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基本结构模式之层递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基本结构模式之层递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23:3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议论文基本结构模式之——层进式(教师用)
递进式议论文结构模式
1.阐释概念:
递进式结构,是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或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
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果“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一般亮明观点之后展开的思路有两种走向:如果观点是肯定判断,那么就要从重要性、必要性角度论述,如观点是“我们要培养节俭的美德”,那么就谈“节俭”的重要性、必要性。如果观点是否定判断,就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或继续这么做的危害性。如观点是“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并不好”,那就要讲“不好”的理由,或“赶时髦”的危害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模式:
引论:提出论点或论据
本论:论证分论点一:分论点+分析论证+小结
论证分论点二:分论点+分析论证+小结 (三层层进)
论证分论点三:分论点+分析论证+小结
结论:照应全文
例1 写作《要钻牛角尖》的提纲
(1)什么是“钻牛角尖”: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是什么)
(2)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为什么)
(3)“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怎么办)
3.例文分析
“不可能打工”!流量追捧下的“网红文化病”咋治?
(标题一叹一问,抢眼)
人民日报评论:梁言品 2020-04-21 15:18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间。 对周某来说,他的成名就在2012年因偷电动车被抓获时,说出“这辈子不可能打工”这句话的一瞬间。然而,如此出名的荒诞剧,数年后竟仍在上演。(摆出“出名荒诞剧”现象)
这几天,周某刑满释放,接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不少网络直播公司。据统计,有30多家网红经纪公司、直播平台公司与周某家属接触,甚至有人提出过二三百万的签约价。虽然周某目前并未“签约出道”,并表示已有生活规划,但是“被追捧”的狂欢真乃咄咄怪事,令人大跌眼镜 。(概括周某“被追捧”的狂欢事件,指出这是一种“咄咄怪事”,是一种“网络文化病”,属于议论性的“是什么”部分。)
热度是流量,流量是价值,这是网红世界、网红经济里的一层逻辑。 无论周某曾经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在服刑期间如何改过自新、未来将如何发展,作为被追捧的“网红”,他都显得有些“被动”。即便有“流量潜质”,也不应被恶意消费。 正如人们所担心的,一些直播平台倘若借“不打工”的梗来营销炒作,传播“坐享其成”的扭曲观念,岂不贻害无穷。这样的“网红”,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热度,更应该凉一凉。(分析为什么是“咄咄怪事”:这种恶意消费传播了“坐享其成”的扭曲观念,属于议论文的“为什么”部分。)
不是什么热点都能蹭,不是什么流量都能追。 疫情期间,就有人推出“新型冠状病毒仿妆”,甚至cos“肺炎&医生”,把伤害当娱乐,引发很多人的“不适感”。诸如此类,将灾难娱乐化、将行为低俗化、将价值扭曲化(精简的整句)的言行,纵然能抓住“眼球”,也不可能换来“回眸”。(采用了类比引申论证法,且“眼球”与“回眸”的借代手法好!) 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网红兴起、流量汹涌并没有必然的“原罪”,而为了红、为了火、为了利却突破底线、毁坏三观,则是在“纵恶”。对此,人们应该警醒、警惕并给予警示。(消除“网红文化病”的方法一:不可突破底线,不可毁三观。开启议论文的“怎么办”部分)
“网红”需要流量,更要有文化。 其实,“网红”这一庞大群体,纷繁芜杂、参差不齐,有的夸张怪异,有的哗众取宠,有的则有真才实学。近年来,不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识人”“文化人”被追捧为“网红”,传递知识、见识与才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品位、有格调、有价值的典范。在铁打的网络、流水的网红之间,在流量与变现之间, 那些得以存留下来的、被记住的并非是什么商业能力而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魅力 。(并非是……而是……正反分析法)只有守正且创新、身正且行直、怀珠且抱玉的人,(这一组整句特别好)以文化“赋能”,“网红”才会变“常红”。(消除“网红文化病”的进一步方法是:在不突破底线不毁三观的基础上,以文化赋能。)
我们不仅需要有文化力的“网红”,而且呼唤营造有生命力的“网红文化”。 这既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良性氛围,也是“网红经济”“互联网经济”赖以生存的肌体生态。这就要警惕互联网之下的大众狂欢沦为突破底线的盲目疯狂,也要避免商业逐利的需求对网络发展趋势形成裹挟。人们想看到的肯定不是审丑、窥探、炒作、冲击公序良俗的种种不堪,而是分享、协作、鼓励、创新、超越的可能性与可塑性。(“不是……而是……”正反分析说理法)即便是流量,也请“为湖北拼一单”“给白衣天使加油”“借美食给传统文化打个‘call’”的正能量更多一些。抵制网红世界里的“文化癌变”、涵养健康发展的精神气质,需要从每一个作品、每一份创意、每一点责任做起,更需要每个互联网平台不作助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消除“网红文化病”的更进一步的方法是:营造有生命力的网红文化,涵养健康发展的正能量。这段的遣词造句以及事例的列举特别精简!)
出狱后的周某对过往所为直言“后悔”,以后想在家种地。希望他不会在短暂的“被追捧”中迷失,而是能用劳动为自己赢得精彩,走好接下来的人生之路。(照应开头,并提出希望:能用劳动为自己赢得精彩。首尾圆合,收束干净利落!)
总评:这是人民日报评论推出的一则时评,是一篇结构上层层递进的典范议论文。首先,主体结构上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层次清晰,构成了结构上大递进,且详写了“怎么办”,照应了题目“咋治”。其次,“怎么办”部分的三个分论点,更是层层递进:从“不突破三观底线”到“有文化建设”到“有生命力的文化建设”,简直是紧锣密鼓一锤重似一锤,锤锤击打出根治网红“文化癌变”的良音!要写出深刻的议论文,建议多采用递进式!再则,本文的遣词、造句、叙例也是特别精简,排偶整句的时时闪现也增加了说理的气势。比喻、借贷、对比、类比等手法的运用为议论的文采硬核加分,引申、正反、假设等多样化的论证分析法的运用也让说理“头头是道”。好文,读,多读!
4.巩固练习:根据文章内容拟写分论点
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是什么)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 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泉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为什么)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 (过渡)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怎么办)
⑩“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二、递进式议论文结构模式 (二)
1.模式:
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 ——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
例:反对自由主义(毛泽东)
引论: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反对自由主义。
本论:论述自由主义的表现方式及克服自由主义的必必要性,及怎样克服自由主义。
(l)列举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诸如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自由涣散,漠然处之,敷衍了事等等。
(2)分析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
(3)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
结论: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
2.例文分析:
魂兮归来
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
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文化、伪文化鱼目混珠的年代,我们是否已被繁花迷了眼,丢了心?(由自然现象引出话题“传统文化的迷失”。)
康德有云:常有二理,在手心焉;敬而畏之,与日更新;上则为星辰,下则为德性。但是在今天,当我们只会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长的朵朵浮云时(郭敬明),谁还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当“简单”的《老鼠爱大米》唱红大江南北时,谁还会重拾“青青子矜(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黄的感动?(摆出现象。)
当下的文化生活常流于简单、幼稚。无可否认,青春文学确实能带来梦幻般的感动,通俗歌曲也不失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倘若这一切成为文化的主流,当一个人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拔时,很难想象他能直面现实,让心智与身体共同成长。(分析原因。)
当下文化生活的另一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的喧嚣。每天,大量的娱乐新闻让人们津津有味地咀嚼名星的绯闻琐事,各类“速读名著”“小故事里的大智慧”常驻畅销书列。以至于有人不无忧心地说,当绿蒂主动投怀送抱时,维特还有什么烦恼?(分析原因。)
一个人可以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却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类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暂时的声色之娱,还有什么能留驻心田,在心湖里回荡几许波纹的呢?
个体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遗憾,但当其成为整体性的精神信仰缺席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
中国旧有的三纲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是否也成为了迷惘的一代?(论危害)
魂兮,归来。
所幸的是,人文精神并未完全流失。当年轻志愿者马骅在梅里雪山间失去生命时,便将诗人的理想主义带到了那里,成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的标杆。当昆曲在大学校园引起轰动时,不由让人相信,传统的文化经典对于麦当劳下长大的年轻人们仍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
一个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对于青少年而言,精神之魂也许并不在远处,而在被重重伪文化掩盖的内心深处。(提办法,表期望)
三、递进式议论文结构模式 (三)
1.模式
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或者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2.例文分析
诗意地生活
07年高考湖南考生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的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到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实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着打破命运的锁,让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秋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3.巩固练习:根据文章内容拟写分论点
一屋不扫,何扫天下
◎广东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在此发表我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一屋不扫,何扫天下
众所周知,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国之富强,始于劳动。祖辈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肥沃的农田,在落后的土地上浇铸出坚硬的钢铁,在贫瘠的土地上建设出高耸的大楼。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用双手,用劳动奉献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描绘出一幅幅画卷。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劳动的错误认识。有的同学不理解、不愿意劳动,认为劳动辛苦且耗时,甚至轻视劳动,对劳动人民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
我认为,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一些高校毕业生恃才傲物、眼高手低,不愿放下所谓“身段”去踏实劳动,多年寒窗苦读不过换来一纸文凭。要知道,劳动不仅是为自身提供生活保障,也是以一己之力回报社会。还道路以清洁,赠瀚海以蔚蓝,赋土地以富饶。那些通过劳动用心播撒的成果,不是和在办公桌前敲击键盘得来的同样有意义、有价值吗
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更能涵养精神、塑造人格。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无不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体现。“铁人”王进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他们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却有着同样一颗炽热的、鲜活跳动着的热爱劳动的心。他们的精神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地不懈奋斗。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么能不为劳动之伟大而动容 人工智能或许能代替劳动,但代替不了精益求精的态度;书本或许能教会我们知识,但教授不了亲身经验与实际操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没有一室之整洁,也就没有一国之安定,没有世界之繁荣。这其中,修的是心,养的是性,体现的是能力,更是态度。
同学们,劳动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重视劳动、尊重劳动、积极投身劳动,哪怕只是对劳动人民的一句问好、一个微笑,也是对劳动的肯定与礼赞。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你我同出发。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点评】
文章题目给人警醒,借用名句,紧扣“劳动”的含意,暗示青年学子要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和热爱劳动。
文章体现了作者良好的任务意识。身份、对象意识明确,既表达了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和思考,又针对现实提出了切合青年学子实际的希望和建议,发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同时,作为一篇演讲稿,文体规范,格式正确。可以说,本文严格地完成了题目要求的写作任务。
从具体的写作内容看,中心鲜明突出,说理用例充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首先表达了作者的认识和思考:先从传统美德的角度,高度概括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接着针对当今社会一些人对劳动的偏见和误解,结合实例,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阐释劳动的重要作用。其次着眼于身边,向同学们提出了希望和建议,进一步表达了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和学生学习繁忙的情况下劳动的重要价值,回扣题目和中心,并向同学们发出积极的倡议。
语言上富有文采,感召力强,富有演讲稿的语言特点。开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祖辈通过劳动开创伟大历史、创造美好生活的画面,激荡人心。修辞上多用排比,节奏鲜明,气势恢弘;多用反问,发人深思,情感激昂。句式上灵活自如,多用短句,铿锵有力,利于口语表达和感情抒发。
文章不足之处在于思想深度上挖掘不够,“希望和建议”部分稍显薄弱,个别词句还应该再推敲修改。
(广州市执信中学 王琨)
课堂小结:
1.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先后顺序有内在的逻辑,不能随意变动。要对议论的层次内容有明显的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由浅入深、是不是由小到大或者由表及里。
2.层进式结构的几个分论点间并非并列关系,而应体现出思维的推进意识。
3.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层进结构时,并非平均使用笔墨,而应根据文章观点的需要有所侧重,灵活运用
写作训练:
请以“幸福从何而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