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7 14:16:21

文档简介

河溪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答案】
1.A
2.C
3.A
4.①引出论题方法:从B站重温四大名著事例切入,引用席勒的著名论断,通过两个设问引出中心论题。
②好处:“四大名著”经典事例具有广泛意义,引用名人论断增强了权威性,两个设问句又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优势:①创建新型对话空间,使受众交流更顺畅,倒逼传播者与创作者提高制作水准。②满足受众在互动中找寻自我价值的需要(与人沟通来获得满足的需要)。③产生仪式化的参与感,释放情绪。
弊端:①各类秩序规范的约束相对困难。②语言趋于庸常(追随媒体流行语),语言不触及问题的本质。③产生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带来语言的“失焦”助长受众对于套路化趣味的追逐和欲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青少年是弹幕发展与应用的主力……”错误,原文是“在弹幕功能发展初期,青少年是其发展与应用的主力军,他们拥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创新能力,能带动新的功能与技术更快走向市场,弹幕在这类群体的推动下能快速郁勃于网络也不足为奇”,选项中缺少了“在弹幕功能发展初期”的时间限制。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是一种人性自然的体现”错误,原文中“人性自然”是在“‘三位一体’再叠加超级技术,正在强势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培养固定情境下的消费‘习性’,进而重塑他们的文化趣味与生活方式”这一情况下形成的,而并非真实的人性自然体现。选项中对“人性自然”的概念理解错误。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话题是弹幕的“趣味性”,第二段的观点是“一句句俏皮话,将潜意识外化为文字趣味,就这样,弹幕暴露着人们‘多快好省’的幽默感”,是从正面肯定趣味性,第三段的观点是“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
B、D支撑的观点是:弹幕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并造成语言的“失焦”。
C支持的观点是:一句句俏皮话,将潜意识外化为文字趣味,就这样,弹幕暴露着人们“多快好省”的幽默感。
A是说弹幕表达对孙悟空因误会被赶走的同情,不能支撑文中的观点。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弹幕里充满了各式各样有趣的灵魂。在B站重温四大名著,无异于加入了一场集体怀旧。这令我们不难想起席勒的著名论断:“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那么,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对于其追随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真的可以带来更美好的人生状态吗?
首先结合出处把握材料二的中心话题——《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
然后分析材料二第一段是如何引出这一话题的。
第一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句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说B站重温四大名著,并引用席勒的一个著名论断,由此引出“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第三部分是两个设问句,后文对这两个设问做出了回答。
由此看来,材料二首段是用B站重温四大名著的事例、席勒的名言以及两个设问句引出中心观点。
接着看这样开头的好处。
从事例来看,B站重温四大名著,而“四大名著”是众所周知的作品;从引用的技巧来看,席勒的名言是名人论断,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最后的两个设问句只是给了问句,没有做出回答,这就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兴趣。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先看弹幕的优势:
由材料一第一段“弹幕作为视频观看中的一种评论功能,它的出现不仅能使用户在视频观看中实时浏览评论和发送评论,根本性的变革在于它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对话工具。参与对话的主体不再是以往的一对一的模式,而是以所看的视频为原始材料”“受众更加倾向于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自我表达,他们之间交流也更加顺畅,从而倒逼传播者与创作者不断提高制作水准”可知,弹幕创建了新型对话空间,让观者交流更为顺畅,倒逼传播者和创作者提高制作水准。
由“人具有社会性,有时需要在互动中找寻自我价值,需要与人沟通来获得满足感。“弹幕”的出现使观看视频这个相对私密的个人活动开始出现互动感……弹幕作为视频中即时评论与互动的文本”可知,可以满足受众获得满足的需要。
由材料一“无论是有强烈现场感的直播互动弹幕,还是情感化的、占满屏幕的视频弹幕,都会给人强烈的仪式参与感”可知,产生仪式化的参与感,释放情绪。
再看弊端。
由材料一第一段“弹幕只出现于视频播放中,因此各类秩序规范的约束会相对困难”可知,各类秩序规范的约束相对困难。
由材料二“秒懂的前提,是对庸常的臣服,这不仅是指对于媒体流行语的追随,更指向一种‘自诩快乐的末人心态’”“自嘲或嘲讽,均跳不出金箍棒画下的‘安全圈’,保持在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可知,语言趋于庸常,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由材料二“与口头表演一样,弹幕业已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比如缩略语就正是近年常见的网络用语类型,以极其经济的拼音缩写,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可知,产生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带来语言的“失焦”助长受众对于套路化趣味的追逐和欲望。
【答案】
6.B
7.①慈爱而负责的爹爹。他为了更好地养育幼子,拒绝再婚,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②无私而宽厚的医生。丧子后,即使内心无比痛苦,也会不计报酬,为人看病。③真诚而善良的平凡人。他行善多年却遭遇厄运,但不怨天尤人;面对怀着私心劝他续弦者,他真诚相待,并不疑心。
8.①客观叙述傩寿医生之死带给周围人的影响。作为外科医生,傩寿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周围人难以再找到这样的医生,所以对他念念不忘。②折射出傩寿的善良和人生的悲凉,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众人的自私。傩寿给予世人以宽厚和善良,但他人只有受伤时才想起他的便利。③表达了作者对傩寿命运的喟叹和同情,蕴含着作者对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感慨。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现岁月的沧桑,暗示主人公命运的悲惨”错误,从“傩寿先生便是这药铺的掌柜,日常靠在那个旧的脱了漆的硬木长铺柜上,玩弄着他的花猫……傩寿先生常常是象一尊罗汉一样坐在那铺柜里头”可知,作者写“旧的脱了漆的硬木长铺柜”,是表现傩寿先生的安闲的生活状态。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医生见到许多后妻待前妻儿子的薄行,怕新的人一进门,这儿子就得受苦。为了这件事,所以凡是人来说到续弦的利益,无论说得怎么动听,也只有全拒绝下来了”可知,傩寿先生是一个慈爱而负责的爹爹。他怕续弦让儿子受苦,拒绝再婚,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身上;
从“这老人,见到小孩子的娘带了鼻涕眼泪的孩子来到这个地方,就是在哀痛中也从不拒绝来人的请求……”“全不收受诊病的礼物”可知,傩寿先生是一个无私而宽厚的医生。丧子后他内心无比痛苦,还会不计报酬地为人看病;
从“傩寿先生不是为要人称他做‘好人’才来为人治病施药,正象不要人为怜悯他才让这儿子死掉一样。人是天然好性格,儿子却意外的死去;这其间,不说有那命运存在,那在他是不行的。若说无命运,儿子决不会死。死是没有理由的,无法来抵抗这命运所加于其身的忧愁负荷,所以傩寿先生也只有尽自己悲痛下来了”“劝医生续弦,其中不是无那贪医生小康,想从自己亲戚中选一相宜女人给医生,来结这一门亲,为自己打算的自利人。但医生,却并不疑心到这些事上,只是记到妻在临殁时说好好待这四岁儿子的话”可知,傩寿先生是一个真诚而善良的平凡人。他行善多年却遭遇厄运,但不怨天尤人;面对怀着私心劝他续弦者,他真诚相待,并不疑心。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联系前文“以后是每当什么人家的小孩子,磕破了头或割破了皮,别人想起要止痛止血,作父母的就叹气说,‘傩寿伯伯已经死了,若在就好了。’”可知,结尾的“医生一死给了许多人不方便倒是真的”,客观叙述了傩寿医生之死带给周围人的影响。傩寿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傩寿医生之死后,周围人对他念念不忘;
而周围的人们只是在需要医治的时候才想起傩寿医生的好处,一方面表现了傩寿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另一方面,“医生一死给了许多人不方便倒是真的”,也突出反映了周围的人们的自私冷漠,折射出傩寿的善良和人生的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傩寿善良宽厚却命运凄凉的慨叹和对傩寿的同情,“医生一死给了许多人不方便倒是真的”,暗含了傩寿医生为周围的人们做了那么多好事,却得不到人们的真挚怀念,蕴含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感慨。
【答案】
9.A
10.B
11.A
12.(1)臣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2)如果抛弃亲人就职赴命,不孝顺的罪名更加深重。如果违背亲情来侍奉主上,陛下您怎么会重用这样的人呢?
13.本段以说理为主。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出“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遍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这样,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希望您能收回之前的诏命,怜悯我照顾母亲之日苦短,答应我奉养母亲,给她养老送终的愿望吧!我和母亲一定擦亮眼睛,感恩清平盛世,给您歌功颂德,感喟皇恩浩荡。
依据语法结构,动词“遂”的宾语是“图”,构成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讴歌德泽”也为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表示降职的有左迁、迁谪、除、逐等”错误,“除”应是授予官职。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错误,是通过叙事,而非议论。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
(1)“结草”,结草衔环来报答恩情;“谨”,恭敬地;“以闻”,省略句,“以(之)闻(之)”,把这件事上报朝廷。
(2)“弥”,更加;“苟”,如果;“事”,侍奉;“安”,怎么。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段以说理为主。首先从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出发,意思是“朝廷一直以孝治天下,用仁爱之心胸怀天下的子民”,这样就显得态度亲近友善,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便于对方接受;接着用事实说话,“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意思是“朝廷不会容忍接纳不孝顺的人做官”,“匹夫无有不获之愿”,意思是“普通百姓没有谁不感到有所收获”,使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接下来转换角度,从自身状况出发,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可以说态度极其诚恳;最后顺势希望皇上收回让自己做官的成命。逻辑严密,有礼有节,理由合情合理,达到了陈情的目的。
 参考译文:
陈情表(甲)
李密(晋)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陈情表(乙)
简祖英(元末明初)
我(简祖英)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拉扯成人,接受教育,盼望能立足社会,来报答无限恩情,这是我的志愿啊。向叨的食元祿,担任何左丞的参佐,正赶上元末起兵于三山,在广城剽掠百姓,妻女一家五人,为气节而死;老母陈氏被抓。臣隐忍不能立即去送死,其中有石奢、赵苞这样为国而死的人有很多。
正遇到圣朝治理天下,征讨四方不服从的地区,将士尽忠尽力,都蒙受恩泽。那些三山逆寇,全部用铁索把俘虏捆绑起来,臣的老母得以生还,虽然臣不孝子罪在所难逃,但却能够用拳拳赤子之心来表达乌鸦反哺之情,这是陛下您赐给的啊。我们母子离散后又得以团聚,能够活下来,感恩圣德,铭记内心,即使死多次难道能够报答吗!陛下您又甄别录用官员,让我担任地方官,这是臣就应该效命的时候啊。但是臣自惭形秽,不敢受命的原因,是臣罪过太深,不适合做地方官啊。
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朝廷不会容忍接纳不孝顺的人做官;用仁爱之心胸怀天下的子民,普通百姓没有谁不感到有所收获。况且我侍奉过元朝,做过元朝的臣子,侥幸逃脱罪责。母亲年事已高,尤其孤独苦楚。更应该担心她,体恤照顾她啊。希望您能收回之前的诏命,怜悯我照顾母亲之日苦短,答应我奉养母亲,给她养老送终的愿望吧!我和母亲一定擦亮眼睛,感恩清平盛世,给您歌功颂德,感喟皇恩浩荡。
我今年四十九岁,母亲八十一岁。白发深居,多有不便,日落西山,时日不多;如果抛弃亲人就职赴命,不孝顺的罪名更加深重。如果违背亲情来侍奉主上,陛下您怎么会重用这样的人呢?果真能陪母亲享尽天伦,然后再就职尽忠,不仅仅是成全了作为儿子的私心,也是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啊!
【答案】
14.D
15.①用乐景写哀情(用乐景反衬哀情),②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绚丽春景本应让人喜悦,而作者用“不分”“生憎”表示反感,③强化了作者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之情。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与诗人的《登高》的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错误,杜甫《登高》是先写景后抒情。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是写景句,描绘了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诗歌本身表达的却是与友人的离愁别恨,而且诗句的词语“不分”“生憎”,表达的是嫌恶、反感的情绪,所以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
会难、别易,眼下风景虽好,却无心赏玩,离情别愁充满心头——满树桃花,红似锦绣,此时我却分辨不出它美在哪里;如绵的柳絮,随风飘荡,此刻我却无心思去欣赏它,反觉得它恼人。作者以美景无心赏玩,强化表达了自己此时的离情之悲、之痛。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答案】
17.B
18.C
19.①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让春节和冬奥会最典型的颜色“中国红”“冰雪色”“不期而遇”,把春节和冬奥会拟人化,表达了双喜临门的喜悦之情;
③三个“当”字引领的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能更好地表达出喜迎冬奥欢度春节的快乐;
④把文明比作绚烂的花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外文化交流所催生出的文明的繁盛美好。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可以透过光,常指各种宝石;“冰清玉洁”,形容高尚纯洁,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语境修饰的对象是冬奥的雪场冰面,强调冰面的通明,故选择“晶莹剔透”。
第二空,“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语境修饰的对象是诗词,故选择“脍炙人口”。
第三空,“一气浑成”,形容诗文首尾贯通,完满自然,不见雕凿;“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也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语境指这个歌节目的过程连贯,故选择“一气呵成”。
第四空,“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语境中说的是东奥开幕式倒计时的方式是独特的,故选择“独一无二”。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错误。“优美诗句的古典浪漫”与“四季流转的灵动画面”“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句式不一致,调整为“古典浪漫的优美诗句”。
二是成分残缺。“激动神往”前应加上“令人”。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排比手法的运用。画线句子连用三个“当……”,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能更好地表达出喜迎冬奥欢度春节的快乐。
拟人手法的运用。“中国红与冬奥的冰雪色不期而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节和冬奥会以人的情态,表达了双喜临门的喜悦之情。
比喻手法的运用。“必将催生出绚烂的文明之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明”比作“绚烂的花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外文化交流所催生出的文明的繁盛美好。
【答案】
C
(示例)①那么为什么要午休呢 ②午休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③在一些有午休习惯的国家和地区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按照事理逻辑,先是大脑、身体的休息,进而才能说到提高免疫能力,最后是抗病能力。所以,排除ABD。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①后文都是在解释人类会有午睡这一行为的原因,因此可推知第一空是要对此提问,即“为什么要午休”。
②应是下文的总起句,从“据《纽约时报》报道”的事例中可总结出“午休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③从后文“其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不午睡的国家低得多”“这与午休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有关”可知“其”指代的是“有午休习惯的国家”,与“不午睡的国家”形成对比。
【答案】
例文:
正确应对疫情及舆论,积极防护不盲从
亲爱的同学:
濮阳市一高接到疾控部门通知,因疫情由疾控部门对学校进行封闭管理。此番信息一经发出,舆论便开始发酵,一霎时,可以说是议论纷纷:有人说,我想念爸爸妈妈,我想回家,学校不能把我们封闭在这里;有人说,封闭学校的措施不合理,限制了我的自由,侵犯了我的人权;有人说,别人都在上网课,回家上网课更安全,更有效;有人说,某位同学的家长已经被确诊,所有人都不安全……诸多议论聒噪不已,干扰了正常的疫情防控,也搅乱了同学们的内心,打破了学习的安宁氛围,窃以为这样盲从跟风或偏听偏信或恐慌不已都是不好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每天的网络舆论几乎都与疫情有关。霎时间,疫情相关消息占据热门话题榜,医生等意见领袖的发言备受关注。说实在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众的心态发生了显著变化。那么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疫情的发展和正确面对纷起的舆论呢?答案就是:相信国家,相信我们的党和政府,相信我们的白衣天使。不恐慌,不盲目听信舆论或所谓的小道消息,更不随意传不属实的舆论,以讹传讹,导致比新冠更可怕的谣言四散,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是学生,我们在学科学,我们更要相信科学,用好科学。新冠疫情固然可怕,但是我们有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有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呵护,再加上自己的小心对待、认真防护,我们也是能够远离新冠疫情的侵扰的。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以最积极的心态,应对这还在肆虐的新冠病毒。
说实在话,那些“侵犯人权”“我才不会那么倒霉”等等观点都是非常极端和错误的。学校有学校的管理措施,面对肆虐的新冠采取封闭式教学,既有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也最大程度地阻止了外来的新冠病毒的传染,是在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同学,何来“人权侵犯”之说。我们说话要谨慎,校园也不是法外之地。至于抱着“不会那么倒霉”心态的人,是比较消极地应对新冠病情的错误做法。
这次封闭管理,对全校师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考验第一在于:我们能否积极与党和政府的决策保持一致,我们的防疫装备和措施是否齐备。学校有无疫情应急方案和口罩、消毒液等配套的设施设备。考验之二在于:学校是教学的重地,人员相应密集,我们学生的心态调整得如何。我很郑重和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学校有一整套严格的防范新冠病毒的应急方案和相应的设施设备。学校党委和各处室已经召开了相应的会议,传达了党委的防控指示和要求。因此,同学们大可不必担心,更应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新冠的防控工作。
笼而统之,亲爱的同学,疫情当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个人防护,正确积极地应对疫情的变化,正确地对待疫情,不偏听偏信,更不能谈“疫”色变。
此致
祝:身体健康,安心学习!
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高二学子
某年月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濮阳市一高学校因疫情被封闭管理为背景,选取了一些同学的言论。有的质疑封闭学校的措施,认为不能把学生封闭在学校,这是侵犯人权;有的想要效仿其他地方上网课;有的传播小道消息,制造恐慌情绪;有的盲目乐观,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
毫无疑问,这些言论都不恰当,有失偏颇。首先,封闭措施是疾控部门做出的,目的是保护大家的安全,不能以个人的情绪或个人权利为由来影响大家的利益,大局面前应有集体意识和牺牲精神;其次,不能煽动恐慌气氛,以道听途说的消息干扰、煽动大家的恐慌情绪,这往严重里说就是造谣,如造成一定后果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当然面对疫情也不能盲目乐观,既要有足够的认识,又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会做好疫情防控的安全措施,保证大家的安全。
那么面对封校的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什么呢?首先应该认识到这是必要措施,要全力配合而不是质疑;其次,同学之间要互相鼓励、互相提醒,情绪稳定,不要过度恐慌;第三,在学校和老师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做好防控,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仍然要正常学习,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
写作任务是以一高学子身份,给有不当言论的同学写一封信,劝说这些躁动的同学,安抚他们焦虑的心情。如此,信的内容要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和乐观情绪;要用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明我们国家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我们的疫情防控做得十分到位,不必恐慌害怕;作为青年学生,理应在国家有困难时挺身而出,眼下服从学校安排就是最好的爱国,相信封闭很快就会结束;与其猜测担忧,不如坦然面对,继续学习等。另外要注意语气,用劝说、安抚的语气表达,注意措辞不要激烈,以免引发争执。
立意:
1.服从安排,乐观看待。
2.爱国就从眼前做起。
3.要理性,不盲从。河溪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弹幕功能发展初期,青少年是其发展与应用的主力军,他们拥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创新能力,能带动新的功能与技术更快走向市场,弹幕在这类群体的推动下能快速郁勃于网络也不足为奇。弹幕作为视频观看中的一种评论功能,它的出现不仅能使用户在视频观看中实时浏览评论和发送评论,根本性的变革在于它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对话工具。参与对话的主体不再是以往的一对一的模式,而是以所看的视频为原始材料,弹幕为技术工具,形成了以观看视频并打开弹幕的人群为潜在沟通群体的多对多的全新对话空间。与以往社交平台中的沟通不同,弹幕只出现于视频播放中,因此各类秩序规范的约束会相对困难,受众更加倾向于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自我表达,他们之间交流也更加顺畅,从而倒逼传播者与创作者不断提高制作水准。
互联网迅速发展,使处于信息社会中的人们,逐渐在技术作用下变成了漂浮于汪洋中的孤岛。人具有社会性,有时需要在互动中找寻自我价值,需要与人沟通来获得满足感。“弹幕”的出现使观看视频这个相对私密的个人活动开始出现互动感。弹幕文本叙事风格大多以轻松搞笑幽默为主。弹幕作为视频中即时评论与互动的文本,体现了用户对主流文化的调侃,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与解构,弹幕使用的受众通过戏谑的话语传播,轻松搞笑的吐槽,不断对视频文本进行加工与重组,受众的集体价值与倾向在这样的二次创作中展现。
无论是有强烈现场感的直播互动弹幕,还是情感化的、占满屏幕的视频弹幕,都会给人强烈的仪式参与感,这种“虚拟在场”的情感共鸣,使得参与弹幕发送和浏览的受众都产生了由互动带来的狂欢。与其他社交媒体中的观点表达不同,弹幕的属性更自由与开放,不按照时间顺序机械的排列,更像是广场中随意的发言,同时又借由科技的作用保存于视频的某一个时段,消除了时空中的距离感,拉近了视频观看中互动的受众。同时在弹幕中,没有在公共空间中极具话语权和影响力的KOL (关键意见领袖)存在引导观点,使得文本更加贴近于受众自身的情感状态,受众在此刻具有身份隐匿的平等感,通过或讽刺或调侃的话语,不断进行文本与情感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受众都得到了情绪的释放,达到了狂欢的作用。
(摘编自白怡雯《从受众视角分析弹幕兴起的原因》)
材料二:
弹幕里充满了各式各样有趣的灵魂。在B站重温四大名著,无异于加入了一场集体怀旧。这令我们不难想起席勒的著名论断:“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那么,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对于其追随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真的可以带来更美好的人生状态吗?
必须承认,弹幕文字游戏的创造门槛与理解成本都极低。时至今日,弹幕的飞翔,也不能摆脱这一噩梦。鉴于弹幕运动速度飞快,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所以必须令人“秒懂”,否则将坠落于语言之海。秒懂的前提,是对庸常的臣服,这不仅是指对于媒体流行语的追随,更指向一种“自诩快乐的末人心态”。自嘲或嘲讽,均跳不出金箍棒画下的“安全圈”,保持在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弹幕语言游戏,是从云端抛来的断断续续的经验碎片,其将四大名著融化降解,转变成一种轻型的、实用的人生法则。一句句俏皮话,将潜意识外化为文字趣味,就这样,弹幕暴露着人们“多快好省”的幽默感。
在热衷弹幕的人看来,弹幕具备野蛮生长的创发力。与口头表演一样,弹幕业已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比如缩略语就正是近年常见的网络用语类型,以极其经济的拼音缩写,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格套无可厚非,但其中令人上瘾的传染力造成的传播效应,以及之于差异性表达的霸权地位,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
弹幕的趣味不仅是套路化的,也是相对的。区别于规范化的文学读写,它本身就被加冕为“快乐与创造力的福地乐土”。对于“自发性”“自由度”的无限肯定,势必掩盖“自由”背后的体制——弹幕场域的游戏规则与反应方式——正在发挥的主导作用。这一规则并非由游戏者共同制定,而是由“趣味”的治理术生成,其操纵者乃是资本—平台—流量的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再叠加超级技术,正在强势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培养固定情境下的消费“习性”,进而重塑他们的文化趣味与生活方式。人们看不见“趣味”的后台,而只是将之视为人性自然,“趣味”的治理术也就顺畅无比了。在最为讽刺的意义上,不断制造继而满足人的欲望,不正是最“人道”的生财之道吗?
(摘编自李静《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少年是弹幕发展与应用的主力,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能带动新的功能与技术加速融入市场,推动弹幕的发展。
B.弹幕的受众通过戏谑的话语传播,对视频文本进行加工与重组,体现了其对主流文化的调侃,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与解构。
C.弹幕用户在保持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将四大名著转变成一种轻型的、实用的人生法则,是为了让观众秒懂。
D.缩略语以经济的拼音缩写,召唤出固定的、集体的反应模式,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失焦”,影响弹幕用户的差异化表达。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以往的社交平台不同,弹幕的对话主体数量增多,对话的规则约束较少,受众更加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表达。
B.弹幕给人以强烈的仪式参与感,借由科技手段拉近受众距离,其文本也更加贴近于他们的情感状态,达到了狂欢的作用。
C.弹幕区别于规范化读写,是“快乐与创造力的福地乐土”,它正在重塑我们的文化趣味和生活方式,是一种人性自然的体现。
D.人们对于“自发性”“自由度”的无限肯定,势必会让弹幕背后的资本—平台—流量操纵的“趣味”的治理术变得更加顺畅。
3.下列内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用弹幕“悟空委屈你了”表达对孙悟空因误会被唐僧赶走的同情。
B.用弹幕“awsl”表达对四大名著剧集中的各类人物强烈的赞美。
C.用“刘姥姥千里走单骑”的弹幕调侃“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剧情。
D.弹幕中张飞的话“俺也一样”表达对自己或他人没有文化的嘲讽。
4.材料二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弹幕有哪些优势和弊端?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爹爹
沈从文
你们住在凤凰县城那时节,认识一个名叫傩寿先生的外科医生么?在那地方呆过一年半载的人,当没有不知道洞井坎上那个门前挂有“家传神方”的医生家的。
这又是一个药铺,傩寿先生便是这药铺的掌柜,日常靠在那个旧的脱了漆的硬木长铺柜上,玩弄着他的花猫。把一些起花的,微微泛着亮光的、圆的长的、大小不等的药坛作背景,傩寿先生常常是象一尊罗汉一样坐在那铺柜里头。
这个药铺的年龄,或许已比药铺掌柜的年龄多了一倍,傩寿先生年纪是四十七,那至少这药铺已将到九十个周年了。本地凡是老药铺,生意总不会极其萧条,何况药铺老板又是全县著名的外科医生,那这铺子的生意,不消说,是很发达的。
不过如今关门了,倒闭了。
不是赔本,也不是生意萧条来歇业。那是这当家门面上的人死了吧,这也不是。死是死了一个人,可不是当家的傩寿先生。傩寿先生还活着,不过从前是“好好的活着”,如今可说“还是活着”吧,倒似乎并不“好好的”了。虽说到南门打从洞井坎上过身的人,已不会再见到这圆脸阔额双下巴高身材的好医生了。但听人说若是要找他,到玉皇阁去,玉皇阁僧人打钟的地方,可以很容易的遇到傩寿先生。初初看,脸子已全走了样,但你仍然可以从那疏疏的眉与下巴认得这便是那个医生。他是在这儿震天的随便哭,如同一个小孩子。傩寿先生并不死,他的唯一的儿子死了。
玉皇阁,是有着那所谓子午钟,每天每夜有和尚在钟下敲打,到子午二时则把钟声加密,在钟楼的四面,全是那些本地人在异乡死去魂魄无归的灵牌子,地方算是为孤魂野鬼预备的。
人是逃到玉皇阁与孤魂野鬼为邻,在长长的钟声下哭着过日子了,关于所谓好事,仍然推辞不来。一城中的人,知道傩寿先生的,家中儿子同人打架打伤了,或是玩茅马,骑高跷,无意摔伤了,扭了腰,破了皮,甚至于上楼梯碰伤膝盖骨,还是来请他帮忙调理。白天家中无傩寿先生影子,则到玉皇阁来找他。这老人,见到小孩子的娘带了鼻涕眼泪的孩子来到这个地方,就是在哀痛中也从不拒绝来人的请求。一面是疯子一样怀恋着已经埋到异地土里了的儿子,一面又来为人看病敷药。本来在平常时节,就不一定责人以报酬的傩寿先生,到近来,设或有人因为不好意思不得不设法将财礼备上,傩寿先生就叹气。他说,——“唉,不必要这个。这我是找不到用处的,把这东西拿回去,有多的时候就拿送给穷人罢。”
因为全不收受诊病的礼物,于是在城里知道他的人中才觉到他真是一个全好人,且所有同情也似乎比以前更多!
人家的怜悯,虽不一定比送礼物来得不慷慨,却实在是比礼物还无用的一种东西。傩寿先生不是为要人称他做“好人”才来为人治病施药,正象不要人为怜悯他才让这儿子死掉一样。人是天然好性格,儿子却意外的死去;这其间,不说有那命运存在,那在他是不行的。若说无命运,儿子决不会死。死是没有理由的,无法来抵抗这命运所加于其身的忧愁负荷,所以傩寿先生也只有尽自己悲痛下来了。
傩寿先生在平常,就是常常为人所笑为那类近于“迂而且傻”的单身汉子,妻死过后不续弦,这是给了一些人的谈助的。失了妻,不再娶,许多人都说这男子讲的义道近于无稽。先是人劝他,说,医生年纪既不老,家中无一个女人也寂寞,并且家事也得人料理,就找一个相近的女人填房,也不算罪过。
劝医生续弦,其中不是无那贪医生小康,想从自己亲戚中选一相宜女人给医生,来结这一门亲,为自己打算的自利人。但医生,却并不疑心到这些事上,只是记到妻在临殁时说好好待这四岁儿子的话。医生见到许多后妻待前妻儿子的薄行,怕新的人一进门,这儿子就得受苦。为了这件事,所以凡是人来说到续弦的利益,无论说得怎么动听,也只有全拒绝下来了。到如今,医生可成了正牌的独身汉子了。
到医生重复回到家中时,业务上的事又忙起来了。人家正如怀着好意不让医生坐在家里自悲自叹一样,请医生帮忙的每一天总有多起。
到别人的家中去,无心无意的喝着盖碗中的新泡雨前茶,不说话。或者说话就同小孩子说话,倒很好,至少暂时可以得到一点安慰。一到为主人用那好象是极同情的话谈到这个死在异乡水里的人时,傩寿先生可又要从眼中流泪了。他不愿人提到这个,而人家却总不了解偏又同他谈这个。这以为是一番好心的,只是增加医生的凄恻,可是这增加傩寿先生痛苦的一切,在别人倒真以为是和医生要好咧。
傩寿先生死了。这作爹爹的,就为了不能让儿子一人在地下寂寞,自己生着也寂寞,要儿子复活既不能,于是就终于死了。
以后是每当什么人家的小孩子,磕破了头或割破了皮,别人想起要止痛止血,作父母的就叹气说,“傩寿伯伯已经死了,若在就好了。”就是那么来念到这个人的。
医生一死给了许多人不方便倒是真的。
(节选自沈从文《爹爹》,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询问和打听故人消息的方式开篇,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场景氛围,也自然引出傩寿先生家的职业背景和影响力。
B.小说对药铺的描写着墨不多却细腻传神,如以“旧的脱了漆的硬木长铺柜”表现岁月的沧桑,暗示主人公命运的悲惨。
C.小说插叙傩寿先生“失了妻,不再娶”的相关内容,既使情节更加完整,又为傩寿失子后陷入极度的孤独做了说明。
D.小说的叙述笔调平静而浸透悲哀,傩寿先生在儿子意外去世后郁郁而终的故事令人唏嘘,可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7.小说中的傩寿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5分)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陈情表(甲)
李密(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乙)
简祖英(元末明初)
①臣祖英九岁失怙①,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祿,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②,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③也多矣。
②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③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①失怙:死了父亲。②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③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④甄录:甄别录用。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B.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C.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D.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郎署,古代郎官办公的衙署。汉唐时宿卫侍从官的公署。也代称皇帝的宿卫、侍从官。李密在蜀汉曾任郎中和尚书郎。
B.拔擢,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语,拔擢指提拔、擢升。表示官职调动的有调、徙、转、改等,表示降职的有左迁、迁谪、除、逐等。
C.牧伯,出自《汉书朱博传》,意思是指州郡长官。古代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刺史,也叫州牧,都尉掌控军事。
D.禄秩,官吏食禄的品级,指官员俸禄的级别。汉代的官俸以谷物计算,唐代官俸有职田、禄米、钱货。
11.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段(甲)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写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
B.文段(甲)工整的对仗句式,铿锵有力,感情诚挚,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报恩”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文段(乙)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出“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遍事实。
D.文段(乙)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
12.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
13.“表”是臣子向君王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李密对晋武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陈情”。以选文(乙)第三段为例,分析简祖英是怎样陈情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唐]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是杜甫儿时旧友。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念”。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既写出了与儿时朋友分别时间之久,又表明两人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诗的前四句由过去想到未来,再由未来回到眼前,如天外奇峰,化板滞为飞动。
C.诗人恼怒剑南春色无赖,是因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加重了诗人的离愁别感。
D.此诗写法独特,是先抒情后写景,与诗人的《登高》的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
15.本诗颈联“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写屈原因品德高尚被群小妒忌诬陷的两句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歌咏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 ”两句分别夸饰了山峰之高,凸显了绝壁之险。
(3)《蜀相》中,“ , ”两句有“自”和“空”,可知这里人很少来,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4)在《陈情表》中,作者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起到总起和概括作用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北京的大街小巷,火树银花、张灯结彩,冬奥的雪场冰面,银装素裹、 。当春节的中国红与冬奥的冰雪色不期而遇,当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水乳交融,当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美美与共,必将催生出绚烂的文明之花。
2022年2月4日是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的日子,这一天恰逢“立春”,而“立春”是中国独有的计时方式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尽管冰天雪地,中国人却认为极寒中孕育着新的生机。于是本届冬奥会开幕式有了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惊艳创意。
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 的诗词相配,从“雨水”开始,然后是“惊蛰”“春分”“清明”……一直到“立春”落定,二十四节气串起倒计时的整个过程 ,四季流转的灵动画面、优美诗句的古典浪漫和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激动神往的生命力。
开幕式倒计时通过“立春三分钟”,以 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浪漫魅力和“一起向未来”的信念,它必将在奥运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晶莹剔透 喜闻乐见 一气浑成 独一无二
B.晶莹剔透 脍炙人口 一气呵成 独一无二
C.冰清玉洁 脍炙人口 一气浑成 无与伦比
D.冰清玉洁 喜闻乐见 一气呵成 无与伦比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四季流转的灵动画面、优美诗句的古典浪漫和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命力,令人激动神往。
B.四季流转的灵动画面、古典浪漫的优美诗句和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激动神往的生命力。
C.四季流转的灵动画面、古典浪漫的优美诗句和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令人激动神往的生命力。
D.四季流转的灵动画面、优美诗句的古典浪漫和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令人激动神往的生命力。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义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1题。
很多人都有午休的习惯, ①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睡眠研究家说,最初,午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的做法。那时的人类生活在暖热的地区,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午休成为人们躲避高温的方法。
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午休是正常睡眠和清醒的生物节律的表现规律,是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都会体会到, ② 。据《纽约时报》报道,24分钟的午睡,能够有效地改善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的注意力与工作表现。( )。国外有资料证明, ③ ,其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不午休的国家低得多,这与午休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有关。所以,有人把午休比喻为最佳的“健康充电”,是有充分的道理的。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午休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
B. 午休还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
C. 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D. 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3月初,濮阳市一高接到疾控部门通知,因疫情原因,学校将进行封闭管理。对全校师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时候,有各种言论在校园流传。有人说,我想念爸爸妈妈,我想回家,学校不能把我们封闭在这里;有人说,封闭学校的措施不合理,限制了我的自由,侵犯了我的人权;有人说,别人都在上网课,回家上网课更安全有效;有人说,某位同学的家长是密接,所有人都不安全;有人说,病毒一点都不可怕,我才不会那么倒霉呢;有人觉得疫情发生,一切摁下了暂停键,这一段时间可以好好“放松一下”……
听闻这些言论,请你以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一高学子身份,给同学写一封信,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劝说这些躁动的同学,安抚他们焦虑的心情。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