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与妻书
1.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明确文章的思路。
2.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赏析赋、论的艺术魅力。
3.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唐代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
年(828)进士,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杜牧在文学上主
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阿房宫赋》等。 有《樊川文集》。
2.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嘉祐
元年(1056),送二子苏轼、苏辙至京应试[苏轼、苏
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同科进士及第],以文章谒
欧阳修,后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
力雄健。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他被称为“老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
二、探究背景
1.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蕃、回纥等纷纷攻掠中原,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可谓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针对当时的社会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犯,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杜牧是既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2.《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史事和政事的,本文是其中第8篇。作者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英宗时期。其时,宋王朝虽然经济上比较富庶,但统治者重文轻武,轻视州郡武备,军事上屡战屡败,面对外敌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看到北宋王朝的“为国者”被辽、西夏等强敌积威所劫,以物赂敌,以财资敌,换取一时苟安,苏洵内心郁结,忧思不尽,于是借六国旧事针砭当下,写下了这篇名文。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赋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由楚辞演化出来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丽的辞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
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论
论,是一种论文体裁,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论证某一问题、人物、事理的是非得失,有明确的论点、可信的论据、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论一般分为两种: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时政的见解和主张;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是后一种。
你搜集的内容: .
四、课文梳理
四四四 .
.
.
.
.
.
.
.
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阿房宫赋》
一、一词多义
1.一
(1)六王毕,四海一 ( )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3)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 ( )
(4)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 )
动词,统一
副词,全
副词,一旦
数词,一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 )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 )
2.使
(1)使负栋之柱 ( )
(2)使六国各爱其人 ( )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 ( )
3.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形容词,专一
数词,第一
动词,让
动词,喜爱
连词,假使
动词,派遣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
4.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 )
5.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 )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3)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
动词,灭族
动词,爱惜
名词,类
动词,夺取
动词,提取
动词,选取
(4)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 )
6.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 ( )
(2)不敢言而敢怒 ( )
(3)谁得而族灭也 ( )
7.之
(1)多于南亩之农夫 ( )
(2)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
助词,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助词,的
代词,指金银珠宝等
(3)杳不知其所之也 (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
(5)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 )
(6)句读之不知(《师说》) ( )
8.焉
(1)盘盘焉,囷囷焉 ( )
(2)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 )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
动词,到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语气助词,表停顿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助词,补充音节
疑问代词,哪里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
(5)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
二、古今异义
1.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2.齐楚之精英
古义:
今义:出类拔萃的人
兼词,相当于“于此”
代词,之
指金玉珍宝等物
指金玉珍宝等物
三、词类活用
1.骊山北构而西折 ( )
2.未云何龙 ( )
3.不霁何虹 ( )
4.辇来于秦 ( )
5.朝歌夜弦 ( )
6.日益骄固 ( )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7.可怜焦土 ( )
8.奈何取之尽锱铢 ( )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10.燕赵之收藏 ( )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灭六国者六国也。( )
译文:
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
判断句
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译文:
3.函谷举。( )
译文:
4.秦人不暇自哀。( )
译文: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译文:
判断句
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人的心思。
被动句
函谷关就被攻占了。
宾语前置句
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秦始皇的聚敛,)使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比在田里耕种的农
夫还要多。
《六国论》
一、通假字
暴霜露,斩荆棘( )
二、一词多义
1.速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
(2)兵贵神速 ( )
(3)不速之客 ( )
“暴”同“曝”
动词,招致
形容词,快,迅速
动词,邀请
2.兵
(1)非兵不利 ( )
(2)斯用兵之效也 ( )
(3)而秦兵又至矣 ( )
3.故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
(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
(3)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 )
名词,武器
名词,武力
名词,军队
形容词,旧的,原有的
名词,交情
副词,故意
(4)故略上报(《答司马谏议书》) ( )
4.得
(1)此言得之 ( )
(2)较秦之所得 ( )
5.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
连词,所以,因此
形容词,适宜、得当
动词,得到,获得
动词,亲附、亲近
连词,表并列,和、同
介词, 表比较
(4)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 )
6.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
(2)夫妻向隅(《促织》) ( )
(3)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 )
7.以
(1)洎牧以谗诛 ( )
(2)秦以攻取之外 ( )
动词,给予
连词,假使
动词,面对
动词,趋向
介词,因为
介词,用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
三、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副词,才
它的实际数目
泛指祖辈、父辈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智谋和力量
旧事
四、词类活用
1.日削月割 ( )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
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6.李牧连却之 ( )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礼遇
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贿赂;大的贿赂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译文:
2.斯用兵之效也。( )
译文: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译文:
判断句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判断句
这就是用武力对付秦国的功效。
判断句
向秦国割地求和,自己的实力就亏损了,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4.苟以天下之大。( )
译文:
5.齐人勿附于秦。( )
译文: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译文:
定语后置句
如果凭借这么大的一个国家。
状语后置句
齐国不亲附秦国。
省略句
(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7.洎牧以谗诛。( )
译文: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译文:
被动句
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谤而被杀害。
省略句、被动句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
迫啊!
一、结构脉络
二、内容主旨
《阿房宫赋》
通过对阿房宫极尽豪华的建筑、荒淫奢靡的宫内生活的铺陈描绘,以及对残酷压榨人民的尽情渲染,揭示了秦朝自取灭亡的原因,讽谏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切勿重蹈覆辙,同时表现出一个正直士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六国论》
文章论述了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作者借题发挥,以古讽今,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要奋起御侮,维护其统治。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借助注释、工具书明确字词的读音,理解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含义,分析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而理解全文内容。
提示: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主要结合课文语境和注释,理解其意义和用法。也可适当借助工具书,通过课堂交流来理解文章内容。
答案:(1)《阿房宫赋》
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第2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第3段,由描写转为议论,层层铺垫,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4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2.通读这两篇课文,分析段意。
(2)《六国论》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问题,展开论证。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这两段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5段)解决问题,收束全文。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积威之所劫”的忠告。第5段借古喻今,讽谏六国之后的国家不要重蹈覆辙。
(二)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明确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1.《阿房宫赋》可以分为两部分,请从行文思路的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把这两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第一部分(第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第3、4段)是议论。本文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揭竿而起,一举灭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
原因都在于不能施仁爱民。篇末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当世及后代君主: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警诫“后人”是全文主旨。所以,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的,这种先描写后议论的写作思路使文章前后形成有机的整体。
答案:作者开篇亮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便于读者抓住论点。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割地求和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接着,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两段(第2、3段)实际上是围绕这一段展开的。
2.阅读《六国论》第1段,分析其论证思路与作用。
答案:在《六国论》中,苏洵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表现出一个正直士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3.再读这两篇文章,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
重点难点全突破
1.《阿房宫赋》可以分为两部分,请从行文思路的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把这两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明确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答案:第一部分(第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第3、4段)是议论。本文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揭竿而起,一举灭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施仁爱民。篇末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当世及后代君主: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警诫“后人”是全文主旨。所以,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的,这种先描写后议论的写作思路使文章前后形成有机的整体。
答案:作者开篇亮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便于读者抓住论点。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割地求和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接着,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两段(第2、3段)实际上是围绕这一段展开的。
2.阅读《六国论》第1段,分析其论证思路与作用。
答案:在《六国论》中,苏洵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表现出一个正直士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3.再读这两篇文章,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
《阿房宫赋》是一篇赋,铺排描写,夸张扬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朗读课文,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分析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二)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赏析赋、论的艺术魅力。
课文 文体特点 感情 气势 艺术特色
《阿房宫赋》 注重铺陈,语言华丽,讲究声韵美,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 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成的复杂情感 饱含激情,委婉告诫,循循善诱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国论》 善于说理,论点明确,论据可信,论证严密 不仅有强烈的嗟叹,也流溢着赞赏、惋惜和激愤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答案:
(三)本课两篇文章都通过论史针砭时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请借鉴两文的论证方法,谈一谈你对“居安思危”的看法,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居安思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居安思危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我国古代社会有这样一种发人深省的现象:一方面,曾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繁荣时期;另一方面,紧随繁荣而来的却是危机、衰退、灾难以至王朝的覆灭。为什么会如此 这与当时的统治者忧患意识不强,看不到繁荣稳定下潜伏的危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是分不开的。
重温我国国歌的确定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居安思危很有启发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当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时,针对一些人提出修改歌词的意见,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等深谋远虑地指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没有过时,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敌人,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还不如留下这句话,继续保持警惕好。正是因为中国一代代领导人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我国才一步步富起来、强起来。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自我校对]
解析:首先,通读选文,把握大意;其次,细读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其内容,思考句子说了哪几个人的哪几件事。本题中,人物有“士”“轼”“巡铺内侍”。首先找出名词——“士”“轼”“巡铺内侍”,这些名词在句子中作主语,其前应该断开。其次,找动词——“权知” “会” “坐” “噤” “宽”“摧辱” “诬”“逐”,其前没有主语的应断开,有主语的在主语前断开。最后,考虑行为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士坐庭中”“噤未能言”是士的两种行为,“噤”的意思是“闭口”,与“未能言”联系紧密,中间不应断开;且“宽其禁约”的主语是“轼”,“轼”后不应断开,排除B、C两项。“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
答案:A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讲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最终是什么结果等。明白了选文的主要事件,断句的大概思路就基本清晰了。
2.掌握一定的文言文断句技巧。
利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及句子结构等,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疑难部分与上下文的联系,直至断开选段。
文言文断句
3.重视题目完成后的检验。
题目做完后,要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兵不利 兵:武器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
C.始速祸焉 速:迅速
D.洎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
解析:C项,速:招致。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剽掠其人
C.思厥先祖父
D.可谓智力孤危
解析:A项,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C项,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D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B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B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B.盘盘焉,囷囷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弊在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故略上报
解析:A项,动词,灭族/名词,类。B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兼词,相当于“于此”。 C项,名词,弊病/名词,弱点、毛病。D项,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C项中的“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秦人不暇自哀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苟以天下之大
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A项,宾语前置句; B项,状语后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解析:解题时,首先通读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借助断句技巧和关键词语初步排除错误选项。语段中的“矣”为句末语气词,据此可排除D项。从“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语意来看,“秦兵未出”与“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应是对应的,说的是“秦兵”与“天下诸侯”的行为,故可排除B、C两项。
答案: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战国时,“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B.商鞅, 战国时期卫国人。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C.“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古代指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所订立的誓约或条约。
解析:C项,“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是指“乘机攻击”。
答案:C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认为韩、魏“赂秦”的原因是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在这一点上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虑,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解析:D项,苏洵的《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苏辙的没有采用这种写法。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答案: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答案: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它们抵挡如虎似狼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参考译文:
秦国和诸侯们争夺天下的要害之地,不是在齐国、楚国、燕国和赵国之内,而是在韩国、魏国的郊外;诸侯各国与秦国争夺的关键之地,不是在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之内,而同样是在韩国、魏国的郊野。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国、魏国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国、赵国时,却不曾有韩国、魏国的顾虑,就是因为韩国、魏国归附了秦国啊。韩国、魏国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它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 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它们抵挡如虎似狼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韩、魏两国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诸侯国,而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它的祸害。
韩国、魏国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它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国、魏国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国、魏国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它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两国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它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诸侯各国)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微小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三、语言运用
10.仿照下面的例句,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
例: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民本思想
苏轼 沈括 戚继光 黄宗羲 郑成功
袁隆平 战沙场驱敌寇 立潮头发先声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著书立说
抵御外侮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①分析例句特点。例句是由两个人名、两个陈述二人共性的短语和一个综合评价的短句组成的。②分析材料词句。将材料中六个人物按照共性两两分组,分别照应“探物究理”“著书立说”“抵御外侮”这三个中心主题;辨析“探物究理”“著书立说”“抵御外侮”这三个四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战沙场驱敌寇”“立潮头发先声”“埋头干创新见”这三个中心主题的关联和照应。③仿照例句句式,整理句子。
答案:示例:戚继光、郑成功,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苏轼、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11.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有志于学习写作的人,①要训练敏锐的感知力。感知敏锐的人,善于洞察前景,见微知著,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相反,感知迟钝的人,则过于拘泥和死板,②只看到现象,③看不到本质;只看到过去,看不到未来。写作者要学会感知,善于透视,从平淡的事件中洞察其深刻的意义,④从偶然的事件中发现必然规律,从细小事物中得出人生哲理。
12.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要求不超过30字。
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作家 作家天生具备某种责任,要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批评也好,是建议也好,都需要提醒社会,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和谐。对一个作家来说,成名前还要守得住寂寞,整天满世界跑,遍地开花,就有可能遍地荒漠,不可能有沉淀的思想。经验、观察和想象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途径,作家最先要完成的是把握自己的内心,明白“为什么而做”。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通过阅读可知,该语段主要讲“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作家”,并点明了成为作家的三个条件:要有责任心,成名前要守得住寂寞,要能把握自己的内心。将这三个条件按照一定的顺序,插入“……的人容易成为作家”的句子中即可。
答案:示例:有责任心、守得住寂寞、能把握自己内心的人容易成为作家。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