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7 11:1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晋商的发展折射出了清朝经济的繁荣景象
那么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晋商作为地方性集团组织虽然出现在明代,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则在清代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
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
的原因
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3.认识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及带
来的消极影响
《康熙南巡图》(局部,清宫廷画家王翚画)
《乾隆南巡图》(局部,清宫廷画家徐扬画)
背 景
明朝末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人民多遭惨杀,
田土尽成丘墟。
官虽设而无民可治,
地已荒而无力可耕 。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顺治帝
从顺治元年起,清政府就把招抚
流亡,鼓励垦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一,宣布垦荒归己,由政府发给
垦荒者印信执照,明确产权,
并且保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
顺治六年四月,明确宣布:“无主荒田,
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有主荒田,令原主开垦,官给牛、种。
后又作了补充规定:“如有主荒田,
原主不能开垦,地方官另行招人耕种,
给予印照,永远承业,原主不得妄争”。
顺治十四年,又宣布将“永远承业”
改为“永为己业”。
2.具体表现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 (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2)大力兴修水利: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
河道总督:靳jìn辅
(3) 改进粮食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早熟稻
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成为一般百姓的主要食物来源,让许多贫困百姓免于因营养不良而死。
推广的高产农作物
马铃薯
玉米
甘薯
花生
向日葵
相关史事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4)经济作物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 种增加 。
相关史事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清朝耕织图
清朝治水图
4.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影响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四大名镇之景德镇
四大名镇之佛山镇
四大名镇之汉口镇
四大名镇之朱仙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你请你说一说上面三句话分别对应的地点。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2.商业发展:商业城镇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值寸金”
商 业
(1)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商业网
(2)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
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扬州等)
(3)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祁县乔氏
晋商,俗称“山西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
胡雪岩:著名的徽商,早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多处,并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清代康熙时,人口达1.5亿,乾隆末年人口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2.表现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分组讨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知识拓展
康熙时期国库充盈
清初,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康熙时期,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3000万两白银,最高的年份达到4736万两。财政收入增多,国力大为增强,为国家的安定提供了财政上的保证。
课堂小结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人口增加
重视农业,推行垦荒
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形成大的商帮
引发环境问题,造成社会压力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
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
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D
随堂训练
2.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是在( )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末年
D
随堂训练
3.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的朝
代是(   )
A.元朝 B.宋朝
C.清朝前期 D.唐朝
C
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