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6 21:1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一、单选题
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是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务活动进行的地区。CBD的本质是人才流、信息流、服务流和货币流的聚集区域。有专家指出,一座成熟CBD的经济体量应该在2600亿元以上,对所在城市的经济贡献率应该在10%以上。下图为“2016年中国CBD平均租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城市CBD的聚集能力取决于城市CBD的( )
A.占地规模的大小 B.地租的高低 C.人口数量的多少 D.经济总量和金融支配能力
2.2000年以来,中国的CBD遍地开花,很多城市都在建摩天大楼,导致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CBD空置率较高,其不利影响是( )
A.交通拥堵严重 B.土地资源浪费 C.住房困难增加 D.环境污染加剧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
3.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4.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可能分布在该城的( )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与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阶段完成了农村地区农民空间转移,而区域发展越过这一阶段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便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措施中最能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是
①完善基础设施②提升工资待遇③改革户籍制度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新趋势,主要是由于
A.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B.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
C.现代交通通信发达 D.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环境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m2。下图为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A.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B.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C.民生优先,宜居建设原则 D.传承文化,合理发展原则
8.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
9.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A.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
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
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
图示意“某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该城市形态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铁路 D.盛行风
11.该地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2.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中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问题。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完成下面小题。
13.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1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C.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D.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图为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商业中心区分布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16.乙、丙功能区分布的位置特点是( )
A.乙多分布在城市内部 B.丙多分布在城市外缘
C.乙多分布工业区附近 D.出现背向发展的趋势
17.影响丁功能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交通 D.政策
成都市实施“东进、南拓、西控、中优、北改”的空间发展战略。引导市域差异化协调发展。下图为成都市域分区发展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成都市实施“西控”,即生态控制、产业控制、建设控制,其发展目标包含( )
A.大力引进第二产业 B.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
C.新扩建商品住宅区 D.打造国家级产业中心
19.成都市“南拓”的规划重点是拓展新兴功能,适合在该区域布局的是( )
①科技创新中心 ②行政政务服务中心 ③区域性总部基地 ④国际化工生产基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
21.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22.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下图是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后期阶段
24.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6.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二、填空题
27.文化: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具有________特点。
28.读某城市略图和该城市各地区2004年人口变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该城市人口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在A—I的各城区中,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
(3)A是该城的中心商务区,上图中能反映A区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
29.地域文化分类
地域文化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____方面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
三、综合题
30.读株洲城市发展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49年以前株洲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
(2)株洲市现有街区与1949年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①_______;②_____。
(3)影响株洲市城市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新天津生态城选址于距天津主城区45千米的一片盐碱地上。自2008年开工建设7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城市开发、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在国内外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下图为天津主城和生态城简图。
(1)分析该生态城选址的区位优势。
(2)生态城远离天津主城区,说明它的建成对主城区的有利影响。
(3)该生态城目前常住人口约3万人,远低于35万人的规划人口规模。为提高入住率,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D
2.B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影响城市CBD聚集能力的因素。由材料“一座成熟CBD的经济体量应该在2600亿元以上,对所在城市的经济贡献率应该在10%以上”可知,城市CBD的聚集能力取决于城市CBD的经济总量和金融支配能力,故选D。
2.
本题考查城市空置率高的影响。城市CBD空置率高不会导致交通拥堵严重和住房困难增加,A、C错误;城市CBD空置率高,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B正确;CBD大部分被商业和服务业占用,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小,而且空置率越高,越有利于环境保护,D错。故选B。
【点睛】
经济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最为明显,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例如: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低。例如:市中心附近若通达度低,则往往形成住宅区
3.C
4.B
【解析】
【分析】
3.
根据材料可知,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它是一个比值,是分数,分母越大比值越小。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的市中心,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流通人口多,因此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C正确;根据题意,商业区地租指数与商业区地租以及人口流量直接相关,与城市中心环境质量、商品流通量以及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并不直接相关,A、B、D都不是影响商业区地租指数的主要因素。故选C。
4.
读图可知,在东北方向工业区地租指数最高,住宅区地租指数较低,说明东北方向工业企业数量多,环境质量差,不适宜于高级住宅区分布;而在西南方向工业区地租指数最低,住宅区地租指数最高,说明西南工业企业数量少,环境质量优美,适宜于高级住宅区分布。故选B。
【点睛】
本题要看清楚图中的方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图例及其在图中所占的比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5.C
6.D
【解析】
5.材料信息表明,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即把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完善基础设施可以接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市民,①符合题意;提升工资待遇,并不能使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②不符合题意;改革户籍制度,可以更方便地让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③符合题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让农业转移人口解决后顾之忧,放心成为市民,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6.由于我国城市或大城市社会经济条件比农村或小城市好,如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条件都是这样,到城市或大城市务工经商人员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环境,往往举家迁移,因此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新趋势,选项D符合题意。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不符合现实情况,排除A。家庭式迁移是老人和儿童随青壮年人口一同迁移,青壮年人口是劳动力,这并不能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排除B。现代交通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和交流更加便利,不是“家庭式迁移”的原因,排除C。
【点睛】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7.B
8.C
9.A
【解析】
7.由材料可知 “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因此 “小规模”要求主要集中在人均土地方面,体现了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故B正确。“因地制宜”体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故排除A、C、D。
8.与过去的松散分布相比,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距离不超过30米,相对聚集,可以整合各要素,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故C正确,A、D项表述没有C项完整。居民点靠近,未必靠近农田,故B错误。
9.农村和城市景观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
本题以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容易,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10.A
11.C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察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图中东、西、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地势平坦,城市功能区主要分布在中部,虽然是靠近河流,但不是沿河流形成条带状分布,城市的形态主要受地形的制约而不是河流,A正确,B错误。铁路和盛行风的影响较小,故选A。
11.
图中工业区位于城市的东南方,判断城市只有一种盛行风,当只有一种盛行风时,工业区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即本地盛行风为西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项。
【点睛】
城市的空间形态一般分为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三种,通常沿河流分布的城市其空间形态为条带状,平原区是团块状为主、山地和河流影响的地区形成组团式,如重庆市。
12.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结合图示及图例分析,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高;仅限于北京和上海的比例高;内陆比沿海城市低;而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故选C。
考点:人口的迁移
13.B
14.C
【解析】
【分析】
13.
天然河道供水能力更强,A错误;城市渠化现象,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流,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河道,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宣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B正确;城市渠化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增强河道排水能力,但一般没有航运能力,C错误。城市渠化并不具备很强的观赏性,因此D错误。故选B。
14.
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A错误;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净化加快,B错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C正确;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D错误。故选C。
【点睛】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主要是为了增强排污,减轻城市内涝。
15.A
16.D
17.C
【解析】
【分析】
15.
商业中心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由图可知,甲分布的地区位于整个香港的中心,为商业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
由图可知,乙丙两功能区位置上呈背向发展分布,乙靠近内城为主,应为低级住宅区,丙向城市处缘发展为主,为高级住宅区,两者分布呈背向发展,D正确;乙多分布在城市边缘,A错误;丙有少部分在城市内部,B错误;乙只有少部分在工业区附近,C错误;故选D。
17.
丁功能区位于城市边缘,离市中心较远,为工业区,由于香港的资源缺乏,大部分物资要进口,产品大部分依靠输出,利用便利的海运条件是工业分布的主要区位条件,C正确;地形、气候、政策对工业的区位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点睛】
高级住宅区一般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依山傍水,山环水绕,环境优美。高档住宅区的人文环境:交通便利,教育文化科研分为较为浓厚,基础设施配套良好。低级住宅区靠近内城和工业区,环境条件较差。
18.B
19.A
【解析】
【分析】
18.
生态控制应该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B正确。大力引进第二产业、打造国家级产业中心不符合产业控制的目标,排除A、D。新扩建商品住宅区不符合建设控制的目标,排除C。故选B。
19.
拓展新兴功能,应着力于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等。科技创新中心 、行政政务服务中心 、区域性总部基地是新兴功能,①②③正确。国际化工生产基地属于传统工业,污染大、耗能多,不适合布局,排除④。故选A。
【点睛】
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避免浪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环境治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培育优良品种;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发展绿色旅游观光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城市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完善加工体系;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 可再生);提高产品品质竞争力,扩大营销网络,提高品牌效应。
20.B
21.D
22.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增长的相关知识。
20.根据图片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A项错误。故应该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B项正确。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项错误。故选B。
21.
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而之前一段时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所以该市应该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D项正确。人口老龄化对户籍人口同样有影响,并且会使得该市劳动力短缺,常住人口增长迅速,A项错误。GDP增长缓慢以及环境承载力下降会使得当地失去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常住人口可能有所下降,BC项错误。故选D。
22.该市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市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并且经济较为发达,故应该为制造业,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常住人口的概念,并且能够注意到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曲线的异同。
23.B
24.C
【解析】
【分析】
23.阶段 I表示城市规模的扩大,故反映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B正确。故选B。
24.阶段II反映人口由市区向乡村和小城镇地区转移,为逆城市化的反映。逆城市化的原因有:一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而市中心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和小城镇地区环境优美。二是乡村、小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故选C项。
25.B
26.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25.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的城市化率约为60%-70%,则此时该国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0%-40%。故选B。
26.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但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能为我国。此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我国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故选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城市化问题,涵盖城市化率(乡村人口比重)计算、城市化的动力等。
27.地域性
【解析】

28. 卫星城镇的兴建 B 自然增长率为5%,人口净迁出5% D
【解析】
【详解】
(1)读该城市各城区人口变动示意图,可知,人口迁移差额率A(老城区)为负值,而郊区的CDEFGHI均为正值,说明人口从城区向郊区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发展速度快,为了缓解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修建卫星城导致城市人口变动。
(2)读图可知,B区自然增长率与迁移差额率和为0,人口总数基本不变。
(3)中心商务区人口在夜晚人口少,而白天人数增加,人口昼夜变化大,图中AC均为白天人数少,夜晚人数多,不符合。B全天人数变化不大,D白天人数增多,夜晚减少,人口昼夜变化大,D符合中心商务区人口变化情况。
29.物质
【解析】

30.(1)河流
(2)街区面积明显扩大 现有街区沿铁路干线分布更加明显
(3)交通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是造成株洲城市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随京广线的建成,株洲临河布局变成沿河和沿京广线分布,湘黔线建成后,城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现象更加明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株洲城市规模的特点和现有街区发生的变化,城市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等。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
(1) 1949年以前株洲城区沿河布局,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河流。
(2) 株洲市现有街区与1949年以前相比,①街区面积明显扩大,②现有街区沿铁路干线分布更加明显。
(3)株洲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体现了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读图,随京广线的建成,株洲临河布局变成沿河和沿京广线分布。湘黔线建成后,城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现象更加明显。所以,株洲市城市区位发生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
【点睛】
31.(1)利用盐碱荒地,节约耕地;土地成本低;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2)控制主城区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减缓城区交通拥挤;减轻城区环境压力;减轻城区就业压力。
(3)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生态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支撑;政策支持,吸引人口入住。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选址的区位优势结合材料信息从地理位置、土地利用、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生态城远离天津主城区,它的建成对主城区的有利影响可从分散城市职能、减轻主城市区城市压力等方面说明。提高入居率可从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加快城市的产业发展吸引就业及政策优惠等方面提出措施。
【详解】
(1)生态城选址的区位优势结合材料信息从地理位置、土地利用、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生态城选址距天津主城区45千米的一片盐碱地上,利用盐碱荒地,节约耕地;荒地土地成本低;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与主城市区联系方便;是政府规划,有政策支持。
(2)生态城远离天津主城区,它的建成对主城区的有利影响可从分散城市职能、减轻主城市区城市压力等方面说明;生态城建成,利于控制主城区规模,分散天津城市职能;减缓主城区交通拥挤;减轻城区环境压力;减轻城区就业压力。
(3)提高入居率可从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加快城市的产业发展吸引就业及政策优惠等方面提出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生态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支撑,增加就业吸引力;给予政策支持,吸引人口入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