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 一、关于《善良》 从时间上看,善良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话题,从感彩来看,善良是一个带有人性光辉的褒义词。但是“善良”在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因而“善良”又常常被人们所怀疑甚至 否定。这就是善良的复杂性。当代作家王蒙的《善良》,应该说就是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一个作品,文章从现实中人们的善良观(“善良……过时”、“善良即愚蠢”)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并试图在 思辩上进行“抑恶扬善”,事实上文章也确实表达出了这种价值观念,它没有过多的说教味道,而是借助独有的“王蒙式语言”强有力地弘扬了“善良”的力量、属性、内涵、结果等正义的一面,在这样精彩有 力的语言中,读者很容易在阅读之中被其折服。我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点。 《善良》并没有明确地答复“人们是否需要善良”这样的现实问题,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散发出善良的芬芳 ,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到“向善”的旨意,显然这就是作者所要表露的观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一向主张 “惩恶扬善”,从这点出发,王蒙的观点并没有多大的突破,然而作为一篇富有时代色彩的议论散文,却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社会性。本文写于1995年,正值商品经济大潮涌来之时,可以看出,它是基于人们价值观出现摇摆之时的社会现实而写成的。 二、关于学习目标 “善良”是一个道德词语,像《善良》这样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规劝意义的文章,学生应该学什么呢 ?换句话说,通过接触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呢?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善良》是议论文单元里的基本篇目,我们可以从文体着眼,以文章为范例,以议论文要素为框架,进行议论文教学。我们也可以从思想教育着眼,从文章观点出发,进行“善良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和水平。我们还可以从语言学习着眼,理解、欣赏、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我们甚至还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出发,分列不同的学习目标。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一篇文章的教学点是多角度的,然而在有限的40分钟内进行教学,多角只能变成几角,这就存在一个教学取舍的问题,那么,本文应该取什么,舍什么呢文本是学习之本,阅读教学的基点建立在文章上。《善良》这篇文章,从接受层面的角度讲,我认为学生通过阅读,应该能明白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做到“读懂”文章,同时,从文学层面看,学生还要感受 好作品的语言,做到“欣赏”文章。因此,从文本研习的角度,我由此引申出两个学习目标,设定为:( 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2)能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文以载道,从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很容易设定另一个学习目标,比如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端正学生的善良态度、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世界和人等等,归结起来就是要学生学会善良和践行善良。很多文章我们几乎都可以这样处理,很多时候我们也希望达到这样的教育意义,但我以为,一节课不足以解决人的价 值观等许多精神层面的问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认识的提升要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我们课堂上的努力也许只是使学生“受熏陶”,而不是使学生“能做到”,更何况本文只是思辩上的“崇善论”,(认真研究,会发现作者并没有讲清楚“善良”与“一味善良”的区分点),因此,对读者(学生 )而言,本文与其作为一个“善良教育”的作品,还不如作为一个“善良讨论”的作品,换句话说,就是 《善良》的作品真正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宣扬了善良的正面,而在于它启发了读者(学生)对善良的思考 。很多人生观、价值观的普遍性内容,我们不是没有价值,缺乏的是主体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因此,我认 为文学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此。如果从这样的角度设定学习目标,我想既符合文章实际,也符合学生的生活 实际,因而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将第三个学习目标设定为: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要学生读完这个作品之后,对善良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进而形成比较独立的看法,我想就达到了思想 教育的目的了,作为一个高一的学生,已经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分辨一般意义上的善恶,我想无须担心他们会走向异端,他们所要做的是就是思考,以及思考后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上的思考永远比课堂 上的结论重要,没有答案的课堂并非一概坏事,反而会更具精神张力和筛选空间,这也许就是作品的“立人”意义。 综合来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 (2)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3)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 三、关于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因此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习目标的 达成度。在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呢?怎样学习才能积极欢乐高质高效呢?这 其实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像《善良》这样具有很大讨论空间(内容、语言、思考等方面)的文章,我打算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进,在对话中提出问题,在对话中领会文章,在对话中激发思考,在对话中产生疑问,在对话中研究问题。 根据这三个学习目标以及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本课的学习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就是思路、观点、语言和讨论四大内容,学习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阅读——感受——理解——思考四个程序,阅读与感受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属于感性认识;理解与思考是学习的第二阶段,属于理性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 是前者的深入和提升,整体上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具体来说,过程如下;首先,学生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做好这 一点,分两步走:一是上课前让学生各自至少自读文章一两遍,二是讲课前学生再阅读一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文章的结构如何?争取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在文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一些观点。 (3)你是如何看待善良的?争取能用生活实例加以解说。 第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把握文章结构,这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一环,是从感知整体到感知局部内在联系的学习转移,这个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点评,同时我 也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跟学生交流。我的看法是:全文可从“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这一段划开,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谈善良的现象(现状)和自己对善良的叩问(思考),后一部分作者对善 良进行阐释和表明自己的态度。从“现象”到“阐释”,从“叩问”到“态度”,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到作 者的写作思路,也比较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当然这样的划分并不太符合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其实本文也大体上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这一逻辑思维),我所考虑的是是否能给学生一个更好的认识过程,是否能有一种更符合文本的解说方式。第三,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对善良的看法。这个内容,也拟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 阅读结果,要注意的是作者所批判的观点和作者所表明的观点。第四,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本文语言运用的两大技巧是排比和对比(我更愿意将其说成是修辞手法的运 用,而不是对比论证的使用,在于从修辞的角度讲解和学习,学生会有更好的体会,而用“对比论证”来 分析,虽然扣紧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但削弱了语言欣赏的效果)。当然还有疑问、设问、语言的准确性 等欣赏点。第四,跳出文本看文本,引发学生对善良进行思考,重在激活学生思维,答案不必求同,最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作品的解读、目标的设定到过程的设计,整个教学设想体现了我的一些教学主张,应该说大体上是比较 完满的,当然课堂始终是个动态的过程,相关的因素众多,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待教学实践来检测。 四、设想后的感想 1、议论文的文体教学重在文体知识的学习还是文本内容的探讨?两者兼顾就一定是最好的教学吗?如果 不是,轻重问题怎么判定? 2、是否可以根据不同的篇目而判定文体知识或作品内容探讨的学习侧重?是否可以完全分离? 3、文本是否可以作为一个话题、问题,而进行探究式的讨论或对话?阅读教学一定是先文本后拓展吗?如果不是,拓展就一定属于“失败之举”吗? 4、文体的写作知识对于学生的写作究竟有多大意义?“四不像”文章一定不是好文章吗?文章的好坏由 文体来定还是由语言思想定? 5、阅读教学上成“人生探讨课”是否就是“政治课”?上成纯粹的“人文”课,是否就没有了语文味?工具性和人文性一定要在一节课中都体现吗?这样的课就一定是完整的课吗?可否分情况而论?
课件19张PPT。善良王蒙对善良的诠释 善良是一个道德底线,善良的人比邪恶的人更有力量。善意能得到善意的回报。
你对七个人人抱着善意,其中六个人会报答你,但是会有一个人利用你的善意,以为你软弱可欺,你如果为了七分之一把这六个人都得罪了,值吗?
我强调善良这个底线,因为一个心存恶念的人,会对身边所有的人产生怀疑,而使自己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状况下,精神很容易崩溃,他的生活也就少了很多欢乐。——王蒙 王蒙:当代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个作家、文化活动家。
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课文赏析:1、试着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明确文章的提纲。2、文章的论证结构如何?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课文结构:善良破树靶子善良过了时(1)善良不足恃(2)立驳:我们不能以凶恶之心对待一切(3—4)善良的作用或力量(5—7)善良的内涵和外延(8—11)我喜欢善良(12)老子曰:“善,人之宝也。”
善良是生命的黄金,所以,我希望每个同学都可以像王蒙一样从心底呼出:“我喜欢善良。”然后,去播种善良,收获希望!
思考:练习二、四练习二:重点语句赏析1、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2、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平安,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3、事情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练习二:重点语句赏析1、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提示:这句话是对第一句“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的解释说明。
意思是说: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之下,受利益和实力的驱动,有的人在生存竞争和人际关系交往中,忘记了如“善良”那样的传统道德准则。
“似乎”一词说得较委婉,说明这只是某些人的错误看法和错误行为。练习二:重点语句赏析2、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平安,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提示:这段话是作者对“善良”内涵的一个精辟的论述。
因为“善良每败于……宣扬了自己的光明”“善良可以与天真……联系在一起”,所以“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
“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信心。”所以说“是一种自信,……一种乐观。”练习二:重点语句赏析3、事情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提示:这段话是作者经历了人生的挫折之后对善良的深刻认识。
小孩子是单纯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小孩子是善良的;
真正对人生对世界大彻大悟的人会感到自身在宇宙间的渺小,从而积极努力为这个世界做事,故而能谦虚地对待人生和世界,他也是善良的。
练习二:重点语句赏析3、事情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提示: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自认为有点知识,有一定水平,便到处炫耀,到处卖弄,正如“文革”中,那些出尽风头的“恶人”,是最不善良的。 练习四①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多么强大呀。②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着善良施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③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④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⑤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细读上面的语句,回答问题:1、第① ② ③ ④ 句与第⑤句是 关系,第①句与第② ③ ④ 句是 关系,第②句与第③ ④ 句是 关系,第③句与第④句是 关系。
2、细细揣摩这组句子对表意的作用,说出这种句式运用的妙处。3、欣赏这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的文字,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论证,说说对比在论证中的作用。练习四1、提示:因果 总分 总分 并列
2、提示:这组句子全用整句,写了善良,再写凶恶,对照着写,
写出了“善良常常败于凶恶手下”的原因。
句式整齐,气势贯通,说服力强。 练习四3、提示:课文中对比论证的句子还有第8段、第11段等。
通过“善良”与“凶恶”的力量、智慧、自信心的鲜明对比,更能使人认识到“善良”这一传统道德准则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讨论:
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你的善良有没有换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你觉得善良是什么?小维尼,你觉得善良是什么?善良嘛,让我想想……主题阐发借鉴: 善良是不需要花言巧语来衬托的,因为她本来就是一种美,所以,请允许我用最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我对它的感情:我爱你——善良。 人群中,每个人都像一个齿轮,你我之间的接触,难免会产生磨察,而善良便是当中的润滑剂.... ? 其实世界为何会如此精彩,生活为何会如此美妙呢?那是因为在这个精彩的世界上,有一样很美妙的东西的存在,她就是"善良"! 善良,一个被埋藏在深谷中的“宝物”,他独自一人,经过岁月的洗涤,自我的拼搏,重新在阳光的沐浴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