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纸的发明》
+《书籍的变迁》
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4课时 精读引领课
检查生字:
术 创 录 保 存 约 验 阿 欧 洲 社
检查词语:
创造 携带 保存 积累 剪碎 捣烂 传承 学富五车
复习回顾
本文先总的说明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再具体写____________ ,接着写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最后总述造纸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意义。
没有纸之前人们写字的不便
蔡伦改进造纸术
复习回顾
惠及大众,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蔡伦为什么要改进造纸的方法呢 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术的呢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
品读探究
早在几千年,……要记录一件事,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
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价钱太贵
笨重,
不方便
哈哈,一般人可看不起书哦!
少数人能用
不能普及。
我会说
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
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粗糙,不便书写
少,产量不足
我会说
早在几千年,……要记录一件事,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
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价钱太贵
笨重,
不方便
哈哈,一般人可看不起书哦!
少数人能用
不能普及。
我会说
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写清楚人们的记录方法。
1.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要记录一件事,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2.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
3.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讨论:
体会下面句子运用关联词把意思说清楚的方法。
我会说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期,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我会说
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流程:
剪碎或切断 浸 捣 捞 晒干
我会说
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
哎,养了一年蚕,就十张纸。太少了!
我会说
蔡伦改进的方法为什么可以传承下来?
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哎,这麻纸一写就破,太粗糙了,真难用!
我会说
想一想,篾席上残留的薄片和麻纸适合人们写字吗?
——不适合
少,产量不足
粗糙,不便书写
这可怎么办呀?
我会说
思考: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
因为这些原料容易得到,大量制造,便宜轻便,满足需要,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我会说
蔡伦有善于观察和探索的精神。
捏泥人的步骤:
和泥 捏 压 粘 上色
我会说
下面请大家阅读丛书中的《藏书与读书》一文,看看季羡林老先生是怎么把“中国是世界上最喜欢藏书和读书的国家”这个问题说清楚的?
自学提示:
阅读图书中的《书籍的变迁》一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把“书籍的变迁”这个问题说清楚的?
拓展阅读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阐明书籍的变迁:
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商朝/甲骨(石鼓)文书
战国至魏晋/简(帛)书→西汉至东汉/线装书
近代/石印书→现代/铅印(电子)书
拓展阅读
下面请大家阅读丛书中的《藏书与读书》一文,看看季羡林老先生是怎么把“中国是世界上最喜欢藏书和读书的国家”这个问题说清楚的?
1.搜集有关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2.读一读图书中的《蔡伦与造纸术》。
布置作业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