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在线教学评估
语文(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谗谄之蔽明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小雅》怨诽而不乱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4)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5)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内立法度 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选择题(每个2分,共4分)
(2分)(1)B
(2分)(2)C
3、(1分) C
4、(2分) B
5、(3分)C
6、(3分) A
7、(3分)演讲的对象有针对性,这是一篇演讲词,面对的是年轻一代北大人,文章选用第二人称“你们”,注重与听众的现场交流;演讲内容有针对性,演讲的中心是“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围绕这一中心,分析年轻一代北大人面对的突显的社会问题,指出怀疑的时代信仰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用信仰坚强面对,表达对学弟学妹的勉励期待。
8、(3分)A.比喻 B.拟人 C.冷却
9、(4分)B(墙上出现雪景,只有厚雪没有其他景物,荒凉冷寂,暗示三吉内心的孤寂)10、(4分)B
(2分) C
(3分) D
(3分)A
14、每题1分,共4分
(1)D (2)B (3)B (4) A
15、(3分)A.福 B.鸿 C.故
16、(3分)C
17、(5分)(1)B (2)A (3)C (4)E (5)D
【译文】
倪云林集序
①倪云林先生,自称倪迂,又自称懒瓒。先生是一个有癖好的人,其中以洁癖为甚。
②自太伯、季札、仲雍之后,梅福在俗世中保持他的高洁,梁鸿在身份低微的处境中也保持了他的高洁,这之后就数倪先生了。先生隐居不仕,品行高洁,常清洗拭擦院中的梧桐、竹子,抚摩室内的鼎彝,这些都呈现出了干净的外表。试问学道之人,能在元兵还未发兵之时,先散尽家产吗?能见到张士诚兄弟,却不愿说一句话吗?能避开世俗的士大夫就像害怕污秽之物一样吗?能做到画如董源、巨然,诗比陶渊明、韦应物、王维、孟浩然,却不拘泥于模仿,保持独立精神吗?
③我谈谈先生的文集,(司马迁评价《离骚》)所谓的文辞简练,精妙深奥,描写生动,志向高洁,品行廉正,以小见大,文字简单却表达了深远宏大的思想旨意。恐怕后世也只有倪先生能配得上这个评价了。倪先生像梅福一样能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像梁鸿一样孤傲,把家产全部散尽赠给亲人朋友,又有荆蛮延陵的风采。月亮晴朗则自然有光芒,河水清透则自然澄澈,云少则露水容易生成。明白了这个道理,即使金碧丹青也不过是污浊的渣滓罢了,怎么能与先生相提并论?先生的作品,江东之家以有其画作为清雅,而以没有其画作而自惭庸俗,即使将先生置于圣人门徒之列,恐怕也不惭愧。
④有人说:“倪先生,是一个有癖好的人,好像并不懂得道。”我笑着说:“不对!不对!圣人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归根到底是洁身自好而已。”
倪云林事
①倪云林名瓒,元镇是他的字。倪瓒生性爱洁成癖。他的文房四宝由两个书童轮流擦拭灰尘,片刻不停。庭院里的树,也要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揩洗干净,最终树也死了。他曾经留朋友夜宿家中,担心朋友不干净,把家里弄脏,晚上起来三四次,偷听朋友的动静。忽听朋友咳嗽一声,非常厌恶。等到天亮,便命书童寻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书童找遍每个角落也没见痰的痕迹,又怕挨打,只好找了一片树叶,上面有像痰一样的痕迹来搪塞过去。倪瓒厌恶地捂住鼻子,闭上眼睛,叫书童丢到三里外的地方去。
②有一次张士诚之弟张士信,听说倪瓒擅长画画,便派人拿了画绢,并送了很多金钱,请他作画。倪瓒大怒说:“倪瓒不能做王门画师!”当场撕毁了画绢。张士信因此怀恨在心。一日张士信与一些文人泛舟太湖,闻到小船上有奇异的香味。士信说:“船上一定是一位名流雅士。”立刻移船靠近,却发现是倪瓒。张士信大怒,准备当场杀了他,其他人奋力营救,但还是鞭打了倪瓒数十鞭。倪瓒最终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您受如此屈辱却一言不发,为什么?”,他答道:“一出声便俗气了!”
③又听说倪瓒喜欢喝茶,他的茶名为“清泉白石”,如果不是优秀出色的客人是不会拿出来招待的。有一位客人求见倪瓒近一月了,倪瓒认为他很诚心,答应见他。客人气质飘逸潇洒,神韵十足,倪瓒非常欣赏他,于是让人奉上此茶。客人因为口渴,喝了两口就一饮而尽。倪瓒就放下茶盏进入房内,再也没有出来。客人问他原因。倪瓒说:“品尝清泉白石茶,不慢慢细品,一定不是雅士。”
④倪瓒有个清秘阁,旁人不让进。还有一匹白马,爱护备至。有一次恰逢他母亲病了,他求葛仙翁帮母亲看病。那天下着雨,葛仙翁要求用白马来接。葛仙翁乘着马,行走在污泥中,人和白马弄全都弄得一塌糊涂。到了倪家,葛仙翁先要求上清秘阁看看。倪瓒不敢拒绝。葛仙翁穿着鞋子登上清秘阁,在清秘阁到处吐痰,把里面的古玩和藏书乱翻一气。倪瓒从那以后便弃用了清秘阁,终身不再进去。有人说倪瓒有仙骨,葛仙翁这么做是想借此打破他迂诞怪僻的行事风格,希望能把他度出世外,他没有领悟真是可惜啊。
(2分)A
(3分)A
20、(2分)B
21、(3分)D
22、(3分)A
23、(3分)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译文】
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多。(在那次战斗中)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到了极点!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心,这才极度振作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各种变乱就纷纷出现,(致使)黄花岗上的烈士坟茔仍然在荒烟蔓草中埋没着。拖延到民国七年,才有坟墓碑碣的修造;民国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然而对这七十二位烈士,却又有的有记载但说得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的记叙,甚至(有的)连姓名也不可查考,就好像史书记载田横的事,即使像司马迁那样善于给游侠作传,也不可能为五百壮士(人人都)写出传记来,这就更加(令人)悲痛了。
邹君海滨,拿他编辑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请我写序文。当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率军队。看看国内形势,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为各位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努力争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还像以前一样没有得到实行。那么我这次行动肩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如果全国人民都以各位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家努力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的真正的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国血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就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辱啊! 我写这篇序文,是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并且把它作为对读这本书的人们的鼓励。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在线教学评估
语文
一 积累与应用(18分)
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_____。
(2)《国风》好色而不淫,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的《骚》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这两句是: ,
(4) 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5)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6) 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了西河之地,得益于“ , ,
, , ,”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7)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 ”。
2、选择题(每题2分,共4分)
(1)下列对联与人物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白居易
B.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孟子
C.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杜甫
D.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2)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教授、学生和主持人先后进行了发言。在下面的发言内容中,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
A. 教授:以上就是鄙人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浅见,感谢同学们聆听我的发言。
B. 主持人:在教授的抛砖引玉后,希望各位同学也能对这一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C. 学生:教授和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令我获益匪浅,我要说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D. 教授:今日有幸莅临贵校,贵校学子身上充满了学习热情,令我感佩!
二 阅读(62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3-7题。(12分)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北大中文系 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卢新宁[1]
①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②上午好!
③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2],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④跟你们一样,我曾在中文系就读,青涩的背影也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⑤20多年的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⑥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⑦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⑧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⑨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在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时,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 北大人的适应, 北大人的坚守。”
⑩这让我想起陈平原先生在中文系百年时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谢谢大家!
[注][1]卢新宁,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级本科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原文有删改。[2]语出《尚书 大禹漠》:“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3、第①段中加点词“无远弗届”的“届”,请选出正确的义项。( ) (1分)
A. 级,次 B. 穷极 C. 到达 D. 结束
4、下面一段从原文摘出的一段话,应还原至第( )自然段后。(2分)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⑤ B. ⑥ C. ⑦ D. ⑧
5、对第⑧段中划线句的意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理论和古典文献都无法阻止道德、信仰的缺失。
B.文学理论和古典文献都无法对抗人们对利益的追逐。
C.文化修养无法抗拒阻止因追逐利益而导致的道德、信仰的缺失。
D. 文化修养无法抗拒阻止利益成为社会当下唯一的价值。
6、 请在第⑨段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分)
A. 不是 而是 B. 是 更是 C. 既是 也是 D. 是 不是
7、刚上高中的小明要在新学期的升旗仪式上代表新生发言,虚心的他向学长小亮询问如何撰写演讲稿。小亮拿出这篇《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给小明参考,并提醒小明演讲要有针对性。小明回家后认真阅读了这篇演讲稿,并围绕“针对性”对本文进行了分析,请填写出空白处的内容。(3分)
演讲的 有针对性,这是一篇演讲词,面对的是年轻一代北大人,文章选用第二人称“你们”,注重与听众的现场交流;演讲的 有针对性,演讲的中心是“ ”,围绕这一中心,分析年轻一代北大人面对的突显的社会问题,指出怀疑的时代信仰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用信仰坚强面对,表达对学弟学妹的勉励期待。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8-10题。(11分)
雪
川端康成
①近四五年来,野田三吉总是在元旦傍晚至初三清晨,独自一人躲在东京高台的饭店里度过,这已形成了习惯。饭店本来已有一个漂亮的名称,可是三吉还是将它叫作“梦幻饭店”。
②“家父到梦幻饭店去了。”
③儿女们对前来三吉家拜年的客人也是习惯这么称呼的,客人们把三吉隐匿行踪,理解为这是一种雅趣。
④“这是在美妙的地方过个好年啊。”有人也这么说道。
⑤但是,三吉的家属是不知道三吉在梦幻饭店里遨游幻境的。
⑥饭店的住房,每年都是固定的。就是住在“雪间”。其实只是把饭店的第几号房叫作“雪间”而已。这是三吉自己起的名字。
⑦三吉一到达饭店,立即把室内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而后躺在床上,合上双眼。这样安静地歇上两三个小时,这种姿态,仿佛是从一年到头紧张忙碌积淀的劳顿和烦躁中求得了歇息,烦躁平静下来了,劳顿却反而越发传遍了整个躯体。这一点,三吉是知道的。毋宁说,他正在等待走到疲劳的尽头。一旦被拽进疲惫的深渊,头脑就会完全麻木,梦幻将开始浮现出来。
⑧在双目紧闭的黑暗中,栗粒般大的光点开始翩跹起舞。一颗颗光点呈淡金色,晶莹而多芒。随着那金色渐渐冷却,变成白色的微光,颗粒群的移动方向和速度一致起来,就成为小雪。看上去像是远方的飘忽着的细雪。
⑨“今年新年也下雪了。”
⑩三吉这么想道。雪已经是属于三吉的,将按照三吉的愿望飘落。
细雪飘近三吉的眼睑,越下越大,变成了鹅毛大雪。大片的雪花飘落得更加缓慢。三吉闭锁在无声的静静的鹅毛大雪中。
就是睁开眼晴也可以了。
三吉一睁眼,只见室内的墙上呈现一派雪景。眼帘里的雪仅仅是飘落的雪片;而墙上所看到的却是一片下雪的景致。
鹅毛大雪,飘落在寥寥耸立着五六棵光秃秃树木的广袤旷野上。雪越积越多。没有土,也没有草。没有房子,也没有人。满目一派荒凉的景色。可是三吉躺在室内二十三四度的暖融融的床上,感觉不到雪原的寒冷。室内有的只有雪的景色,三吉自己消失了。
“上哪儿去呢?要把什么样的人叫来呢?”心里这么寻思,但这不是自己,而是任雪摆布。除了下雪以外,原野上没有任何活动的东西。不久,原野自然流逝,幻化成峡谷的景色。峡谷高山雄峙,溪水沿山麓涓涓细流。涓涓的溪流看似在雪地上止住不动,其实是没有泛起涟漪地在流淌着。这标志是:从岸上落下一团雪,在水上漂流着。这团雪被从岸边伸出的岩石吸进去,止住不动。一忽儿完全消融在水里了。
这是一块巨大的紫色水晶岩。
三吉的父亲在水晶岩上出现了,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年幼的三吉站在岩石上。
“爸爸,危险呀!站在这种锯齿般突兀的岩石上……脚板很痛吧?”五十四岁的三吉从床上对着雪景中的父亲说。
岩石顶端是不计其数的扎人脚板的水晶尖齿。三吉这么一说,父亲挪动了一下脚,试图站稳脚跟,岩石上的雪扇塌落在溪流里了。父亲可能是害怕了,紧紧地抱住了三吉。
“这样的大雪也没能把涓涓的溪流埋没啊。真不可思议。”父亲说。
父亲的肩上,头上,还有抱着三吉的那双胳膊上,都落了积雪。
墙上的雪景在移动,沿着小溪逆流而上,湖水的景致很是开阔。尽管这是深山中的一泓小湖,不过作为涓涓溪流的源头还是很大的。素白的鹅毛大雪从此岸逐渐飘落远方,恍如涂上了一抹灰色。厚厚的云层密布。对岸的山峦,隐约可见。
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飘落在水面上又消逝了。三古凝望着这景色,一忽儿看见对岸的山上有东西在活动,掠过灰色的天空向这边飞来。原来是成群的飞鸟。它们展开雪白的翅膀。雪仿佛也变成了翅膀即使在三吉的眼前翩然飞舞,也不会听见派翅的声音。莫非是悠然地展翅而不高飞?莫非是纷飞的白雪驾着飞鸟翱翔?
三吉想数数鸟数,是七只,是十一只,数迷糊了,倒是一种乐趣。
“什么鸟?……究竟几只?”
“不是鸟啊,你没有看见架在翅膀上的东而吗?”雪鸟回答道。
“啊,明白了。”三吉说。
原来曾经爱过三言的姑娘们驾着雪中之鸟飞来了,究竟是哪个姑娘先启齿的呢?
三吉在梦幻的雪中,能够自由地呼唤出过去曾经爱过自己的人们——从元旦傍晚至初三清晨,三吉在梦幻饭店的“雪间”里,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膳食也让人送到房间里,他始终躺在床上,原来同这些人幽会啊!
——《微型小说选刊》2018第11期
分析第⑧段在词语运用上的表现力。(3分)
用“栗粒” A (填入手法)黑暗中的光点,不但让读者感受到形状,还传达出立体感和质感;“翩跹”与“起舞”搭配,用 B (填入手法)写出轻快、跳跃的律动感;用“金色”和“白色”来描绘雪花颜色的变化过程,画面感强;用“ C ” (填入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刻画“金色”到“白色”的转换,用词新颖,写出三吉从闭上眼时纷乱无序的画面慢慢转向他特定的“雪”世界过程。
作品通过不同的雪景来推进叙述层次,以下简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三吉紧闭双眼召唤来雪,雪先是从“远方飘忽的细雪”渐变成“鹅毛大雪”,将三吉包裹,带入梦境。
B.接着墙上出现雪景,只有厚雪没有其他景物,暗示三吉精神世界的洁净。
C.随着梦境深入,景物随之丰富生动,水流融化了雪,将三吉引入记忆深处,看见他的父亲和曾经爱他的姑娘们。
D.最后雪仿佛变成鸟的翅膀,画面变得轻快灵动,三吉在梦幻中实现自由。
小说家福斯特曾说:“引入小说中的梦都另有目的,此目的并非用于展现人物整个一生,而只为了他醒时的那部分生活。”以下分析三吉梦的内涵不正确的选项是( )。(4分)
B.三吉通过梦幻方式与过去的人幽会,在三吉梦中出现了抱着他的父亲和曾经爱过她的姑娘们;“抱”是一个很亲密的动作,而出现的姑娘,也是“爱过三吉的”而非“三吉爱过的”,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三吉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和关怀。
小说也提到三吉躺在床上是为了求得休息,并暗示一年的紧张与劳顿让三吉疲惫不堪,可见现实生活于他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A.小说开头暗示三吉去梦幻饭店做梦这件事已经持续了四五年,而他的儿女们和朋友们并不真正理解他去饭店的目的,可见三吉与他亲朋之间的疏离感。
B.三吉通过梦幻方式与过去的人幽会,在三吉梦中出现了抱着他的父亲,“抱”是一个很亲密的动作,可见童年的三吉缺少父爱,只能通过梦境进行心理补偿。
C.在梦中出现的姑娘是“爱过三吉的”而非“三吉爱过的”,从中可以看出三吉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和关怀。
D.小说提到三吉躺在床上是为了求得休息,并暗示一年的紧张与劳顿让三吉疲惫不堪,可见现实生活于他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阅读诗歌,完成11-13题。(8分)
闻 角
[唐] 章孝标
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
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
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
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
【注】①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②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
11、下列对本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羁旅 B. 咏史 C. 边塞 D. 咏物
12、 对本诗评价适合的一项是( )(3分)
A. 慷慨激昂 B. 雄奇瑰丽 C. 平实质朴 D. 深沉悲壮
13、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半夜闻听角声写起,间接表现角声带来的凄厉悲凝的心理感受。
B.两联通过“塞雁”绕空盘旋不下、“胡云”触草畏冻而飞、“老马”望月嘶鸣、“疲兵”泪落湿衣,由物及人,侧面渲染角声的悲凉凄切,突出广大士卒因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强烈的悲怨之情。
C.尾联以景结情,通过在寒空中盘桓飘绕的角声,把“闻角”悲伤的情感推向高潮。
D.全诗每联都紧扣“闻角”,层层渲染,弥漫着一种低徊哀伤的气氛,读之令人悲怆。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14-17题。(15分)
甲文
倪云林①集序
[明]陈继儒
①倪云林先生者、自称倪迂,又自称懒瓒,先生癖人也,而洁为甚。
②自太伯、季札、仲雍而后,梅福②洁于市,梁鸿③洁于佣,而指屈④倪先生矣。先生高卧⑤清秘,洗拭梧竹,摩挲鼎彝,此见洁者肤也;试问学道人,能于元兵未动,先散家人产乎?能见张士诚⑥兄弟禁不发一语乎?能避俗士大夫如恐浼⑦乎?能画如董、巨⑧,诗比陶、韦、王、孟⑨,而不带一点纵横习气乎?
③余谈先生之集,所谓其文约,其辞微,其知洁,其行廉,其称文少而其指极大,独先生足以当之。盖先生见几⑩类梅福孤寄类梁鸿悉数家产赠之亲故有荆蛮延陵之风。月清则华,水清则澄,云鲜露生焉,下此虽金碧丹青,滓焉而已,何堪与先生并?先生残煤断茧,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俗,即置先生于孔庑⑾间,度无愧色。
④或曰:“倪先生,癖人也,似未闻道”余笑曰:“否!否!圣人之行不同也,归洁其身而已矣。”
【注释】①倪云林:即元代文学家,书画家倪,②梅福西汉南昌县尉,后去官归寿春,经常上书言政。③梁鸿:东汉隐士,家贫志高,曾为人工舂米。④指屈:即屈指,数。⑤高卧:隐居不仕,⑥张士诚:元末秦州人,起兵反元,国号周,后被明将擒获,自缢死,⑦浼,污染,⑧董、巨:指董源,巨然,五代著名画家。⑨陶、韦、王、孟:指陶渊明、韦应物、王维,孟浩然,⑩见几: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预见其先兆,⑾孔庑:孔子居室的走廊;喻指跻身于圣人门徒之列。
乙文
倪云林事
[明]冯梦龙
①倪云林名瓒,元镇其字也。性好洁,文房拾物,两童轮转拂尘,须臾弗停。庭前有树,旦夕汲水洗,竟至槁死。尝留友人宿斋中,虑有污桶,夜三四起,潜听焉。微闻嗽声,大恶之,凌晨令童索啖痕,不得,童惧笞,拾败叶上有积垢似啖痕以塞责,倪掩鼻闭目,令持弃三里外。
②初张士诚弟士信,闻倪善画,使人持,侑以重币,欲求其笔。倪怒曰:“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即裂去其绢。士信深衔之,一日士信与诸文士游太湖,闻小舟中有异香。士信曰:“此必一胜流,”急傍舟近之,乃倪也。士信大怒,即欲手刃之,诸人力为营救,然犹鞭倪数十,倪竟不吐一语,后有人问之,曰:“君初窘辱而一语不发,何也?”倪云:“一说便俗!”
③又闻倪元镇嗜茶,其用果按者名“清泉白石”,非佳客不供。有客请见且弥月矣,倪鉴其诚,许之。客丰神飘洒,倪甚欣洽,命进此茶,客因渴,再及而尽。倪便停盏入内,终不出,客请其故,倪曰“遇清泉白石,不徐徐赏,定非雅士。”
④又倪有清秘阁,人所罕到;有白马,极护惜。会母病,请葛仙翁诊视。时天雨,葛要以白马相迎既乘马,乱行泥淖中,人马俱污。及门,先求登清秘阁。倪不敢拒。葛蹑屐而上。咳唾狼藉,古玩书籍翻覆殆遍,倪自是遂废此阁,终身不登。或云倪有仙骨,葛以此破其迁僻,冀得度世,惜乎其不悟也。
——(选自《古今笑》)
【注释】①《古今笑》是冯梦龙所著笔记小说
14、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每题1分,共4分)
(1)其称文少而其指极大( )
A 指点 B. 指望;依靠 C. 内容 D. 同“旨”,意义
(2)士信深衔之( )
A. 抱怨 B. 怀恨 C. 接受 D. 了解
(3)倪竟不吐一语( )
A. 竟然 B. 最终 C. 全部 D. 仍然
(4)会母病,请葛仙翁诊视( )
A. 恰逢 B. 通晓 C. 商量 D. 碰面
15、甲文中的句子有三处断句,分别断在哪三个字的后面呢?请按照顺序写出来这三个字(3分)
盖先生见几类梅福孤寄类梁鸿悉数家产赠之亲故有荆蛮延陵之风。
A. B. C.
16、把乙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选项是( )。(3分)
或云倪有仙骨,葛以此破其迂僻,冀得度世,惜乎其不悟也。
A.有人说倪瓒有仙骨,B.葛仙翁这么做是想借此打破他迂诞怪僻的行事风格,C.希望他能普渡世人,D.他没有领悟真是可惜啊。
甲文评倪瓒的“其知洁”,乙文评其“性好洁”,结合甲乙两文将其“洁”的方面与以下选项一一对应起来。(5分)
(1)文章诗集文字简约却旨意深远。
(2)对屋内外之物的清洁都要求到极致。
(3)只结交清雅之士,拒交粗俗之人。
(4)不执着于金钱,散尽钱财给亲人朋友。
(5)清高孤傲,才华卓绝,隐居不仕,不问政治。不肯为权势之人作画,后来遭到痛打,也不发一言。
A.生活 B. 作品 C. 交友 D. 性格 E. 思想
(五)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18-21题。(16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
①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峨,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垫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②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杯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③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余。时余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靴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18、可填入第①段和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 矣 也 B. 哉 也 C. 矣 哉 D. 也 矣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段“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写出了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因为广州起义的胜利,受到鼓舞,激励了土气,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B. 第二段作者对烈士们的修墓编史进程缓慢感到悲痛,指出了民国建立以来的长期时局不宁,是导致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重要原因。
C. 第二段中“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即使司马迁再世也难以完全写尽广州起义中的烈士事迹表现出作者对革命烈士的强烈讴歌。
D. 第三段中作者正要桂林督师讨贼,“贼氛方炽,杌靴之象,视清季有加”,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的“清世之志”的强烈远超于三十年前。
20、对第①段画线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四句运用了整散结合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悲壮之气。
B. 这四句运用了对偶、对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C.此句以夸张、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这次战役的悲壮场面。
D.热情赞颂了烈士们勇于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亥,即辛亥年,属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其中,“辛”为十天干之一,“亥”为十二地支之一。
B.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
C.史迁,即司马迁。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只能写在文章的前面。
2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运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气焰嚣张,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23、作者是怎样评价辛亥广州起义的历史价值的?(用原文回答)(3分)
“ ”
三 作文(70分)
24、“立人设”最初是娱乐圈的网络用词。当下社会中,很多人喜欢“立人设”,意在创造一个正面、积极向上、讨人喜欢的形象。“立人设”这件事对自我的意义是什么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