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
B.向等质量的铝、锌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浓度稀盐酸
C.向HCl和Na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
D.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不断加入铁粉
2、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明显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体积的影响)。则滴管和烧瓶中用试剂可能是
选项 甲 乙
A 稀硫酸和铜片 水和 CO2
B 双氧水和MnO2 NaOH溶液和CO2
C Na2CO3溶液和稀硫酸 NaOH溶液和CO
D H2O和NH3 硝酸银溶液和HCl
A.A B.B C.C D.D
3、在高海拔地区煮鸡蛋时,在水中加适量食盐,可使鸡蛋更容易煮熟。这是由于水中加了食盐以后,溶液
A.密度变大 B.凝固点下降 C.沸点升高 D.导电性增强
4、下列物质能在 pH=1 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NO3、NaCl、KNO3、(NH4)2SO4
B.H2SO4、HCl、Na2SO4、AgNO3
C.KOH、CuCl2、MgSO4、NaNO3
D.K2SO4、NaCl、K2CO3、NaNO3
5、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液呈蓝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中—定有Ag、Cu
B.滤液中一定有Cu2+、Fe2+
C.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D.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生成
6、下列除去杂质(括号内的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2(O2):通过澄清石灰水
B.K2SO4溶液(K2CO3):加适量稀盐酸
C.CaCO3粉末(CaCl2):加足量水过滤
D.Fe粉(Cu粉):加入足量硫酸铜
7、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都生成水,实质是H+和OH- 结合生成了H2O
C.向某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存在
D.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是因为在氧气中接触到氧分子的几率大
8、推理是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就是同种元素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D.钾盐、钠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所以盐都能溶于水
9、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组成:含有钠单质和氢氧根离子
B.性质:具有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制备:可通过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制得
D.用途:与硫酸铜等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
10、下列做法不符合“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理念的是
A.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B.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D.充分利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化学学习的价值之一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和利用物质,从氢气、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氯化钠、二氧化碳、氧气、一氧化碳等物质中选出适当的物质用其化学式填空∶
(1)医疗上用来配制生理盐水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
(2)敞放在空气中会潮解且会变质的是______________;
(3)作为高能燃料,燃烧产物有没有污染的是______________;
(4)在农业生产上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_____;
(5)其固体俗称干冰,在人工降雨中功不可没______________;
(6)常用的气体燃料,但泄露会导致人体中毒的气体______________。
2、回答下列问题
(1)最简单的有机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大豆生长过程中出现叶片边缘发黄的症状,应补充的化肥种类___________。
(3)汽车用铅蓄电池中含有的酸的化学式___________。
(4)消毒液碘酒中的溶剂的化学式___________。
(5)“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让航天员再次访问“天宫一号”资源舱舱段使用了铝锂合金材料代替传统材料,铝锂合金属于___________材料(“金属”或“合成”或“复合”)。
3、物质溶解性口诀:
酸都____,______溶水快,碱溶______,氯化物除______,硫酸盐除____,其他盐溶_____。强调:_____、____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4、H2作新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____,质量相同的①CaCO3②Na2CO3③NaHCO3④K2CO3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由大到小排列为___________。(填序号)
5、用化学用语填空: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
(3)最理想的燃料是______。
(4)导电性最好的金属单质是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某化学实验小组取实验室中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图:
(1)第一次加入稀盐酸A烧杯中样品溶液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为_______g。
(2)加入150g7.3%稀盐酸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g。
(3)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前B烧杯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
(4)求样品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某碳酸钠样品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根据如图所示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步骤②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2)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尿素是氮肥中最主要的一种,其含氮量高,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试计算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4、某混合物中含有碳酸钙和氯化钙,取该混合物6g,向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2.2g气体(假设气体全部逸出)。计算:
(1)该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
(2)所加稀盐酸的质量;
(3)反应后所得到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5、将稀硫酸和稀盐酸的混合液逐滴滴入到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溶液的pH变化和沉淀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分析计算:
(1)当沉淀不再产生时溶液的pH_______7。
(2)该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
(3)混合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完碱的化学性质后,做了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并将废液倒入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I:甲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能否发生反应表示怀疑。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应先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__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探究Ⅱ: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猜想一:CaCl2;
猜想二:CaCl2、Ca(OH)2
猜想三;CaCl2、HCl、Ca(OH)2;
你的猜想:________。
丙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实验设计)
设计者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丁同学 取少量废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 猜想二正确
戊同学 取少量废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_________溶液 _______ 你的猜想正确
(评价与反思)请判断以上设计的两个方案中,________同学的方案合理,请分析另一个方案不合理的理由________。
2、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KOH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
②K2CO3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
假设I:只含KOH;假设Ⅱ:含KOH和K2CO3;假设Ⅲ:只含K2CO3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 假设_____不正确
②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 ____________ 假设Ⅱ正确
③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
完全变质的KOH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K2CO3在农业上的用途是______。
3、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某兴趣小组在做完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后,欲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该探究方案。
(温馨提示:该实验过程中所用溶液的浓度较低,实验中若涉及硫酸钙、氢氧化钙等微溶物,均视为可溶物)
(提出问题)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1)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BaCl2;
猜想三:NaCl和Na2SO4;猜想四:NaCl、BaCl2和Na2SO4。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___________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实验)
(2)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___________(任写一种)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猜想二成立。
(3)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___________(任写一种)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猜想三成立。
如果(2)和(3)中均没有产生白色沉淀,则猜想一成立。
(交流反思)
(4)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考虑生成的可溶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5)某同学提出了以下两种检验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方法:
方法一:取少许待测液,先滴加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沉淀不溶解,则待测液中一定含有。
方法二:取少许待测液,先滴加足量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待测液中一定含有。
上述两种方法中,方法___________合理,另一种方法不合理的理由是待测液中若含有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4、2020年初,在预防新冠肺炎的战役中,“84”消毒液成为家庭必备消毒剂、京京在家里发现一瓶用后忘记盖上瓶盖的“84”消毒液,激发了她的研究兴趣。
(观察标签)
产品性质:主要成分次氯酸钠(NaC1O,相对分子质量74.5),有效含氯量为34g/L-46g/L。 使用范围:一般用于物体表面和公共场所环境的消毒。 注意事项:(1)外用消毒剂、勿口服。 (2)不适用于碳钢和铝制品消毒,禁用于丝绸、毛、皮革、麻织物的消毒。 (3)置于避光、避热、阴凉处保存。
(获得信息)根据次氯酸钠的化学式判断,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忘记盖瓶盖的“84”消毒液有没有变质呢?
(查阅资料)(1)次氯酸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HC1O)
(2)次氯酸能破坏微生物的菌体结构,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
(3)次氯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气(有剧毒)和水
(4)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此消毒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___________产生 “84”消毒液没有变质
(反思与评价)老师帮京京检查后,认为她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拓展与交流)据以上信息你认为,“84”消毒液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皮肤消毒。
5、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资料:①KOH与NaOH化学性质相似②K2CO3与Na2CO3化学性质相似
(演示实验)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混合,直接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三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1)测定溶液pH的方法
小红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用pH试纸测的pH变化如图所示,小红是将_____________溶液滴向_____________溶液中,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c点的阴离子有_____________。
(2)测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由图知,稀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①B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②C点溶质_____________。
(3)借助于酸碱指示剂
小明同学通过图1所示实验,他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也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同学继续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针对疑问,太家纷纷提出猜想。
猜想一:只有K2SO4
猜想二:有K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K2SO4和H2SO4和KOH
其他同学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选用BaCl2溶液、生锈铁钉,进行如下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加入生锈铁钉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相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溶液中有H2SO4
小芳针对上述方案提出疑问,有一个方案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小花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看到了气泡,她很想知道这瓶氢氧化钾溶液的成分,你能帮她设计实验方案吗?方案:_____________。(请写出操作、现象、结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硫酸显酸性,开始pH小于7,选项A错误;
B、铝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锌,反应速率为铝大于锌;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锌,所以等质量的两种金属,铝产生的氢气多于锌,选项B正确;
C、加入氢氧化钡,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但是氯化钡也会接着与硫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硫酸钡沉淀,因此只要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就会产生沉淀,选项C错误;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铜,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加入铁后,固体质量增大,选项D错误;
故选B。
2、B
【详解】
A、甲中稀硫酸和铜片不反应,所以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气球不变化;乙中二氧化碳部分溶于水,使容器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故错误;
B、甲中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迅速反应生成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大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乙中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容器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故正确;
C、甲中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导致容器内压强大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乙中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所以气球不变,故错误;
D、甲中氨气极易溶于水,导致容器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不会胀大;乙中硝酸银和HCl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导致容器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故错误。
故选B。
3、C
【详解】
水中加入食盐后,使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使鸡蛋更容易煮熟就是主要利用了沸点升高的原理。
故选C。
【点睛】
4、A
【详解】
A、NaNO3、NaCl、KNO3、(NH4)2SO4四种相互之间不发生反应,且水溶液都呈无色,四种物质都不能与H+结合生成气体或水,即四种物质能在 pH=1 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选项正确;
B、该组物质中的稀盐酸能够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沉淀和硝酸,即四种物质不能在 pH=1 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选项错误;
C、KOH能够与pH=1的溶液中的H+结合生成水,且氯化铜溶液呈蓝色,即四种物质不能在 pH=1 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选项错误;
D、K2CO3能够与pH=1的溶液中的H+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即四种物质不能在 pH=1 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选项错误;
故选A。
5、B
【分析】
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其反应顺序应为:铁先与硝酸银反应,把银置换出来,然后再与硝酸铜反应把铜置换出来。根据题意滤液呈蓝色,则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铜,说明硝酸铜没有参与反应或只有一部分参与反应。
【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知,滤渣中一定有Ag,但不一定有Cu,故A项错误;
B、因为铁一定参与反应,故溶液中一定有Fe2+,因为滤液为蓝色,一定有Cu2+,故B项正确;
C、滤液呈蓝色,则滤液中一定有Cu2+,所以滤渣中一定没有铁,单质铜和银都不会和盐酸反应,则加稀盐酸一定没有气泡产生,故C项错误;
D、滤液呈蓝色,则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故向滤液中加稀盐酸不一定有沉淀生成,故D项错误。
故选:B。
6、C
【详解】
A、CO2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氧气不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混合物通过澄清石灰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混合物加适量稀盐酸,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Cl2易溶于水,CaCO3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与硫酸铜不能反应,混合物加入量硫酸铜,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7、C
【详解】
A、温度升高,反应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则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A正确;
B、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都生成水,实质是H+和OH- 结合生成了H2O,故B正确;
C、氯化银和硫酸钡均不溶于稀硝酸,则向某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存在或Ag+,故C不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是因为在氧气中接触到氧分子的几率大,故D正确。故选C。
8、B
【详解】
A、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但是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数同种元素,如氟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质子数相同但不是同种元素,故A错误;
B、氧化物中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氢氧化钠含有氧元素但是属于化合物,故B正确;
C、溶液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混合物,但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不一定是溶液,如水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是水不是溶液,故C错误;
D、钾盐、钠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但不是所有盐都能溶于水,如碳酸钙属于盐,但其不能溶于水,故D错误;
故选B。
9、C
【详解】
A、氢氧化钠由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即氢氧化钠中含有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后解离出氢氧根离子,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氢氧化钠可通过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制得,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不能制得波尔多液,氧化钙、水和硫酸铜可制得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选项错误,故选C。
10、B
【详解】
A、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以在使粮食增产的同时减少污染环境,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污染环境,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充分利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空气污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
(1)NaCl
(2)NaOH
(3)H2
(4)Ca(OH)2
(5)CO2
(6)CO
【解析】
(1)
医疗上用来配制生理盐水的溶质是氯化钠,其化学式为:NaCl;
(2)
敞放在空气中会潮解且会变质的是氢氧化钠,其化学式为:NaOH;
(3)
氢气热值大,燃烧产物只有水,作为高能燃料,燃烧产物有没有污染的是氢气,其化学式为:H2;
(4)
在农业生产上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氢氧化钙,其化学式为:Ca(OH)2;
(5)
二氧化碳的固体俗称干冰,升华吸热,在人工降雨中功不可没,气化学式为:CO2;
(6)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常用的气体燃料,但泄露会导致人体中毒,其化学式为:CO。
2、
(1)CH4
(2)氮肥
(3)H2SO4
(4)C2H5OH
(5)金属
【解析】
(1)
最简单的有机物为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2)
大豆生长过程中出现叶片边缘发黄的症状,说明缺少氮肥,故应补充的化肥种类为氮肥。
(3)
汽车用铅蓄电池中含有的酸为硫酸,其化学式为H2SO4。
(4)
消毒液碘酒中的溶剂为酒精,其化学式为C2H5OH。
(5)
纯金属和合金均属于金属材料,故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3、溶 钾钠硝铵 钡钾钠铵钙 氯化银 银钙钡 钾钠铵 氯化银 硫酸钡
【详解】
酸都溶,钾钠硝铵溶水快,碱溶钡钾钠铵钙,氯化物除氯化银,硫酸盐除银钙钡,其他盐溶钾钠铵。强调:氯化银、硫酸钡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4、比较环保,且燃烧值大 ③①②④
【详解】
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比较环保,且燃烧值大;
解:设四种物质的质量均是m,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是:①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②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③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
④碳酸钾和稀盐酸反应:,故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大到小排列为:③①②④。
5、
(1)CaCO3
(2)O
(3)H2
(4)Ag
【解析】
(1)
石灰石中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碳酸钙的化学式写为CaCO3,故填CaCO3。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元素符号为O,故填O。
(3)
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没有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氢气由氢分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则氢气的化学式写为H2,故填H2。
(4)
导电性最好的金属单质是银,银是由银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则银的化学式为Ag,故填Ag。
三、计算题
1、
(1)4
(2)4.4
(3)Na2CO3、NaCl和NaOH
(4)21.2%
【分析】
(1)
解:设第一次加入稀盐酸,A烧杯中样品溶液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为x。
所以第一次加入稀盐酸A烧杯中样品溶液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为4g。
(2)
第一次加入稀盐酸,溶液为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有气泡产生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为:50g+50g+150g=250g,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245.6g,减少的质量即为产生气体的质量为250g-245.6g=4.4g,故填:4.4
(3)
设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氯化氢的质量为y。
所以消耗氯化氢的质量为,则说明第一次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没有反应完,所以 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前B烧杯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Na2CO3、NaCl和NaOH,故填:Na2CO3、NaCl和NaOH。
(4)
设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z。
样品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1.2%。
2、
(1)复分解反应
(2)53%
解:设碳酸钠质量为x。
x=5.3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答: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53%。
【分析】
(1)
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复分解反应。
(2)
见答案
3、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详解】
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上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再乘以百分之百,尿素的化学式为:CO(NH2)2,详解见答案。
4、
(1)解:设碳酸钙质量为x,氯化氢质量为y,生成氯化钙质量为z。
x=5g
y=3.65g
z=5.55g
答:碳酸钙质量5g。
(2)稀盐酸质量3.65g÷10%=36.5g
(3)反应后所得到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6.3%
答:溶质质量分数16.3%。
【解析】
(1)
见答案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5、
(1)<
(2)1.71g
(3)由图可知,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质量为10g时,pH=7,说明此时氢氧化钡和稀盐酸、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化学方程式为:、 、 ,可知,20g混合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到了硫酸钡中,则20g混合液中硫酸的质量为: ,则10g混合液中硫酸的质量为0.49g,
解:设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钡的质量为x
x=0.855g
则与稀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钡的质量为:1.71g-0.855g=0.855g
设混合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为y
y=3.65%
答:混合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为3.65%
【分析】
(1)
根据图像信息可知,加入10g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时,溶液的pH=7,说明此时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恰好完全反应,因此后来滴入盐酸、硫酸混合液,溶液中氢离子过量,当沉淀不再产生时,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液质量为20g,故此时溶液的pH<7;
(2)
将稀硫酸和稀盐酸的混合液逐滴滴入到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 ,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由化学方程式可知,钡元素完全转化到了硫酸钡中,硫酸钡中钡元素的质量为: ,故该氢氧化钡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
答:该氢氧化钡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1.71g;
(3)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CaCl2、HCl 紫色石蕊 溶液变红 戊 因为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一定生成了氯化钙、无论氢氧化钙和盐酸是否过量,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均能生成白色沉淀,故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说明猜想二成立
【详解】
探究I:澄清石灰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探究Ⅱ:
做出猜想: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氯化钙,如果氢氧化钙过量,则溶质为氢氧化钙、氯化钙,如果稀盐酸过量,则溶质为:氯化钙、氯化氢,故猜想:CaCl2、HCl;
氢氧化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不能共存,故猜想三是错误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设计:
如果溶质为氯化钙、氯化氢,则溶液显酸性,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故可取少量废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质为氯化钙、氯化氢;
评价与反思:戊同学的设计合理,因为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一定生成了氯化钙、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无论氢氧化钙和盐酸是否过量,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均能生成白色沉淀,故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说明猜想二成立。
2、, I 产生白色沉淀 酚酞试液变变红 用作钾肥
【详解】
[查阅资料]
变质的原因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进行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碳酸钾中含有碳酸根能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假设I中只有,假设I不成立;
②假设Ⅱ正确,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③由于假设Ⅱ正确,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钾,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
[拓展应用]
完全变质的 KOH 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碳酸钾易溶于水,因此K2CO3在农业上可以用作钾肥。
3、
(1) 四
(2)硫酸钠
(3)氯化钡
(4)反应物是否过量
(5) 二 Ag+
【详解】
做出猜想:(1)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不能共存,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设计实验:(2)结论为猜想二成立,则溶质为氯化钡和氯化钠,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硫酸钠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钡;
(3)结论为猜想3成立,则溶质为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钠;
交流反思: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考虑生成的可溶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故填:反应物是否过量;
拓展延伸:上述两种方法中,方法二合理,因为如果待测液中若含有Ag+,银离子能与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
4、+1 气泡 是错误的 次氯酸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也有气泡产生(说明问题即可) 不能
【详解】
[获得信息]
次氯酸钠中钠元素化合价是+1,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化合价为+1;
[设计实验]
次氯酸钠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氯气,取少量此消毒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84”消毒液没有变质;
[反思与评价]
老师帮京京检查后,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原因是次氯酸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也会产生气泡;
[拓展与交流]
根据以上信息可知,禁用于丝绸、毛、皮革、麻织物的消毒,说明对皮肤具有腐蚀性,因此“84”消毒液不能用皮肤消毒。
5、氢氧化钾##KOH 稀硫酸2SO4 溶液的酸碱性发生改变 和 OH- KOH和H2SO4 恰好反应 K2SO4和H2SO4 KOH和H2SO4 能反应,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共存 铁锈减少(或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只能证明有硫酸根离子,而不能证明有氢离子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过量的CaCl2溶液,再加无色酚酞,若溶液变红则成分是KOH和K2CO3;若溶液不变红,则成分是K2CO3
【详解】
(1)开始pH小于7,所以烧杯中是酸,所以是将KOH溶液滴向H2SO4溶液中。溶液的酸碱性发生改变,说明溶液中氢离子消失,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点pH>7,说明碱过量,则含有的阴离子有和 OH-。
(2)①稀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放热,B点温度最高,说明KOH和H2SO4 恰好反应。
②因为逐渐加入的是稀硫酸,所以C稀硫酸过量,则溶质有K2SO4和H2SO4。
(3)KOH和H2SO4 能反应,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共存,所以猜想三不合理。
加入生锈铁钉后,得出溶液中有H2SO4。铁锈主要成分氧化铁和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铁和水,所以实验现象是铁锈减少(或消失),溶液变成黄色,化学方程式是。
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只能证明有硫酸根离子,而不能证明有氢离子,所以滴加BaCl2溶液的方案不合理。
小花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看到了气泡,说明该氢氧化钾溶液变质了,生成了碳酸钾。主要验证溶液中是否还有氢氧化钾,方案是: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过量的CaCl2溶液,再加无色酚酞,若溶液变红则成分是KOH和K2CO3;若溶液不变红,则成分是K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