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1.速读课文,了解两篇小说的情节,熟悉小说内容。
2.细读相关片段,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3.对比鉴赏,分析两篇文章在主题和人物上的共同点。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不详。一般认为其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水浒传》的作者。一说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卒于明洪武初,终年75岁。
2.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1879年
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做过医生,广泛
接触平民并了解他们的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
有良好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变色龙》《草原》《乏味的故事》《第六病室》,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二、探究背景
1.《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传》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纯用白话,人物描写初步个性化,结构如百川汇海,既与题材内容相适应,又独具特色,成为中国英雄传奇小说的经典之作。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事件。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19世纪末期的沙皇俄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军事镇压,四处制造恐怖气氛,试图钳制人民的思想,控制人民的行动。绝大多数普通人深感压抑,渴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力与专制统治做斗争,只能逆来顺受,麻木而小心翼翼地生活。契诃夫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方面,他批判、控诉残暴反动的沙皇统治;另一方面,他又为当时俄国人民的麻木和逆来顺受而痛心。他想要唤醒人们的意识,不想看到封建专制扼杀了人们本性中美好的一面,因而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契诃夫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愤怒地控诉了专制统治,批判了腐朽保守的社会思想文化对人的桎梏,反思人性中的奴性弱点。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1.“五刑”是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此词最早见于《书·舜典》:“流宥五刑。”早期五刑的具体名称,见于《书·吕刑》的为墨、劓、剕、宫、大辟;见于《周礼·秋官·司刑》的为墨、劓、宫、刖、杀。自商周时起即已实行,后略有变化,屡加更定。隋代至清代改为笞、杖、徒、流、死,是为后期五刑。
2.“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是指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你搜集的内容: .
yǐ lǐ
xu
shuò
gū
juàn
pà
shù
zī
měi
gān gà
áo
zhuài
wān
shuò
tóng
hào
nèn
yán
huò
dī
xiōng pú
duō
xù
qiè
yǒng
è
qiào
xiá
zēng
yě
xiá
péng
hūn
cuō
jī
jīng
lei
léi
lèi
háng
hàng
háng
jìng
jìn
shuì
shuō
馔
撰
掂
玷
瑞
端
赍
赍
三、词语辨析
1.辖制·管制
辨析 辖制:管束;控制。多用于行政、思想等方面的约束。
管制:对某一个特殊的位置实施管理,具有强制性的意思,如交通管制、出入管制等。
填空 ①别里科夫 了全城的人。
②有重大活动时,交通部门会对这条道路进行 。
辖制
管制
2.庇祐·庇护
辨析 庇祐:保佑,一般指神明保佑。
庇护:袒护;保护。带有“偏袒”的意思。
填空 ①认真奋斗的人绝对会受到 ,因为付出必有回报。
②高衙内依仗高太尉的 ,胡作非为。
庇祐
庇护
1.六神不安: .
2.平心静气: .
3.心慌意乱: .
4.战战兢兢: .
..
5.素不相识: .
6.天理昭然: .
..
7.碎琼乱玉: .
形容人心绪慌乱或心神不安宁。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内心惊慌,思绪纷乱。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
慎的样子。
向来不认识。
上天能分辨善恶,主持公道,会给善行和恶行
以相应的报应。
比喻地上的雪。
8.安然无恙·相安无事
两者都表示平安,但使用的对象不同。“安然无恙”可以用于一个
人、两个人或一群人;“相安无事”必须用在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中。
重点难点全突破
1.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高太尉仍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请根据本文,从林冲的角度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故事情节要点,理清本文的情节发展脉络,并说说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一)速读课文,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文章的线索。
答案:(1)情节:
开端(第1段):沧州遇旧
发展(第2~5段):买刀寻敌
过渡(第6~9段):到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第10~12段):雪夜报仇
(2)线索:
主线:主人公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变化过程。
副线:反动统治者的步步紧逼。
两条线索通过茶酒店、点视厅、草料场、山神庙等几个场景连接交织,最后汇合到一起。两条线索是矛盾斗争关系,副线推动主线发展,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主题。
答案:课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写他“套中人”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6~37段):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第三部分(第38~40段):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中“套中人”还有许多。
2.通读全文,梳理《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答案:(1)塑造了林冲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侠肝义胆、心地善良、有正义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为下文做了铺垫,使李小二感恩戴德的行为显得合情合理。
1.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头一段“闲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二)细读课文,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答案:态度:得知仇人阴谋,激起复仇的怒火,说明当迫害近在眼前时,林冲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后来寻不着仇人,复仇怒火慢慢熄灭,说明反抗并不坚决。
性格: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2.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虞候、富安却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 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答案:(1)“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心有疑虑,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表现了他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
(2)“这屋如何过得一冬 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表现了他委曲求全,不思反抗的性格特点。
(3)“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3.陆虞候等人为迫害林冲,设计让林冲看守草料场,以借此置林冲于死地。在此过程中,林冲有怎样的表现 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答案: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逼迫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4.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答案:(1)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外表的“套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行为上的“套子”:晴天带雨伞,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5.别里科夫是一个希腊文教师,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什么都要有一个“套子”。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从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活习惯方面的“套子”: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2)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
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语言逃避现实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性格特点:封闭、怀旧、胆小、多疑。
答案: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林冲能忍则忍,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初醒,面对“逼”,“忍”不是办法,唯有“反”才能生存。“逼上梁山”。
1.回首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彻底反抗的道路 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一过程吗
(三)探讨作品的主题。
答案:一个字——怕。一个词——恐惧。原因是他害怕改变现状,害怕新生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怕的根源是沙皇专制制度和自己的奴性心理。
2.结合背景思考,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答案: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和对完全自由的无比向往。但像他这样的爱打小报告的沙皇政府的鹰犬还大有人在,所以,一个星期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人们惧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别里科夫深受其毒害而又为之效忠尽力的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专制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政府没有被推翻,它就会做垂死挣扎,甚至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残酷地杀害有进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3.“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这是为什么
答案:合理的“套子”: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
落后的“套子”:已经过时的违反客观实际的“套子”,如封建社会烦琐的礼仪、迷信的思想等。
反动的“套子”:反动统治阶级制定的愚弄人民、压迫人民的法律、制度。如课文中的沙俄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令,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
4.在你周围,是否也有形形色色的“套子” 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正确的认识:没有“套子”的绝对自由是没有的。人不能作茧自缚,但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人不能落入“别里科夫式”的怪圈,但又必须进入正常的生活圈子。落后、反动的“套子”,像枷锁,可以把人的手脚、思想套死,但是必要的、合理的“套子”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维护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答案:(1)第7、8、10段,初到草料场、去市井沽酒时、沽酒返回时,直接描写风雪。
(2)第8、10段,草料场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人物的语言、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属于间接描写风雪。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是故事主要的自然环境,课文是怎样描写“风雪”的 (提示: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方面来思考)
(四)探讨作品的写作特点。
答案:(1)风雪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烘托出林冲孤独、悲壮、勇敢的英雄形象。
2.小组讨论,说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描写“风雪”的作用。
答案:一是以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调对人物的语言、肖像及生活习惯等做白描勾勒,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别里科夫出场时,文章对其装束和生活习惯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如写“套中人”大晴天带雨伞、穿雨鞋、穿暖和的棉大衣,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等。这些有悖常理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夸大,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3.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自始至终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可悲、可笑、可鄙的性格。那么,小说中讽刺幽默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是把人物荒谬的思维逻辑通过他自己一本正经的语言、神态表现出来,用人物的自我表演画像,显现其荒谬或愚蠢的内心,让读者在笑中领悟。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谑和幽默的讽刺。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因循守旧、害怕变革和对新事物的仇视。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交锋中用一本正经的语言反映其荒唐怪诞的思想。
三是以含蓄的对比、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如别里科夫“把整个
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也不敢干:不敢办家庭戏剧晚会,不敢吃荤、打牌,不敢大声说话、写信、交朋友、看书、周济穷人、教人念书写字……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到晚上,他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夜,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
答案:两篇课文都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反映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通过林冲这个就当时社会来说,不管从其社会地位还是个人性格方面看,都完全不可能造反的人,最终铤而走险上了梁山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我们今天读来,仍然对那个不公正的社会感到愤慨。《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小人物”的一系列具有喜剧特点的活动,用一种辛辣嘲讽的口吻,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表现了要求变革的社会情绪。
这两篇课文在主题思想上有何相似性
(五)小组讨论,对比鉴赏。
(六)林冲曾忍受了奇耻大辱,以求平安无事,却还是被害得家破人亡。他最终忍无可忍,被逼上梁山。生活中有很多事应当忍,也有很多事不能忍。请以“忍”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示例)忍,心字头上一把刀。单从这一点看来,忍是很难受的事。但蔺相如做到了,面对廉颇的挑衅,他一忍再忍,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王继才、王仕花做到了,面对远离大陆的开山岛,他们忍受着与家人分离的孤苦和荒岛恶劣的环境,用实际行动感动中国。但在关系到自己的尊严、人格时,是不能忍的。晏子使楚就是一个好的明证,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不畏强暴,进行了有力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由此看来,对一件事情忍或不忍,要有准确的判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 ”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 ”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 ”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
“哪一篇 ”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
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
“咹 ”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
“哪里 ”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
“哪个 ”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
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解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是自然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自然背景。故事里的两个主要人物——谢主任和老赵曾经关系紧张,而随着两人之间关系的缓和,插入的景物描写“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等,营造温馨的氛围,暗示两人心理的变化。小说情节在富有田园色彩的景物描写中持续发展,让读者在清新的田园风格中,体会到那个时代勃勃的生机。
[自我校对]
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两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角度如下:
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赍发(jī) 投奔(bèn)
迤逦(yǐ lǐ) 筋疲力尽(jǐn)
B.酒馔(zhuàn) 尴尬(gān gà)
木讷(nè) 浆洗缝补(jiāng)
C.陶冶(yǐ) 讥诮(qiào)
游说(shuì) 说长道短(shuō)
D.怂恿(sǒng) 辖制(xiá)
瘦削(xiāo) 削足适履(xuē)
解析:A项,“尽”应读jìn;C项,“冶”应读yě;D项,“削”应读xuē。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盘缠 滑稽可笑 听信谗言 吃饭防噎
B.庙檐 哀声叹气 噩梦连连 彤云密布
C.昭然 通霄做梦 安然无恙 情理难容
D.亲眷 性情孤癖 心神不定 碎琼乱玉
解析:B项,“哀”应为“唉”;C项,“霄”应为“宵”;D项,“癖”应为“僻”。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个人处世,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 。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 ,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 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易事了。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这种超脱足够人们受用终生。
A.气质 刮目相看 只是
B.品位 满不在乎 于是
C.度量 等闲视之 但是
D.修养 置若罔闻 便是
解析:第一组,“气质”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也指风格、气度。“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度量”指能宽容人的限度。“修养”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此处语境是说一个人处世时“放得下”,这是释怀,是宽容,应使用“度量”。第二组,“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满不在乎”指完全不放在心上。“等闲视之”指把它当成平常的一样看待,不加重视。“置若罔闻”指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此处语境是应该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应使用“等闲视之”。第三组,“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关系。“于是”表示承接关系。“但是”表示转折关系。“便是”表示让步关系。根据前文语境“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和后文语境“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易事了”来看,前者容易做到,后者不易做到,此处应选表转折关系的“但是”。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楼梯又高又陡,那个人从楼上滚下来却安然无恙。
B.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
C.他昨夜赶稿子,一宿没睡,今天上班没精打采的,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D.二爷生性胆小怕事,就怕天上掉根茅草砸着自己,战战兢兢地生活了一辈子。
解析:“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此句中用以修饰大学生不恰当。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过《水浒传》的人,对宋江祈求招安的思想和表现以及梁山好汉的悲惨结局,总会有一种压抑感。
B.只要生活本身不改变,别里科夫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就会存在下去,这时,除了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本身,难道还能否认有别的出路吗
C.近年来,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认可,这充分证明过硬品质是当代文艺实现文化引领的基本条件。
D.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本市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解析:B项,否定不当,应删去“否认”。C项,谓语残缺,“精良艺术品质”前应加“具有”。D项,“文明是遗址的见证者”不合逻辑,应是“遗址是文明的见证者”。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柔弱的人
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您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待了两个月……”
“两个月零五天……”
“整两个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一块儿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您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您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老天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呢,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六,净得十五。”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 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五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二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二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 ”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 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为什么不抗议 为什么沉默不语 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 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怯地点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柔弱的人》为题目,一方面表达了对尤丽娅的同情,另一方面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B.作品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尤丽娅逆来顺受的柔弱性格。
C.尤丽娅对“我”说“谢谢”,一是为了表现自己作为教师的风度修养,二是为了讽刺“我”。
D.本篇小说幽默辛辣,不仅有力地揭露社会的不合理,也有着让人心酸伤怀的恒久魅力。
解析:B项,“作品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有误,“动作描写”应改为“神态描写”。C项,尤丽娅对“我”说“谢谢”的原因解说不对,首先是因为得到了钱,再者表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之情。D项,“小说幽默辛辣”表述不对,本文充满“讽刺”,而不是“幽默”。故选A。
答案:A
7.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这句话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答案:弱者的逆来顺受是强权横行霸道的帮凶。社会的强权压迫,更是柔弱者丧失自我、丧失尊严的根源。揭示了专制社会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黑暗。
8. “我”也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人物,作者对“我”的刻画入木三分,你怎样评价这个人物 请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我”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形象。从作者安排情节的角度来看,“我”是一个正直善良、憎恶黑暗社会的人。如文中“我”的连续反问,表现了“我”对尤丽娅通过反抗来打破社会强加的枷锁的希望。从作者刻画人物的目的来看,“我”代表着吝啬、蛮不讲理的“有权势的强者”。文中虽说是“我”有意为难尤丽娅,但“我”的行为却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作为雇主,再三利用尤丽娅的逆来顺受克扣工资,话语虽显得彬彬有礼,实则道貌岸然。
三、语言运用
9.某中学文学社拟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为林冲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要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一)侠肝义胆,东京城内救小二;疾恶如仇,山神庙外刃仇敌。因为有责任,你不得不忍气吞声;因为有家庭,你不得不逆来顺受。但,侠肝义胆是你的本色,勇猛反抗是你的脊梁。风雪夜,山神庙,英雄的佳话,因你更加精彩!
(示例二)你,有张飞一般的勇猛,有赵云一般的机敏,有刘备一般的优柔。你,正直善良,疾恶如仇;你,侠肝义胆,拔刀相助。你,屹立于纷飞的大雪中;你,挺立在辉煌的英雄册。你,就是豹子头;你,就是林冲!
10.读微型小说《同意》,补出小说结尾。要求:①补写一句话;②含蓄简练;③不超过20字。
秘书送进一份文件。
王厂长像往常一样拿起笔,轻松熟练地在上面写下“同意”二字。突然,他睁大了眼睛,笔,从他无力的手中滑到了办公桌上。
翌日,
。
答案:(示例)王厂长交出了厂长办公室的钥匙(或工厂门前贴出一张告示——王厂长自愿辞职)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