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 ”,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 “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 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 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 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 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 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于其身也 ??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 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四、写作特点
课件11张PPT。师 说
韩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其、之、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文章的对比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与难点:1、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把握“师”与“道”的内涵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北省昌黎,世称韩昌黎,曾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对古文应“师其义不师其辞”,做到“词必己出”古文运动: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缜、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里,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道即为儒学道统。首页二、解题“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在当时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三、辨音析字1、字音
句读 相师 或不
位卑 近谀 欤
郯子 苌弘 老聃
子蟠 经传 贻
1、字音
(doù) (xiāng) (fǒu)
(bēi) (yú) (yú)
(tán) (cháng) (dān)
(pán) (zhuàn) (yí)2、一字多义之 ①动词:往、到…去。齐闵王将之鲁。
②动词:至、到。至死不渝
③指示代词: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1、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
④结构 于现代汉语的“的” (用于中心语和定语之间)(例)
助词: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例)
3、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动词或 介词前面。(例)
⑤音节: 用在某些副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 助词 节,无意义(例)
思考题:1、按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韩愈在《师说》中“师”有何特别之处?
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请在找出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的内容,并说明对比的结论。
4、第三段的分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课文分析师道之
不传赠李蟠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 士大夫
师百工圣人无
常师古之学者
必有师孔子言:三人行(引用)
孔子行:无常师(举例)破立对比
“耻学于师”
“其志乃反
不及”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1)表明中心的句子:
(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
(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
(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
(1)表明中心的句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人非生而知之者,……
终不解矣。
(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
(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自读课文:按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对比论证:对比一:
结论:
对比二:
结论:
对比三:
结论:
对比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
对比二:“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
结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结论:“士大夫”之智乃反不及“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反问
语气否定
责备强烈
讽刺语气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