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3 海水的运动
一、单选题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③、④所在的大洋环流位于( )
A.北半球中高纬,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南半球中低纬,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北半球中低纬,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南半球中低纬,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2.图中洋流( )
A.①为西风漂流 B.②为暖流 C.③位于大西洋东岸 D.④位于大洋洲东岸
3.下列洋流附近海域有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东海北部海域汇聚了多种水流,如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中国沿岸流以及日本暖流分支,这些水流相互作用,加上风的作用力,使得该海域具有频繁的冷暖水的生成、消散现象,从而形成与常见天气系统类似的锋面涡。读6月份中国部分海域的主要水流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水流对应正确的是( )
A.Ⅰ—中国沿岸流 B.Ⅱ—台湾暖流
C.Ⅲ—长江冲淡水 D.Ⅳ—日本暖流分支
5.甲、乙、丙、丁四海域,最容易出现锋面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海水“跃层”是指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等在垂直方向上出现突变的水层。夏季,黄海海水在水深20米左右的地方,水温突然降低到10°C以下,垂直温差可达到20°C,出现了一个延伸至海底的巨大冷水团,图1示意黄海冷水团底层温度分布。研究证明,黄海冷水团与“跃层”同步消长,每年春季开始形成,夏季达到最盛,秋季开始衰退,冬季消失,其范围与超前其6个月的风速相关。下2图示意25米层黄海冷水团分布范围变化与超前6个月的风速对照(经向风,北为正、南为负;纬向风,西为正、东为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25m层黄海冷水团分布范围的变化( )
A.与冬季西北风相关 B.与冬季东南风相关 C.与夏季东南风相关 D.与夏季西北风相关
7.黄海“跃层”夏季最盛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A.气温高,降水多,表层增温减盐 B.暖流势力强,对黄海的影响更大
C.盛行东南季风,与低纬度海水交换多 D.沿岸盛行离岸风,使深层冷海水上泛
8.地处黄海之滨的日照市,海产品因冷水团的存在而格外鲜美,原因是( )
A.冷水团水质好,无污染 B.冷、暖水团相遇,形成水障
C.冷水团透光好,藻类繁盛 D.冷水团水温低,水产生长慢
下面四图是“洋流流经某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9.在图中,表示北半球寒流流经的是( )
A.①图 B.②图 C.③图 D.④图
10.在图中,表示南半球暖流流经的是( )
A.①图 B.②图 C.③图 D.④图
相关研究表明:受季风影响,每年冬季我国沿岸海水自北向南流,直达广东沿海;夏季我国长江以北的沿海地区盛行自北向南流洋流,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则盛行自南向北的台湾暖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长江以北沿海地区的沿岸洋流冬、夏季流向不变的原因是( )
A.海水盐度差异 B.夏季风推进迅速
C.常年受日本暖流影响 D.西北季风势力更强
12.江苏北部的沿岸流( )
A.冬季弱,夏季强 B.导致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
C.增加了沿岸降水 D.不受长江入海径流影响
读某大陆南回归线附近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3.M区可能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
A.雾 B.云层
C.降水 D.渔场
14.若图中的风力增强,可能给该地区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
A.增加沿岸大气湿度
B.增加沿岸大气温度
C.海域渔业资源更丰富
D.厄尔尼诺影响加剧
15.读图,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分布及弯曲形态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 B.乙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
C.甲图洋流为暖流 D.乙图洋流为寒流
地球表面大部分区域被海水覆盖,海水的运动对人类影响巨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关于波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风力是形成波浪的唯一动力
B.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引起,破坏力极大
C.波浪的能力十分密集,是重要的海洋能源
D.风浪传至浅水区时,其能量比在深水时更大
17.下列海水运动同能量来源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波浪——密度差异 B.海啸——月球和太阳的引力
C.风浪——太阳辐射 D.洋流——海底地震和火山活动
18.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如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可知,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下图1为“某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图2为“某海域表层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1所示海区,对应可能是图2中的点( )
A.① B.② C.③ D.④
20.图2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由图可知该洋流是( )
A.北半球的寒流 B.南半球的寒流
C.北半球的暖流 D.南半球的暖流
21.若图2中点①与②,③与④分别处于同一纬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与②的盐度大小相同 B.②的密度大于③的密度
C.④的密度大于③的密度 D.①的盐度小于④的盐度
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十八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据此完成问题。
22.图中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23.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
C.海风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
读世界部分地区的洋流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示大洋环流位于( )
A.大西洋中低纬海区 B.太平洋中高纬海区
C.南半球中低纬海区 D.北半球中低纬海区
25.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流①对沿岸温带荒漠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B.洋流③对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C.顺洋流④航行,可以从东亚到北美
D.②处有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下图是信风带中的某海区水温空间分布(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情况。读图完成5~6题。
26.甲处的水温可能为
A.16.5℃ B.17.5℃
C.18.5℃ D.19.5℃
27.图示海区表层洋流性质和位置可能是
A.暖流,北半球大洋东岸
B.寒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C.暖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D.寒流,北半球大洋东岸
下图示意甲国局部区域的地形。该国海岸线长达1500km,近海鱼类丰富,且沿岸覆盖着高大的沙丘,属于纳米布沙漠的滨海地带。在斯瓦科普蒙德和鲸湾港一带,滚滚沙流飞泻入海,出现了“倒沙入海”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甲国近海渔业资源丰富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寒流 B.海岸线绵长 C.飞沙入海 D.上升流
29.甲国海岸线上出现“沙漠临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受沿岸寒流影响,没有水汽来源;②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③海浪堆积作用;④基岩风化侵蚀物积累而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1.与冬季相比,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二、综合题
32.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一判断,该海域位于 半球;该洋流(虚线所示)流经海区水温比同纬度附近海区水温 。按照寒、暖流的分类,该洋流是 流,它对沿岸气候能够起到 、 的作用。
(2)图一虚线所示的洋流朝 (方向)流动。在图二所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图一表示的海域可能出现在 海区。
(3)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并按时针方向说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动的方向。
(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区会发生涌升流现象 在图二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涌升流的是哪一海区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它是指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高,使受其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根据风暴潮的性质,通常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图甲、图乙都以某海湾为中心,并且两海湾都是风暴潮的易发区。
(1)简析①②两海湾风暴潮的主要类型及风暴潮多发季节的不同。
(2)2011年2月16-18日,正值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前后,图乙中②海湾出现了38年以来的最强风暴潮,给沿海区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试分析此次风暴潮势力特别强大的主要原因。
(3)为了预防和减轻风暴潮造成的严重损失,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34.【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向阳红09号”综合性海洋科学调查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展开大洋第38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任务。期间“蛟龙号”搭载科学家深潜台湾海底峡谷,探索海底浊流。
材料二 海底浊流又称海底沉积物重力流,类似于陆地上的泥石流或雪崩。
材料三 下图为海底浊流与海底峡谷示意图。
(1)指出图中A、B两处的海底地形类型及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区域____(填字母)。
(2)试列举海底浊流形成的自然因素。
(3)推测海底浊流可能对哪些海洋人工设施产生危害。
(4)简述我国加大海洋探测的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洋流运动规律和洋流的影响。通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
图示中低纬洋流受信风和中纬西风的影响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判断是南半球;图中③、④所在的大洋环流应是南半球的中低纬环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
结合图示可知①是赤道暖流,A错误;②是高纬流向低纬的寒流,B错误;③也是寒流,在90°W附近,应位于太平洋东岸,C错误;④洋流位于18°0经线附近的暖流,应在太平洋,应在南半球,判断为大洋洲的东岸。D正确。故选D。
3.
按图中各洋流所在位置可知①印度洋上南赤道暖流,②是大西洋上的本格拉寒流,③ 是太平洋的秘鲁寒流,④是太平洋上的东澳大利亚暖流。③洋流附近是世界著名的由上升流形成的渔场,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以赤道为界:北太平洋:自东向西顺时针流。南太平洋:自西向东逆时针流。北大西洋:自东向西顺时针流。南大西洋:自西向东逆时针流。印度洋:(1)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2)南印度洋,全年逆时针。南半球的西风漂流顺时针绕地球一圈。
洋流模式图:
4.D
5.D
【解析】
4.结合水流分布位置和四个选项进行判断,Ⅰ对应的是长江冲淡水,Ⅱ对应的是中国沿岸流,Ⅲ对应的是台湾暖流,Ⅳ对应的是日本暖流分支。选D。
5.根据题干“水流相互作用,加上风的作用力”判断水流相互作用的地方易出现锋面涡,图中丁地水流相互作用明显,其余各地没有水流的相互作用,因此丁地最易出现锋面涡。选D。
6.B
7.A
8.D
【解析】
6.
由材料可知,经向风,北为正,南为负;纬向风,西为正,东为负。那么由数据图可以看到经向风和纬向风都为负,得出风向为东南,根据图中水温可以判断黄海此时为夏季,而风向为超前其6个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
由材料可知,海水“跃层”是指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在垂直方向出现突变的水层。海洋表层水温的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夏季太阳辐射更强,表层水温更高。“跃层”是海水在垂直方向出现突变,是密度突然变低的情况,而影响海水密度的诸多因素中,淡水注入越多,盐度越低,海水密度越低,出现跃层最盛,而该地降水集中在夏季,A正确。流经黄海的沿岸流是寒流,B错误。夏季的东南季风对我国洋流影响较小,C错误。夏季沿岸盛行东南季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向岸风,D错误。故选A。
8.
题目所涉及的是海产品因冷水团的存在而格外鲜美,肉质好与其生长周期有关,气温越低,生命活动越缓慢,生长慢,有机质积累多,营养含量高,更为鲜美,D正确。冷水团不一定水质好,无污染,A错误。冷、暖水团相遇,形成水障,一般是渔场形成的原因之一,与海产品格外鲜美无关,B错误。海水透光性与冷水、暖水无关,C错误。故选D。
【点睛】
影响我国的季风:1.源地:冬季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的蒙古高原一带。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2.风向:冬季风:偏北(东北或西北) 夏季风 :偏南(东南或西南)。3.性质: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风 :温暖湿润。4.对气候的影响:冬季风:寒冷干燥,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夏季风 :温暖湿润,为东部地区带来降水形成雨季。
9.C
10.D
【解析】
【分析】
9.
北半球海水温度越往北越低,②④错误;洋流的流向和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北半球寒流由北向南流,可判断等温线应向南弯曲,①错误,③正确。故选C。
10.
南半球海水温度越往南越低,①③错误;南半球暖流由北向南流,海水等温线应向南弯曲,②错误,④正确。故选D。
【点睛】
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值凸出,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值凸出,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11.A
12.B
【解析】
11.
长江以北沿海地区海域封闭,有大量的径流流入,对沿岸地区的海水具有稀释作用,盐度低,海平面高,海水自北向南流,故A正确,夏季风与洋流流向相反,影响较弱,故B错,日本暖流自南向北流,洋流流向不同,对其影响小,故C错,夏季不受西北风影响,故D错。
12.
江苏北部的沿岸流由北向南流,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西北季风与洋流的流向一致,对洋流具有加强作用,夏季盛行东南季风,与洋流的流向相反,对洋流具有阻碍作用,所以冬季强夏季弱,故A错,该洋流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对沿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导致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故B正确,C错,该洋流流经长江入海口处,流向偏离海岸线,可能受长江入海径流量的影响,故D错。
13.A
14.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3.由图示分析该地在大陆的西岸,盛行东南风,形成离岸流,冷水上泛,形成寒流;该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海雾,选A项。
14.盛行风为东南信风,在其影响下海水偏离海岸形成离岸流,导致冷水上泛,形成寒流,寒流有降温降湿的作用,AB错;冷水上泛导致底层营养物质到达表层,饵料丰富形成渔场;C对;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南信风减弱,导致寒流减弱,水温上升的现象,D错。
考点:海伍德形成条件,上升流的形成与影响。
15.A
【解析】
【详解】
甲图所示区域越往北温度越低,故甲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故A正确;乙图所示区域越往南温度越低,故乙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故B错误;甲图中洋流由水温较低的海区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区,为寒流,故C错误;乙图洋流由水温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为暖流,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16.B
17.C
【解析】
【分析】
16.
波浪是由风或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A错误;波浪能量不是很密集,C错误;风浪传至浅水区时,能量不断减小,D错误;海啸具有突然性,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引起,破坏力极大,B正确。故选B。
17.
风浪是一种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的海水运动形式,能量来自太阳辐射,C正确;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水密度差异等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D错误;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是海啸形成的主要动力,B错误;波浪是由风或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A错误。故选C。
【点睛】
海水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等。最常见的波浪是风浪,由于大气运动与水面摩擦而引起的水面高低不平就是风浪。海啸也是一种波浪,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浪高较大,常给海边生活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18.B
【解析】
【详解】
古代船只主要是帆船,其航行的动力来自于盛行风,从耶婆提返回中国,一路向东北前行,最适合的是遇到西南风,可以顺风而行,东南亚地区吹西南风的季节是每年的夏半年,即5~9月这段时间,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9.A
20.C
21.C
【解析】
【分析】
19.
从图中看,图1所示海区表层水温为10~20℃;图2中①的水温为10~20℃,A正确;②的温度为20~30℃,B错;③的水温为0~10℃,C错;④的水温为0℃,D错。故选A。
20.
图中等温线向北温度减少,说明向北纬度高,为北半球,B、D错;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流向,图中洋流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为暖流,C正确,A错。故选C。
21.
暖流可增温、增湿、增盐度,因此②比①温度高、盐度高,A错。一般来说,海水表层温度越高,密度越低,②温度比③高,密度比③小,B错;④温度③低,密度比③大,C正确;海水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根据温度可推测出图示区域位于中高纬度,①温度高于④,纬度较④低,则盐度高于④,D错。故选C。
【点睛】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22.C
23.B
【解析】
22.根据图中四地的海域位置,①、②纬度低,③附近有从格陵兰岛南下的寒流,根据题干提示“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因而③附近是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④纬度最高,但由于其附近有暖流,水温高,不可能出现冰山。故选C。
23.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顺流或逆流导致邮船往、返时间不同。故选B。
24.C
25.B
【解析】
【分析】
24.
根据图中的经度可知,该地位于太平洋;根据该洋流系统以回归线附近海区为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可知,它位于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故该题选C。
25.
洋流①为秘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对沿岸的热带荒漠形成影响较大,A错;③为东澳利亚暖流,增温增湿,对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B对;④洋流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对南半球的航行产生影响,C错;②处没有寒暖流交汇,D错,所以该题选B。
【点睛】
洋流的分布规律:1、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2、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N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3、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4、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流经地,增温增湿,使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寒流,降温减湿,使沿海地区降水较少。②生物分布:寒暖流交汇地多渔场;盛行上升流的海区多冷水渔场。③影响航海:顺风顺流能增速而节时节能。寒暖流交汇地多海雾或寒流流经地多海雾影响能见度,从而影响航行安全。④影响海洋污染:加快了污染海区的净化速度(利);扩大了污染范围(不利)。
26.D
27.C
【解析】
【分析】
26.甲处有一暖流,温度较高(下图),故而其取值范围是19℃~20℃之间。
27.该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温海区(即高纬度)凸出;该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该海区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洋流位于南半球,是暖流。再根据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出答案。故选C。
28.D
29.C
【解析】
【分析】
28.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国西侧位于副热带大陆海域,受离岸风的影响,形成上升流。冷海水上泛将海洋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海洋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从而使鱼类聚集、繁殖,形成渔场,D正确,是寒流,但不是主因,A错误;与海岸线绵长、飞沙入海无关,B、C错误。故选D。
29.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水较少,①错误;甲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②正确;海浪堆积作用较弱,③错误;基岩风化侵蚀,碎屑物质积累,提供了沙源,④正确;②④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渔场成因答题技巧
水域特点:暖水区域鱼类生存环境优越,利于鱼类生长;水域宽阔,深度大,利于渔场形成
饵料数量:一般气候温暖,有机质丰富海域,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可促进鱼类生长
海陆位置:河流入海口、寒暖流交汇处或有上升流的海域利于渔场的形成
人类活动:远离工业、城市密集区,海洋污染小,利于渔场发育
30.C
31.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水的性质以及海洋内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30.
图中长江口附近8月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长江下游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能力强,西部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抑制浮游植物生长,并且泥沙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盐类被携带到到远岸处,东部浮游植物密度较大,C项正确。浮游植物数量与水体营养盐成正比,西部河流入海口处的营养盐类含量较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A项错误。该处海域是东西部浮游植物密度差异,纬度相同,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小,B项错误。该处海域受到暖流影响,洋流影响的浮游植物密度差异应该是南北方向上,D项错误。故选C。
31.
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与冬季相比,夏季水温高,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总数量增多,AC项错误。再加上夏季河流径流量大,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使得浮游植物密度高密度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
【点睛】
水体含沙量的增加,不仅会携带大量营养盐类,还会搅动水体,使大量营养盐类上泛。
32.(1)南;高;暖;升温 增湿。
(2)南;①。
(3)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造成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气压差异,形成西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加强了西南风。
顺时针流动。
(4)有些沿岸海区劲吹从陆地向海洋的风,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走,海平面降低,此时附近的海区海水就会从深层流过来补充,在沿岸形成涌升流;有时密度差异也会造成某一海区与邻近的海区海面高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涌升流。②处。
【解析】
【详解】
(1)关键判断出该海域所在半球:向北气温升高,纬度降低,该海域位于南半球。
(2)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向南流。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只有①位于南半球。
(3)西南季风双成因:一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二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北印度洋西南风吹拂,季风洋流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
(4)受离岸风(风由大陆吹向海洋)的吹拂,会形成涌升流。图2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只有②盛行离岸风。
33.(1)①海湾风暴潮的类型主要为台风(飓风)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②海湾风暴潮的类型主要为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2)南下的强冷空气势力较强;元宵节前后正值天文大潮,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
(3)建立海洋环境灾害观测网络,加强海洋灾害的预警和预报;加固海岸堤坝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两海湾风暴潮易发区为背景,考查风暴潮的分布及应对措施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1)读图可知,①海湾是墨西哥湾,纬度较低,位于热带海域,风暴潮的类型主要为台风(飓风)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②海湾是渤海湾,纬度较高,位于温带海域,风暴潮的类型主要为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2)2011年2月16-18日为冬季,西伯利亚冷高压势力较强,南下的强冷空气势力较强,在北方冷空气与温带气旋联合作用下形成的,所以产生的风暴潮强度大;元宵节为农历十五,正值天文大潮,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
(3)减灾的主要措施是预防为主,一方面建立海洋环境灾害观测网络,加强海洋灾害的预警和预报,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另一方面加固海岸堤坝,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4.(1)大陆架 大陆坡 C
(2)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水下塌陷和滑坡超强台风、强浪
(3)海底通信电缆、海上钻井平台
(4)提高我国海洋资源研究水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为经济建设拓宽战略资源储备;保障海上安全;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扩大我国在世界海洋科学领域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为全人类和平利用国际资源作贡献等。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海底地貌分布及海底浊流的影响、我国加强海洋探测的意义等知识点
【详解】
(1)读图可知,图中A为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海水较浅,为大陆架海域。B处坡度较大,是大陆架与深海之间的过渡地带,为较陡的斜坡。上界是大陆架的边缘,坡麓过渡到深海底。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在洋盆,图中C区域。
(2)海底浊流是大陆坡附近的重力流,对海底建筑物的破坏很大,还可能通过引发大规模海底滑坡而引起海啸,但不会引起地震。形成一般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有关。
(3)海底浊流会对海底建筑物破坏大,如海底电缆及海上钻井平台等。
(4)加大海洋探测的意义从加强科学研究角度、资源利用角度及海洋安全和提高公民意识方面进行叙述。加大海洋探测可以提高我国海洋资源研究水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为经济建设拓宽战略资源储备;保障海上安全;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扩大我国在世界海洋科学领域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为全人类和平利用国际资源作贡献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