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升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雨果说:“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元素。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次第 骨骼 山麓 不解之迷
B.劫难 陨石 晴朗 衰草连天
C.致密 沟壑 帷幕 天衣无缝
D.喧嚷 枯燥 潮汐 难以置信
3.下列语文知识判断无误的一项是( )
A.“崇高”“洁净”“强大”“更加”都是形容词。
B.短语“观赏美景”“留守儿童”“关爱我们”“被压扁的沙子”的结构相同。
C.“接到迎检通知后,我校师生立即行动起来”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依次是定语、状语、补语。
D.“朝鲜政府的强硬态度并没有因美韩联合军演而改变”一句的主干是“朝鲜政府没有改变”。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沙橘洲音乐艺术节上,五色斑斓的灯光,光芒四射的焰火,把整个橘子洲头的上空辉映得无比绚烂。
B.湖南省首届“青少年国学知识大赛”在长沙隆重举行,通过观看比赛,我们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国学知识。
C.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电影院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D.远亲不如近邻,很多老人与邻里结成对子,互相帮助,自发形成了“互助养老”的模式。
5.下列划线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褶皱(zhě) 劫难(jié) 骨骼(gé)
B.遗骸(hái) 蟾蜍(yú) 撞击(zhuàng)
C.两栖(xī) 深渊(yuān) 鸟臀(tún)
D.追溯(suó) 衍射(yǎn) 溅到(iiàn)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妈妈说的羚羊是用一件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B.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
C.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深沉的低吟。
D.大雁知道,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枪声。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社戏》),句中“老旦”是戏曲行当之一, 扮演老年女子。
D.《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据统计,A市患呼吸、心脑、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人数比例与10年前比增加了2.4倍。医学证实,雾霾中的微颗粒携病菌进入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炎症,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导致人脑功能衰老,引起如肾衰竭等生殖泌尿系统病变,进入心脏引发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损伤,对人体造成直接严重危害。
材料二:A市10年前曾被誉为“天然氧吧”,如今却遭受着雾霾严重污染。
表一 A市2014年1-3月份空气质量(单位:天)
表二 A市雾霾形成的原因分析
(1)综合研读以上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2)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学校组织开展“生命与空气”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设计一项活动,并联系实际拟写一则公益广告。
三、语言表达
9.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_____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0.下面对选文第①②段说明对象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四季变化 B.物候现象 C.自然规律 D.气候变化
11.下面对选文第③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比较 列数字 B.下定义 列数字
C.作比较 举例子 D.下定义 举例子
1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中的“许多”一词,措辞严谨,用语准确。
D.“传语”“暗示”“唱歌”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小题。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⑵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⑶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⑷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⑸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⑹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⑺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⑻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⑼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⑽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⑾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⑿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3.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①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1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能否删去?为什么?
15.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些因素的?
16.“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举两例并说说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17.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物候学研究能够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还能够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C.文章1—2段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而7——10段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D.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所以,全文只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
五、填空题
18.说明文分为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19.给画线的词语注音。
(1)海水的潮汐________与月亮的引力有关。
(2)经过12天运行,这批货物才抵达________石家庄车站。
(3)沙漠上,一队骆驼驮________着各种材料安静有序地走着。
(4)近几年,复古的褶皱________长裙非常流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
20.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C
4.C
5.A
6.C
7.A
8.(1) 热电、化工、汽车尾气排放,导致A市空气污染严重(或每月污染天数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因为雾霾会对人体的呼吸、心脑、内分泌系统造成直接严重危害,所以A市患呼吸、心脑、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人数比例比10年前增加了2.4倍。
(2) 查阅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动植物生存乃至生命的相关影响,撰写研究报告;举办“保护空气,从我做起”义务宣传活动;开展“远离雾霾,共享蓝天”征文、演讲比赛或图片展览;组织“雾霾的产生及治理”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公益广告示例:你污染空气,空气污染你;绿色是生命的食粮,空气也是生命的食粮;一个人人戴着防毒面具呼吸的世界是多么可怕!
9.大自然的气味语言: 碧绿的西瓜地里,一缕清新的瓜香从土地向前来采瓜的农人袭来,让人感受到夏天的丰盈与收获。
10.B
11.D
12.A
13.①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或具体形象地说明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作比较。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14.不能。“凡是”表示范围,原句意思说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无一例外。删去后与原句意思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它们是由主要次(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16.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物候知识:因为雨前必定闷热,而蝉闷热就会越叫越凶。立夏蚯蚓出,又是好收成。物候知识:一般下雨后都有蚯蚓,立夏蚯蚓出洞,证明雨水不小,那这一年的收成就比较好。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物候知识:下雨时雨会冲垮蚂蚁或蛇的家,所以它们会在雨来临前搬家等等。
17.D
18.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19.(1)cháo xī (2)dǐ dá (3)tuó (4)zhě zhòu
20.(1)作比较 (2)举例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