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撰(zhuàn) 肆虐(sì)
贪婪(lán) 令人目眩(xuán)
B.青蒿(hāo) 湮没(yān)
目睹(dǔ) 撒手人寰(huán)
C.惊诧(chà) 瑰宝(guī)
砒霜(bī) 畏葸不前(xǐ)
D.精髓(suí) 鱼鳍(qí)
疟疾(nüè) 并行不悖(bèi)
解析:A项,“眩”应读xuàn;C项,“砒”应读pī;D项,“髓”应读suǐ。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称颂 五彩班斓 威胁 最富盛名
B.疗效 高深莫则 授予 沧海一粟
C.痴呆 漆黑一团 震惊 冷嘲热讽
D.浩瀚 辨证施治 拯救 大副降低
解析:A项,班—斑,富—负;B项,则—测;D项,副—幅。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税务部门出售发票是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执行的,价格由国家物价部门统一 。
(2)由于北方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南下,我市受地面暖低压 ,气温不会明显下降。
(3)现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质上就是提倡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体验,感受 方案的设计,现象的观察,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的分析过程。
(4)老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叶落归根,那 他乡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呀!”
A.商定 限制 试验 作客
B.核定 控制 实验 作客
C.核定 控制 试验 做客
D.商定 限制 实验 做客
解析:商定:商量决定。核定:核对审定。限制:①规定范围,不许超过;②规定的范围。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B.该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理论物理,终于在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统一场论”上有了重大突破,他为此自鸣得意了很长时间。
C.要完成这样一项任务,当然存在种种困难,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畏葸不前。
D.对于科学精神匮乏的国度来说,对常识和理性的呼唤,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解析:“自鸣得意”指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用在此句中感彩不当。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B.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C.一些科学家鄙视有关更高维数世界,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D.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解析:A项,搭配不当,“青蒿素联合疗法”和后面的“药物”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应在“更高维数世界”后补上“的说法”,做“鄙视”的宾语。D项,句式杂糅,应将“的原因”删去。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 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千克。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在标准条件下,普通的水在0 ℃结冰,在100 ℃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 ℃结冰,在101.42 ℃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 ℃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 ℃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千克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 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被大量电解成氧气和氢气,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则变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量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1千克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原子弹制造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能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6.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
答案:①突出表现小工厂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
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7.请根据文段概括重水的主要用途。
答案:示例一:用作原子弹制造过程中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示例二: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原料,用来制造氢弹或(将)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8. 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严谨。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性和功用。
②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重水却很少”。
③朴素。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切自然。
④生动。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9.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 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一:合适。
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
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
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
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答出两条即可)
示例二:不合适。
①文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的一些不同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
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彩。
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
④重水与普通水相似,却比普通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答出两条即可)
三、语言运用
10.阅读下面的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题目。科学院举行①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
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并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②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③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这次会议介绍了当前国内外⑤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并展开了热烈、自由的⑥学术讨论,⑦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除的两处是(写画线处的序号)②⑥。
(2)应简略的一处是(写画线处的序号)⑤,这句可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
解析:这是一则完整的报道,有标题,有导语,有主体。这篇报道的标题概括地叙述了举办单位、会议内容、会议性质,因而①是必须有的,不能删除。导语概括叙述了会议的目的、举办单位及地点、会议的内容和性质,但是,因为后面的③处也交代了会议的内容,为避免重复,所以②是必须删除的,否则就显得啰唆、累赘。主体部分首句交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的由来,因而④是不能删除的。因为标题、导语都已经说明会议是“学术”讨论会,所以⑥处的“学术”与上文重复,应当删除。再看主体部分的⑤,因为上句已经出现了“超对称性”和“超引力”这两个概念,⑤处再一次出现显得重复、累赘,但又不能直接删除,因此应该改用指代性词语进行复指,如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就会既“简”又“明”。
11.下面是某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信,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屠奶奶: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中医药学界霸主,您能够应允忝列本社顾问,于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社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本社广大中医药学佼佼者恳请您不吝赐教。
敬祝
编安
生物社团 王哲
2019年5月10日
(1)将霸主修改为大家;
(2)将忝列修改为屈就;
(3)将绵薄之力修改为指导帮助;
(4)将佼佼者修改为爱好者;
(5)将编安修改为安康。
12.下面是一篇科技论文的摘要,根据其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
本文针对直接法和二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共性,从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到共沸脱水、微波辅助、超临界流体介质,以及到固相聚合、反应挤出、扩链等各个方面,对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是提高聚乳酸分子量、降低其成本的关键。
答案:聚乳酸 合成 新进展 复合应用
PAGE(共32张PPT)
第三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梳理写作思路。
2.探讨科学家成长的过程,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树立科学意识。
3.了解这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培养鉴赏能力。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
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
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毕业后曾接受
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
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加来道雄,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
校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
理论物理学教授,超弦理论专家。代表作
品有《量子场论现代导引》《不可思议的物理》《爱因斯坦的宇宙》等。
二、探究背景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拉斯克医学奖由拉斯克基金会颁发,它是为奖励那些对医学诊断、防御、治疗和医治有功的人而颁发的一个奖项。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作者加来道雄出生在美国一个日本移民家庭。自小就生活在两种文化当中,这让他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思考机会。童年时,父母时不时地带他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当大人们饮茶的时候,他就蹲在那里的小池塘边看着睡莲下五彩斑斓的鲤鱼。这个长着东方面孔的小朋友逐渐爱上了思考。他上初中时老师给他们讲爱因斯坦的故事,激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对爱因斯坦的热爱让他从一个普通学生变成物理天才。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并在中国古代文化,如天时、地理、物候以及阴阳、五行等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19世纪初,当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普及以后,为了有别于西医学而始有中医学之名。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精气神、运气诸学说,以及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在上述理论指导下,以望、闻、问、切为诊病方法,遵循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治疗方法有内治、外治,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拿、按摩,以及民间的单方、验方和各种简易疗法等。经典著作主要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中国邻近国家的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诺贝尔奖初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会,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高维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如十维或更高)空间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人们可以从太空这样的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人们还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中寻求这四种力的统一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和谐的)。
你搜集的内容: .
hāo
nüè
dǔ
suǐ
guī
sì
bèi
zhuàn
chà
xuàn
qí
lán
huán
yān
xǐ
zhèng
zhēng
guān
guàn
遐
暇
瑕
斓
澜
谰
三、词语辨析
1.实验·试验
辨析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填空 ①苦难可以 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②科学家做 ,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试验
实验
2.熟悉· 熟习
辨析 熟悉:知道得清楚,与“陌生”相对。常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对象是有形的、有声的。
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填空 ①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 可见的东西。
②他是一名技术人员, 果树栽培知识,遇到问题可多向他请教。
熟悉
熟习
3.纵然·固然
辨析 纵然:即使。表示一种假设。
固然: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填空 ①他 聪明,不好好学习,也是不行的。
②他 聪明,但很骄傲,学习也不认真,所以成绩也不太好。
纵然
固然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1.撒手人寰: .
2.畏葸不前: .
3.自鸣得意: .
4.在所不辞: .
5.刨根究底: .
6.沧海一粟·九牛一毛
指离开人间,即死亡。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决不推辞。
追究底细。
沧海一粟 九牛一毛
沧海,大海;粟,谷子。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辨析: .
它们都表示微不足道。但“九牛一毛”既指数量小,又指价值低。
(一)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梳理写作思路。
1.速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简要概述青蒿素的发现及其推广运用的过程。
答案:(1)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
(2)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改变提取方式,青蒿提取物抗疟效果大幅度提升。1971年,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3)1972年,进行分离提纯,命名为“青蒿素”。
(4)1973年,在海南临床试用,取得明确的疗效。
(5)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重点难点全突破
2.速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层层意。
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说明童年的两件趣事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
第二部分(第2~11段):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第12~18段):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与学习研究。
(二)细读课文,探讨两位科学家成长的过程,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树立科学意识。
1.细读这两篇课文,思考在两位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节点,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答案:屠呦呦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节点是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这告诉我们要关注传统文化,要有广博的知识。
加来道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节点是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首先必须对这个领域的事物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
通读这两篇文章并思考:这两位作者是如何深入浅出地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工作的
答案:屠呦呦运用小标题的形式,让读者对各部分的内容一目了然,尽量规避一些专业词语,重点论述青蒿素发现的过程。
加来道雄的文章内容充满生活趣味,由生活中的趣事入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涉及了一些深奥的理论物理学问题,但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使之变得可感可知。
(三)了解这两篇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就变成了一位耀眼的明星:她当年赠给他人的书被高价拍卖,她的故居变成了旅游胜地,连一些专业的中医读物,也被冠以“屠呦呦”“诺贝尔”的标签卖到脱销了。对于这种过度消费名人的现象,你怎么看
答案:示例:屠呦呦获奖,实现了我国科学类诺贝尔奖新的突破。她成为最耀眼的明星,本是意料之中的事,她配得上所有的荣耀。对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致以最高的礼敬也无可厚非。但是社会上如此的“热情”,难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对文化名人的过度消费,往往打扰了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对名人文化效应的榨取,也在过度娱乐和浅薄无聊中消解了科学精神的严肃与宏大,稀释了本该珍视的科学态度。当我们谈论屠呦呦获奖时,更应该关注的是事件传递出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细心钻研、淡泊名利,是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比起过度消费名人,我们更应该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上,以激励我国科学家继续努力为科研事业做贡献。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 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
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做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 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助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解析:(1)本题要求分析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的关系,所以必须筛选出跟“疫情”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2)找出关键语句。由材料二第二段“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可知,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推进新基建是对冲疫情的有效方法。仍是材料二第二段,由“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
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自我校对]
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可知,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投资新基建为抗击疫情提供技术支持,为疫情期间恢复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客观上促进了新基建的发展。(3)根据题干信息整合材料三内容。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资金,大部分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新基建,这与复苏经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这是在“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因素下做出的审慎选择。
答案:①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了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1.明确题干中的提示及要求。
有的题干明确了信息筛选范围,或是某段,或是某几段甚至全文。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在题干确定的范围内筛选符合要求的信息。
2.找准筛选区间。
以题干的设问为尺度,准确把握筛选标准,以此标准仔细揣摩问题或选项,找准筛选区间(或本段,或上下段)。
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3.对比原文语句(选择题)。
要注意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的对比。有些信息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中出现的新概念、新知识是否理解并掌握。命题时,会对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不同的处理,或偷换概念,或内容错位,或把理想与现实颠倒,或把将来的说成现在的,等等。判断时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中的相关信息逐一进行比照,就能确定其正误。
4.答案要点要完整(简答题)。
组织答案时要简洁、中肯,无论是摘句还是重组都要保证要点完整,无遗漏。注意要分条作答,使层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