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7 15:14:40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9 说“木叶”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分析诗歌同类现象;理解本文的语言与《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区别。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
人,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
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他
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
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有《夜》《春野与窗》等诗集及《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古典文学专著。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古体诗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统称。古体诗字数、韵律都较自由,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七言体、杂言体之分。
二、拓展知识
近体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一般有
八句。律诗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都有严格的平仄要求。
你搜集的内容 : .
shù

lái
cén
xiāo
lǒng
wéi
quán
niǎo
zhēn
xī sū
fáng
tiáo
zhuó
gāo
yīn
piān






chā
chuàng
chà
chāi

chuāng
辨析 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爱的程度较深,书面色彩更浓一些。
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的程度较浅,口语色彩更浓一些。
填空 ①陈赓将军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 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
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 。
喜爱
钟爱
三、词语辨析
1. 钟爱·喜爱
2. 飘零·飘落
辨析 飘零:(花、叶等)坠落;比喻流落在外,失去依靠。书面色彩更浓一些。
飘落:飘着降落下来。使用对象范围较广。
填空 ①无数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写下你的名字,当雪花 时,就能将我的思念与祝福传送给你。
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独 的枯叶,不知会落到谁家庭院。
飘零
飘落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1.得鱼忘筌·得意忘言
得鱼忘筌 得意忘言
筌是用来捕鱼的竹器,得到了鱼,就忘掉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原意是言辞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辞。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辨析: .
相互间存在的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得鱼忘筌”强调忘了本。“得意忘言”强调心照不宣。
2.相去无几: .
重点难点全突破
(一)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分析诗歌同类现象;理解本文的语言与《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区别。
1.“‘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木叶”与“树叶”产生了几乎是一字千金的差别。
答案:(1)意象本身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彩;(2)诗人大胆地发挥创造;(3)抒情的特定场合。
2.小组讨论: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落红”意象的艺术特点。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武衍
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
           ——舒亶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杨万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答案:(1)从概念的暗示性上看,“落红”强调状态,更多的是一幅静态画面。“落红”强调色彩,是凄美悲壮的意象,是怀着满腔春恨葬于泥土的,有“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美。
(2)从联想意义上看,都有繁华落尽的怜惜与无奈,但从杨诗和龚诗看又多了一层自我牺牲、成就他人的意味。诗人们在传承中又有所创新。
3.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请查阅相关资料,探讨这些诗句的意蕴。
答案:(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析】《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两句描绘出一幅秋风轻吹,湖波微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答案:(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析】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纹,树叶也渐渐开始掉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景象都开始出现了。这篇赋通过虚构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写了月夜清丽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当中的人们的种种情思,在叙事中透出怨遥伤远之意,从而使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
答案:(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析】这首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答案:(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王褒《渡河北》
【析】王褒原为南朝梁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答案:(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析】“后皇”即后土、皇天。“徕服”指适宜南方水土。徕,来。服,习惯、适应。此处诗意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木,只适应我们这片土地。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姿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情的赞美。《橘颂》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对橘树的赞美,来颂扬坚贞不移的品格。
答案:(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析】桂花是与隐士相连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招隐士》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
答案:(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析】春天来了,庭院中一棵奇异、珍贵、美丽的花树,在雨水和阳光的滋润下生长得花繁叶茂,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首描写思妇折芳寄远思怀游子的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答案:(8)(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萧纲《折杨柳》
【析】《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古诗中常以杨柳喻送别之事。
答案:(9)(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特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陶渊明《拟古》
【析】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 这首诗运用比兴的手法,感叹好景不长、青春易逝。佳人酣歌,终将衰老;明月皎皎,将为云掩;灼灼叶花,终将凋零,所以诗人也不免自伤暮年之至。
答案:(10)(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柳恽《捣衣诗》
【析】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亭皋”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山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诗句表达了思妇因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而生的嗟叹之情。
答案:(11)(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
【析】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的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本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答案:(1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析】这首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气象苍凉宏阔;后四句抒发感慨,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同时对沦落他乡不胜伤感。颔联一句一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已觉气势雄浑,而“无边”与“不尽”则从空间和时间上向广远延伸,境界更见阔大,象征了十余年间人事代谢与历史变迁。
答案:(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析】落木,即凋零的树木。 极浦,即最远的水滨。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那最远的水滨。赋中记叙了梁朝由腐败、内乱到招致外敌入侵、最终灭亡的经过,大量运用典故,对故国的覆灭表示哀悼,同时也对自己被迫留仕北朝的境遇发出感叹。
答案:(14)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析】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答案:(15)(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 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吴均《答柳恽》
【析】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诗人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深秋微寒之风将层层高岭之上树的叶子吹落。这首诗是吴均的一首赠答诗。当时柳恽任吴兴太守,离职时曾有诗赠给吴均,吴均也有答诗几首,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该诗写诗人与柳恽离别后,想象柳恽在行进中备受风霜之苦,表达友人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凄苦之情。
答案:(16)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曹植《野田黄雀行》
【析】这是一首寓言诗。前两句以兴起,“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是一种虚拟的景物描写,表现了环境的凶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杀了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曹植却无力相救。《野田黄雀行》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悲愤情绪。此诗通过黄雀投罗的比喻,抒写朋友遭难而无力援救的愤慨,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少年侠士的形象,寄寓诗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绪。全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答案:(17)(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庭芳》
【析】周邦彦曾流宦多地,故多自伤身世之叹。本篇抒写羁旅游宦愁怀。上片描写初夏景色,渲染梅雨季节的郁闷气氛,在景物描写中已寓有贬职谪居的哀怨之情。下片抒写漂泊游宦的怅恨和无奈,词中以“社燕”自况,喻长年羁旅漂泊,极恰切。
答案:(18)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析】这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练,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又娴静的姑娘形象。此诗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答案:(1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析】有分:有情谊。蔡家亲:晋朝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此诗是诗人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联是写诗人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用树之黄叶来比喻人之衰老。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后两联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答案:(20)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民歌《青溪小姑歌》
【析】日暮黄昏寒风起,树叶也都飘然而去,树没了叶,那就和树枝在一起。这里隐隐透出诗人的一种不屈精神,即不会因为孤寂随便找个人引为知己。
(二)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1.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答案: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如何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联系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也就是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发性。 优秀的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要深入理解语言,才能把握诗人在诗歌里蕴含的情感。这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3.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却拟题《说“木叶”》
答案: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1.“‘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木叶”与“树叶”产生了几乎是一字千金的差别。
答案:(1)意象本身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彩;(2)诗人大胆地发挥创造;(3)抒情的特定场合。
 (一)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分析诗歌同类现象;理解本文的语言与《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区别。
2.小组讨论: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落红”意象的艺术特点。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武衍
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
            ——舒亶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杨万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答案:(1)从概念的暗示性上看,“落红”强调状态,更多的是一幅静态画面。“落红”强调色彩,是凄美悲壮的意象,是怀着满腔春恨葬于泥土的,有“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美。
(2)从联想意义上看,都有繁华落尽的怜惜与无奈,但从杨诗和龚诗看又多了一层自我牺牲、成就他人的意味。诗人们在传承中又有所创新。
3.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请查阅相关资料,探讨这些诗句的意蕴。
答案:(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析】《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两句描绘出一幅秋风轻吹,湖波微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答案:(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析】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纹,树叶也渐渐开始掉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景象都开始出现了。这篇赋通过虚构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写了月夜清丽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当中的人们的种种情思,在叙事中透出怨遥伤远之意,从而使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
答案:(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析】这首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答案:(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王褒《渡河北》
【析】王褒原为南朝梁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答案:(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析】“后皇”即后土、皇天。“徕服”指适宜南方水土。徕,来。服,习惯、适应。此处诗意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木,只适应我们这片土地。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姿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情的赞美。《橘颂》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对橘树的赞美,来颂扬坚贞不移的品格。
答案:(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析】桂花是与隐士相连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招隐士》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
答案:(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析】春天来了,庭院中一棵奇异、珍贵、美丽的花树,在雨水和阳光的滋润下生长得花繁叶茂,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首描写思妇折芳寄远思怀游子的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答案:(8)(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萧纲《折杨柳》
【析】《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古诗中常以杨柳喻送别之事。
答案:(9)(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特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陶渊明《拟古》
【析】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 这首诗运用比兴的手法,感叹好景不长、青春易逝。佳人酣歌,终将衰老;明月皎皎,将为云掩;灼灼叶花,终将凋零,所以诗人也不免自伤暮年之至。
答案:(10)(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柳恽《捣衣诗》
【析】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亭皋”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山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诗句表达了思妇因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而生的嗟叹之情。
答案:(11)(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
【析】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的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本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答案:(1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析】这首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气象苍凉宏阔;后四句抒发感慨,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同时对沦落他乡不胜伤感。颔联一句一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已觉气势雄浑,而“无边”与“不尽”则从空间和时间上向广远延伸,境界更见阔大,象征了十余年间人事代谢与历史变迁。
答案:(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析】落木,即凋零的树木。 极浦,即最远的水滨。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那最远的水滨。赋中记叙了梁朝由腐败、内乱到招致外敌入侵、最终灭亡的经过,大量运用典故,对故国的覆灭表示哀悼,同时也对自己被迫留仕北朝的境遇发出感叹。
答案:(14)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析】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答案:(15)(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 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吴均《答柳恽》
【析】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诗人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深秋微寒之风将层层高岭之上树的叶子吹落。这首诗是吴均的一首赠答诗。当时柳恽任吴兴太守,离职时曾有诗赠给吴均,吴均也有答诗几首,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该诗写诗人与柳恽离别后,想象柳恽在行进中备受风霜之苦,表达友人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凄苦之情。
答案:(16)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曹植《野田黄雀行》
【析】这是一首寓言诗。前两句以兴起,“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是一种虚拟的景物描写,表现了环境的凶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杀了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曹植却无力相救。《野田黄雀行》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悲愤情绪。此诗通过黄雀投罗的比喻,抒写朋友遭难而无力援救的愤慨,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少年侠士的形象,寄寓诗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绪。全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答案:(17)(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庭芳》
【析】周邦彦曾流宦多地,故多自伤身世之叹。本篇抒写羁旅游宦愁怀。上片描写初夏景色,渲染梅雨季节的郁闷气氛,在景物描写中已寓有贬职谪居的哀怨之情。下片抒写漂泊游宦的怅恨和无奈,词中以“社燕”自况,喻长年羁旅漂泊,极恰切。
答案:(18)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析】这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练,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又娴静的姑娘形象。此诗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答案:(1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析】有分:有情谊。蔡家亲:晋朝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此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联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用树之黄叶来比喻人之衰老。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后两联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答案:(20)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民歌《青溪小姑歌》
【析】日暮黄昏寒风起,树叶也都飘然而去,树没了叶,那就和树枝在一起。这里隐隐透出诗人的一种不屈精神,即不会因为孤寂随便找个人引为知己。
4.本文和《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说“木叶”》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语言上富有诗情画意,说理层层深入,非常透彻。《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语言除了具有一般论说类文章准确精练的特点,还呈现出明白晓畅、生动活泼、直观形象、饱含感情等方面的特点,兼具科学论文的理性和文艺作品的美感。
(二)本文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美学奥妙,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引用了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这样不仅使文章有理有据,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请你以“经典”为话题,运用引用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语言要有文化底蕴。
答案:示例: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人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者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者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
(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
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人人皆可入口、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啰唆,改用文言则可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
(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有删改)
解析:材料第一段,“其次”前的文本主要意思是“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 “其次”后的文本主要意思是文言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可加强美感。材料第二段,“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前的文本主要意思是文言和白话各有优点;其后的文本主要意思是“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把前后内容的意思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自我校对]
答案:诗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文言使用得好,可以增强美感;文言与白话各有优势;艺术的精湛贵在调和不同的语言因素。
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
1.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一般来说,论述文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主体重点段落的起始句和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厘清文章内容要点或论点,把握文章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文中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文运用的材料有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包括理论。这些材料,有的用来论证作者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某种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主张。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为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依据。
4.从结构分析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观点与结构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我们可以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来把握文章思路。弄清引论部分提出了什么问题,中间的本论有哪些分论点,用了哪些材料,结论部分是如何收束、如何解决问题的。弄清文章结构,还要分析本论部分各段落中所用材料的关系,分析各段落间是并列、对照还是层进关系。弄清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有助于把握文章阐述的主要观点。
5.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把握引述材料中隐含的作者的真实意图。
这一点是论述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阅读时要在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作者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推求材料与作者的观点、态度之间的关系。
6.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关系,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关系中的一种或几种,需要仔细辨析。9 说“木叶”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徕服  赏赉  田莱   明眸善睐
B.橘颂菊花焗油局促不安
C.惊厥蕨菜鳜鱼猖獗一时
D.砧板苫布针毡白圭之玷
解析:A项,“徕”和“莱”读lái,其余读lài;B项,全读jú;C项,“鳜”读ɡuì,其余读jué;D项,依次读zhēn/shàn/zhān/diàn。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明月皎皎 红花灼灼 细雨蒙蒙 风度翩翩
B.北风萧萧 炊烟袅袅 红日冉冉 红尘滚滚
C.奥妙无穷 丰富多彩 晴空爽朗 游子漂泊
D.文意棉密 情意缠绵 文字洗练 诗句精彩
解析:“文意棉密”中“棉”应写作“绵”。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
(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是一字千金。
A.传诵   精妙   几乎
B.传诵精致简直
C.传颂 精妙几乎
D.传颂精致简直
解析:(1)“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2)“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3)“简直”的意思是“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几乎”则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程度较“简直”稍弱些。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模拟题的题型和题量与真题相似,多做模拟题,增加我们对题目的熟悉度,熟能生巧,在考试中才能够快速解题。
B.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会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解析: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望文生义。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现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
D.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删去;B项,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为“文物”,所以应该是“在首都特警护送下被运往首都博物馆”;C项,句式杂糅,去掉“令”,或去掉“随着”和“的到来”。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辞,都是有“象”(“在场的东西”)的。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 “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 “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凡·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 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辞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B.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C.“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解析:“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的表述不合原意,原文第三段为“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
答案:B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B.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解析:“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理解错误,从原文第一段可以看出,应是发现了作品的“象”外之“意”。
答案:B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
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 “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C.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D.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辞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这类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
解析:“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辞背后”错误,应为“不在场的东西”。
答案:D
三、语言运用
9.请从“竹”“旦”“月”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参照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
  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驰骋于万里疆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示例一: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斜竹,在阳光里筛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
示例二: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①盛唐气象是反映着时代精神的,然而如果以为一谈盛唐气象便是歌功颂德,则显然又是错误的。歌功颂德指的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阿谀,是从来也不代表盛唐气象的那些应制诗之类的主要内容。而盛唐气象所歌颂的是人民的胜利,离开了人民的胜利就无所谓盛唐气象。唐代的盛世是由于隋末农民起义迫使统治阶级做了让步,是由于建安以来成长起来的民主要求在这一基础上的更为高涨,使得封建社会顺利发展了它的上升阶段。而这些都是人民的斗争成果。盛唐时代并不是统治阶级好心的赐予,②歌颂这一时代与所谓歌功颂德并无相同之处。相反,歌颂盛唐时代正是要歌颂那促进现状更为富于解放的精神力量,歌颂那人民在胜利中饱满的生活情绪与自豪感。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