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7 07:32:50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4、 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3、 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学习时间】 1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望岳》和《春望》,它们的作者是谁?
一起背诵两首诗。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反映了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的疾苦,因为被后人誉为“诗史”。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叙事诗代表作《石壕吏》,一起去品味它,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他被誉为“诗圣”。
郭沫若评价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 题目解说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3、 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朝廷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包围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第二年春,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他历经了“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4、 文体知识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预习设计】
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有吏夜捉人( ) 老头逾墙走( ) 三男邺城戍( )
出入无完裙( ) 老妪力虽衰( ) 如闻泣幽咽( )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暮投石壕村( )( ) 有吏夜捉人( ) 老头逾墙走( )( )
吏呼一何怒( ) 听妇前致词( ) 三男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战死( ) 存者且偷生( )
死者长已矣( ) 室中更无人( ) 惟有乳下孙( )
有孙母未去( ) 出入无完裙( ) 老妪力虽衰( )
请从吏夜归( ) 急应河阳役( ) 犹得备晨炊( )
夜久语声绝( ) 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 )
翻译诗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内容概括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对时局的忧虑,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和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分析结构:
1-4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和事件
5-20句:详写老妇致词
21-24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合作探究】
1)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2)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3)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4)将妇人的致词分三层,该怎么分?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5) 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
6)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检测】
简答: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2)说说“暮投石壕村”这句话的作用。
3)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夜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4)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诗中有几个人物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该是差吏,但诗中重点却写的“老妇致词”。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 请简要分析。
用诗歌中的原句填空: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兵役苛酷)的句子: 。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 。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凄惨情景)句子是: 。
4)概括全诗的句子: 。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 。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 。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破坏严重)的句子: 。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附书至(信 ) 新战死( 与“旧”相对 ) 母未去(离开 )
B.犹得备晨炊(还能够) 老翁逾墙走(越过)( 跑)
C.死者长已矣( 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D.老妪力虽衰( 老妇 ) 听妇前致词(对……说话 ) 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 )
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译文: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文: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文: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了的人永远完结了。
D.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译文: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裙子。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B.“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翁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老翁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D.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扩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诗歌,做题:
【1】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作业布置】
背诵《石壕吏》
完成上面的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4、 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3、 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1、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学习时间】 1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望岳》和《春望》,它们的作者是谁?
一起背诵两首诗。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反映了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的疾苦,因为被后人誉为“诗史”。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叙事诗代表作《石壕吏》,一起去品味它,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他被誉为“诗圣”。
郭沫若评价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 题目解说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3、 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朝廷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包围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第二年春,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他历经了“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4、 文体知识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预习设计】
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有吏夜捉人( ) 老头逾墙走( ) 三男邺城戍( )
出入无完裙( ) 老妪力虽衰( ) 如闻泣幽咽( )
【答案】
有吏夜捉人( lì ) 老头逾墙走( yú ) 三男邺城戍( yè shù )
出入无完裙( qún ) 老妪力虽衰 ( yù shuāi ) 如闻泣幽咽 ( qì yè )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暮投石壕村( )( ) 有吏夜捉人( ) 老头逾墙走( )( )
吏呼一何怒( ) 听妇前致词( ) 三男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战死( ) 存者且偷生( )
死者长已矣( ) 室中更无人( ) 惟有乳下孙( )
有孙母未去( ) 出入无完裙( ) 老妪力虽衰( )
请从吏夜归( ) 急应河阳役( ) 犹得备晨炊( )
夜久语声绝( ) 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 )
【答案】
有吏夜捉人( 差役 ) 老头逾墙走(越过 )( 跑 )
吏呼一何怒( 多么 ) 听妇前致词( 走上前(对差役)说话)
三男邺城戍( 防守 ) 一男附书至( 捎信回来 )
二男新战死( 最近 ) 存者且偷生( 苟且活着 )
死者长已矣(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 室中更无人(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
惟有乳下孙( 只 )(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离开 )
出入无完裙( 裙:这里泛指衣服 ) 老妪力虽衰( 老妇 )
请从吏夜归( 请让我 ) 急应河阳役( 应征 )
犹得备晨炊( 还能够 ) 夜久语声绝( 消失 )
如闻泣幽咽(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明登前途( 前面的路 )
翻译诗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答案】
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内容概括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对时局的忧虑,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和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分析结构:
1-4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和事件
5-20句:详写老妇致词
21-24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合作探究】
1)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答案】
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2)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答案】
诗人夜晚投宿遇到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3)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答案】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将妇人的致词分三层,该怎么分?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 写三男全被征;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服役
5) 把差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
【答案】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
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6)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叙述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也不放过),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批判了封建统治的残酷不仁,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时期平民百姓所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强烈谴责。
【课堂检测】
简答: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答案】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说说“暮投石壕村”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
这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暮”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3)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夜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答案】
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
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4)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答案】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一方如虎似狼,一方哀婉可怜,对比鲜明地指出了阶级压迫的严重,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虎似狼的蛮横气势。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5)诗中有几个人物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
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该是差吏,但诗中重点却写的“老妇致词”。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案】
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的思想矛盾(/矛盾心理)。——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 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用诗歌中的原句填空: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兵役苛酷)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凄惨情景)句子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概括全诗的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破坏严重)的句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答案】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兵役苛酷)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凄惨情景)句子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概括全诗的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破坏严重)的句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附书至(信 ) 新战死( 与“旧”相对 ) 母未去(离开 )
B.犹得备晨炊(还能够) 老翁逾墙走(越过)( 跑)
C.死者长已矣( 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D.老妪力虽衰( 老妇 ) 听妇前致词(对……说话 ) 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 )
【答案】A
【解析】新:最近,新近
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译文: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文: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文: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了的人永远完结了。
D.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译文: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裙子。
【答案】D
【解析】应是出门没有完整的衣服。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B.“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翁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老翁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D.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答案】C
【解析】应是“老妇”被抓。
【扩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诗歌,做题:
【1】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答案】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答案】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背诵《石壕吏》
完成上面的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石壕吏》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背诵诗歌。
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望岳》和《春望》,它们的作者是谁?一起背诵两首诗。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反映了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的疾苦,因为被后人誉为“诗史”。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叙事诗代表作《石壕吏》,一起去品味它,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板书课题。 回答背诵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背诵诗歌。回忆有关作家作品的知识:杜甫,字 子美 ,唐 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诗史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 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杜工部 ”,著有《 杜工部集集》郭沫若评价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朝廷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包围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第二年春,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他历经了“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读诗歌,读准字音:有吏夜捉人( lì ) 老头逾墙走( yú ) 三男邺城戍( yè shù )出入无完裙( qún ) 老妪力虽衰 ( yù shuāi ) 如闻泣幽咽 ( qì yè )读诗歌,读准停顿:暮投 / 石壕村,有吏 / 夜 / 捉人。老翁 / 逾墙走,老妇 / 出门看。
吏呼 / 一何怒,妇啼 / 一何苦 !
听妇 / 前致词:三男 / 邺城戍。一男 / 附书至,二男 / 新战死 。存者 / 且偷生 ,死者 / 长已矣 !室中 / 更无人 ,唯有 / 乳下孙 。有孙 / 母未去 ,出入 / 无完裙 。老妪 / 力虽衰 ,请从 / 吏夜归 。急应 / 河阳役 ,犹得 / 备晨炊 。
夜久 / 语声绝 ,如闻 / 泣幽咽 。天明 / 登前途 ,独与 / 老翁别。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有吏夜捉人( 差役 ) 老头逾墙走(越过 )( 跑 )
吏呼一何怒( 多么 ) 听妇前致词( 走上前(对差役)说话) 三男邺城戍( 防守 ) 一男附书至( 捎信回来 ) 二男新战死( 最近 ) 存者且偷生( 苟且活着 )死者长已矣(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 室中更无人(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 惟有乳下孙( 只 )(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离开 ) 出入无完裙( 裙:这里泛指衣服 ) 老妪力虽衰( 老妇 ) 请从吏夜归( 请让我 ) 急应河阳役( 应征 ) 犹得备晨炊( 还能够 ) 夜久语声绝( 消失 ) 如闻泣幽咽(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明登前途( 前面的路 )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理解内容: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写作顺序是什么?时间顺序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最终抓到人没有?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6、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诗人夜晚投宿遇到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7、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8、将妇人的致词分三层,该怎么分?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写三男全被征;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服役小组合作:老妇致词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吗?把差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石壕吏:汝家有男丁否?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尚有他人否?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室内是何人?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一定还有人!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还有他人否?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寻隐者不遇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分析人物性格: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善良、凄苦、机智、有胆略,爱护家人2. 官吏又怎样?凶狠、蛮横无理、没有同情心3.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听----夜久、幽咽、独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这就是诗人苦闷之所在,这正是作者忧国忧民的表现。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 蛮横 凶恶 )的 老妇是( 可怜 )的 战争是( 残酷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同情 )的 作者对战争是( 憎恶 )的 主旨: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蛮横,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写作特色:1、语言精练:言简意深 “其事何其长,其言何其简!”2、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3、把诗人的爱憎寄寓在叙事之中(没有发表抒情和议论)4、夹带使用对比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读回答笔记读读注音划节奏笔记读笔记读回答笔记讨论补充分角色读笔记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1、4目标1、4目标2目标3目标3目标3目标3目标4
【课堂检测】简答: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2)说说“暮投石壕村”这句话的作用。3)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夜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4)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诗中有几个人物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该是差吏,但诗中重点却写的“老妇致词”。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 请简要分析。用诗歌中的原句填空: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兵役苛酷)的句子: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凄惨情景)句子是: 。4)概括全诗的句子: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破坏严重)的句子: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附书至(信 ) 新战死( 与“旧”相对 ) 母未去(离开 ) B.犹得备晨炊(还能够) 老翁逾墙走(越过)( 跑) C.死者长已矣( 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D.老妪力虽衰( 老妇 ) 听妇前致词(对……说话 ) 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 ) 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译文: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文: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文: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了的人永远完结了。D.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译文: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裙子。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B.“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C.“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翁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老翁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D.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扩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诗歌,做题: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 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1)【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托尔斯泰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文中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被抓去服役了,足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石壕吏
新知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望岳》和《春望》,它们的作者是谁?
杜甫
齐背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反映了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的疾苦,因为被后人誉为“诗史”。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叙事诗代表作《石壕吏》,一起去品味它,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石壕吏
杜甫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4、背诵诗歌。
新知讲解
杜甫,字 , 代伟大的 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 ”。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世称“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著有《 》
杜甫,字 子美 ,唐 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诗史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 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杜工部 ”,著有《 杜工部集集》
郭沫若评价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朝廷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包围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第二年春,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他历经了“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吏( lì )
逾( yú )
邺 戍( yè )( shù )
裙( qún )
妪衰 ( yù )( shuāi )
泣咽 ( qì )( yè )
读准字音
暮投 / 石壕村,有吏 / 夜 / 捉人。
老翁 / 逾墙走,老妇 / 出门看。 吏呼 / 一何怒,妇啼 / 一何苦 ! 听妇 / 前致词:三男 / 邺城戍。
一男 / 附书至,二男 / 新战死 。
存者 / 且偷生 ,死者 / 长已矣 !
室中 / 更无人 ,唯有 / 乳下孙 。
有孙 / 母未去 ,出入 / 无完裙 。
老妪 / 力虽衰 ,请从 / 吏夜归 。
急应 / 河阳役 ,犹得 / 备晨炊 。 夜久 / 语声绝 ,如闻 / 泣幽咽 。
天明 / 登前途 ,独与 / 老翁别。
读准停顿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
投宿
差役
抓壮丁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
多么

悲苦,凄苦
越过
跑,逃跑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上前
儿子
防守
捎信回来
新近,刚刚
幸存的,活着的
苟且的活着
永远的完结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指男人
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跟从
应征
兵役
还能够
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指夜深
好像
低声的哭泣
指前面的路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
暮投(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   )
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
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
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 )与老翁别。
再读课文,译一译
投宿
越过

多么
上前
说话
最近
苟且的活着
吃奶的孩子
老妇
应征
还能够
断绝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2、写作顺序是什么?
3、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4、最终抓到人没有?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时间顺序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6、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诗人夜晚投宿遇到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7、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三男戍,二男死;
孙方乳;
媳无裙;
翁逾墙;
妇夜往。
将妇人的致词分三层,该怎么分?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写三男全被征;
②家中情况;
③老妇自请服役
小组合作:老妇致词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吗?把差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汝家有男丁否
尚有他人否
内室是何人
一定还有人!
还有他人否
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
“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
“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对话中的特色
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她善良、凄苦、机智、有胆略,爱护家人
2. 官吏又怎样?
凶狠、蛮横无理、没有同情心
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
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这就是诗人苦闷之所在,这正是作者忧国忧民的表现。
听----夜久、幽咽、独
言简意深,凄清绵绵无尽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 )的
老妇是( )的
战争是(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
作者对战争是( )的
凶恶、蛮横
可怜
残酷
同情
憎恶
诗歌主旨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蛮横,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写作特色
1、语言精练:言简意深
“其事何其长,其言何其简!”
2、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3、把诗人的爱憎寄寓在叙事之中(没有发表抒情和议论)
4、夹带使用对比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
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课堂总结
托尔斯泰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文中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被抓去服役了,足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课堂练习
用诗歌中的原句填空: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兵役苛酷)的句子: 。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 。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凄惨情景)句子是: 。
4)概括全诗的句子: 。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 。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 。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破坏严重)的句子: 。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附书至(信 ) 新战死( 与“旧”相对 ) 母未去(离开 )
B.犹得备晨炊(还能够) 老翁逾墙走(越过)( 跑)
C.死者长已矣( 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D.老妪力虽衰( 老妇 ) 听妇前致词(对……说话 ) 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 )
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译文: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文: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文: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了的人永远完结了。
D.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译文: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裙子。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B.“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翁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老翁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D.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的诗歌,做题: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出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诵读课文。
石壕吏 杜甫
齐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男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女齐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齐读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作业布置
背诵《石壕吏》
完成上面的练习。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石壕吏:夜捉 呼怒
老妇:啼泣
我 :见闻
——凶!(战争的残酷)
——苦!(生活的悲凉)
——忧!(深切的同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