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承天景命 景:大
B.能克终者盖寡 盖:表示推断
C.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解析:D项,强:勉强。
答案:D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流之远者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C.振之以威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解析:D项,而:连词,表转折,却。A项,之:助词,不译/助词,的。B项,其:代词,自己的/副词,难道。C项,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故略上报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解析:D项,生事:制造纠纷;惹事。A项,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C项,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旬余,杖至百
C.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D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虽董之以严刑
D.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解析: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何”应置于介词“为”后。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答段缝书(节选)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邪 巩之迹固然邪 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 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B.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C.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D.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解析:根据句意来判断停顿。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愚昧的多贤明的少,愚昧的人当然嫉妒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愚昧的人就更加仇视他们了。
答案:C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B.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C.君子,本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后来则泛指有才德的人。
D.国人,西周时期,国人是指住在城邑的人。与之相对的野人是指远离城邑的人。
解析:B项,“师”单用并不能指国都。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钦佩和敬重曾巩的才学,与他结交为朋友,但他也承认曾巩有不足之处,认为曾巩过于苛严,以至于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
B.王安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巩作为兄弟却不与兄长住在一起,不可能没有一点儿过失,但瑕不掩瑜,曾巩仍然可被称为贤明之人。
C.贤明的人多被攻击,因为愚昧的人嫉妒甚至仇视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这样愚昧的人就带着妒忌和怨恨之心造谣,攻击贤明的人。
D.王安石以先贤孔子和孟子不轻信他人的评价为例,说明考察真伪再做论断的重要性,以此来告诫段缝不要随便议论曾巩,也借给段缝的这封书信表达了对嫉妒贤者、诽谤贤者的不良风气的不满。
解析:“曾巩过于苛严,以至于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这是段缝给王安石的信中的内容,王安石并不这么认为。
答案:A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
答案:(我)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并且敬佩他,和他做了朋友,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
(2)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答案:他内心勇敢并合乎道德,这不是能用刑罚和利益改变的。
(3)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
答案: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引诱。
10. 从王安石对段缝的回信来看,王安石认为曾巩被人诋毁有两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答案:①曾巩在京师时,回避兄长自己独自居住。②曾巩是贤明的人,容易遭到愚昧的人的妒忌与怨恨。
参考译文:
段君:我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对你说过曾巩擅长写文章,而没有说过他的为人。(我)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并且敬佩他,和他做了朋友,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你来信,用你听到的来批评曾巩的行为没有一点好的地方,说他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你)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认为我们结党。你的话是真的吗
曾巩当然不是那样。他的文学和议论的水平,在我相识的人中,没有谁能超得过。他内心勇敢并合乎道德,这不是能用刑罚和利益改变的。他的父亲在贫穷之中,他在父亲身边侍奉没有不周之处,家里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曾经说过:“我这一家人丁不旺,能依靠的只有这一个儿子。”这是我所看到的。像你所听说的那些,我没见到。曾巩在京师,回避兄长而居住,这就是我也要责备的地方,你应当严厉地指责他。我身处于罪责之中,有些事要小心,反而不可以用信来告诉你。事情虽然表面是这样,然而动机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按照心理动机来评价,那么谁不可以被判罪呢 曾巩做事是这样的吗 然而曾巩作为兄弟,在这方面不可能没有过失。只是在京师时,我和他并没有深入交往,回到江南之后,又不再说以往的事,没有用这些道德来规劝他。曾巩做事很果断,很少多想,时常走中道而不极端。这些我已经在回江南时劝说过他了。他听了之后都会惊悟。曾巩所有的行为,像前面所说的,他过去的错误,也像前面说过的那些罢了。(他)难道不能成为贤明的人吗
天下的人愚昧的多贤明的少,愚昧的人当然嫉妒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愚昧的人就更加仇视他们了。带着妒忌和怨恨的心理,那么就没什么不可以造谣的,君子误听后,又传布使人们都知道,因而贤明的人多被攻击,而那些穷苦居下位的贤者更是如此。(他们的)势力不足以改变流俗,(他们的)声名没有为人们所接纳,愚昧的人容易攻击(贤人),攻击的言辞又容易传播。凡是说曾巩不好的那些言语,当然是妒忌他、怨恨他、误听的人(说出并传播的)。你竟要借用妒忌他、怨恨他、误听的人的言辞,无凭据来评价贤者的是非,这是很不对的。孔子说:“众人喜欢的,一定要去考察明白;众人攻击的,也一定要去考察明白。”孟子说:“国人都说可以杀了的,不一定可以,看到(确实)可以杀,然后才杀了他。”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引诱。如果被一般人迷惑,也就只能是一般人了,怎么能说他们是孔子、孟子呢 你应当自重,不要随便议论曾巩。
三、语言运用
11.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1)(2)处的句式要与它前面画线的句子的句式相同;(3)处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进行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1)假若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听取劝告,何至于落得个痛失乌巢、兵败官渡的下场呢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2)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3)善听人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或:纳谏者,昌;拒谏者,亡)。
解析: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讷谏”有关,句式上(1)(2)处要求写假设句,而且(1)是反例正设,(2)是正例反设;(3)是一个总结性的对比句,综合性要强。
12.下面是从《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摘抄的文字,请根据题目和提供的文字,在文章开头横线处添加一句能统领并概括后面内容的起始句。(不超过15字)
。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陈水;要获取一枝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要多一分独有的体验,你就必须多一分心灵的创伤。换一个角度来看,虽然倒掉了一杯陈水,但你拥有了一杯新泉;虽然失去了蔷薇,但你采得了玫瑰;虽然遭受了心灵的创伤,但你多了一分独有的体验。
解析:文段谈的是生活中“得”与“失”的辩证关系:想要有所得就得有所失;在你失去什么的时候,往往也是你得到什么的时候。“得”与“失”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一种平衡。表达时还应注意语句完整。
答案:示例:生活的艺术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
PAGE(共45张PPT)
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领会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3.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
唐代政治家。少孤贫好学,有大志,曾为道士。隋末
隶李密。李密失败后,他降唐。及太宗即位,擢为谏
议大夫,后渐为太宗信任,遂为重臣。魏征敢于犯颜
直谏,前后所奏二百余事,其中大部分保留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书中。曾主持《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
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封荆国公,世称“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
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二、探究背景
1.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贞观初年,他鉴于隋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他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2.《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封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分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文心雕龙·奏启》:“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
疏
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中多有“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你搜集的内容: .
四、课文梳理
振
震
名词,诚心
威吓
连词,如果,果真
副词,实在,确实
动词,结局,终止
副词,最终
形容词,全,整
动词,要求
动词,探求
动词,请求
动词,希求
形容词,诚实
动词,信任
名词,信用
动词,相信
名词,安逸的环境
动词,使……安宁
疑问代词,怎么
助词,表停顿,不译
代词,……的人
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路人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境遇
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苦痛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判断句
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流而想要水
流得远啊。
省略句
(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
仁德。
状语后置句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
辨
辩
动词,持
分辩
动词,从事
形容词,优厚
形容词,深,深厚
形容词,奸佞
名词,天干的第九位
副词,相互
名词,官府的小吏
写回信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名词作动词,办(事)
宾语前置句
那么这些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状语后置句
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省略句、被动句
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
状语后置句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重点难点全突破
(一)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课文 对象 针对的内容 目的
《谏太宗十思疏》 . .
.
《答司马谏议书》 . . .
皇帝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
实现自己的理想
反对派
反对派对变法的责难
驳斥司马光的责难,证明改革的正确
1.魏征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则力排众议,坚持变法,展现了古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考。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梳理二人进谏、答书的对象、针对的内容及目的。
2.梳理这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案:(1)《谏太宗十思疏》论证思路。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做到“十思”。着重规劝唐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以纳下”,在施行赏罚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指出治国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这样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文章以“思”字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2)《答司马谏议书》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接着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接着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做了一针见血的分析。最后以客套语做结尾,与书信开头体现的君子以“义”争形成有力的呼应。
3.通读《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举例说明两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答案:
课文 论证方法 举例 好处
《谏太宗十思疏》 对比论证 ①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②第2段引用历史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从正反两面对举进行论证 论证全面,说理透彻
课文 论证方法 举例 好处
《谏太宗十思疏》 比喻论证 ①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①言简意赅,具有说服力。
②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课文 论证方法 举例 好处
《答司马谏议书》 举例论证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和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事例典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
1.结合下面对骈句和散句的解释,分别从两篇文章中找出骈散结合的句子。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或几句话,跟对偶相似。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相同或相等。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答案:示例:(1)《谏太宗十思疏》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答司马谏议书》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结合课文内容,反复诵读,体会骈散结合的作用。
答案:(1)可以使文章整齐匀称又兼具参差错落之美;(2)可以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3)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三)王安石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敢为人先,大胆推动变法。请以“敢为人先”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示例:中国从来不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
精神的勇士。先秦时期,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莫过于商鞅。
商鞅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有无数的腥风血雨、无
数的阻碍挫折,甚至最后商鞅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敢
为天下先”让他为后世铭记。古老的中国记忆着许多无畏
的传说:因为陈涉,有了第一次农民起义;因为秦始皇,有了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为汉武帝,有了第一条陆上丝绸之
路……赞美尝试吧!赞美探索吧!这些都是大无畏的“敢为天
下先”的精神啊!
1.(2019·江苏卷)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 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答案:但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不都知道他穷。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心的人吗 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乐意和向往的。
解析:涉及重点实词、虚词,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知识点。“然”,但。“然不自言贫”是省略句和倒装句,即“然(汤公)不言自贫”。“尽”,都。“信”,信从。“公非自信其心者耶 ”是否定疑问句和倒装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即“公非信自其心者耶 ” “虽”,即使。“忻慕”,喜悦羡慕。
2.(全国Ⅲ卷)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萧)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许)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禧惭不能对。
解析:“何以”,“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即“以何”,“为什么”。“申饬”,指示。“为”,语气词。
答案:(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难道不行吗 为什么要出使呢 ”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3.(山东卷)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谢)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解析:“度”,揣度,推测。“雅”,平素,向来。“辄辞以疾”是状语后置句,即“辄以疾辞”,翻译为“总是称病推辞”。“弗之罪也”,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弗之罪”即“弗罪之”,翻译为“不怪罪他”。
答案:谢贞揣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敬他,不怪罪他。
熟记宾语前置的类型,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将前置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语+否定词+宾语+动词。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语+宾语+动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格式:(主语)+宾语+之(是)+动词。
宾语前置句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短语。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前: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