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与妻书》(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与妻书》(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7 15:18:25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
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
1.通读课文,理解重点实词、虚词,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2.梳理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3.体会林觉民写作时的复杂心情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4.学习实用性文本根据不同的目的,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策略的方法。
5.分析含义丰富的句子,把握作者运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复杂情感。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李斯( —前208),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是秦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少时师从荀子学帝
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
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秦二世二年(前208),因宦官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论督责书》《狱中上书》等传世,所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
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
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少时厌恶科举,
遵父命应考童生,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
望万户侯”,第一个交卷了事。1900年考入福建高等学堂,曾数次领导学生运动。毕业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约集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义。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衙门,因受伤而被捕,从容就义,时年24岁。
二、探究背景
1.《谏逐客书》写作背景: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逐客的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宗室大臣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王不要逐客。秦王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2.《与妻书》写作背景:1911年春,黄兴、赵声等人在孙中山领导下,计划发动广州起义。同盟会派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准备让他回福建起义响应,后黄兴请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林觉民回到福州,召集在福州的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备军火。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他计划让自己的妻子陈意映装扮成孀妇,以出殡的方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陈意映已有身孕,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其他同志化装掩护,将起义物资秘密运抵广州,到达广州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战斗。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在东辕门
附近,林觉民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血战,不幸中弹负伤,力尽被俘。在清朝官吏审讯时,林觉民慷慨陈词,纵论世界大势和献身革命的道理,怒斥清廷的昏腐反动。英勇就义时,年仅24岁。林觉民在起义前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本文,题目是后人加的。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谏逐客书》中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发动了中国同
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衙门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镇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一百余人,后由善堂收殓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安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你搜集的内容: .




舍弃


名词,错误
动词,拜访
动词,超过,胜过
动词,责备
动词,实行
动词,效力
动词,攻克,占领
动词,选拔、任用
动词,举起
动词,推辞,拒绝
动词,回头
动词,佩带
动词,归服
动词,佩服
形容词,多,众多
形容词,一般
名词作状语,向西,在西边
名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一样
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使动用法,使……显示
使动用法,使……削弱
状语后置句
在西边从戎地收用了由余。
状语后置句
在东边从宛地聘到了百里奚。
状语后置句
从宋国迎来蹇叔。
定语后置句
在东面占有了成皋这样的要隘。
被动句
江南出产的铜锡不能用。
被动句
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取。
状语后置句
从晋国招来丕豹和公孙支。
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昭》《虞》《武》《象》等
传说中的古乐,都是别国的音乐。
判断句
判断句
这不是能够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
判断句
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动词,告诉
动词,说
名词,话
名词,个人
名词,身孕
副词,最终
名词,士兵
副词,极,最
形容词,周到
名词,书信
动词,写
介词“以”和动词“及”的连用,其意为:把……推及……
“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
为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原因”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快乐
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
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名词作状语,用手,亲手
省略句
教导他把(他)父亲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
省略句
希望(你)今后出远门,一定要(把这事)告诉我。
省略句
又多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
倒装句
有几家老百姓能称心如意地生活呢
(一)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1.《谏逐客书》运用秦国四位明君的史实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案:作者援引秦国历史上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明君任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全突破
答案: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这一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段首至“何也 ”)以珠宝等为例,正面指出秦王对数件宝物的喜爱,并提出疑问:这些皆非秦所产,秦王却“说之”,为何 这是正面设问,引起关注。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转入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以玩好、美女为喻从反面论述,假设必须出产于秦的东西才能拥有和使用,那么秦王喜欢的玩好和美女将“不饰”“不为”“不立于侧”等。这是反面设辞,以“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图景,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第三
2.《谏逐客书》第2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以音乐为喻,自问自答,对前面三个层次的内容做了一个小结,点出了秦王“选物”的标准,以引出下文对“取人”的论辩。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以“取人”与“选物”做比较,指出对“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为客者”全在驱逐之列。如此“重”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一层虽短,却是更进一步,不再拘泥于用取物标准与用人标准类比,而是直陈取物时兼采天下、用人反独重本土是一种对“人”的忽视。作者将立意上升至秦国统一大业的高度,指出秦王逐客的本质错误是放弃了对人才的重视,危害的是秦的统一大业。
答案:第3段从道理上论证逐客是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太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而无敌于天下的事实,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3.《谏逐客书》第3段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答案:第1段,“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门见山,点明这是绝笔书。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是全文纲领性的句子,全文说理抒情,由此展开。第3段,“汝忆否 ”一个“忆”字,带出一连串的回忆。第4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由“不能忘”继续引出回忆。第5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能忍之乎”这个反问,极其有力,因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乐于牺牲自己。第6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再次表达至爱之情,从另一方面解释“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第7段,“卒不忍独善其身”,点明为革命而必死之心。第8段,“当尽吾意为幸”,这是搁笔时的希望。
4.《与妻书》全文共8段,找出每段的关键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追忆的三件事是:(1)关于谁先死的讨论,作者希望自己在妻子之后死,独自担悲;(2)初婚三四个月与妻子在疏梅月影中并肩携手、无话不说的情景;(3)回忆六七年前,自己承诺再有远行必将告诉妻子。
用意:(1)表达林觉民担心妻子身体弱,无法承担失去丈夫的悲痛,却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奈;(2)回忆美好的过往,表达夫妻深情;(3)突出后文自己不能兑现承诺的无奈和痛苦。
5.读《与妻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3、4段作者所追忆的生活中的三件事,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用意。
答案:作者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天灾”“盗贼”“瓜分”“奸官污吏”,使“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即使不死,也要经受“较死为苦”的离散。“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不能忍”就是作者“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的原因。
6.研读《与妻书》第5段,分析作者“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的原因。
(二)体会林觉民写作时的复杂心情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1.作者与妻子诀别,倾诉衷肠,柔情缱绻。请你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柔情的语句。
答案:表达作者柔情的语句有:“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2.《与妻书》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这两者是什么关系
答案: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悱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他献身革命和人民的思想基础: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
(三)分析含义丰富的句子,把握作者运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复杂情感。
1.翻译下面的句子,并发挥想象,说说秦王看到这句话会有怎样的感受。
答案: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的才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入秦国,这正是所说的“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的做法啊。
秦王看到这句话,应当是非常震惊的,并认识到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发挥想象,说说林觉民的妻子读到此处会有怎样的感想。
答案:我写这封信时,泪珠随着笔墨一齐流下,简直写不下去,想要放笔作罢,又怕你不谅解我的苦衷,认为我忍心抛下你去死,认为我不知道你是不希望我去死的,所以就忍住悲痛跟你说说我的心声。
林觉民直抒胸臆,感情炽烈,其妻子看到此处,会在巨大的悲痛中理解丈夫的选择。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发挥想象,说说林觉民的妻子读到此处会有怎样的感想。
答案:十几天前回家,就想趁便把此行的事告诉你,可等到与你相对,又不能开口,并且因你已怀了身孕,更怕你受不了悲伤,所以只有天天喝酒买醉。
林觉民十分隐忍,为了妻子和尚未出生的孩子,把满腹的愁苦心事都独自承担。他的妻子看到此处定会十分伤心,并理解丈夫的处境,也会更加坚强地活下去,并将孩子培养成像其父亲一样的人。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四)《谏逐客书》一文将任用客卿之利与驱逐客卿之害进行对比。作者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过”之所在,让秦王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说理严密,无懈可击。请围绕“学不能已”的观点,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育人们要努力学习,像雕刻玉器一样打磨自己,使自己成为有用之器。
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自幼家贫,渴望凭借战功博取功名而疏于读书,果敢英勇却学识浅薄,被人戏称为“吴下阿蒙”。后来,他听从孙权的劝导而坚持每天从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努力读书学习,学问大增。此后吕蒙与学识渊博的鲁肃交谈,鲁肃惊叹他学识变化之大,“非复吴下阿蒙”。与此相比,方仲永少时聪慧,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的故事恰恰告诉我们,有天赋而不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只会将天赋消耗殆尽,抱憾终生。
1.(2020·天津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2.(2018·全国Ⅰ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征兵四方,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1.解析:“祸有不可胜言者”是定语后置句,即“有不可胜言者祸”。“治生”,治家谋生。
[自我校对]
答案:更何况有难以说得尽的灾祸,这难道是善于治家谋生吗
2.解析:“以”,因为;“素”,向来,一向;“屋五十间”,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语后面,是定语后置句,即“五十间屋”。
答案: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1.掌握现代汉语正常语法的顺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口诀记忆: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2.熟记定语后置的类型。
(1)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语+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定语后置句
(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语+之+定语+者”的格式。
(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4)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语+而+定语+者”的格式。
(5)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语后面,构成“中心语+数量定语”的格式。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误
B.功施到今 施:实施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让:丢弃、抛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送给、付与
解析:B项,施,延续。
答案: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B.意洞手书
C.汝幸而偶我
D.当尽吾意为幸
解析: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作动词。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解析:D项,“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答案: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A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B项,都是连词,表目的。C项,都是“在于”的意思。D项,都是副词,表转折。
答案:A
5.下列对《谏逐客书》中的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的“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在内的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这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做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如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解析:B项,本文中的“六国”不包括郑国、卫国。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秦王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始皇三十五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解析:“未有”修饰“知”,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所”在这里是名词,处所,“在胡亥所”意思是在胡亥手里。“胡亥”和“所”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定”的宾语是“太子”,指立太子的事,“定”和“太子”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答案:B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狩”即“巡守”,意为帝王离开国都巡行境内。
B.“擢”表官职升迁,在古代表提升官职的词还有拔、升、授。
C.“崩”,旧称皇帝死为“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就称“死”。
D.“五刑”是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早期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或杀);隋代至清代改为笞、杖、徒、流、死。
解析:B项,“授”表示授予官职。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的诬陷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慨叹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也不那么冤屈了。
D.李斯被判腰斩,行刑前跟他的次子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次子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解析:B项,“为寿”在此文里只是“敬酒祝贺”之意,不指“庆生”。
答案: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答案: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答案: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丞相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况,全部拘捕了(李斯的)宗族宾客。
解析:(1)释:放弃。善:善于。处:处理。(2)案:审理。治:惩治。责:追究。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奉秦王为皇帝,任李斯为丞相。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都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哎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去世。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现在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 ”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哎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胡亥即位,任命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认同这种做法。李斯被拘捕捆绑,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哎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丞相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况,全部拘捕了(李斯的)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被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 ”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三、语言运用
10.下面是2019年《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新闻,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25字)
中国日报网10月31日电 今天上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正式发布了5G商用套餐资费,起步价128元,11月1日起可以开始办理。
今年6月,工信部向运营商发放了5G牌照,开启了5G商用元年的序幕。此次,三大运营商官宣5G套餐资费,意味着我国5G商用进程正式全面开启。
今年对全球5G的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世界各国都在加紧5G布局。在5G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每一步的发展自然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答案:我国5G商用正式启动。
11.在下面这段话的后面续写句子。续写的句子要与前面的“敢于……去……”一起构成一组排比句。
面对青春的门槛,青年朋友们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勇敢地迈过去,义无反顾!敢于用你那还不太坚实的肩膀,去承受社会生活的压力;敢于用你那还不太自信的目光,去迎接别人的怀疑;        ,
          。
解析:形成排比句,句式结构要和前句一致,句子内容要有一定相关性。“敢于……去……”句式中,前句是针对青年人的自身说的,要体现出青年人不太成熟,阅历不丰富等特点,后句鼓励青年人大胆迎接生活的挑战。
答案:(示例)敢于用你那还不太有力的双脚 去踏平人生的沟坎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