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7 07:4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教材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14-1《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最新修订版)
教学目标:
1.会认“盂、沧、孰、汝”四个生字;通过形近字比较,会写“辩”;注意多音字“为”的读音;通过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
2.根据注释疏通文章,说出故事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根据资料猜人物。(孔子)
2.揭示课题,介绍出处。
3.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借助拼音,读通文章。
2. 重点指导:
(1)生字字音:盘盂、沧沧凉凉、孰为汝多知乎
(2)多音字“为”、通假字“知”读音。
三、理解意思,读出韵味
1. 理解文意,读出停顿。
2.听师范读,检查校对。
3.重点指导三处朗读。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借助注释理解“以”“日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去”“时”,根据意思,指导朗读。
迁移读法,读好另一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通过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比较,知道反问句语气强烈;联系前文“辩斗”读出辩论时自信的语气。指导朗读。
(3)孰为汝/多知乎?
借助注释理解“孰”“为”“汝”“知”的意思,理解句意,读出儿童的天真可爱。
4.配乐课文,读出韵味。
四、再读课文,通顺文意
1.了解故事的起因(第1自然段)。
(1)联系《诗经》和孔子说的话,理解“游”。
(2)根据注释理解“辩斗”,了解故事起因。
2. 了解两小儿各自观点及理由(第2—5自然段)。
(1)分清写两小儿的语句,师生分角色读一读。
(2)用“ ”在文中画出两小儿的观点,指导朗读及背诵。
(3)用“ ”在文中画出两小儿说明观点的依据,指导朗读及背诵。
看图理解“车盖”“盘盂”,比较大小;联系上下文理解“沧沧凉凉”;理解“汤”,了解“古今异义”。
3.了解故事的结果(第6、7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理解“决”,判断。指导朗读。
4.配乐朗读全文。(韩艳萍 整编)
五、总结课文,懂得道理。
1.从两小儿的角度。2.从孔子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