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离骚》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离骚》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23:2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离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2.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能够把握诗人的情感及了解这首诗的体裁特点;
3.通过诗意的把握,了解屈原的人格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阅读,抓关键词语,把握诗人的情感及了解这首诗的体裁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离骚》一诗其基本内容之前我们作了梳理,大家也反复背诵过了,昨天月考的默写题也考了。《离骚》作为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是经典中的经典,还需要我们深入品鉴,那我们今天就继续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
师:就你们阅读体验,《离骚》与之前学的《氓》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二.品读诗文
师:我做了一个尝试,我用《诗经》四言句式,对这首诗歌的前八句做了修改,让这首诗歌变简短些,请同学们先读。
前八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内美。
(ppt:帝之苗裔,朕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预设:
生:自由品读。
师:同学们怎么评价老师的修改?
生:更简洁、更清晰,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我修改的四言诗歌,比原文更好了,是吗?
生(笑):好像不能这么说。
师:那么简洁、清晰是不是我们评价一部作品的唯一标准呢?除此之外,还应有什么标准?
生:应该以主题表达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标准吧,要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师:也就是说好的作品要更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那你觉得我的修改在情感表现上怎么样?
生:比较生硬。
师:其实他的思考方向很正确,他不单指向了简洁,还指向情感、主题,这是同学们理解作品都需要具备的深层的思维维度。
师:我们再来看改动后的诗歌,我去掉了哪些字?从“更贴切地表达情感”的角度去思考,你对修改后的语句有什么看法?
预设:
生:“兮”字。
师:这个字所承载的情感厚不厚重?
生:厚重。
师: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放慢语速,要拉长语气,让它有充足的情感表达空间,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项羽的《垓下歌》。
师:如果这个“兮”字承载的情感很厚重的话,应该怎么读?大家可以自由品读,用心体会。
生:自由品读。
师:通过大家深情的朗读,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有意识从作者情感和朗读情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则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所以我们不能把诗中的那些虚词、语
气词,比如“之”“兮”等随意省略掉。
楚辞体(骚体)对后代的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后来的赋体文就是从楚辞体发展而来的。
板书:楚辞特点:句式自由,多用“兮”字,节奏舒缓。
生:我认为“高阳”二字绝对不可以省去!
因为根据下文注释,“高阳”帝是楚国君王的远祖,“高阳”二字才可以看出屈原与楚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这二字用意独特,比只说“帝”要好得多,只有加上“高阳”这样正统的血统,我们才能感受到屈原对自己的出身非常地骄傲,这也应是屈原爱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师:说得真好。这样一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注意去看注释里的解析,关注文本仔细地去琢磨字句,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习惯。
生:“皇”也不能去掉。“考”是指死去的父亲,这句话虽让已经表达清楚“我失去的父亲叫伯庸”这个意思,但“皇”在注释中是大、美的意思,他应当是再次强调自己的血统正宗,出身高贵吧!
师:有道理。如果同学们始终注意屈原的情感取向,就会对每个字的用意有很贴切的把握。除了刚才讨论过的句子外,你对其他修改后的语句还有什么看法?
生:老师,我们小组想谈谈“摄提孟陬,庚寅吾降”一句。原来有一个“惟”字,意思是“只有”,有一种举世无双的感觉,原来那种自豪的气势莫名地散发出来。
生:“摄提孟陬”一句去掉了“贞”字,“贞”的意思是“正当”,体现了出生的奇特、不凡。
生:其实古人对自己的出身时辰是特别在意的,所以那一“贞”、那一“惟”很重要!
师:你们的取舍越来越接近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了,但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大家对我后面的修改也未必会赞同,继续谈。
生:“皇览余度,锡余嘉名”中的“初”省不得,因为是对前面出生时间等内容的照应,这种照应也是有强调作用的。“肇”字也得保留,因为它是“开始”的意思,屈原的父亲根据前面那么多不平凡的前提才给屈原起了名,这里用“肇”字可以体现非常郑重的态度。
生:“揆”也很重要,文下注释中写有,“览”是“观察”的意思,“揆”有“思量”的意思,由“观察”到“思量”是一个过程,它也能体现屈原的父亲给儿子取名和字时的慎重。
生:我的说法会重复老师前面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告诉大家,我想把其他被删改的字都调整回去,因为它们在调节语速、表达语气、准确表达情感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师:同学们,老师能够感受到,大家在修改与比较中,已经基本掌握了字词的含义,屈原在这里强调自己出身高贵,出生不凡,名字美好,同时有一股自豪得意的情绪。
板书:高贵、非凡、美好
师:前八句是写的是内美,下面又写到修能,这首诗是如何写他对修能所持的态度呢?
生:作者通过写香草来表达的。
师:文中很多诗句用了各种香草,请你们把它们摘取出来了。
(ppt: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师:诗人所选择的香草都有什么特征?
生:都充满了芳香,而且“辟芷”是幽僻之处的芳芷,“秋兰”可以驱虫除臭,“木兰”是去皮不死,“宿莽”是经冬不枯。
师:可象征什么?
生:这些都象征着屈原在自己身上培植各种美好的品格。
师:象征手法的运用,大胆奇特的想象,也体现了作品浪漫主义的风格。
板书:执着追求
师:可以说就屈原美好的人格而言,既包括内质的纯正,又包括外表的芬芳。然而,诗人在描写香草的句子中还穿插了一些句子,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些句子的情感表达效果,想一想屈原的内心是不是还有什么情愫在涌动?
同学们读读看。
(ppt: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生诵读。
师:大家来说说,可感受到作者当时有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着急、急切、恐慌……
师:在这些句子中,究竟是哪些词语,强烈地传达出了这种感觉?
生:“恐”“忽”“惟”
师:能不能就你说的这三个词做详细一点的解说?
生:“忽”是迅速的样子,有岁月匆匆逝去的感伤情绪;“惟”是思考的意思,有一种凋零之感;“恐”的内涵就更丰富一些,更见一种恐慌忧虑之感。
师:屈原还为什么而恐慌焦虑吗?
师投影写作背景: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列传》
师:所以屈原的这种“忧虑”情绪的背后,是一种党人不容、君王不察的人生境遇。(板
书:忧虑———党人不容君王不察)
师:徐畅同学,你可以用你的朗读表达一下你所感知到的这部分诗句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吗?
生朗读。
师:党人不容,君王不察。面对如此处境,诗人在这种时候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改变自己,还有一种呢?
生:坚持自我吧。
师:屈原的选择呢?
生:坚持自我。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诗歌的后四句有这样的表达。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大家可以关注“何不改此度”一句中的“度”,指的是不善的法度,而不是改变自己的操守。另外最后一句“来吾道夫先路!”读起来特别有那种呼唤、呐喊的力量,有一种担当的精神。
三.深刻认识屈原的人格
联系这三部分的内容,谈谈对屈原人格的认识?
预设:屈原应当是为了说明自己与楚王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表现出的是一种高度的庄重和自爱。
屈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担当意识,他把自己的理想与楚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当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之时,他选择自杀来殉他的政治理想。
投影: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四.认识《离骚》浪漫主义风格
投影: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百度百科)
五.作业
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阅读《离骚》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