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与立意:以汪曾祺《一食一味》为例(共19张PPT )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材与立意:以汪曾祺《一食一味》为例(共19张PPT )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7 21:5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选材与立意
——以汪曾祺《一食一味》为例


生活风味
自然滋味
人间情味
一食:醋、野菜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选材直接源于生活,亲身经历,真实。
荠菜
马齿苋
蒌蒿
片段:
《野菜谱》图画的是这种野菜的样子,文则简单地说这种野菜的生长季节,吃法。文后皆系以一诗,一首近似谣曲的小乐府,都是借题发挥,以野菜名起兴,写人民疾苦。
抱娘蒿
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
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主要是水灾,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
马齿苋有点淡淡的酸味。 蘸了香油吃,挺香。
三年自然灾害,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吃过不少马齿苋。那时候,这是宝物。
——选材间接源于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交集,由外而内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一味:酸
从山西到傣族再到延庆山,从口中到书中,再到鼻尖、心头,汪曾祺老先生那读之心酸的往事,漾于心间。
——立意1:关注社会、民生
二食:香蕉、土豆、心里美萝卜
水果店——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香。这香味不是时有时无,时浓时淡,一阵一阵的,而是从早到晚都是这么香,一种长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
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远不忘。
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
——选材直接源于生活,动情。
——立意2:回味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
有一种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为细腻。我曾经扛回一袋,带到北京。春节前后,一家大小,吃了好几天。我很奇怪:“紫土豆”为什么不在全国推广呢?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获心里美萝卜。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扔进了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二味:甜
关于张家口的生活,汪曾祺在《随遇而安》中说:“像起猪圈、刨冻粪这样的重活,真够一呛。我这才知道‘劳动是沉重的负担’这句话的意义。”
他曾说:“我三生有幸,当了一回右派,否则我这一生更平淡了。”
“我认为生活是美的,生活中是有诗的。我愿意把它写下来,让我的读者感到美,感到生活中的诗意。”
身处逆境之中,却能够换个视角去观察,发现不同寻常的美点。
——选材直接源于生活,转换观察视角。
——立意3:人生思考、辩证性思考
(关注逆商能力——人生态度,面对逆境超越困难的能力)
三食:茨菰、茶叶
片段:
我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菰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菰,而且是不去茨菰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菰,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 茨菰肉 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菰,说:“这个好 !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 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 么事物都讲“格” 的,包括对于茨菰、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菰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选材直接源于生活,穿越时空,充实动情。
——立意4:寓情于物,往事回忆与回味
三味:苦
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枪,泡在玻璃杯李,茶叶皆直立不倒,载浮载沉,茶色颇淡,但入口香浓,直透肺腑,真是好茶!
——选材直接源于生活,聚焦观察视角,切入口小。
——立意5:对生命的思考。
四食:豆汁儿、辣椒油
片段一: 卖熟豆汁儿的,在街边支一个摊子。一口铜锅,锅里一锅豆汁,用小火熬着。熬豆汁儿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儿一翻大泡,就“澥”了。豆汁儿摊上备有辣咸菜丝——水疙瘩切细丝浇辣椒油、烧饼、焦圈——类似油条,但做成圆圈,焦脆。卖力气的,走到摊边坐下,要几套烧饼焦圈,来两碗豆汁儿,就一点辣咸菜,就是一顿饭。
片段二:井冈山人说:“辣子冇补(没有营养),两头受苦。”我认识一个演员,他一天不吃辣椒,就会便秘!我认识一个干部,他每天在机关吃午饭,什么菜也不吃,只带了一小饭盒油炸辣椒来,吃辣椒下饭。顿顿如此。此人真是个吃辣椒专家,全国各地的辣椒,都设法弄了来吃。据他的品评,认为土家族的最好。有一次他带了一盒饭来,让我尝尝,真是又辣又香。然而有人是不吃辣的。我曾随剧团到重庆体验生活。四川无菜不辣,有人实在受不了。有一个演员带了几个年轻的女演员去吃汤圆,一个唱老旦的演员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白了她一眼:“汤圆没有放辣椒的!”
四味:辣
——选材源于生活(可直接可间接内化),典型小众,有地方风情,有趣。
——立意6:对生活的有滋有味哲理性思考,并不是主角才必不可少,往往绿叶的衬托也不可或缺。
五食:香菜 臭豆腐
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我曾经夸口,说我什么都吃,为此挨了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我原来不吃芫荽(香菜),以为有臭虫味。一次,我家所开的中药铺请我去吃面——那天是药王生日,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一咬牙吃了。从此,我就吃芫荽了。比来北地,每吃涮羊肉,调料里总要撒上大量芫荽。
……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逐臭——晚年不断地想北京的臭豆腐,再来一碗热汤面,此生足矣。这个愿望本不难达到,但是臭豆腐很臭,上飞机前检查,绝对通不过,老华人恐怕将带着他的怀乡病,抱恨以终。
穿了薄纱的旗袍或连衣裙的女郎,描眉画眼,一人手里拿了两三串臭豆腐,边走边吃,也是一种景观,他处所无。
……
不臭不好吃,越臭越好吃,口之于味并不都是“有同嗜焉”。
五味:臭
——选材源于生活,新颖,以奇制胜。
——立意7:对人生的思考,宽心宽眼,包容万物。
一食一味
人生五味,酸甜苦辣臭……
食物源于生活,素材源于生活,万般滋味,皆立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