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试题 单元提升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试题 单元提升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7 18:0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基础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试题
一、选择题
1.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图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颜勤礼碑》中的一部分,对这一书法作品的点评,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楷书,俊秀流畅,遒劲奔放。
B.楷书,端庄宽厚,雄健有力。
C.行书,俊秀流畅,遒劲奔放。
D.行书,端庄宽厚,雄健有力。
2.选出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 )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A.诗歌开篇写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3.选出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写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B.颔联是说,诗人要与朋友分手,到外地做官。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D.这首诗抒写了惜别之情,诗人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随即,不久)
B.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标志,标记)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像狗的牙齿那样)
D.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使……快乐)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诗歌305,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B.《水浒传》中因为攻打祝家庄而上梁山的女将领是顾大嫂。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 柯察金当过童工,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D.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傅需家书》凝聚着作者对儿子的爱。
6.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楫(jí) 黍(shǔ) 椎髻(jì) 篆章(zhuàn)
B.虞山(yú) 糁(sǎn) 罔不(wǎng) 峨冠(guàn)
C.弥勒(lè) 贻(yí) 壬戌(xū) 矫首(jiǎo)
D.衣褶(zhě) 髯(rán) 器皿(mǐn) 箬篷(ruò)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决择 贴切 膏药 不修边幅 B.枯躁 趋势 剥削 风口浪尖
C.纳闷 权威 估量 阳奉阴违 D.前沿 干预 扶植 招谣撞骗
8.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选是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被誉为“当代毕昇”,是当之无愧的。
B.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对社会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C.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常能进退维谷,游刃有余。
D.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谈反腐,向古人借智慧,对今人敲警钟。
9.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10.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个抉择,是l961年在24岁的时候,我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搞硬件经验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译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
B.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姆孙(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做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
C.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
D.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
11.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热爱祖国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快乐地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12.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二、综合性学习
13.文华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阅读者·走近《水浒传》”专题学习活动。
(1)【活动一:合作交流】
小文同学在小组内介绍故事情节时说:当宋江等人上山遭到王伦拒绝时,林冲忍无可忍,奋起火并王伦,扶宋江坐了第一把交椅。
你在倾听后,委婉指出小文同学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组内辩论】
针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正方观点:林冲是《水浒传》中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反方观点:林冲不是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你赞同哪方观点?请结合具体情节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综合实践。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
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
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春天(1)____,____,________;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是生命的张扬;秋天(2)____,____,________;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是生命的恬静。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
(2)最使找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的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彷徨:
(3)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激变:
(4)新的知识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清谈:
四、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1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水尤清冽(尤:格外) 日光下澈(澈:穿透)
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佁然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不可久居(居:居住)
D.往来翕忽(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悄怆幽邃(邃:深)
1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9.“兴尽悲来”似乎是多情文人宴游的常态心理,柳宗元也没有逃脱。本文情感先乐后忧,请你说一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
五、课外阅读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袁家渴。②箭:小竹 ③庥(xiū),树荫。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民桥其上/一桥飞架南北 B.或咫尺/或异二者之为
C.可列坐而庥焉/ 潭中鱼可百许头 D.视之既静/既出,得其船
21.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逾 石 而 往 有 石 泓 昌 蒲 被 之 青 鲜 环 周 又 折 西 行
22.选文和《在小石潭记》在写景方面有何异同?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破碎的美丽
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②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荒芜石阶点点青苔,也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柳败花残茎衰。这些破碎的东西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让位给别人的今天。
③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象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的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由圆满而破碎、由繁盛而落寞的生命过程中,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
④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人生才最美丽。
⑤我喜欢苍老的人记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英雄暮年时的忍痛回首,红颜逝去后的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那些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⑥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平凡者的破碎泄露了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带给我们人生的梦想和启迪。
⑦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直接触动了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动啊!
23.感知文章,作者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阐述了“破碎的美丽”。
24.品读文章第②③段,以我们熟知的“月缺”或“花残”为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它们是美丽的。
25.如果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文章的结尾,你选择哪一句?说说理由。
①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②其实,人生哪一刻不美好呢?即使是残损。哪一刹那不该感激欢欣呢?即使是破碎。
26.那些“优秀灵魂”通过文学作品和媒体走进我们的心灵。请你选择大家熟知的一个人物,描绘他(她)令你难忘的破碎之美,不少于80字。
[送你一个锦囊,让我们回味感动] 撷取我们心灵深处的珍藏:普罗米修斯忍受鹰鹫啄食脏腑的剧痛,屈原毅然投身湍急的汨罗江,桑兰在轮椅上绽放灿烂的微笑,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升起不屈的船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项“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羨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每隔4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检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他长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为一缕缕哲思,融入他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对他的文,周汝昌先生也有贴切的评论:“你从他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外有柔美,内有刚德。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邀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27.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理由不贴切的一项是( )
A.张中行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B.张中行本人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评级仅属低级。
C.张中行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极广,学问极深。
D.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为人古朴,尚古风。
28.对于张中行文章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他的文章开头一般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在行文过程逐步展现自己的思考,将暂思融人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B.启功认为张氏的散文杂文,有隐逸之风,酒脱之姿,傲啸之态。其实,这正是张氏“布衣学者”的身份决定的。
C.张氏散文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并不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D.周汝昌先生评论张氏文笔,认为其外表平实,而实际上却蕴涵匠心,内藏探味,发人深省。
29.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留给后人很多的启发,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行要有自己的准则。张中行的言行自有准则,对不同意见,他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这表明他与世无争,不愿和别人产生矛盾。
B.要有所成就必须扎扎实实,勤学善思。张中行晚年成名并非偶然,这与他平时广泛涉猎,善于思考有关。
C.张中行适逢天时地利人和,独自闯了出来,他告诉我们无论有无伯乐人都不能对自己丧失信心,要自信,坚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D.人在生活上不必一定是高要求,但思想上一定要高境界。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但他讲“顺生”,追求精神上的高境界,虽为“布衣”,但拥有精神上的丰厚的财富。
七、填空题
30.根据下面描述,选择恰当的人物。(只填序号)
(1)他是保尔少年时代的好朋友,积极参加革命,曾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牺牲。( )
(2)他原是一名水兵,地下工作者,对保尔革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杰出代表。( )
(3)他年少离家,前往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赴世界各地演出,始终谨记着父亲的谆谆教诲。( )
A.朱赫来 B.阿尔焦姆 C.谢廖沙 D.傅聪 E.傅敏
31.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①_______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②________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后来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③________
是第一位的。作为父亲,他很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儿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比如④_______等,他都多次谈及并给出意见和建议。傅雷还经常给儿子邮寄⑤________和有关绘画、雕塑等艺术理论方面的书籍,鼓励他多从各个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提高艺术修养。
32.顾拜旦,________国教育家,少年时代酷爱体育,对古希腊灿烂文化饶有兴趣。1896年创办现代奥运会,开始了体育活动家的生活。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职长达29年之久,终生倡导________精神,被誉为“________”。
33.《最后一次讲演》是________在________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34.文学常识填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________》中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B
6.B
7.C
8.C
9.A
10.C
11.A
12.B
13.(1)小文同学,你好!你给大家介绍的情节很精彩,但好像有一点不是很准确,被王伦拒绝上山的应该是晁盖,林冲火并王伦后,也是扶晁盖坐了第一把交椅。我们一起查阅原著确认一下怎么样? (2)示例一:我赞同正方观点,林冲生性耿直,武艺高强,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当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以及“火并王伦”等情节,都表现出了林冲是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
示例二:我赞同乙方观点。林冲原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统治阶级的思想烙印。他最主要的性格就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一心想保持住那种富贵安逸的幸福生活。若不是高衙内等人一再设计陷害,林冲又怎能被“逼上梁山”?
14.(1)信息里同时体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美丽中国”这三个要义 (2)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 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 HB为 “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多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或在爷爷生日那天种一棵纪念树,等等,放花炮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污染环境,影响邻居……
15.(1)惠风和畅,莺飞草长,是生命的萌发;(2)明月朗照,五谷飘香,是生命的纯熟;
16.(1)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激烈变化。
(4)不切实际的谈论。
17.C
18.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9.柳宗元参加改革被贬官,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当时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忧愁的心情。小石潭的美景虽然使他感受到了快乐,然而,这种快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景物触发,悲哀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20.D
21.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
22.相同点:都有视觉和听觉的描写,比如,选文“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小石潭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和“下见小潭”。不同点:选文直接写水的清澈,《小石潭记》主要通过写鱼侧面烘托水的清澈。
23.自然 人生(或灵魂)
24.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从“月缺”联想到“月圆”的美丽,从中品味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感受其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这也是一种美。
25.示例一:我选择第①句。这个句子借助花的美就在于破碎的事例,巧妙地点明中心,语言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示例二:我选择第②句。这个句子连用两个反问句,告诉我们要体会生活的美好,对生活心存感激,深化了文章中心。
26.示例一:我永远忘不了凡·高在《自画像》中逼视我们心灵的眼神。他是一个不能为世俗所理解的画家,是一个用画笔袒露胸襟的天才。他用灿烂的金黄色渲染火一般的激情,用漩涡般流动的天空暗示内心的躁动。他留给自己的是不幸的人生,留给世界的是永恒的美丽。
示例二:雅典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中,涅莫夫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技惊四座。他征服了观众,却没有征服裁判。不公正的得分,引来了全场观众的愤怒。长达八分钟的不满的嘘声像爱琴海的波浪淹没了赛场。此时,他重回赛场,面向观众深情地鞠躬,请求观众保持冷静。他的金牌梦破碎了,但他用宽容展现了体育之美,展现了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27.D
28.B
29.A
30.(1)C (2)A (3)D
31.傅聪 书信 做人 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32.法; 奥林匹克; 奥林匹克之父
33.闻一多 李公仆
34.丁肇中; 物理学; 诺贝尔物理学; 礼记; 大学; 礼记; 大学; 论语; 孟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