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升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试题
一、选择题
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③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
④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⑤那年,他已经87岁了。
A.①⑤③②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①⑤②④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卑劣(liè) 丰硕(shuò) 携手(xié) 出类拔萃(cuì)
B.湛蓝(zhàn) 领域(yù) 诬蔑(miè) 自甘堕落(duò)
C.头衔(xián) 蛮横(hèng) 狡辩(jiǎo) 彷徨失措(fáng)
D.萦绕(yíng) 赋予(fù) 烦琐(suǒ) 一劳永逸(yì)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决择 贴切 膏药 不修边幅 B.枯躁 趋势 剥削 风口浪尖
C.纳闷 权威 估量 阳奉阴违 D.前沿 干预 扶植 招谣撞骗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祈祷 野蛮 伽锁 相辅相成
B.目睹 赋予 岐途 无所畏惧
C.萦绕 严峻 厚待 自园其说
D.湛蓝 挚爱 秩序 分崩离析
6.下列对《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一文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顾拜旦是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B.本文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C.作者认为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是勇气。
D.本文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养成平和自信的品德,包括并超越了一般体育运动,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
二、综合性学习
7.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1)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 下去的!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 ,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3)5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 。
A.野蛮 测试 分崩离析 B.野蛮 测量 支离破碎
C.蛮横 测量 分崩离析 D.蛮横 测试 支离破碎
三、语言表达
8.第31届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结束后,某学校团委向中国女排发了一份贺电,其中有三个词语用得不得体,请你帮忙修改。
原文:在举世瞩目的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上,我们的女排儿女,奋勇拼搏,不畏顽敌,用辛勤的汗水、集体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击败塞尔维亚队,夺得金牌。在此,我们谨向全体运动员和教练员表示恭贺和敬意。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例如自从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有人再会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可是奥斯特一直相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的联系,并以此为目标,苦苦求索,终于有了自己的发观,在1820年4月,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诬明了电和磁是相互转化的,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①
⑤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瞭望》有改动)
【注释】①画波浪部分文字选自《瞭望》原文,未改动。
9.选文第①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0.“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11.结合选文第③段内容,分析王阳明“格物”失败的原因。
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于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12.选文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3.选出下列关于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丁肇中联系现实和自己的经验阐明了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该有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的精神。
B.作者认为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C.作者抨击了传统的中国教育,认为它歪曲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D.“格物致知”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对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
阅读《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回答下面的问题。
14.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15.文中说“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这说明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16.作者认为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什么
五、填空题
17.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①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________
②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________
③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________
④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________
⑤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________
18.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 ( )
(2)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 )
(3)你们完了,快完了! ( )
(4)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 )
19.对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我们不但要能辨析其不同意义,还要会运用它们。请你辨析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________(探寻 探讨 探询 探问)自己。
(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___(探索 探察 探究 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________(实验 实践 实习 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__(领会 领略 领悟 领取)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D
6.C
7.C
8.①将“儿女”改为“健儿”;②将“顽敌”改为“强手”;③将“恭贺”改为“祝贺”,或删去“和敬意”。
9.选文第①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10.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或: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探索要自己有判断力。)
11.王阳明的“格物”重视理论与空想,轻视实验,不去积极观察、探测实际物体,而是在探求自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所以失败了。
12.举例论证,该段列举了“奥斯特怀疑电、磁之间存在联系,以此为目标进行了电流磁效应实验,证明了电和磁是能相互转化的”这一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实验的过程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还需要有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13.C
14.一是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人类渴望进步,但又常常误入歧途。二是青少年往往为呆板、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15.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应该是一种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16.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
17.分崩离析; 暴风骤雨; 行将就木; 相辅相成; 自圆其说
18.(1) (设问) (2) (引用) (3 (反复) (4) (反问)
19.(1)探讨 (2)探察 (3)实验 (4)领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