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7 15:19:56

文档简介

12 祝 福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悚然(sǒnɡ)     负疚(jiù)
窈陷(yōu) 祭祀(sì)
B.新正(zhènɡ) 倔强(jiànɡ)
炮烙(luò) 蹒跚(pán)
C.草窠(kē) 歆享(xīn)
荸荠(qi) 银镯(zhuó)
D.踝骨(luǒ) 谬种(miù)
朱拓(tà) 门槛(kǎn)
解析:A项,“窈”应读yǎo;B项,“正”应读zhēnɡ;D项,“踝”应读huái。
答案:C
2.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鄙薄(轻视,看不起) 折罪(抵,赎)  素不相识(向来)
A.不更事(经历) 形骸(借指身体) 收敛(收起,收住)
B.蹙缩(皱缩) 间或一轮(偶尔)  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 窈陷(深)  安逸(安闲)
D.鄙薄(轻视,看不起) 折罪(抵,赎)  素不相识(向来)
解析:B项,歆享:这里指神灵享用供品。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运动后短时间内饮水过多,虽然能很快缓和口渴的感觉,但同时也增加了机体的排尿量和排汗量,使得肾脏负担加重,也使得体内的盐分进一步丢失,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
B.影片取材自川航3U8633航班遇险事件,并对这一可以堪称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的事件做了高度的影像还原,诸多细节,包括机长与空管中心的最后对话,都一模一样。
C.电子证照作为具有法律效力和行政效力的专业性、凭证类电子文件,已成为公民活动、办事日益重要的电子凭证。
D.表现纪检干部事迹的话剧《瑞雪长歌》,除了加入少许艺术手段作为剧情衔接外,所有故事都取自真人真事、真实案例进行创作。
解析:A项,搭配不当,不能“缓和”“感觉”,应当是“缓解”“感觉”。B项,“可以”与“堪”语意重复,删掉“可以”。D项,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所有故事都取自真人真事、真实案例”,或者“所有故事都根据真人真事、真实案例进行创作”。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理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 ——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这时候,局里的大厅上也早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奔来的也临近了,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 ”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禀大人,他们都是以善于吃苦,驰名世界的人们。”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只卖票,并且声明会里不再募捐,那么,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说的倒也很有意思,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知人论事,第一要凭主观。例如莎士比亚……”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天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天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节)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是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解析:文中使用的“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词语,使文本表述呈现出荒诞怪异的效果,鲁迅用这种方式将小说与历史有机地嫁接起来,不是传达“历史的虚无感”,而是要更深刻地展示出历史的内在复杂性。
答案:D
5.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答案: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正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的形象。
6.《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虚构细节、掺入现代词语、使用杂文笔法,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做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三、语言运用
7. 下图是鲁迅小说《祝福》的插图。请为这幅画拟写一则解说词,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答案:那木刻般凄然的面孔,像是被重重地击了一掌,那微微下垂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无边的苦痛和对生命的无奈。
8. 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手法、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  ,
  。
  革命家的鲁迅,  ,
  。
答案:(示例)是长空中的一只头雁 叫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是黑暗中的一柄宝剑 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魑魅魍魉
PAGE(共39张PPT)
 
第六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12 祝 福
1.速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了解文章内容。
2.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提升小说鉴赏的能力。
3.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作品主题。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
家庭。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学创作,
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发表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合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探究背景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地的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你搜集的内容: .
dùn
xuān
léng

gài
sǒng
chóu chú
miù
yǎn

jiè
hái
jiá
ào
háo
bí qi

xùn
wéi
shàn
zhèng
jué

piē
niù

kǎn
xīn

zhēng
zhèng

xià
jiàn
jiān

yàn
yān




惴惴




姗姗
三、词语辨析
1.毕竟·究竟
辨析 “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究竟”表示追根究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究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委和结果。
填空 ①妹妹在期末考试中,数学只考了43分, 该怎么办呢
②这本书虽然有缺页,但 是珍本呀!
究竟
毕竟
2.简捷·简洁
辨析 “简捷”指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有时指行动、方法、手续等简便快捷。
“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侧重于干净整洁,不啰唆,不拖泥带水。
填空 ①这篇作文,写得 流畅,不蔓不枝,中心突出,堪称范文。
②为了寻找一种 、迅速的勘查和探矿方法,专家团队在多处矿山进行了测验。
简洁
简捷
4.沸反盈天·沸沸扬扬
“沸反盈天”多用来形容又吵又闹。“沸沸扬扬”主要表示人们
议论多。
1.宽洪大量: .
2.百无聊赖: .
3.走投无路: .
.
形容人度量大。现写作“宽宏大量”。
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
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重点难点全突破
1.看到《祝福》这个标题,你想到的和本文所写的内容是否一样 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一)速读课文,了解题目的含义,概括小说情节。
答案:不一样,这里的“祝福”指的是春节时的一种祭祀活动。
情节 内 容
序幕 鲁四老爷与祝福景象(开始至“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况且,一想到……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开端 祥林嫂来到鲁镇(“她不是鲁镇人……不久也就忘却了”)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只有四婶……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但有一年的秋季……那我可不知道”)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最后一段)
答案: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营造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2.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 有什么作用
答案:
(二)细读课文,试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的语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1.分析文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完成下面的表格。
肖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脸色 青黄 青黄 黄中带黑
两颊 红的 消失了血色 瘦削不堪,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睛 顺着眼 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 眼珠间或一轮
答案:这些描写,准确地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形象地展示了其人生轨迹和悲惨命运。
2.三次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3.祥林嫂“我真傻,真的……”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答案:表现了祥林嫂受到生活重创后难以自救的精神状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深化了小说主题。
答案:第一次,“讪讪的缩了手”“疑惑的走开”;第二次,“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
作用:表明祥林嫂在失去最后希望之后精神已经崩溃,为祥林嫂之死埋下了伏笔。
4.找出文中两次祭祀时对祥林嫂神态、动作的描写,说说其作用。
5.请概括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生活要求不高,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最终被社会所吞噬。
(三)细读课文,分析文中次要人物。
1.作者用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鲁四老爷这个人物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间接描写。通过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份(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2)直接描写。①动作描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这件事上。a.当祥林嫂的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也没有用的工钱全交给了她婆婆。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b.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
劳动过,可当她遭到厄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第44段);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②语言描写: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揭露得淋漓尽致。作为
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2.“柳妈”这一形象有何特点 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答案:柳妈是一个“吃素戒杀”的人, 从她的政治、经济地位来说,她与祥林嫂一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也是个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她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甚至“刽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因此,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
3.简略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答案: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问题,之所以做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小组讨论,分析对“祝福”场景的描写和小说的主题。
1.作者把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几次重大变化,都巧妙地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请从文中找出这三次描写,思考其作用。
答案: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请结合文章内容,小组讨论,分析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答案: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逼死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地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地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像祥林嫂一样善良的、不幸的弱者。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
(五)祥林嫂生活在一个那样冷漠的世界,即使连遭厄运也没有人给她温暖的笑容。请以“拒绝冷漠”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示例)不要为善行设置语境,不要为冷漠寻找借口。我们看到,一个个青春洋溢的大学毕业生,背起行囊,毅然踏上风雨支教路;我们看到,吕保民在菜市场偶遇歹徒,挺身而出,和热心市民联手将其制服;我们看到,在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千万群众赶来救援献血……
社会由“我”组成,风气由“我”构建,拒绝冷漠,从身边做起。让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关心;少一份仇视,多一份善良;少一份批判,多一份行动。用自己的关怀,让世界更美好!
(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
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
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
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 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解析:第②段的环境描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可抓住一些关键字眼进行分析。“远离现代文明的” “古奥” “唐宋格局” “明清街院”“五千年的大家族”,这些词句表现出来的正是古城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写这些自然是为塑造陈皮匠这个人物形象服务,也为陈皮匠的活动提供一个社会环境依据,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
[自我校对]
答案:①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②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分析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的五个角度:
1.从“时”的角度思考:“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2.从“地”的角度思考:“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从“人”的角度思考:“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虚化的社会
分析小说中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通过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的、冷漠的等等。
4.从“事”的角度思考:“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状态中分析概括。
5.从“景”的角度思考:“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所描写的自然环境中分析暗示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