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拔高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书法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幅“敬”字是隶书,形态方扁舒展,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敬字当先。
B.第二幅“礼”字是楷书,形态端正挺拔,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礼物丰厚。
C.第三幅“和”字是行书,形态饱满流畅,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和谐友善。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我市人民都认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在安塞腰鼓的表演舞台上,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亢奋(kàng) 家眷(juàn) 幽悄(qiao)
B.怠慢(dài) 行辈(xíng) 燎原(liáo) 慨叹(kǎi)
C.皎洁(jiǎo) 斡旋(wò) 桕树(jiù) 羁绊(jī)
D.冗杂(rǒng) 晦暗(huì) 屹立(yì) 戛然(gá)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轩是个优秀的演员,他把《妖猫传》中白居易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惟妙惟肖。
B.讲和谈判因意见分歧危如累卵,而会长从中斡旋方转危为安。
C.针对那样的做法,我们曾经对他做过多次劝告,但是他依旧恍然大悟,结果落得如此下场。
D.生活中的他是一个拘谨的人,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他这种外向的性格。
5.下列各组词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瞳仁 躁热 恬静 元气淋漓 B.晦暗 束缚 羁绊 渺远
C.搏击 磅礴 战粟 振撼 D.幅射 闭塞 亢奋 惊心动魄
6.下列对《灯笼》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B.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社戏》),句中“老旦”是戏曲行当之一, 扮演老年女子。
D.《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综合性学习
8.《回延安》作者_______,_______代诗人剧作家,创作过剧本_______。诗歌紧紧扣住延安,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抒发诗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诗歌格式上借鉴了_________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
三、语言表达
9.“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学们,你是否听到过这句格言?是啊,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其实也能体现出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质。请你根据下列提供的具体情景,想一想,到底该怎么说为好呢?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_____________”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社戏》中节选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0.【甲】段从哪些角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1.【乙】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和描写方法,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甲】【乙】两段都有描写船快的句子,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面描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灯 笼
吴伯箫
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②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样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④“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⑤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⑥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
⑦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⑧用朱红在纱灯下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⑨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⑩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①,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注释】①雪夜入蔡:指唐代大将李愬雪夜谋袭蔡州擒藩镇吴元济的故事。
13.第①段叙写了作者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4.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2)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15.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填空题
1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地说。( )
17.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描写方法。
(1)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 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 )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
(3)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
(4)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
18.选词填空。
①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________(A.期望 B.盼望 C.希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②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________(A.聚会 B.集合 C.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③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________(A.舒展 B.舒畅 C.舒服)到说不出的大。
④母亲便________(A.宽慰 B.安慰 C.欣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C
6.D
7.A
8.贺敬之 当 《白毛女》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陕北信天游
9.你怎么在课堂上睡觉了呢? 我是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我已被《川江号子》倾倒了。
10.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展现了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月夜航行图。
11.运用比喻的修辞、侧面(间接)描写、生动的动词“蹿”,表明船行驶速度之快,突出孩子们驾船技术之高。
12.正面描写:不多久,松柏林早就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 侧面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13.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14.(1)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2)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15.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评价: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16.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17.1)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景物描写 (4)动作描写
18.B C A 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