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抱厦(xià) 轴线(zhóu)
对称(chèn) 墁地(màn)
B.瓦当(dàng) 接榫(sǔn)
屋檐(yán) 帷幕(wéi)
C.折本(shé) 房檩(lìn)
斗拱(gǒng) 戗兽(qiàng)
D.门槛(kǎn) 切削(xiāo)
额枋(fāng) 穹隆(qióng)
解析:A项,“厦”应读shà;B项,“当”应读dāng;C项,“檩”应读lǐn。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轩榭 殉情 潺媛 勾心斗角
B.琉璃 厢房 遵循 鳞次栉比
C.浮雕 蚂蚱 纰谬 雕梁画栋
D.弘扬 矜持 锒铛 美仑美奂
解析:A项,潺媛—潺湲;C项,纰谬—纰缪;D项,美仑美奂—美轮美奂。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 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我 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 那是音乐、绘画 书籍。
A.迷醉 不止 不管 还是
B.陶醉 不只 不管 还是
C.迷醉 不只 如果 或者
D.陶醉 不止 如果 或者
解析:迷醉:迷恋,陶醉;沉迷。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不管:不论。后边常有“都、也”等副词与它呼应。如果:连词,表示假设。解答本题,一是要理解近义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二是要凭借一定的语感。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B.中国建筑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C.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D.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解析:最后一个“;”改为“:”。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C.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D.我的同事老吕喜爱收藏报纸,细大不捐,甚至连广告版在他眼里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说他是“老报童”,毫不为过。
解析:“百里挑一”意思是一百个里挑选出一个,形容十分出众,突出人才的难得,不能体现“人才缺乏”之意,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该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另一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D.中国人看重过年的仪式感,因为这些仪式感里蕴含着人们对旧岁的总结和辞别,也饱含着人们对来年的期冀和祝愿。
解析:A项,有歧义,“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可理解为“该公司这个新产品”,也可理解为“另一公司的产品”。B项,有歧义,“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此”是指“只是嘴上说说”还是指“要采取果断措施”,指向不明。C项,句式杂糅,应把“包括”改为“由”或把“组成”去掉。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它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从夏代的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封闭庭院的面貌。在夏代至商代早期,这种形式就开始走向定型,到明清时期,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小至百姓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形式结构,蛰伏着儒家思想的灵魂。而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在于“礼”。“礼者,天地之序也。”儒家不但强调礼,而且重视“乐”,主张“礼乐”并举。体现在建筑上,“礼乐”秩序要求建筑空间寄寓伦理,利用差序格局来分尊卑关系,方位上讲究主从关系。建筑围合的“院”是“乐”的艺术升华。这里,建筑是“礼”,庭院是“乐”,二者相得益彰。
合院作为集合体,对内是封闭的、凝聚的,对外是排斥的、抗拒的。人们对外界的流动性降到最低,而这种以院落为中心组合起来的建筑满足了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各种功能需求,并且分区明确,就仿佛是一个微型的宇宙,万事俱备、伦理有序。传统院落式建筑符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是这种传统的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行为心理学表明,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范围内进行限定是一种心理需求。中国传统合院建筑是以高墙围合起的建筑空间,与外界隔绝,阻断了外界的喧嚣,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私密、愉快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提供明确、稳定的空间环境,给人心理以充分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所以说,它不仅是人们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也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内与天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虽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由房屋或围墙围合而造成了封闭性,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现象,实际上这种围合反而增加了院落建筑内部的许多情趣。“院”作为一种过渡,在人的思想内核中,是一处独立的冥想、思考的空间。当人们回到家,所有的心情和感受,在“院”中获得沉淀和洗礼。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居住环境和方式的变化,邻里之间、亲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同住一幢楼不相识,门对门之间不说话,父子在家中也是各做各的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越来越远。所以现代人们都希望通过建筑环境的改变来唤回昔日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拥有一栋有院落的房子,的确是一件让人着迷的事情。
然而,仅仅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式的模仿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真正的需求,“院”的营造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智慧,它通过空间的外化形式,传递着一代代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感。正是这种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需求,现代越来越多的人才表现出对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渴望。那么如何立足传统,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形式新建筑,仍将是未来建筑或室内设计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选自《浅析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意蕴》,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院落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到明清时期中国各类建筑都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B.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是能够给人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
C.合院作为集合体,像一个小宇宙,万事俱备,能满足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功能需求。
D.中国传统合院建筑能够营造出一种舒适、私密的生活环境,很好地阻隔了外界的喧嚣。
解析:“各类建筑都采用”错,原文为“大到皇家宫殿……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答案:A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中国传统建筑院落,文章从院落的文化、现代意蕴及人的心理需求等角度进行论述。
B.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建筑和院落分别喻为“礼”与“乐”,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
C.文章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证明:院落作为能让人独立冥想、思考的空间,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D.作者用对比的方式,指出现代居住环境的弊端,表现出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难以割舍的情感。
解析: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答案:B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居住环境使人与人之间日趋疏远,“院落”成了许多人的一种精神向往。
B.中国传统建筑院落,是一个能够传承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有效载体。
C.院落建筑对内凝聚,对外排斥,因此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
D.现代人对“院”的渴望,让融传统和现代气息为一体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成为可能。
解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的原因还有“传统的居住习惯”。
答案:C
三、语言运用
1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截至2020年1月,故宫北院区项目已完成了现场钉桩、用地范围内地上物腾退及渣土清运工作,计划今年开工建设。现在故宫博物院展示的文物数量不足馆藏的1%,大量文物没有展出空间。同时,大量文物需要修缮恢复,但是缺少场地。故宫北院区建成后,大部分空间将用来展示故宫文物,并承担部分文物修复的功能。故宫北院区建成开放后,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将超过300万人。为应对大客流,周边相关配套服务将同步实施。在游客餐饮、购物方面,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中粮大悦城已开工建设。住宿方面,计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用于打造故宫文化创意、承接游客住宿等。
答案:①故宫北院区计划2020年开工建设。②建成后将用于故宫文物展示和修复。③周边配套服务也将同步实施。
1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字)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
答案:①以人为本 ②生态和谐 ③空间舒适 ④生活节能
12.观察下面丰子恺的漫画《建筑的起源》,说说这幅漫画的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
答案:内容:一个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他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启示:①解放孩子的双手,给孩子发展个性的空间;②培养创造性,要从小做起。
PAGE(共29张PPT)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1.速读课文,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2.细读相关片段,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激发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分析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对说明文的鉴赏能力。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
人,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
家。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
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徽的主要设计人,并领导和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有突出建树,在古建筑保护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思成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做出系统的论述。梁思成从20世纪50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的美学问题》等文,著有《营造法式注释》等专著。有《梁思成文集》4卷,《梁思成全集》9卷。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江南四大名园:南京瞻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无锡寄畅园。
苏州四大名园: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和留园。
我国四大古建筑群:故宫(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曲阜三孔(山东曲阜)、岱庙(山东泰安)。
你搜集的资料 : .
二、拓展知识
wéi
màn
sǔn
qióng
gǒng
xiāo
xuē
kǎn
jiàn
yīn
yān
枋
坊
舫
檩
廪
凛
三、词语辨析
1.妨碍·妨害
辨析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妨害:有害于。意思比“妨碍”重。
填空 过量饮酒会① 健康,如果因饮酒导致车祸,还会② 交通正常运行。
妨害
妨碍
2.体裁·题材
辨析 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体裁。
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如描写自然风光、记述军旅生活等题材。
填空 《烛之武退秦师》以战争为① ,② 则是散文。
体裁
题材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1.喜闻乐见: .
2.大同小异·如出一辙
大同小异 如出一辙
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车子)好像从同一个车辙出来,形容事情非常相像。
辨析: .
喜欢听,乐意看。
“大同小异”强调大部分相同,“如出一辙”强调像。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弘扬中国建筑优良传统的热切愿望。
重点难点全突破
(一)速读课文,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1.文章的题目包含了哪些信息
答案:“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二字,指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定语逻辑严密,表明了作者研究和写作的范围。
2.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答案:第一部分(第1~2段):从地域(空间)和历史(时间)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第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第14~17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第四部分(第18~20段):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二)细读相关片段,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激发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1.作者阐述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 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答案:逻辑顺序。由总体特征入手,再由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既有结构特征,也有装饰特征。(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四)说明斗拱的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写出了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九)说明中国建筑在材料方面的装饰特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称其为“中国建筑的‘文法’”
答案:这是一种打比方的说法,借语言学中“文法”这一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从装饰到位置,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答案:这是用“语言和文学”来打比方。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大不相同,恰似不同的民族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重点难点全突破
1.作者阐释中国建筑的“文法”特征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时,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贯串全文,请结合下列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答案: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同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一)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分析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对说明文的鉴赏能力。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答案: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答案: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2.结合上面的分析,总结一下打比方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以及给我们的启发。
答案: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使读者深刻体会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风格。所以我们在阅读一篇说明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形象性。
3.为了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除打比方外,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案:举例子——特征(八)装饰部分;引用——《诗经》“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摹状貌——斗拱、举折、举架;作比较——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下定义——斗拱、举架;作诠释——分析个别建筑物。
(二)《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分条列项地说明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请选择某一事物(动物、植物),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将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答案:示例: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颜色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色和复色;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夏菊、秋菊、寒菊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等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以食用、冲饮、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谈诗歌朗诵
朱光潜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 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这只是理想。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惯的惰力,因为诗歌所要表现
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回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回往复和曲折。长言才能在低回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 “气势” “骨力”和“神韵”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假如这个看法略有一些道理,我们也就可进一步认识到诗歌的朗诵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办法。
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言”,而且比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回往复的少。这和我们过去朗诵的传统
显然有很大的距离。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如果诗本身见不出音乐美,诵诗人当然就不能凭空添上音乐美。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语言和音律上多下更严肃的功夫。诗歌朗诵已经把诗歌的语言和音律问题很突出地提出来了。
(有删改)
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 请简要概括。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也就是要求回答如何做到“理想的诗歌朗诵”。文章第二、三、四段从三个方面指出应如何做到理想的诗歌朗诵。抓住每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归纳。如:第二段“诗歌具有音乐美” “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等,第三段“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等,第四段“要实现这种理想……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 “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等。
[自我校对]
答案:体现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做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向民族传统学习,借鉴“长言”。
1.化事为理(化实为虚)的概括方法。
概括有两种:一种是对事情的概括,一种是对事理的概括。像“概括××的贡献(成就)”题,是对事情的归纳。而像“概括××成功(获得××成就)的原因” “概括××的个性品质”,不仅有对事情的概括——实,还有对事理的概括——虚,这种“虚”不是从原文词句中摘取出来,而是需要从一些具体事情中分析、提炼。分析、提炼的过程,就是将具体的内容概念化,将含蓄的内容明朗化,将形象的内容抽象化,这就是“化事为理” (化实为虚)的过程。
归纳内容要点
2.“点面结合”的答题方法。
“点面结合”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中很重要的答题方法,尤其适用于筛选、概括类题目,题干中常有“表现在哪些方面” “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等语句。所谓“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答题点;所谓“面”,就是能够把“点”联系在一起的概括角度。运用此法的模式通常为“先‘面’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