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登飞来峰
壹 知识预览
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老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写诗背景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古诗阅读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贰 深层研读
深层研读
抒
情
写
景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借景抒情
蕴含哲理
深层研读
2.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特点?
“千寻”运用夸张,突出古塔之高和自己所处之高,想象在山上鸡鸣之时能看到旭日东升的壮美之景,此为虚写,侧面衬托山之高。
深层研读
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
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3.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深层研读
4.“最高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 ,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
叁 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