无污染,A错误。生产成本比较低是经济意义,B错误。北方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甘蔗,大规模推广成本过高,C错误。与传统地膜相比,“再生纤维素共混膜”以甘蔗渣浆等为原料,具有自然降解污染少的特点,D正确。故选D。
【点睛】
塑料薄膜对土壤的危害:1、残留在土壤中的塑料薄膜不利于土壤水分和气体的交换,塑料残片的阻隔不利于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2、破坏土壤结构。农膜残片进入农田后,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生产力下降,作物产量减少。3、然而,最严重的是塑料薄膜残留分解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污染地下水,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4、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存。塑料薄膜在土壤的分解是个漫长的过程,会分解挥发出许多有害物质,影响到微生物的生存。
17.D
18.A
【解析】
17.
珠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①错误。上游地区流经云贵高原,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C区是珠三角,经济发达,能源短缺,上游的水电可以输送到珠三角,②正确。B地区是广西北部,经济落后,承接的是C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③错误。该流域流经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旅游资源丰富,④正确。故本题选D。
18.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加上农业开发,容易导致水土流失,①正确。该地区工业发达,特别是珠三角,容易有酸雨,②正确。该地降水多,没有沙漠化,但是有石漠化,③错误。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生态问题,不是环境问题,④错误。故本题选A。
【点睛】
根据图上信息快速定位该区域是珠江流域,并且对珠江要有一定的了解。
19.B
20.A
【解析】
19.
由材料可知,挪威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故工业废弃排放少,①错误。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多,受盛行西风影响,工业废弃由排放源地向东北扩散,而挪威南部处于工业废气排放源地的下风向,故导致挪威南部成为欧洲酸雨最严重地区之一,②③正确。由图可知,工业废气的最大扩散区位于扩散区的东部,④错误。综上,故选B。
20.
由材料可知,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000千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A正确。使用清洁能源、使用废气净化设备 、广泛喷洒碱性化学物质可以有效减轻本国的酸性气体排放,但不能排除受其他邻近国家污染物的影响,BCD错误。故选A。
【点睛】
酸雨的成因。自然原因: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工矿企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家庭炉灶燃烧煤、天然气;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酸性气体排放等。
21.C
22.D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可持续发展
21.图中横坐标表示城市化率,圆型大小反映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城市化率与碳排放总量没有呈正相关。图中纵坐标表示人均排放量,中国和印度是人口大国,人均排放量较小。图中人均排放量大的美国、俄罗斯、日本,都是发达国家,C正确。美国是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大,应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故选C。
22.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采取的减排措施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D正确。植树造林可吸收二氧化碳,但不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工业化进程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故选D。
23.B
24.A
25.B
【解析】
23.结合图中已知四种物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变化情况,可推导出生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变化的一般规律,再结合甲物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小且变化不大,可判定甲物质可能为草甸,故选B。
24.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从冬季到夏季,气温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各种植被的生长加快,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在7月达到最大,故可以判定是水热条件的影响,选A。
25.我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区,水源是制约其生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建设人工绿洲,可有效地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故选B。
26.A
27.D
28.C
【解析】
26.图示连作8年后,变化的主要是表层: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pH减小(说明酸性增强);而有机质含量增加不是退化的表现,A正确。故选A。
27.读图可知,该地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是“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D正确。滴灌技术、掺沙改造、增施速效肥料无法减缓土壤酸化速度,A、B、C错误。故选D。
28.图示土壤pH总体大于7,呈弱碱性,而南方地区土壤多呈酸性,A、B错误。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不可能是沙漠,D错误;据此可判断可能位于黄淮海平原。故选C。
29. 普遍性 全球性 臭氧层的破坏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其分布超越了国家和区域的限制,需要全球共同治理。如全球气候变暖、③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等。
【点睛】
30. 沼气 焚烧 二次污染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垃圾常见处理方式的危害。
【详解】
垃圾填埋场中的生活垃圾含有大量有机物,它们大多可被微生物厌氧消化、降解,产生大量的垃圾填埋气体,垃圾在填埋处理中,会逸出沼气。采用焚烧法处理时,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粉尘、二恶英等物质,污染大气,出现大气二次污染。
【点睛】
31. 有限 超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题目较为简单,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环境自净能力是指自然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具有容纳和消除的能力,环境具有自净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当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便会产生环境污染现象。
32.原因:中国对食品需求量大,国外的一些食品价格比国内有明显的优势;国外疫情严重,感染病毒人数多,从事冷链人员感染病毒较多;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
防范措施:加强执法检查,全面排查冷链食品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全程生产经营主体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情况;对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实行信息化追溯;对从事冷链食品贮存业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非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登记或备案管理;提高防范认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对冷链食品进口前及时进行病毒处理,减少病毒传入国内。
【解析】
本题要结合中国国情考查进口冷链食品成为我国现阶段新冠病毒“环境传人”主要环节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详解】
中国人口众多,对食品需求量大,如肉类,需要通过进口补充国内的供应,平抑肉价。国外的一些食品价格如猪肉价格比国内有明显的优势,进口猪肉要比国内的便宜50%左右。国外疫情严重,从事冷链人员感染病毒较多,导致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时发现新冠病毒;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因此传播距离远,难以及时消除。防范措施可以是:各地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全面排查冷链食品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全程生产经营主体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实行信息化追溯,及时准确寻找传播源头;对从事冷链食品贮存业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非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登记或备案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找到感染者;提高防范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处罚力度;加强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对病毒源头及时处理,减少病毒传入国内。
【点睛】
33.(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2)大气中的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大气出现逆温时,PM2.5不易扩散;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PM2.5污染物的来源、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的读析图文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
(1)根据表中采样点环境状况,可知监测点PM2.5污染物主要来自有交通流量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及煤化工企业、居民燃煤。
(2)由所学知识可知,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到风速、气温、降水等气象因素的影响。风速较大时,可以将污染物吹散,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近地面气温较高时,有利于大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可以使PM2.5浓度降低,反之,大气会出现逆温层现象,不利于PM2.5扩散;有效的大气降水使颗粒物沉降,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3)由所学知识可知,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主要有:空气中PM2.5浓度增加,为降水和雾的形成提供了凝结核;空气中PM2.5浓度增加,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减小温差;空气中PM2.5浓度增加,大气污染加剧,大气能见度降低等。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