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ppt课件及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阿q正传》ppt课件及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9 09:08:00

文档简介

阿Q正传
鲁迅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 《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 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 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 。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 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 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 ”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 ——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阅读第三章: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 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 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 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 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 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 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阅读第四章: 1.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 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 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 ,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 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 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 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 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 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 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 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 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 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③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④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Q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Q说城 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 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Q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隐,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 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 3.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提示:叹息是因为阿Q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 听说阿Q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 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 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一个本已“睡着了”的人,当然不可能觉悟,嘛木愚昧之余,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 5.“阿Q,你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联系前面妇女对阿Q惟恐避之不及的情形,分析“没有”“有罢”,说说此时妇女和阿Q的心态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 提示:前面的情节里妇女躲避阿Q,是因为受了赵太爷之流的宣传蛊惑,加以愚昧,以为阿Q真个是猎色的 坏蛋。而到这里,她们又并不害怕阿Q了,是因为阿Q手里有东西,她们并不喜欢阿Q而是喜欢阿Q的东西。“没有”“有罢”表明阿Q以为自己地位提高了,这些女人都不在他的眼中,所以并不想过分搭理她们。这里,作者对妇女持一种讽刺态度。 6.“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这刻画了其怎样的心态? 提示:赵太爷开始摆出架子,本来想贪小便宜却偏要做出个老爷的样子来,所以一开始说话想说得含蓄而 有身份。可没想到阿Q说“完了”,他心里一急就“不觉失声”,露出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土地主的尾巴 来。 7.“秀才听了‘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 人提起这一段话”,此句中的“庭训”“撤消”“驱逐”“提议”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一方面刻画人 物滑稽可笑,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像这样的词小说中还有不少,阅读时注意找出一些并加以体会。 提示:略,学生找寻。 8.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过程。 略,学生概括。 五.板书小结第六章内容: 从中兴到末路 中兴的风光 末路的失意 酒店人的刮目相看 王胡的肃然起敬 妇女们的照顾生意 赵太爷的亲善巴结 得意忘形透底细 敬而远之失人心 斯亦不足畏也矣 落花流水春去也 人们愚昧无知 世态何其炎凉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中关于阿Q的心理描写的精彩段落,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 第五课时? 分析赏读第七八章 一.? 阅读第七章: 1.“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绍兴光复这么庄严的事件,作者却用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什么用意? 提示:一方面说明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什么绍兴光复,而只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辛亥革命与人们的生活差得太远;表明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怀疑的,把绍兴光复与阿Q卖搭连这事联系在一起,显得滑稽可笑。 2.“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此句怎样理解?提示:这说明清朝已经灭亡了,但未庄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几百年的过去。民众之愚昧落后不言 自见。3.阿Q 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 提示:阿Q 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 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 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4.将阿Q宣布革命后,赵太爷的“老Q”和赵白眼的“阿Q哥”与先前的“混小子”对比,揣摩一下赵太爷等人的内心世界,说说此时的赵太爷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赵太爷? 提示:此时的赵太爷是一个惶恐狡诈卑怯的“弱势”土地主。 5.阿Q的“白日梦”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金钱、权力和女人 6.老尼姑的“革过一革的”这五个字有何含义。 提示:表明当时“革命”一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又不理解什么是革命,所以老尼姑演绎说“革过一革 的”,这是对革命的绝大讽刺。所谓革命,就是假洋鬼子和秀才的打砸抢罢了。 提示:揭示两个 人物“革命”行动的丑恶卑劣,意味深长。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辛亥革7.说说“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也相约去革命”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命中资产阶级 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夺取革命果实的史实。“情投意合”“革命”含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8.阿Q与赵秀才、假洋鬼子虽“素不相能”,但都想到去静修庵“革命”,这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他们的革命动机都是十分低下的,无非就是找一些弱者来欺负一番,找一些封建主义的东西来革一革罢了。它让读者明白,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这样的人太多了。 二.? 革命 深恶痛绝 投降革命 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 金钱、权力、女人 革命静修庵 革命的失落 被抛弃 ?板书小结本章内容: 三.? 阅读第八章: 1.“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表明什么? 提示:说明“革命”换汤不换药,许多投机分子钻进革命队伍中,窃取了革命果实。 2.“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空荡荡”用的妙在哪里? 提示:这个词把人们看惯了脑后的辫子,而现在一下子看不辫子时不习惯的微妙感觉写出来了,很有滑稽 感。 3.未庄人对秀才挂“银桃子”“都惊服”,“惊服”一词有何含义? 提示:这个词刻画了未庄人前后相连的两种心态,先是猜想“银桃子”可能是当大官的象征而吃惊,过后 很快便佩服,表明未庄人的趋炎附势心理。 4.“我是性急的,……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假洋鬼子的这段“演讲”,满口“鬼话”,不 提辛亥革命的真正功臣孙中山、黄兴等,却提一个投机分子洪哥。说说这段话刻画了假洋鬼子一副怎样的 嘴脸。 提示:满口鬼话,大吹牛皮,捏造革命经历个革命资本。半吊子知识分子,外表新式,实际上是一个投机 、善变、钻营的封建余孽。他的这番话只能蒙骗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乡下人。 5.洋先生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 提示:减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 隔膜,并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可言。尤其是,假如假洋鬼子同意了阿Q与他一起革命,那么就会认为是对 自己身份的极大污辱。所以他决不准阿Q革命,决不同阿Q共一条战壕。 6.阿Q认为洋先生不准其革命,“再没有别的路”,你认为呢? 提示:凭阿Q当时的觉悟程度,他认为自己是无路可走的,实际上他也确实是无路可走。本来可以投奔真 正的革命党,但按照他的觉悟,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革命党。 7.赵家遭抢这两段话中用了六个“抬出了”,对于表现阿Q此时的心情有怎样的效果? 提示:强调阿Q没有被邀请革命而表现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更体现他革命动机的低下,那就是想分点东西。 8.阿Q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状,你对这一情节怎样理解? 提示:一方面参加革命不成,就要报复,这表现了他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说明阿Q的革命愿望也经不 起考验,因为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根本就不明确。 四.? 板书小结本章内容: 不准革命 盘辫风潮 挂银桃子 吹牛皮 决计投奔洋先生 领教“哭丧棒” 赵家遭抢 革命不成 决计告状 不准别人盘辫 五.?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第六课时? 分析赏读第九章并评论主旨 一.阅读第九章: 1.赵家遭抢了,未庄人为什么既“快意”又“恐慌”? 提示:“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2.捉拿阿Q竟然用那么多兵,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提示:揭露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的本质。 3.“高明”一词通常是什么意思?这里怎么解释? 提示:“高明”一般指见解、技能等的高超,这里作者是一种创造性的用法,意思是高大明亮。也就是说 土谷祠并没有比大牢更好。 4.阿Q在“民国”的公堂上行下跪之礼,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提示:阿Q的下跪,表明他身上的奴性根深蒂固。见到官就下跪,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者对人民驯服的结果,背后的实质是对国民人格的污辱,但国民长期如此,就像阿Q一样,觉得某人有来头,就自然下跪。作者描写这一情节,一方面是揭露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另一方面是批评国民的奴性人格。 5.阿Q“画圆圈”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什么性格? 提示:表现阿Q的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 6.小说中前后共有几次写阿Q“睡着了”?说说其言外之意。 提示:大概有五六次,这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沉 睡不醒,又希望他们惊醒。 7.死到临头的阿Q,精神上还那么“泰然”,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表明阿Q精神麻木不仁到了极点。 8.狼”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狼”象征着那些麻木的看客,不仅充当看客,也充当统治者刽子手的帮凶,一起来吃掉阿Q。 9.“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万变不离其宗,顽固的封建阶级本性不变,得了“银桃子”比作“顶子”“翰林”,失了辫子如丧考*,终于还是迷恋封建王朝的“遗老”。 10.独写一段未庄人对阿Q被枪毙的态度来结束本文,它隐含作者的什么用意。 提示:给读者揭示一个十分悲观的现象:社会仍是如此黑暗,国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国,何时才能得救? 二.板书小结本章内容: 大团圆 快意与恐 糊涂被捕 仔细画押 豪迈丧命 至死不悟,愚昧麻木透顶 社会黑暗依旧 民众麻木依旧 三.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1.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 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悲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 现状又安于现状。 (说说这些性格的表现所在) 2.学生概括赵太爷父子、钱洋鬼子的性格特征。 略。事,可他们不好意思刺态度。  
6.“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这刻画了其怎样的心态? 提示:赵太爷开始摆出架子,本来想贪小便宜却偏要做出个老爷的样子来,所以一开始说话想说得含蓄而 有身份。可没想到阿Q说“完了”,他心里一急就“不觉失声”,露出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土地主的尾巴 来。 7.“秀才听了‘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 人提起这一段话”,此句中的“庭训”“撤消”“驱逐”“提议”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一方面刻画人 物滑稽可笑,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像这样的词小说中还有不少,阅读时注意找出一些并加以体会。 提示:略,学生找寻。 8.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过程。 略,学生概括。 五.板书小结第六章内容: 从中兴到末路 中兴的风光 末路的失意 酒店人的刮目相看 王胡的肃然起敬 妇女们的照顾生意 赵太爷的亲善巴结 得意忘形透底细 敬而远之失人心 斯亦不足畏也矣 落花流水春去也 人们愚昧无知 世态何其炎凉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中关于阿Q的心理描写的精彩段落,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 第五课时? 分析赏读第七八章 一.? 阅读第七章: 1.“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 的河埠头。”绍兴光复这么庄严的事件,作者却用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你认为作者 在这里有什么用意? 提示:一方面说明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什么绍兴光复,而只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辛亥革命与人们的生活 差得太远;表明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怀疑的,把绍兴光复与阿Q卖搭连这事联系在一起,显得滑稽可笑。 2.“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此句怎样理解? 提示:这说明清朝已经灭亡了,但未庄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几百年的过去。民众之愚昧落后不言自见。 3.阿Q 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 提示:阿Q 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 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 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 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4.将阿Q宣布革命后,赵太爷的“老Q”和赵白眼的“阿Q哥”与先前的“混小子”对比,揣摩一下赵太爷 等人的内心世界,说说此时的赵太爷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赵太爷? 提示:此时的赵太爷是一个惶恐狡诈卑怯的“弱势”土地主。 5.阿Q的“白日梦”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金钱、权力和女人 。 6.老尼姑的“革过一革的”这五个字有何含义。 提示:表明当时“革命”一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又不理解什么是革命,所以老尼姑演绎说“革过一革 的”,这是对革命的绝大讽刺。所谓革命,就是假洋鬼子和秀才的打砸抢罢了。 7.说说“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也相约去革命”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揭示两个 人物“革命”行动的丑恶卑劣,意味深长。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 势力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夺取革命果实的史实。“情投意合”“革命”含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8.阿Q与赵秀才、假洋鬼子虽“素不相能”,但都想到去静修庵“革命”,这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他们的革命动机都是十分低下的,无非就是找一些弱者来欺负一番,找一些封建主义的东西 革一革罢了。它者明白,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这样的人太多了。 二.? 革命 深恶痛绝 投降革命 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 金钱、权力、女人 革命静修庵 革命的失落 被抛弃
板书小结本章内容: ? 三.? 阅读第八章: 1.“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表明什么? 提示:说明“革命”换汤不换药,许多投机分子钻进革命队伍中,窃取了革命果实。 2.“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空荡荡”用的妙在哪里? 提示:这个词把人们看惯了脑后的辫子,而现在一下子看不辫子时不习惯的微妙感觉写出来了,很有滑稽感。 3.未庄人对秀才挂“银桃子”“都惊服”,“惊服”一词有何含义? 提示:这个词刻画了未庄人前后相连的两种心态,先是猜想“银桃子”可能是当大官的象征而吃惊,过后 很快便佩服,表明未庄人的趋炎附势心理。 4.“我是性急的,……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假洋鬼子的这段“演讲”,满口“鬼话”,不 提辛亥革命的真正功臣孙中山、黄兴等,却提一个投机分子洪哥。说说这段话刻画了假洋鬼子一副怎样的 嘴脸。 提示:满口鬼话,大吹牛皮,捏造革命经历个革命资本。半吊子知识分子,外表新式,实际上是一个投机、善变、钻营的封建余孽。他的这番话只能蒙骗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乡下人。 5.洋先生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 提示:减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并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可言。尤其是,假如假洋鬼子同意了阿Q与他一起革命,那么就会认为是对自己身份的极大污辱。所以他决不准阿Q革命,决不同阿Q共一条战壕。 6.阿Q认为洋先生不准其革命,“再没有别的路”,你认为呢? 提示:凭阿Q当时的觉悟程度,他认为自己是无路可走的,实际上他也确实是无路可走。本来可以投奔真 正的革命党,但按照他的觉悟,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革命党。 7.赵家遭抢这两段话中用了六个“抬出了”,对于表现阿Q此时的心情有怎样的效果? 提示:强调阿Q没有被邀请革命而表现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更体现他革命动机的低下,那就是想分点东西 。 8.阿Q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状,你对这一情节怎样理解? 提示:一方面参加革命不成,就要报复,这表现了他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说明阿Q的革命愿望也经不 起考验,因为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根本就不明确。 四.? 板书小结本章内容: 不准革命 盘辫风潮 挂银桃子 吹牛皮 决计投奔洋先生 领教“哭丧棒” 赵家遭抢 革命不成 决计告状 不准别人盘辫
课件39张PPT。娄底一中语文组刘忠诚 ?鲁迅的遗嘱 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且最为独特的一个,他的遗嘱也是最为独特的一封。下面是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阿Q正传原著:鲁迅 下一页 国民的思考  “阿Q”已成了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阿Q正传》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阿Q正传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小说如何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
探究学习:小说刻画阿Q,真,正做到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从肖像描写来看,作者没有如巴尔扎克描写“高老头”那样细致、集中的描绘,而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顺便加以简单的勾勒。(如阿Q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描写。)行动描写也是这样,如描写阿Q在“供状”上画圆圈的情景。作者抓住他画押时的几个富有特征的动作,就把一个缺乏文化教养而又愚昧不幸的阿Q的思想性格,简洁传神地表现出来了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 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论“著之竹 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 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 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 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 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 ,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 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⒄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 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 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 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 笑,然而阿Q很喜欢。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 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 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 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 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 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 哙,亮起来了。”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思考:
阿Q的精神胜利法说明了( )
A.国民劣根性的
B.群众的麻木性
C.作者的局限性
D.故事的虚构性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应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神胜利法突出来。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整个国民劣根性之集大成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 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 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 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 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 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⑩闹亡的;周是 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 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 ㈠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他的学说是: 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 一定要有勾当了。为惩治他们起见,所以他往往怒目而视,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㈡话, 或者在冷僻处,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
谁知道他将到“而立”㈢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这飘飘然的精神,在礼教上 是不应该有的,——所以女人真可恶,假使小尼姑的脸上不滑腻,阿Q便不至于被蛊,又假 使小尼姑的脸上盖一层布,阿Q便也不至于被蛊了,——他五六年前,曾在戏台下的人丛中 拧过一个女人的大腿,但因为隔一层裤,所以此后并不飘飘然,——而小尼姑并不然,这也 足见异端之可恶。
“女……”阿Q想。“阿呀!”吴妈楞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带哭了。
阿Q对了墙壁跪着也发楞,于是两手扶着空板凳,慢慢的站起来,仿佛觉得有些糟。他这时确也有些忐忑了,慌张的将烟管插在裤带上,就想去舂米。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 一下,他急忙回转身去,那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大竹杠又向他劈下来了。阿Q两手去抱头,拍的正打在指节上,这可很有些痛。他冲出 厨房门,仿佛背上又着了一下似的。
“忘八蛋!”秀才在后面用了官话这样骂。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然而他们都不听。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 又都站着。大约半点钟,——未庄少有自鸣钟,所以很难说,或者二十分,——他们的头发 里便都冒烟,额上便都流汗,阿Q的手放松了,在同一瞬间,小D的手也正放松了,同时直 起,同时退开,都挤出人丛去。
“记着罢,妈妈的……”阿Q回过头去说。“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
阿Q没有说完话,拔步便跑;追来的是一匹很肥大的黑狗。这本来在前门的,不知怎的到后园来了。黑狗哼而且追,已经要咬着阿Q的腿,幸而从衣兜里落下一个萝卜来,那狗给 一吓,略略一停,阿Q已经爬上桑树,跨到土墙,连人和萝卜都滚出墙外面了。只剩着黑狗 还在对着桑树嗥,老尼姑念着佛。
阿Q怕尼姑又放出黑狗来,拾起萝卜便走,沿路又捡了几块小石头,但黑狗却并不再 现。阿Q于是抛了石块,一面走一面吃,而且想道,这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寻,不如进城去…… 待三个萝卜吃完时,他已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了。“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 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 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
“嚓!”
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从此王 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并且再不敢走近阿Q的身边;别的人也一样。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因为邹七嫂得意之余,将伊的绸裙请赵太太去鉴 赏,赵太太又告诉了赵太爷而且着实恭维了一番。赵太爷便在晚饭桌上,和秀才大爷讨论, 以为阿Q实在有些古怪,我们门窗应该小心些;但他的东西,不知道可还有什么可买,也许 有点好东西罢。加以赵太太也正想买一件价廉物美的皮背心。于是家族决议,便托邹七嫂即 刻去寻阿Q,而且为此新辟了第三种的例外:这晚上也姑且特准点油灯。
油灯干了不少了,阿Q还不到。赵府的全眷都很焦急,打着呵欠,或恨阿Q太飘忽,或 怨邹七嫂不上紧。赵太太还怕他因为春天的条件不敢来,而赵太爷以为不足虑:因为这是 “我”去叫他的。果然,到底赵太爷有见识,阿Q终于跟着邹七嫂进来了。只有一班闲人们却还要寻根究底的去探阿Q的底细。阿Q也并不讳饰,傲然的说出他的 经验来。从此他们才知道,他不过是一个小脚色,不但不能上墙,并且不能进洞,只站在洞 外接东西。有一夜,他刚才接到一个包,正手再进去,不一会,只听得里面大嚷起来,他便 赶紧跑,连夜爬出城,逃回未庄来了,从此不敢再去做。然而这故事却于阿Q更不利,村人 对于阿Q的“敬而远之”者,本因为怕结怨,谁料他不过是一个不敢再偷的偷儿呢?这实在 是“斯亦不足畏也矣”㈩。 “造反了!造反了!”
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 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 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 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 有人来开门。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 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这是“咸与维新”(⒋)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 “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 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 炉(⒌)。 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看见的人大嚷说,
“豁,革命党来了!”
阿Q听到了很羡慕。他虽然早知道秀才盘辫的大新闻,但总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照样做, 现在看见赵司晨也如此,才有了学样的意思,定下实行的决心。他用一支竹筷将辫子盘在头 顶上,迟疑多时,这才放胆的走去。
他在街上走,人也看他,然而不说什么话,阿Q当初很不快,后来便很不平。他近来很 容易闹脾气了;其实他的生活,倒也并不比造反之前反艰难,人见他也客气,店铺也不说要 现钱。而阿Q总觉得自己太失意:既然革了命,不应该只是这样的。况且有一回看见小D,愈使他气破肚皮了。小D也将辫子盘在头顶上了,而且也居然用一支竹筷。阿Q万料不到他也敢这样做,自 己也决不准他这样做!小D是什么东西呢?他很想即刻揪住他,拗断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辫子,并且批他几个嘴巴,聊且惩罚他忘了生辰八字,也敢来做革命党的罪。但他终于饶放 了,单是怒目而视的吐一口唾沫道“呸!”   假洋鬼子是地主钱太爷的大儿子,因为留学东洋回来以后,脑后装起假辫子,手里拿着“哭丧棒”,人们便称他“假洋鬼子”,他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混血儿,他依仗着地主阶级的权势和买办阶级的本领,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当辛亥革命的浪潮波及未庄时,他见有机可乘,立即见风转舵,投机革命,居然成了未庄第一号“革命人物”,他与“素不相能”的赵秀才勾结一气,结成反动联盟,打着“咸与维新”的旗号,到静修庵去打碎了“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随手抢去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便算完成了革命“大业”。后来又到城里拉关系,买来自由党的“银桃子”(徽章),俨然成了真正的革命党,于是自吹自擂,撒谎吹牛,甚至厚颜无耻地与黎元洪称兄道弟,以“革命元老”自居,借以抬高自己,篡夺革命权利。当真正要求革命的阿Q来“投降”革命党时,他却凶相十足,扬起“哭丧棒”不准阿Q革命。他是个表面投机革命,实际却又镇压革命的反革命两面派。土谷祠里更漆黑;他关好大门,摸进自己的屋子里。他躺了好一会,这才定了神,而且 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 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 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 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 头,——满门抄斩,——嚓!嚓!” “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 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
“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
“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
“假洋鬼子不准我!”
“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
“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 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 栅栏门。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 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 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从这一天以来,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 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 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阿Q形象。
  提问:简单回顾阿Q的革命三部曲,分析阿Q的形象,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生活在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还占统治地位的未庄。他赤贫如洗,没有财产、没有职业,连个家也没有,寄住在土谷祠。他经常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的打击、凌辱和周围平常人的嘲弄,对这些他都以“精神胜利法”一笑了之。由于他在政治上承受着沉重的压迫,经济上遭受着残酷的剥削,精神上蒙受着长期的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种种屈辱,所以他有自发的革命要求,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是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也有自私、陕隘、封建、保守等落后思想。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在阿Q身上始终是矛盾着的,他是这种矛盾性格的统一体。这在节选课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后,是他第一个勇敢地喊出了“造反”的呼声,他又认为“造反是杀头的罪名”。他那模糊而幼雅的三点革命要求,一方面反映了他改变长期屈辱地位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夹杂着许多落后的意识和营私利已的思想,甚至达到敌我不分的严重地步。阿Q这种芜杂而落后的思想,注定了他“投降革命党”的失败。
  阿Q参加革命的全部过程,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同农民的关系:革命不关心农民,农民不理解革命,像阿Q这样的农民虽有自发革命的要求,在革命党深入农村之前,也只能以这种自私落后的思想理解革命,而只能受“精神胜利法“的支配而不自觉。正是由于受“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不能从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总是以幻想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来掩盖屈辱和失败。结果革命果实被善于在复杂的斗争中保存自己的地主阶级所窃取,真正欢迎革命的阿Q便不要避免地遭到悲惨的结局。阿Q的故事看完了,你有什么感想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民众的悲哀?时代的悲哀?……林兴宅论阿Q性格十大方面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林兴宅论阿Q性格十大方面2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设计制作 : 刘忠诚制作时间 : 2002年10月 制作平台: office2002电子邮件 : lzcxx68@ynmail.com谢 谢谢谢光临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