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 ??? 【教学目的】 ??1.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第一课时以导读为主,对小说赏读的一般规律进行阐释,指导学生遵循规律,理出全文线索。 ??2.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教师应提出恰当准确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中可进行点拨式赏析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提高学生的赏析审美能力。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聚】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波澜起伏 ,这部不以惊险情节见长的古典小说经久不衰,其艺术成就及思想价值均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极致。今天我们就以小说中“宝玉挨打”的片断为例,体味这种情节波澜的设计之妙。 ??二、解题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 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解说:学生如果在学此文前未接触过《红楼梦》,教师授课前可简要介绍小说的一些基本情况,如 主题和人物形象等。)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记得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 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本文是怎样具体体现的???(解说:在课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速读,学生可依据“三态”理论快速理清全文的情节层次。)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 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分两部分也可,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 ??(解说:分层首先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只要标准设置合理,学生论说言之有据就可以了。) ??2.局部设疑,引导学生讨论。 ??问题一: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 ??明确: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②忠顺府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③贾环诬告宝玉强 金 钏未遂。 ??问题二:一事紧接一事,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情节高潮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这其间贾政的神色 变化也很有层进性,请同学们从书中快速找出对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 ??明确:初见时“原本无气”,证明此时还未起波纹;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应对不似往日”,语 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波渐起;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波浪已涌动贾环告状,中伤之言犹如火上浇油,“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浪涛已拍天 ,矛盾激化到极点,打已成为必然。 ??(解说:学生读书,首先要有文本意识,要学会从书中筛选、感知一些重要信息,并能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问题三: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 也有偶然性的情节,请试着找出,看看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 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 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四:碰巧的几件事儿成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请同学们进一步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明确: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 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 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解说:学生讨论时要指导他们从文本中找根据,如:谈贾政:贾政希望宝玉有“慷慨挥洒谈吐”,时时顾及“祖宗颜面”,不要让父亲落有“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和他也越发担心宝玉将来走“弑君 杀父”之路等等。文中谈宝玉的地方更多,尤其是挨打后,宝玉对其他人的所言所思,都渗透着他的价值宝玉思想观点的资料投影,让学生进行对照分析并归纳总结 。 ??如表现贾政的: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9回 ??“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 ??——第23回 ??“自今日为始,不许再做诗做对的了。单要学习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 ,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第81回 ??表现宝玉的:??“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 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 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第16回 ??问题五: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情人之间、婆媳之间、主 奴之间,请同学们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 ??明确:??近距离余波:王夫人哭劝贾政,贾母怒阻贾政;远距离余波:袭人痛心以相告,宝钗动情来探源,黛 玉泪眼表真性。 ??(解说:答案不是绝对的,只要学生能依据情节发展,将多层面的“余波”内容加以概括,言之成理 即可肯定。) ??四、课堂小结 ??要进行文学鉴赏,首先应准确感知文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认识、归纳、评价的能力。比 如曹雪芹描写情节有一个可贵的经验——他叙写矛盾往往不是孤立地写一种原因,而是善于将多种因素或 条件有机地交错在一起,造成矛盾之“源”的厚度。同时一个矛盾波及的后果也是多向发散的,因而也为 下一个波澜的创设打下了埋伏。 ??五、布置作业 ??思考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宝玉挨打后,人们不同态度的描述来揭示众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人物间的相互烘托与对比,使得每个人物都显得立体而 丰满。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体会宝玉挨打后,不同人物所显露的不同心态。 ??二、研习课文 ??问题一: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9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 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 ??明确: ??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因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不同: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生活太远了。总之,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贾政与王夫人相比。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 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王夫人与贾母相比。相同: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不同:王夫人(同上)。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解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本身是见仁见智的,引发学生讨论本身就是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兴 趣,答案绝不可惟一。讨论中,学生有时略显幼稚,只要有文本意识,推想合理,凭借他们仅有的阅历、知识面等阐发自己的观点想法即可,即使彼此间产生分歧也没关系,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褒扬。教师可参与讨论,亦或旁观引导,最好不做定性的结论。) ??问题二:找一位同学读第13段和第15段,并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 处。 ??明确:根据细节提示比较异同。 ??宝钗动作: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语言:“心疼”。神态:红了脸,娇羞怯怯。心理:暗想若宝玉 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宝玉心理:可玩可观,可怜可敬,死也无足叹惜。 ??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语言:哄骗黛玉,并发誓为这些人死也情愿。 ??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是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去做。”理解人物,体味人物的真性情,就不妨从“怎么做”入手。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堪称双峰对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宝钗“圆”,理智 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其他。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 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 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 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解说:学生讨论,教师不要刻意限制学生太多。)
??三、课堂小结 ??曹雪芹在人物安排上,一是常常把越是关系亲近、地位相同或活动常常在一起的人,性格越写得迥异 ,比如同为封建家长的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二是把越是性格迥异的人越放在一处去写,这样便可以把 人物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比如黛玉、宝钗在宝玉挨打后的表现。 ??(解说:“文无定法”,但不是无法,学生刚开始用幼稚的眼光鉴赏文学作品时,可授之一定的法, 活学活用,越趋于自然越好。)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搜集有关资料,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爱情悲剧之我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红楼梦》。 进行比较阅读,纵观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窥视贾府矛盾的展开与激化,了解人 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倾向,预示主要人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课件39张PPT。中国文化的结晶世界文化的瑰宝——《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曹寅:
清代名士,著名的藏书家,能写诗填词谱曲,主持刻印了著名的《全唐诗》。康熙年间任江宁织造。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故居前的老槐树曹雪芹故居一般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清代高鹗所著。红楼之迷: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红楼简介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宁国公贾演-贾代化贾 敷贾 敬贾珍-贾蓉贾惜春(秦可卿)荣国公贾源-贾代善(贾母) 贾 赦(邢夫人)贾 琏(王熙凤)-巧 姐贾迎春贾 政(王夫人)贾 珠(李纨)-贾 兰贾元春贾宝玉
贾探春贾 敏(林如海) 林黛玉《红楼梦》中各种矛盾与冲突:
贵族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贵族统治者和广大奴婢的矛盾;
封建卫道士和封建叛逆者之间的矛盾;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红楼梦》之第三十三、三十四回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的导火线:
与戏子蒋玉函平等交往
同情被逼跳井的丫头金钏
贾环出于嫡庶间的嫉恨而挑拨离间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贾宝玉是一个鄙弃仕途经济、背离封建礼教的贵族叛逆者,他与封建卫道士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贾宝玉: 鄙弃封建礼教,虽遭毒打而仍不思悔改的封建家庭的叛逆者。贾宝玉 在黛玉眼中,他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正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宝玉挨打之后,非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在离经叛道的路上越走越远。挨打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叛逆性格和决心。“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他躲进女儿国里,看着“清爽”的女儿,继续着他的泛爱,自由着他的个性。挨打又促进了宝黛爱情的成熟。宝黛两人各自表露出自己的真情,心灵沟通,惺惺相惜,互为知已,把爱情的旋律弹奏得刻骨铭心、深切感人。贾政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忠实卫道者。贾政与宝玉的矛盾:表面上看,这一冲突是一个严父教训逆子的偶然事件,但实际上蓄积了长期的矛盾和冲突,蕴含了深广的社会内容。贾政与宝玉的父子矛盾由来已久。贾政兢兢于仕途经济,作为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者,作为贾府统治者的代表,他要求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成为封建统治阶层的忠臣孝子和封建贵族家庭的可靠继承人。而宝玉偏偏“行为偏僻性乖张”,不喜圣贤之书,是一个鄙视功名、背离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对父亲只是惧畏,并非敬服,内心里十分憎恶父亲的那套虚伪腐朽的封建说教。因此父子间的矛盾,实质是新旧两种思想、两种人生道路的冲突和斗争。贾政的恪守封建忠孝、望子成龙与宝玉的任性乖僻、鄙弃仕途经济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样,雨村来访、忠顺府索琪官、贾环进谗这三个偶然外因 ,终于诱发了这对父子矛盾的深刻内因,宝玉挨打,势在必然。贾母:封建家族的最高统治者。 贾母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宰者,溺爱宝玉,对所有人都颐指气使。宝玉挨打后,贾母赶到对贾政、王夫人所说一席话,指东说西,却不离对贾政的责难,以“回南京”相要挟,直攻“孝”之本。(语言描写)王夫人: 性格看似平和,实则极有心机和威势。她虽不满宝玉的行为,但为了自身的利益又不得不保护这唯一的儿子。王夫人三哭宝玉深刻揭示出这位封建时代嫡室夫人的典型心态,充分展现出嫡庶矛盾,并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夫妻、母子之亲情的异化。一哭时抱住板子,以“老爷”、“老太太”身体为重相劝。二哭时便以夫妻情份相求,自己“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三哭已是失声大哭,把早逝的珠儿拿来作最后的盾牌,并以此来暗怨贾政。终于,贾政由她三哭而息怒、伤感和后悔,被她的涕泪和怨艾所击败。她的策略是成功的,有效的。由此也可看出她的哭的丰富内涵:既有真纯的母爱疼子天性,又有悲悼自己的不幸、对宝玉的恨铁不成钢的凄楚和悲哀,但更多的是她竭力维护自己嫡室夫人的情感意念。“宝玉挨打”也是宝黛钗爱情多重奏中的一个重要乐章。宝玉被打抬回怡红院后,紧接着就有“宝钗送药”、“黛玉探伤”的情节,体现了钗黛不同的爱情表露方式和个性特征。
薛宝钗:
八面玲珑,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贵族少女宝钗送药:先是“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出进来”。进来就仔细关照伤药的用法,显出沉稳大方的风度。不仅行为得体,言语也直分疼人:“早听人一句话,……”将对宝玉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情深意长,却含而不露。但尽管含情脉脉,宝钗也没有忘记“仕途经济”,数落宝玉“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临走又提醒“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前后不同性质的语言都以温厚道出,半规劝半用情,体现了宝钗工于心计、欲露又掩的个性特征。
(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林黛玉: ●孤高自许,多愁善感,感情纯真,与宝玉有着相同的叛逆心理的贵族少女。林黛玉 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细心、多虑、自尊是她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是京都赫赫有名荣国府贾太夫人的外孙女,贾宝玉的表妹。这年黛玉的母亲病故,贾母痛惜她无人傍依,把她接来府中居住。从此,黛玉与宝玉朝夕相处,言和意顺,友爱异常。黛玉探伤:她是在宝玉“半梦半醒”悄悄进来的。没有侃侃而谈,只是“无声之泣,气噎喉堵。”面对伤势沉重的宝玉,她“心中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抽噎半天,才说出一句“你从此都改了罢”!这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表现了黛玉内心极其复杂的情感,饱含了黛玉对知音的痛惜和关爱,这句话是黛玉看到宝玉被打得如此惨重,她内心极度痛苦说出的,并非真的要宝玉改悔。
“心有灵犀一点通”,宝玉深解其意,遂“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黛的心心相印,由此一瞬而得到了深微的表现。果然,紧随其后的宝玉“赠帕定情”之举把宝黛的爱情推向了新的高潮。
王熙凤:聪明能干,泼辣奸诈,“嘴甜心苦,两面三刀”的封建统治阶级掌权者。王熙凤 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毒设相思局
铁槛寺弄权
借刀杀人
下面我们来做练习 以下的外貌描写各写的是谁?分别表现了每个人怎样的特点?
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②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③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如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答案: ①贾宝玉:潇洒英俊、善良多情
②王熙凤:刁钻狡黠、谄上欺下
③林黛玉:聪慧灵秀,体弱多病
引起宝玉挨打的人物有:
A、袭人 B、蒋玉函C、柳湘莲 D、贾环E、金钏儿(B、D、E )* 宝玉挨打后各人的反应如何?表现了各自怎样的特征?
贾 母:痛惜 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王夫人:哀痛 维护自身利益的母亲
宝 钗:规劝 符合封建规范的大家闺秀
黛 玉:关心 志同道合的知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