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感受词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②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作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的盛景。
教学重点: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作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点拨启发、积累延伸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范例
教学课型:读写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意 图
激趣导入 同学们去过杭州吗?(展示杭州四季美景苏堤春晓、曲苑荷塘、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这是现在的杭州。那一千多年前北宋时期的杭州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这里就没有图片了。但我们必修四的课本上有一幅现成的“文字图画”——那就是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我们今天就要通过这幅“文字图画”,完成以下教学目标。二、明确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节奏感和音乐美。2、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作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画出不认识的或不确定读音的字,师生共同解决。2、学生朗读。四、知人论世,感知词意知人论世: 宋真宗咸平末年,年轻的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 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望海潮》,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设宴邀请柳永相见。如果你是柳永,你认为在词中写些什么内容孙何最感兴趣?请画出词中你认为能体现孙何政绩的句子,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总结:在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孙何的政绩,看到了一个物丰、景美、人乐的杭州城。五、再读课文,读出感情1、自由朗读 2、学生展示总结:柳永的生花妙笔再配以大家的朗读,杭州城的繁华、钱塘江的壮阔、西子湖的秀美、老百姓的安逸,更加直观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六、联想想象,描绘美景钱塘景美,古亦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我们不妨也用自己的文字来展示它的美。请任选词中的一句,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要求:先独立思考、写作,然后小组交流、评议、修改,最后推荐优秀作品(每小组至少一篇)师生共享。七、课堂小结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也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八、作业设计1、背诵《望海潮》。2、积累关于西湖的古诗词名句。3、课外阅读欣赏柳永的《如鱼水》、《鹤冲天》,感受柳永的坎坷人生。 以杭州四季的图片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对文本产生兴趣。该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任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通过阅读指导学生熟悉课文。引导学生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积淀人文精神内涵。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课文。①视角不同,学生对美景的领悟也各不相同,这一题目可以很好的面向全体学生。②小组交流、评议、修改、推荐作品环节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取长补短,也能增强同学间的了解。③展示作品由学生自己朗读,使得作品的呈现更真实,可以很好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好途径。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不能仅着眼于知识本身,更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