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7 12:13:32

文档简介

运城市2021~2022年度4月份高二期中测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四单元到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技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性之善”。
科技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发达的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高
铁技术,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
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满足国人粮食需求的同时还出口国外。这些都是“科技

向善”给人民带来的福祉。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才是真正的好科技。“科技向善”理念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技术
的尺度,把技术规则体系纳入由法律、伦理所构建的社会规则体系中,以造福人类为准则。我国
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遵循“科技向善”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范科技伦理秩
序、解决科技与伦理风险冲突,敬畏“人性之善”,营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
科技治理以社会为重心,彰显“治理之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
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上海努力打造的“一网通办”和
“一网统管”政务服务品牌让市民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一网通办”改
革用科技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大大挤压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上海的“两网”建设不只是技术
手段创新,更是管理模式创渐、行政方式重塑、体制机制变革,将推动城市治理全方位变革
科技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理解“科技
向善”,才能创新治理体系,增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效能,从而提高国家和区域的创新能力与绩
效,彩显“治理之善”。
科技进步以人类为圆心,尽显“人类之善”。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依靠科技,对全球疫情严重的地区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与
【高二期中测试·语文第1页(共8页)】运城市2021~2022年度4月份高二期中测试·语文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3分)B(未然当已然,原文“将推动城市治理全方位变革”。)
2.(3分)A(B项,“如果…就能”说法过于绝对化,原文“如果在一开始就从伦理角度去审度,减少危害和风
险,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C项,信息杂糅,逻辑错误,原文“这意味着在进行创新时,需要做利益权衡,要综
合技术和伦理的复合性”中的“这”指代的是“·善'成为评估技术、产品、服务的重要价值和维度”,而选项中
“不惜牺牲用户的相关权利”正说明没有踪合伦理维度。D项,曲解文意,“不是…而是”表选择,而原文中
是“并非仅仅是…更关键在于”表递进。)
3.(3分)B(A项,陈述对克隆技术的看法,分析克隆人实验受阻的原因。C项,科技的隐性之恶,心理学知识的
运用不是让游戏玩家学会克制,而是使人沉迷游戏。D项,大数据杀熟现象,对用户隐私和选择权的侵犯。)
4.(4分)①话题一致(中心一致):都围绕“科技向善”的话题展开。②互为补充:材料一重点分析了科技给我国
人民生活、社会治理及全球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同时也涉及了科技带来的问题:材料二针对科技带来的问
题,思考科技该如何向善。(每点2分)
5.(6分)①国家层面:始终坚持科技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治理之善”:要让科技发展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努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要为科技创新搭建“伦理软着陆机制”。②企业商家层面:要将“善”成为评估技术、
产品、服务的重要价值和维度,要做利益权衡,并反思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不可一味追求利益而
牺牲客户的相关权利。③公众及媒体层面:应该有更强的权利意识,以及伦理道德上的价值敏感性,对企业
形成监管。④个人层面:在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时,要反思权利是否被侵犯或者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
了别人的权利。(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分)D(A项,开头并未详细交代,只是简咯的介绍;结尾也并未强调,只是一笔带过。B项,清扫弦子并不
是“以此打发时间”,而是睹物思人,以此为情感寄托。C项,原文只能表明村里嫂子对高新月关于弦子言论
的不理解,并不能得出结论说她把高新月看做一个精神错乱的可怜女人。)
7.(3分)B(过度解读,拔高主旨,插叙部分展现了弦子这种传统乐器被冷落的现状,传达出了淡淡伤感、无奈的
情绪,但作者只是借此勾勒时代变迁,重在写人,写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变与不变,赞美美好的情感、乐观坚韧
的生活态度。)
8.(4分)①结构上,充当线索,贯穿小说始终,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夫妻二人因弦子结缘,因弦子寄托相思
相守。②人物上,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潘明华与高新月二人对弦子非常喜爱,有若高雅的情趣,也表
现夫妻二人彼此深爱、相互体贴的特点,还表现了二人有着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③主题上,具有象征作用,
象征着夫妻二人琴瑟和谐、相濡以沫的感情,展现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三点
4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9.(6分)①淡化情节。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呈现给读者的大多是片段式的生活场
景。②淡化人物。小说对高新月和潘明华没有过多的描写,重在描写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将人物融
人到小说所描写的环境、渲染的氛围中。③结构上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化特点。小说以弦子为线索串联
了中秋前高新月清理弦子、中秋后高新月看弦子人迷,年底潘明华拉弦子等场景的描写,凸显人情美、人性
美。④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场景描写细腻),例如,中秋节前秋雨连绵场景的描写、高新月关于弦子
乐曲的想象,令人身临其境。(答出三点给满分,如从语言、手法、抒情性等方面解答酌情给分)
10.(3分)A
11.(3分)C(在本文中,“故事”是“先例”的意思。)
12.(3分)D(“一直想接替诸葛亮,最终也走上了投降魏国的道路”说法有误,只是当时人们的议论认为魏延一
定接替诸葛亮,魏延没有走上背叛蜀国、投降魏国的道路。)
13.(8分)(1)只有杨仪不宽容魏延,魏延因此非常愤恨,两人关系势同水火。(“假借”“至忿”及“有如”前补充
主语各1分,整句1分)
(2)魏延派人去侦查杨仪等人,才知道他们想要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的计划,令各营(诸军)依次率军返回。
(“规”“案”及“引军还”各1分,整句1分)
14.(3分)①魏延生性自负,骄做自满,造成众叛亲离的局面:②魏延不服从上级调令,没有按照诸葛亮生前的
安排行事:③魏延的手下明白魏延有错,不愿帮他打仗。(每点1分,其他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15.(3分)C(“蘼芜等杂草”错误,藤芜是一种香草,由“共堂下”也可以知道是要将藤芜跟兰草一起种在堂前。)
16.(6分)(1)兰花扎根于密石,生命力顽强,到了秋天依然繁茂苍翠,它们喜欢生长在竹子旁边,享受竹子的阴
凉。(2分,大意对即可)
(2)颈联介绍了兰花的生长习性,借兰花托物言志(象征、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兰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志
向高洁、不愿与俗人为伍(不随波逐流)的情怀。(答出手法,2分:答出“喜欢之情”1分,“志向高洁"1分)》
17.(6分)(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每句1分,如有错字、漏字等,则该句不得分》
【高二期中测试·语文参考答案
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