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7 15:16:56

文档简介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估量(liang)  雇佣(yōng) 倾轧(zhá) 衰颓(tuí)
B.悄无声息(qiǎo) 菲薄(fěi)   狡狯(kuài) 诬蔑(miè)
C.豁然开朗(huò) 斧削(xiāo)  刨土(páo) 濒临(bīn)
D.浅尝辄止(zhé) 躯壳(ké)   恫吓(hè) 诽谤(fěi)
解析:A项,“轧”应读yà。C项,“削”应读xuē。D项,“壳”应读qiào。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愚钝 诅咒 谈笑风声 察言观色
B.嫉恨 泄密 吵吵嚷嚷 仗义直言
C.繁芜 卑劣 不可思议 微不足道
D.糟粕 脉搏 再接再励 卓有成效
解析:A项,“声”应为“生”。B项,“直”应为“执”。D项,“励”应为“厉”。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前各方舆论大力宣传,近日相关内容和各类研讨会频繁举行,专业讲座不断推出,无非是为这项关乎改革发展方向的法令的颁行张本。
B.当一个人行动起来的时候,这个人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当一个民族行动起来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开始了奋起富强的历程。
C.每次论争,朱光潜都是标榜出一种新的观念,营建起一个新的营垒,这使得许多学术界朋友为之捏了一把汗,不时有人给他以善意的劝告,但是他却处之泰然,毋庸争辩。
D.在“九一八”这一天,警报声响遏行云,提醒着中华儿女缅怀先烈,勿忘国耻,发愤图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解析:A项,“张本”意为“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出安排”,句中使用正确。B项,“历程”意为“经历的过程”,一般指过去,此处应为“征程”。C项,“毋庸争辩”意为“无须争辩”,这里应用“不以为意”,表示不把它放在心上,与上文“处之泰然”照应。D项,“响遏行云”意为“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此处形容警报声,对象不当。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B.交通拥堵已经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
C.160多年来,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年轮不仅丝毫没有销蚀掉马克思这篇演说非凡的风采,而且其深邃的思想、隽永的语言、厚重的文化,至今仍然让我们能够领略到经典的魅力。
D.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有没有”是两面,而“关键在于”是一面,应在“在于”后加上“是否”。B项,“减轻……问题”搭配不当,可将“问题”改为“压力”。D项,“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语序不当,应为“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备受新老顾客信赖的”。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
B.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C.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解析:B项,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衰颓的征兆”跟“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进行对比,突出了衰颓征兆的严重。其他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维也纳欢迎大会上的演说
恩格斯
亲爱的同志们:
  今天晚上我受到了当之有愧的接待,在我离开这个会场以前不能不对此表示深切的、衷心的感谢!我必须说,可惜现在只能由我来享受我的亡友马克思的荣誉了。我是在这个意义上接受你们的热烈欢迎的。如果说我在参加运动的50年中的确为运动做了一些事情,那么,我并不因此要求任何奖赏。我的最好的奖赏就是你们!到处都有我们的同志:在西伯利亚的监狱里,在加利福尼亚的金矿里,直到澳大利亚,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大的国家,在那里社会民主党没有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现在全世界无论做什么事,都得看看我们的神色。我们就是一个使人畏惧的强国,一个比其他强国更能起到决定作用的强国。这使我感到骄傲!我们没有白活,我们能够自豪地、满意地回顾自己的事业。在德国,有人曾想用暴力来镇压运动,每一次,社会民主党都以资产阶级完全意料不到的方式做了回答。在每一次新的选举中,社会民主党的选票总是不可遏止地增长,这使资产阶级战栗,使卡普里维战栗,使所有的执政者战栗(暴风雨般的掌声)。刚才一位讲演人提到,在国外,社会民主运动总是被人估计不足。亲爱的同志们,我走过维也纳的街道,看了资产阶级殷勤地为未来的无产阶级建造的非常漂亮的大厦(会场大为活跃),我还请人指给我看了你们曾经正大光明地占领过的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大厦。从你们占领市政厅大厦的那一天起,谁也不会再对你们估计不足了(掌声雷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那时候我正在伦敦,看到了英国报纸记者们的那种惶恐的样子,当时他们报道说,7月9日无产阶级占领了维也纳,而且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巧妙地占领了它。(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与会者一再高呼:“恩格斯万岁!”)
(1893年9月14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透过全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一代伟人恩格斯高尚的人格和昂扬的斗志。
B.本文主旨是号召全体无产阶级,以这个“划时代的日子”为新的起点,顽强英勇地同资产阶级做斗争。
C.全文感情激越,演讲者与听众息息相通,才使得演讲真正具备了强烈的感召力。
D.恩格斯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同时,还重点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
解析:D项,“还重点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错,文章的重点是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提及马克思的话是恩格斯谦虚地表示自己的荣誉来自马克思。
答案:D
7.恩格斯说:“我是在这个意义上接受你们的热烈欢迎的。”该句表现了恩格斯的什么精神 “这个意义”是指什么
解析:根据上题的分析,理解作答。
答案:表现了恩格斯谦虚的精神。“这个意义”指“由我来享受我的亡友马克思的荣誉”。
8.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解析:原文中的相关内容是:“从你们占领市政厅大厦的那一天起,谁也不会再对你们估计不足了(掌声雷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后文还说记者的惶恐等,由此可见,无产阶级占领维也纳市政厅大厦具有标志性意义。
答案:无产阶级在那天占领维也纳市政厅大厦,使资产阶级感到害怕(或答:旧世界的坍塌由此开始)。
9.“看了资产阶级殷勤地为未来的无产阶级建造的非常漂亮的大厦”一句,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是说资产阶级现在建造的漂亮的大厦将来都属于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必将胜利表现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答案:无产阶级必定战胜资产阶级,表达了恩格斯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语言运用
10.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概括社会革命的时代到来的条件。
  “社会主义最终必然战胜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发现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唯物史观破解和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解析:根据材料的论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如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时候,社会变革的时代便到来了。
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生产力变为生产关系的桎梏的时候。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著名地标——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起火,93米的尖塔在大火中坍塌,值得庆幸的是主体结构和两座标志性的塔楼幸免于难。《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现场的法国人民目睹如此惨状,忍不住痛哭流涕,甚至有人唱起了歌曲,希望巴黎圣母院能得到庇佑。法国当地电视主持人在现场直播中表示,预计巴黎圣母院重修至少需要8~10年,在此期间不会对外开放。
部分网友在面对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时,想起了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一事,表达了类似“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观点。如某网友说:“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请针对这个观点,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150字。
解析:对热点事件进行评论,要有客观公正的立场,不管是圆明园还是巴黎圣母院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遭到破坏都是令人遗憾的。
答案:(示例)这种观点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怪。①圆明园毁于战乱,是历史的伤痕;巴黎圣母院起火是和平时期的遗憾。它们同样是全人类的损失。②牢记历史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并不等于延续仇恨,所以要理性对待。
PAGE(共33张PPT)
 
第五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反复朗读,梳理两篇演讲词的论述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并学习马克思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
3.分析含义丰富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的奠基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生于德国莱茵省
特里尔城,卒于伦敦。
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
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
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2.恩格斯(1820—1895),思想家、哲学家、
革命家,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之一。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与马克思会见,从
此并肩战斗终生。在巴黎,恩格斯和马克思合
写了《神圣家族》,后来又共同起草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发表马克思的文献遗产和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
二、探究背景
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写作背景:《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人民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为该报撰写的一些文章外,还转载了他们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发表了这篇演说。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写作背景: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葬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1.演讲词。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中,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演讲词有三种类型。(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
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
2.资产阶级革命——欧洲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是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此次革命行动虽以失败收场,但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
3.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指不占有生产资料而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受资产阶级剥削的阶级。
4.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你搜集的内容: .
tuí
jiǎo kuài
páo
yōng

huò
zhé
wū miè
zǔ zhòu























三、词语辨析
1.暴露·揭露
辨析 暴露:(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可以是无意的,也可以是有意的。
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多指有意的。
填空 ①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写来 、控诉这些敌人的。
②他必须在天明之前把刚才挖起来的土重新填回去,否则他就会
自己,被敌人发现。
揭露
暴露
2.摸索·探索
辨析 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
填空 ①在学习中要善于开动脑筋, 规律,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一个人在科学 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摸索
探索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1.不可思议: .
2.浅尝辄止: .
.
3.豁然开朗: .
.
.
4.坚韧不拔: .
5.卓有成效: .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
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
了其中的奥秘。
成绩、效果显著。
做深入研究。
“微不足道”指事情很小不值一提,而“微乎其微”一般指作用
或重要性不大。
重点难点全突破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的丰富含义,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答案:“狡狯的精灵”指的是在工业和科学的催生下产生的新的阶级力量,即工人。这个阶级十分聪明伶俐,十分具有生命的活力,因而被马克思称为“狡狯的精灵”。这体现了马克思对于这一新生力量的极大的厚望,以及乐观的革命精神。
(一)分析含义丰富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
2.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马克思对于新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清醒认识,资产阶级在发展中亲自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历史已经对资产阶级进行了审判,指出了他们的罪恶,而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产阶级。
3.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答案:这段话写的是马克思逝世时的情景。但是,恩格斯在这里没有用到一个“死”字,而是写到“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词句,不仅让听众得知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也让他们感受到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切悼念之情。“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具体时间的描写和“还不到两分钟”的“还”,
表明了马克思的逝世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世不忘的事,同时流露出恩格斯对在马克思临终时自己未能陪伴在其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之情。“最伟大的思想家”中的程度副词“最”也准确地传达出马克思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4.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答案:这是对马克思伟大历史功绩和人格的崇高评价。
(二)李想同学一直以来理科成绩都很优秀,语文成绩却有点不理想。上高中以后,他想改变自己语文学科成绩不理想的状况,于是决定竞选班里的语文课代表。请你为他拟写一篇简短的竞选词。
答案示例: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李想。我参加语文课代表的竞选,大家一定感到有些意外。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理想,我参加语文课代表的竞选会不会太异想天开了呢 确实,我本来是不够资格参加竞选的,但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勇敢地走上台来。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给我一次直面不足、挑战自我的机会。我是非常渴望学好语
文的,但一直以来,总感觉它像那空中的云,缥缈得难以捉摸;又像那沙里的水,怎么也抓不住;更像那高山上的雪莲花,想摘下却不知如何爬上去。现在,我终于下定决心,要跨越大海,攀登高峰,去摘下语文这朵最美的学科之花。我的口号是:李想李想,勇于追求,实现梦想。就让语文课代表这一职务激励我、鞭策我、提升我吧!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 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
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 “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
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解析:A项,无中生有。由原文第一段可得出“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的结论。但文中并没有将“家庭伦理规范”与“社会伦理制度”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把家庭伦理……更重要的位置”属无中生有。B项,“‘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中“特有”二字无依据。D项,“无提倡的必要”错误,第五段“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自我校对]
答案:C
第一步:读文本,吃透材料,把握全文观点。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
(1)文章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2)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材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内容要点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1)是理解分析题还是分析概括题。
(2)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3)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4)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第三步:找原文,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并做好标记。
(1)找准信息区间,同时要关注语境,不能断章取义。
(2)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时有若干点。
第四步:文题对比,将找到的原文信息与对应的选项进行对比,识别设题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