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一、单选题
成渝经济区的实质是以重庆、成都两个超大城市为中心,以重庆城市群、成都都市圈、成内渝经济带、成德绵城市带以及川南城市群等多个城市群落为主体的超大城市群。2011年新春伊始,四川、重庆两地《政府工作报告》都聚焦川渝工作,成渝经济区2011年进入实质运作。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成渝经济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②成渝两市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③该经
济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④该经济区可建成为能源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以IT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成渝经济区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但该经济区的建成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有( )
①城市政府之间的组织协调②成渝两市之间快速交通通道的建成③川南城市群的发育形成④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根据产业链划分,芯片从设计到出厂主要包括6个核心环节:设计软件(芯片设计软件是芯片公司设计芯片结构的关键工具)、指令集体系(没有高效的指令集体系,芯片没法运行操作系统和软件)、芯片设计(主要连接电子产品、服务的接口)、制造设备(生产芯片的设备)、圆晶代工(芯片从图纸到产品的生产车间)、封装测试(保证产品品质,技术需求相对较低)。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中国芯片产业有望率先崛起的环节及原因是( )
A.芯片设计软件及指令集体系——人才多
B.芯片制造和制造设备——制造业大国
C.圆晶代工——劳动力丰富
D.封装测试——市场广阔
4.中国要在芯片取得突破,正确的做法是( )
A.大力引进国外发达技术 B.积极参与国外产业分工
C.埋头苦心钻研芯片技术 D.引进、吸收、研发协同
5.从产业链的角度,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优秀的科技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 )
A.加紧原材料的生产技术研发,立足成为优秀的原材料提供商
B.专注制造业,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商
C.潜心钻研,突破技术壁垒,力争成为上游核心产品供应商
D.鼓励创新,营造创新环境,致力成为新产业突破的引领者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得到大规模开采与输出,鄂尔多斯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鄂尔多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大做文章,逐步从依靠能源、矿产资源向依靠先进科学技术转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鄂尔多斯重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是( )
A.控制企业规模,调整产业布局 B.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型煤矿
C.实施“走出去”宏观布局战略 D.提高加工层次,延长产业链条
7.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当前适宜鄂尔多斯发展的第三产业有( )
①物流业②房地产业③高铁运输业④家政服务业⑤旅游业⑥金融业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③④⑤
读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图中准确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据此判断,我国产业结构在近期变化趋势是
A.第一产业比重会有所上升 B.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C.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D.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如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11.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C.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根据该规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到2030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再次指出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根据图表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主要城市群发展概况比较
成渝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
城市数量 16 25 14 14
人口(亿) 0.95 1.5 0.7 1.1
GDP(万亿) 4.8 14.7 7.6 7.5
人均GDP(万) 5.1 9.8 10.9 6.8
面积(万平方公里) 18.5 21.2 11.1 21.5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514 708 631 512
城镇化率(%) 53.48 68.47 84.12 62.72
12.成渝城市群与东部沿海三个城市群相比具有的优势有()
①拥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②城镇化率较低,可以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起到示范作用
③地处西部腹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
④产业基础雄厚,是泛亚欧的重要节点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3.成渝城市群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①核心城市之间缺乏深度合作②对外通达性较差,缺乏高端发展平台
③地区GDP增速太慢,还需提速④区域中心城市太少,需要多升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国家节点战略是以试点改革为特色,依托重要节点推进区域开发的战略,是确定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依据之一,重要节点在制度创新、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核心枢纽作用,其作用程度会受到空间位置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不能在区域开发中承担“重要节点”的是( )
A.上海 B.天津 C.深圳 D.合肥
15.重要节点对周围城镇群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周围城镇群结构优化 B.改变城市地域形态
C.改善周围城镇群环境质量 D.提高城市人口比重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B.政策
C.人才 D.市场
17.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新兴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俗称的“北京七环”)将于2018年6月底主路贯通。该线路环绕整个北京连承德、廊坊、固安、张家口、崇礼等13个节点城市,建成后将形成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之间“1小时交通圈”、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间“半小时生活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北京七环”采用高速公路方式的优势( )
A.运输速度快 B.连接城市多 C.建设成本低 D.节约建设用地
19.影响“北京七环”选线的主要因素( )
A.地形地质 B.气候和河流 C.城市分布 D.国家政策
20.“北京七环”全线通车将会缩小的是( )
A.铁路运输量 B.北京市运输量 C.区域经济差异 D.能源运输量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得到大规模开采与输出,鄂尔多斯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鄂尔多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大做文章,逐步从依靠能源、矿产资源向依靠先进科学技术转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1.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鄂尔多斯重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是( )
A.控制企业规模,调整产业布局 B.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型煤矿
C.实施“走出去”宏观布局战略 D.提高加工层次,延长产业链条
22.鄂尔多斯依托资源优势最适宜发展的第三产业是( )
A.医疗卫生 B.旅游 C.文化教育 D.金融
23.鄂尔多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 )
A.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B.污染严重,环境恶化
C.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D.交通拥堵,通达度低
下图为某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甲)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图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甲中c~d时期,出现或反映的主要社会现象是( )
A.社会负担不断减轻 B.逆城市化 C.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会生产力下降
25.图乙中①对应的“在农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大约是( )
A.5% B.22% C.45% D.75%
26.图乙中①、②为图甲各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组较合理的是( )
A.a时期—② B.b时期—① C.c时期—② D.d时期—①
下图为“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单位h为小时)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7.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
A.城市间的距离缩短 B.城市内部时间距离缩短
C.城市服务范围扩大 D.城市内部交通更加拥堵
28.由图中信息预测,将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的是( )
A.乙城 B.丁城
C.丙城 D.甲城
二、填空题
29.作用:体现了________。
30.影响因素:受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如:非州的加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以农________为主。亚洲的新加坡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以________为主。
31.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1)依托________路和________,纽约与周边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更加便捷,中心城区的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逐渐分散到周边地区。
(2)带动纽约周边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60多个具有竞争力的________城市。
三、综合题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三角”城市圈指以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该区域前期产业相似度超过了70%,同类相争,残酷激烈。
(1)试分析图示区域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根据中心地理论,说明“中三角”地区城市体系的特点。
(3)分析“中三角”城市圈形成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等级由早期不如宁波、南京、广州,到后来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这得益于它的位置与交通条件的优越性。
材料二石家庄原本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现在已发展成为特大城市,而正定县还是几十万人的小城镇。
材料三大庆市由原来的北大荒发展成为300多万人的大城市。安徽省合肥市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后来成为安徽的省级行政中心,迅速发展为特大城市。
(1)结合图I,分析上海市的发展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分析石家庄成为特大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
(3)结合材料三,说明影响城市规模等级提升的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解析】
【分析】
1.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成渝两市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起着重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是西南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该经济区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灾害多发;根据当地条件对该地区的定位(④所述内容)完全正确。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
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成渝经济区的空间范围必然跨越现有的行政区域范围,因此,成渝经济区的构建显然不能离开城市政府之间的组织协调;成渝两市在经济.上的融合、互补程度,直接取决于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通达性,以及形成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的流速和密集程度;川南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成渝两市的中间地带,川南城市群发育成型后,将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激活成渝城市发展轴线,从而增强成渝两市的相互作用,①②③符合题意。成渝经济区可以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但这不是其发育的前提条件,④不符合题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成渝经济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具体讲,就是八大支柱产业支撑成渝经济区发展: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将在重庆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冶金和材料生产;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做优做强轻纺食品产业;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化学原料制药为基础、地道药材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同步在服务业方面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3.C
4.D
5.C
【解析】
【分析】
3.
芯片设计软件及指令集体系和芯片制造和制造设备对技术水平要求高,我国目前难以实现重大突破,AB错误。圆晶代工对技术有一定要求,我国目前能够处理相关工作,C正确。封装测试对技术要求低,我国早已可以实现,并且技术成熟,D错误。故本题选择C。
4.
大力引进技术不能摆脱对外的技术依赖,A错误。参与国外分工能够分到的基本是低端行业,对芯片突破没有帮助,B错误。钻研芯片技术需要较长的时间,难度大,C错误。引进、吸收、研发协同既可以帮助我国技术进步,同时可以缩短研发时间,减少成本,D正确。故本题选择D。
5.
原材料方面技术比较成熟,但比较低端,对产业升级不利,A错误。制造设备难度较大,需要参与国际合作,B错误。我国在低端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下一步需要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参与高端竞争,C正确。我国目前科技水平较低,难以成为新产业的引领者,D错误。故本题选择C。
【点睛】
对于工业的发展,最初发展的是低端行业,后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业转移的规律:一般低端产业首先转移,高端产业留在本国或本地。
6.D
7.A
【解析】
【分析】
6.
据材料“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鄂尔多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大做文章,逐步从依靠能源、矿产资源向依靠先进科学技术转变”可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鄂尔多斯重化工业的发展重点是提高工业加工层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D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
7.
鄂尔多斯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运输需求和金融服务需求大,宜发展物流业和金融业,①⑥正确;鄂尔多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大做文章,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⑤正确。房地产业、家政服务业主要面向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高铁运输业主要对象为客流并非物流,排除②③④。A项正确。故选A。
【点睛】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等;对传统产业进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合理布局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科技,繁荣经济,鼓励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8.C
9.B
【解析】
8.由材料分析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说明第一产比重较低,二三产业的比较高,而且第二产业的比重稍大于第三产业,结合图示坐标判断,符合题意的选择为③,故选C。
9.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其大量迁入会使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地一三产业比重相对下降,故选B。
10.A
11.B
【解析】
10.
读图可知,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位于城市内环附近,地铁站点等级较高,人流量较大,最可能为中心商务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
从城市已经形成的形态可以看出城市形态类型呈团块状,一环、二环、三环线也呈类似同心圆状,并没有只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成条带状,CD错;如果单看图的三条环路大致成同心圆状,可能会选择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但认真读图会发现,城市中一级站点很多,人流量大,交通便利,通常在这些区域会形成新的发展核心,所以城市新的发展点可能围绕这些站点的周围进行扩展,所以该城市空间形态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A错,B正确,故选B。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服务等级、城市功能区、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等相关知识。尤其要注意对图文“站点等级”的理解,以“站点等级”为突破口,理解城市的功能分区与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12.B
13.A
【解析】
12.①成渝城市群拥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和成都,但是东部沿海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也同样拥有北京和天津两个国家中心城市,所以①不是成渝城市群与东部沿海三个城市群相比具有的优势,故①错误。
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成渝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相比,城镇化率较低,可以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起到示范作用。这是成渝城市群与东部沿海三个城市群相比具有的优势,故②正确。
③成渝城市群地处西部腹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故③正确。
④与东部沿海三个城市群相比,成渝城市群发展较晚,产业基础较薄弱,故④错误。
综上正确的有②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成渝城市群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①川渝分治之后很长时间,两地竞争激烈,两个核心城市重庆和成都之间缺乏深度合作,故①正确。
②交通不便是限制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历史因素,技术发展水平低,缺乏高端发展平台,故②正确。
③成渝城市群的GDP增速虽然低于东部三大城市群,但是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GDP增速较快,故③错误。
④区域中心城市的数量要根据当地实际来设定,不一定数量要多,区域中心城市有两个,并不少,故④错误。
综上,①②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题正确答案为A。
14.D
15.A
【解析】
【分析】
14.
据材料“重要节点在制度创新、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核心枢纽作用”可知,重要节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应该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深圳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强,而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经济较落后,不能作为重要节点。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
由材料“重要节点在制度创新、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核心枢纽作用”可知,重要节点对周围城镇群的主要作用是推动城镇群的功能升级与结构优化,A正确。重要节点主要是在制度创新、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方面等方面具有核心枢纽作用,不能改变周边城镇的地域形态,对城市人口的变化没有影响,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
【点睛】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变化最大的地区。由于部分地区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土地被占,耕地减少;地面下沉,水质恶化;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秩序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16.C
17.D
【解析】
【分析】
16.
从图中可看出,M阶段产业结构以高精加工工业为主,属于技术导向型;N阶段产业结构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可知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人才,C正确。
17.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比重会下降,但不会消失,A错误;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图中读不出来,B错误;从图中看,随着产业结构演进,所需资源种类越来越多,说明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增强,C错误;新兴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D正确。故选D。
【点睛】
从全球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18.A
19.C
20.C
【解析】
【分析】
18.
“北京七环”以高速公路代替普通公路,环绕13个节点城市,形成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之间“1小时交通圈”、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间“半小时生活圈”,所以最大优势是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A正确;高速公路比普通公路连接的城市要少,B错误;比普通公路建设成本要高,C错误;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都属于建设用地,不是优势,D错误,故选A。
19.
影响“北京七环”选线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沿线城市多,利于增加运输量,提高公路使用效率,C正确;地形地质、气候和河流、国家政策不是“北京七环”高速公路选线时主要考虑的因素。ABD错误,故选C。
20.
“北京七环”全线通车,有利于加强京津冀地区联系,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对铁路运输量影响不大;会增加北京市的运输量;高速公路可以客货运输,能源运输量也会增加。因此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交通线路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代,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1.D
22.B
23.C
【解析】
【分析】
21.
依据材料“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大做文章,逐步从依靠能源、矿产资源向依靠先进科学技术转变”可知,题目隐含重化工业的发展方向为提高加工层次,延长产业链条,D正确。控制企业规模不利于经济进一步发展,A错误。鄂尔多斯发展重点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不是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型煤矿,B错误。走出去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C错误。故选D。
22.
鄂尔多斯矿产资源丰富,废弃矿坑矿场众多,最适宜发展工业旅游,在医疗、文化、金融方面没有产业优势,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根本原因,该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少,人才较少。C项正确。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得到大规模开采与输出,资金充足,A错误。环境和交通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BD错误。故选C。
【点睛】
可持续发展要做到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
24.B
25.A
26.A
【解析】
【分析】
24.
c~d时期,该国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说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B正确。该国城市化水平较高,一般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重,A错误。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负增长,C错误。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发展历程的正常表现,不代表社会生产力下降,D错误。故选B。
25.
图乙中①位置,劳动力在服务业中就业比重约70%,在农业中就业比重约5%,在工业中就业比重约25%,A符合题意。故选A。
26.
图乙中①、②为图甲各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①位置劳动力在服务业中就业比重约70%,在农业中就业比重约5%,在工业中就业比重约25%;②位置劳动力在服务业中就业比重约30%,在农业中就业比重约55%,在工业中就业比重约15%。图甲a时期城市化水平低,约为15%,农业人口比重大,和②对应,A正确。b时期是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是最高,和①不对应,c时期城市化水平是最高,和②不对应;d时期是逆城市化时期,农业人口不是最低,和①不对应。BCD错误。故选A。
【点睛】
从a到d体现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反映的是城市化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7.C
28.A
【解析】
27.高铁建设缩短了城市间的通行时间,而不是距离,城市服务范围扩大,A错、C正确;高铁是连接两城市的,对城市内部不影响,B、D错。故本题选择C。
28.高铁建成后,乙、丁两城市的服务范围扩大;而乙城市的城际轨道交通更为便利,将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故本题选择A。
29.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
略
30. 资源禀赋 技术条件 分工深化 农业 服务业
【解析】
略
31.(1) 高速公路 轨道交通
(2)卫星
【解析】
略
32.(1)铜矿、钨矿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三峡等水利工程提供水能,能源充足;长江水系提供充足水源;长江水系、铁路等水陆交通便利;城市密集,劳动力充足;国家政策支持。
(2)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距离越远,功能越多。(或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距离越近,功能越少。)
(3)促进区域间紧密协作,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中三角”城市圈为背景材料,涉及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区位条件、“中三角”地区城市体系的特点、“中三角”城市圈形成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有色金属冶金工业,需求电能和资源数量多,再加上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主要依靠交通,因此要依据图文资料从原料、能源、水源、交通、劳动力等方面来分析。读图可知,铜矿、钨矿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附近的三峡等水利工程提供水能,能源充足;长江水系可以提供充足水源;而且长江水系、铁路等水路交通便利;该地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该地有国家政策支持。
(2)
城市体系的分布特点主要从核心城市、城市等级、城市数量、城市的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图中可知,以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距离越远,功能越多;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距离越近,功能越少。
(3)
“中三角”城市圈形成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首先考虑国家政策对区域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等多方面。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是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紧密的协作,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和管理;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33.(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及长江的入海口,对内、对外联系方便,扩大了辐射范围;上海市作为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石家庄的发展变化,说明发达的交通条件是提升城市规模等级和扩大辐射范围的主要影响因素。
(3)资源和政策。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等级提升的影响因素,城市规模等级的提升不仅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还与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政策因素等密切相关。涉及基础知识考查,难度较低。
(1)
由长三角的区域位置图可知,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方的中间位置,也是东部沿海航线的中点,还是长江的入海口,经济腹地广阔,既方便联通南北方,也联通沿海和内陆,同时也方便国内外的交通联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使得上海的城市等级迅速提升。
(2)
从图中可看出石家庄有多条铁路经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因此判断石家庄成为特大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3)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后将该地命名为大庆,因此可知大庆的崛起主要是因为石油资源的开发。材料中指出,合肥成为省级行政中心之后才迅速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因此是国家政策促进了合肥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