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一次怎样的再现
一种怎样的情感
一首怎样的乐曲
学习目标
回顾所学: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它是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
“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解题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 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李贺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 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 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 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 27岁(一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说。 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 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珂,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被誉为"苦闷诗人",也被后人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传说他每次出门,都骑着一头跛脚的瘦驴,背着一只旧锦囊,他边走边吟诗,每得佳句就写下来放进囊中,归来时再补足成篇。他的诗歌继承《楚辞》和乐府民歌的传统而有所创新,在诗歌的形式、意境、比喻、语言等方面不落前人窠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优秀作品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桃花乱落如红雨"等,为后世所传颂。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一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诗仙:
诗圣:
诗佛:
诗魔:
诗鬼:
诗狂:
诗豪:
诗骨:
白居易
杜甫
王维
李白
李贺
贺知章
刘禹锡
陈子昂
整体感知
壹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
凤凰叫
清脆激越
空灵哀婉
悲切感人
清丽明快
一段怎样的音乐
芙蓉泣露
香兰笑
比喻
拟人
通感
以声写声
以形写声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突出了音乐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
联系下文,其意义还有什么吗?
巧妙的过渡手法。
承上启下,把音乐的影响由人间扩大到仙府。
合作探究:
李贺是如何写出曲调的非同凡响的?
昆玉碎——
凤凰叫——
芙蓉泣——
香兰笑——
清 脆
柔 和
惨 淡
清 丽
通感
夸张
正面描写
神奇的效果
融冷光
动紫皇
教神妪
逗秋雨
吴质不眠
侧面烘托
1.正侧面结合
2.手法多样:比喻、拟人、通感、用典、想象、夸张、借代
3.浪漫主义奇特的想象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天上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神山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
现实
天空流云为之驻足聆听,
湘妃素女为之愁啼哀思,
至上紫皇为之扣动心弦,
补天女娲为之忘乎所以,
山中神妪为之折服求教,
老鱼瘦蛟为之翻跃起舞,
伐树吴刚为之通宵不眠,
月宫玉兔为之如醉如痴。
音乐效果:
作用:通过这些“听众”的反应( )了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和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
侧面烘托
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瑟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比喻
叠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烘托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摹音乐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李凭 箜篌引》 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 的艺术手法,化不可感为可感,化无形为有形 侧面烘托为主
正面描写为主 段末也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 从而侧面烘托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但总体上说侧面烘托的成分较少。 现实主义
《琵琶行》
侧面烘托占绝大部分的篇幅。
通过浮云驻足、江娥啼哭、素女哀愁、紫皇感动等这些“听众”的各种反应烘托了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和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
侧面烘托
浪漫主义
点染当时凄清的环境气氛,描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
总结:
常见的描摹声音的手法有——
a.侧面烘托:
效果烘托,侧面绘声;
环境烘托;
动作、表情、乐器等。
b.正面描写:
运用比喻,以声写声;
运用通感,以形写声;
巧用拟声,如闻其声。
对《李凭箜篌引》内容及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赞美了李凭的精湛技艺。
B.诗歌意象驳杂,诗人又通过“啼”“愁”
“碎”“泣”“冷”“破”“湿”“寒”等表示消极情感的语汇来渲染悲伤清冷的气氛。
C.诗歌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色彩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 诗歌主要是采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箜篌的声音,突出了音乐强烈的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D.主要是侧面描写)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