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7 15:10:19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B A B C D D D B D A C C B A D
1. 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印度文化。提取材料信息可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四种种姓地
位不同,从婆罗门教在人类中最高中可得知等级森严,故答案为 C。A项只反映了材料
的部分信息,未体现材料主旨;B项与材料无关,从材料可知,宗教有利于维系种姓制
度森严的等级,但不能表明种姓制度缘于宗教权威,故 D项错误。
2.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罗马的政治。由材料信息可知,为了争取自身权益,古罗
马平民往往会通过罢工这种新颖而有效的方式与贵族展开斗争,表明平民采取有效方式
争取自身权益,故答案为 B。古罗马未确立民主制度,A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能
够反映平民与贵族存在矛盾,但未能体现矛盾的日益激化,也不能得出贵族滥用权力的
结论,故 C、D项错误。
3. A 【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材料反映了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城市建筑的空间
变化,由大教堂、贵族私邸为主导到 11世纪后期以来市政场所的兴起和繁荣,市政场所
的发展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这一变化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 A。文艺
复兴以来,近代人文主义兴起并逐渐传播,与材料中发生变化的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
4. 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阿拉伯文化。由材料信息“阿拉伯人搜集、收买了古希腊典籍
和手稿并翻译成阿拉伯人”,这有利于古希腊文化的保存,同时也推动了古希腊文化的传
播,故 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阿拉伯人对古希腊文化的保存,无法得出东西方文化的交
流,故 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可知,阿拉伯人推崇古希腊文化,但这只是阿拉伯学者的
行为,无法得出蔚然成风的结论,是否挽救了欧洲文化也无法体现,故 C、D项错误。
5. 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非洲文化。材料描述了西非、东非、南非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反映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化地域性的特点,故 C项正确。
6.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阅读材料可知,“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的
是,他们的冒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中的“他们”指的是欧洲航海家,欧洲航海家的
远洋航行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即寻找黄金和传播基督教,故是经济和宗教动机,
因此 D项正确。
7. D 【解析】本题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切入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
以西班牙为主导的菲律宾与墨西哥的商业贸易,西班牙商船从马尼拉(今菲律宾首都)
运载大量丝、瓷、茶等中国产品到美洲的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白银运到马尼拉,最后
这些白银大量流入流入中国,由此可知中国在贸易中据于优势,中国的生丝等手工业品
海外市场需求量大,这刺激了中国东南地区专业化市镇的发展,故 D项正确。西班牙殖
民者从马尼拉购入大量手工业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封建贵族需求,故 A项错误。材料能够
说明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优势,但无法表明当时世界贸易格局以中国中心,故 B项错误。
8. 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应该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B 项“政治启蒙”是启蒙运
动,因此 B项错误;A项和 C项都属于人文精神,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的本质,故排
1 3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除 A、C项,D项正确。
9. B 【解析】根据材料“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故 B
项正确,A项错误;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故 B项错误;D项材料没
有体现。
10. 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7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排除 A项;B、C项材料没
有体现;材料指出“为了购买新兴消费品开始狂热地,乃至不择手段地来增加收入”,“唯有
那些工作最勤奋、头脑最灵活、生活最吝啬的家伙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说明满足市场
需求可以致富,结合所学知识,市场的扩大是工业革命兴起的必要条件,所以 D项正确。
11. A 【解析】根据材料“根除阶级的存在所赖以维持、从而阶级统治的存在所赖以维持的
那些经济基础的工具”,反映了唯物史观的客观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 A项
正确,排除 B、C、D三项。
12. C 【解析】西班牙和葡萄牙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故 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殖
民扩张导致世界局势紧张,排除 D项;教皇子午线不具备国际法的性质,“有效占领”原
则确立后,资本主义在非洲的瓜分行为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因此 C项正确。
13.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非洲、拉美相比,亚洲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人口更
多,单纯的武力征服不足以实现殖民征服,所以殖民者的征服手段更加多样化,因此 C
项正确;A、B、D三项只是影响因素,不是主要原因。
14. B 【解析】亚洲革命风暴披上宗教的外衣,说明革命水平较低,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决
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故主要原因是 B项,排除 A、C项;D项反映的是外部因素,且不
是亚洲革命风暴的共性,故排除。
15. 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铁路运输的发展状况,故排
除 C项;从铁路营运里程的变化来看,英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减少,德国的铁路营运里程
增加,故 A项正确;题目问的是“变化”,排除 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的 17、
18世纪,排除 B项。
16. D 【解析】根据材料设问“主旨”,故 D项正确,排除 B、C项;美俄争夺欧洲控制权是
二战后,排除 A项。
17. 【参考答案】
(1)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以人为本;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重视道德;都体现了
思想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点 2分,任答四点即可得 8分。)
(2)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教育发展;对本国和世界产生
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一点 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 6分。)
18. 【参考答案】
(1)特点:丰富多彩;内部发展不平衡;独立发展,封闭孤立;发展水平落后于欧亚文明。
(一点 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 6分)
成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一点 2分,两点可得 3分)
(2)文化交流对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重要因素。
文化间交融互鉴,有利于地域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点 2分,两点可得 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 3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
19. 【参考答案】
示例 1
论题:欧洲棉花帝国的发展史是一部“资本主义的扩张史”。
阐述:14、15世纪,伴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国家首先
开辟了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打破了世界原来孤立、分散的局面,密切了世界各地
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欧洲人通过武装殖民活动,对印度、
美洲等原产地的棉花进行掠夺;同时,建立贸易垄断公司,排挤和打压印度传统棉纺织产品,
从而使得印度传统棉纺织业衰败。通过早期殖民扩张,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主导的棉花贸易
帝国。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向外输出工业制成品,殖民地逐渐成为
单一的原料生产国,成为欧美国家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殖民地国家被迫卷入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
综上所述,西方的优势地位是建立在奴役、剥削殖民地的基础之上的,是以殖民地的落
后为代价的,因此欧洲棉花帝国的发展史就是欧洲资本主义扩张史的缩影。
示例 2
论题:新航路开辟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
阐述:14、15世纪,伴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国家率先开
辟新航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走
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早期,欧洲通过强大的武力对印度、美洲等原产地的棉花进行掠
夺,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主导的棉花贸易帝国;后来,又通过在美洲建立棉花种植园来解决原
料不足的问题,派遣工业间谍窃取印度棉纺织技术,以及暴力抢劫、罪恶的奴隶贸易等方式
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欧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
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为西欧国家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重要条件;资本原始积累的增
加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但给亚非美洲的人民带去了深重的殖民灾
难。
20.【参考答案】
(1)推动作用:启蒙思想家提出“人民主权”思想,《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由
人民选举产生,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4分,考生的答案必须要包含启蒙思想主
张和宪法的实践)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联邦宪法》明确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
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行使,三者相互牵制和制约来实现权力的运转。(4分,考
生的答案必须要包含启蒙思想主张和宪法的实践)。
(2)评价:《联邦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为后来美国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但它保留了黑人奴隶制度,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本
质上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正、反两方面评价,积极方面一点 2分,共 4分;局
限性任一点 2分。共 6分)
3 3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页 (共 页)宣城市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摩奴法典》是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其中对四种种姓有如下描述:“当时,人类始祖为了繁衍人类,他从自己的口、臂、腿、足,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一切物类中,人在智慧动物中最高,婆罗门在人类中最高。”由此可见,古代印度()
A.婆罗门地位最高 B.已经建立君主专制统治
C.种姓间等级明显 D.种姓制度缘于宗教权威
2.古罗马平民们曾为得胜的军团提供人力,所以他们处于要求政治上得到让步的有利地位。当他们的要求遭到拒绝时,他们就采取罢工这种新颖而有效的方式,即一起撤出城市,直到全部要求得到满足为止。这反映了古罗马( )
A.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激化 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滥用受到限制
3.在意大利的城市中,一直以大教堂作为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并且由分散各处的贵族私邸构成城市的空间网络。11世纪后期,意大利各个城市便陆续兴起市政建设,在象征权威的大教堂、洗礼堂等宗教建筑旁边出现了市政场所,如市民广场、市政厅,到13世纪中叶更是出现了集中建设市政建筑的繁盛局面。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的发展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城市空间转型 D.民族国家观念形成
4.在欧洲文化凋敝的时期,阿拉伯人从被他们征服的亚历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腊典籍,还从拜占庭收买古希腊手稿,并把它们翻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非常尊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些阿拉伯学者甚至假托自己的作品是古希腊人的著作以使其得到重视。这表明中古阿拉伯人( )
A.重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文化
C.崇尚古典文化蔚然成风 D.挽救了衰颓的欧洲文化
5.西非人在9世纪左右掌握了铁器和青铜的冶铁技术,能够铸造青铜人像和工具。东非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地区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部和南部非洲较多保留了黑人传统文化,大津巴布韦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下列选项对材料所述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和非洲交往源远流长 B.古代非洲城市发展水平较高
C.非洲文化地域性特征明显 D.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6.正当中国船队在印度洋上进行探察之时,欧洲航海家们也正准备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盆地。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的是,他们的冒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对材料中“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和外交 B.政治和经济 C.政治和宗教 D.经济和宗教
7.1571年,西班牙开通了马尼拉大帆船航线。据统计,该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最终大量流入中国。据此判断,这一贸易( )
A.源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表明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形成
C.加速了全球商业贸易联系
D.助推中国东南地区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
8.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1404-1472)认为,人只要拥有足够的胆量,是可以战胜命运的;人不是生来虚度光阴的,而是应当积极地创造丰功伟业。同时代的意大利学者费其诺则主张人可以通过沉思默想的“出世”生活使自我提升,从而与上帝沟通。他们都强调( )
A.反对禁欲 B.政治启蒙 C.追求财富 D.人文精神
9.钱乘旦、许洁明在《英国通史》中指出,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由此可知,英国( )
A.国王拥有最高权力 B.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C.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D.光荣革命的妥协性
10.有学者指出,17世纪开始出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大批海外商品如潮水般涌入欧洲各国市场,而民众为了购买新兴消费品开始狂热地,乃至不择手段地来增加收入。在社会浓厚趋利风气冲击之下,“唯有那些工作最勤奋、头脑最灵活、生活最吝啬的家伙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这反映了( )
A.世界市场不断拓展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奢侈享受风气形成 D.需求助推工业革命
11.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生产者的政治统治不能与他们的社会奴隶地位的永久不变状态同时并存。因此,公社应当成为根除阶级的存在所赖以维持、从而阶级统治的存在所赖以维持的那些经济基础的工具。”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 )
A.唯物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D.阶级斗争学说
12.1494年6月1日在罗马教皇的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划定了两国的势力分界线:分界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教皇子午线”。1884年,英、法、德等国召开柏林会议,确定了瓜分非洲的“有效占领”原则。由此可知,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
A.加剧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B.给被殖民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C.客观上推动国际法的形成
D.使世界局势缓和与紧张并存
13.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年中,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表现出许多与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扩张的不同之处,如殖民者的扩张手段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段外,还有租地、联姻等方式。这是因为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相比,亚洲( )
A.人口众多地形复杂 B.人民富有反抗精神
C.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国家众多面积较大
14.19世纪中叶,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伊朗(波斯)巴布教起义以及其他若干亚洲人民的斗争,构成了亚洲革命风暴。他们基本上都属于东方国家下层群众对西方殖民侵略及其带来后果的反应(在印度和印尼,一部分封建统治者也投身运动,并掌握了领导权),一般都披上了宗教的外衣,本国没有的,也要从外国借来一件。造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 )
A.文化落后 B.经济闭塞
C.思想保守 D.西学东渐
15.下表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铁路营运里程(单位:公里),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 )
国家 1850年 1914年
英国 9272 32627
法国 2647 39486
美国 12925 333414
德国(普鲁士) 5609 62521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B.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C.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16.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一战刚刚结束,美国就开始对中东欧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粮食救济。在美国粮食外交的过程中,美国粮食署及后来的救济署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实际上成为美国粮食外交的工具和代理人。一战后美国大力推行“粮食外交”的主旨是( )
A.与苏俄争夺欧洲控制权 B.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C.解决本国粮食过剩问题 D.控制世界经济霸权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整个世界史存在着一个轴心时代,约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世界史发生了最深刻的历史转折。在中国生活着孔子与老子,形成了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生活着佛陀;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互不知晓,但他们都在思考着共同问题。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相比,不仅仅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同,主要是他们思考问题的一致性:“人是什么”。
——摘编自陈鸿《浅议苏格拉底与孔子的人性论思想》
材料二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人为本”的朴素理念。中国的孔子在对待天人关系上,与苏格拉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传承了西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想,体现了强列的人文关怀和现实主义思想。苏格拉底一生虽未亲身从政,但他花了大量时间和心血以培养懂得怎样从政的专门人才。二者都认为教育对于国家兴衰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都强调道德教育以改善社会风气。他们的教育思想对本国及他国、对现世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吴晨璐《从“轴心时代”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8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影响。(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第安人早在万年以前,主要是通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万年以前便已到达美洲的南端。当他们到达美洲后,择地而居发展起来了丰富多彩的文明。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如我们所道的那样,在这几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都处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中。最终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到公元1500年时,美洲大陆刚进入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在约公元前25000年便已达到的文明阶段。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3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主要内容
棉花第一帝国 棉花具有不耐严寒、不耐酷暑的特性,印度的自然气候适合棉花生长,而英国则无法种植棉花,很长一段时间,印度通过加工棉花、进行销售来增加国家的财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通过强大的武力对印度、美洲等原产地的棉花进行掠夺,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主导的棉花贸易帝国。
棉花第二帝国 这一阶段印度棉花开始自己走进欧洲,没有欧洲列强作为中间商。前期,欧洲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禁止进口印度棉花;中期,欧洲各国通过在农村开设工厂,聘用童工和妇女来解决劳动力问题,通过在美洲建立棉花种植园来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派遣工业间谍窃取印度棉纺织技术,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棉花制造帝国应运而生。
——整理自[美]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二 宪法开篇的序言就采取了这样的表述:“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也就是说,联邦政府是人民创设的,组建政府是一个有着明确目的的、理性的行动,“人民”的出场则赋予了宪法极强的正当性。从宪法文本的结构体例上即可看出强烈的分权主义理念,美国宪法第1条规定国会,第2条规定总统,第3条处理司法权问题,这是滥觞于17世纪至18世纪的分权理论的实际运用。应该说当时的政治家对于分权制衡的理念与今天我们的理解还是有很大不同,毕竟分权制衡体制成为主流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而18世纪末可资借鉴的成例极少,英国的混合政体也是某种分权,但是美国宪法却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摘编自祝捷《外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伟大思想家们的主张对美国《联邦宪法》制定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的《联邦宪法》。(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