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项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6分)
一、单选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6分)
1、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2、火箭发射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运输火箭 B.组装调试 C.燃料注入 D.点火发射
3、高州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有丰富的旅游景点和美食,下面高州的景点和特产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新垌风车发电 B.东门粉皮米磨成浆
C.西岸木刻版画 D.根子荔枝酿酒
4、下列古诗句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一石激起千层浪 B.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D.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5、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在甲骨上刻文字 D.用石块修筑长城
6、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读出液体体积 B.闻气体气味
C.取固体粉末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7、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 B.状态 C.可燃性 D.沸点
8、下列生活现象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灯光表演 B.烟花绽放 C.音乐喷泉 D.气球升空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 B.滴加液体
C.闻气体气味 D.检查气密性
10、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2mL—4mL B.实验剩余药品都应放回原瓶,以免浪费
C.少量的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D.用100mL量简量取9.5mL NaCl溶液
11、下列成语与化学反应无关的是
A.火上浇油 B.百炼成钢 C.滴水成冰 D.杯水车薪
12、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中还有一些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火上浇油 B.浪里淘沙 C.铁杵成针 D.木已成舟
第Ⅱ卷(非选择题 64分)
二、填空题(6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6分)
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________里;取用时,瓶塞应________放在实验台上,目的是防止________,然后试剂瓶口与试管口要________,将液体缓缓倒入试管中。
2、配制7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用25%的氯化钠溶液_______g;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请将下列错误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填在相应的横线上(用字母表示):
A.腐蚀标签 B.试管炸裂 C.沾污试剂 D.引发火灾
(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___________;
(2)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他试剂___________;
(3)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___________;
(4)用嘴吹灭酒精灯___________。
4、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_______。
(2)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_______。
(3)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_______。
5、物质的称量是我们必须熟练掌握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1)小明同学要称量15.3g(5g以上用砝码)的食盐做实验,称量时物品和砝码放错了盘,小明同学实际称量了_______g食盐。
(2)小明同学正确称量15.3g食盐过程中,指针偏向左边,他应该________(填序号)。
A.增加砝码 B.继续加药品 C.减少砝码 D.减少药品
(3)根据如图,读出液体的体积为_______mL,精盐质量是______g。
6、人类照明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在上述照明方法中,______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石蜡蒸气再燃烧。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3)制造电灯的过程需要设计灯的形状,研制发光效率高的灯丝以及透光性能好的玻璃。这些过程中与化学无关的是______。
(4)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最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____。
A.蜡烛变短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黄光 D.生成小水珠
三、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8分)
1、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发现金属与水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下列问题:
(1)根据你所学的知识,猜想该气体是什么气体(提示:只生成一种气体)
并简述推测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推测(要求:简要完成操作步骤、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有关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加入一小块金属后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收集一试管该气体,_______ 若有:_______________ 则是:________
2、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
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
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③用火柴去点白烟;
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⑤熄灭蜡烛;
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请回答以下问题:
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
探究步骤 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_____
燃着时 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 ②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_____,澄清的石灰水_____
熄灭后 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
结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
3、请完成下列有关科学探究的问题:
(1)清蒸大闸蟹由青色变成红色。甲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则甲同学的看法应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浓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
A 猜想假设 B 查阅资料 C 进行试验 D 交流讨论
(2)某实验小组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并要验证其气密性是否良好。甲同学用热手握住试管,发现______(填现象),可以说明装置气密性好;乙同学用冷毛巾捂住试管,发现右端导管形成了一小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______(填“好”或“差”)。
(3)点燃蜡烛时,小红发现有一根烛芯沾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请你与小红一起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盐是否能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大胆猜想)一定量的食盐可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实验探究)探究不同量的食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取6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5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量的食盐,另1支作对照实验,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
食盐质量(g) 0 0.1 0.5 0.7 0.9 1.0
燃烧时间/分钟 10 15 18 23 25 27
燃烧稳定性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易灭 极易灭
(形成结论)从所得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出两点结论:______;______。
4、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有白烟产生,于是他们进行了下面的思考与实验。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亮: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小光: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水蒸气;
小明: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
(查阅资料)①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
②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
③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设计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_____的猜想是否成立,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原因是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将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方,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_____的猜想不成立。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_____的猜想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_____的猜想,因为_____。
(得出结论)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_____。
(反思评价)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而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
小亮同学的反思可能是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司马光砸缸,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错误;
B、凿壁偷光的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B错误;
C、火烧赤壁过程,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正确;
D、铁杵磨成针的过程,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错误。
故选:C。
2、D
【详解】
运输火箭、组装调试、燃料注入过程中都没有生成新物质,都属于物理变化;
点火发射过程中涉及物质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3、D
【详解】
A、风车发电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粉皮米磨成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木刻版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根子荔枝酿酒,生成酒精,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4、D
【分析】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
A.沉舟侧畔千帆过,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B.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D.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燃烧过程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故选:D
5、A
【详解】
A、粮食酿酒过程,由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正确;
B、纺纱织布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B错误;
C、在甲骨上刻字,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错误,
D、用石块修筑长城,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错误,
故选:A。
6、B
【详解】
A: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A正确。
B: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B错。
C:取固体粉末时,应略斜的持试管,用药匙或纸槽将固体粉末送到试管底部。C正确。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然后用手握住容器外壁,若导管口产生气泡,则装置气密性好。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点睛】
7、C
【详解】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助燃性、可燃性、有毒性、腐蚀性等;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故选C。
8、B
【详解】
A、灯光表演,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烟花绽放,有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音乐喷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气球升空,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9、D
【详解】
A、取用固体时试管要横放,操作不正确;
B、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内,操作不正确;
C、闻气体气味是不能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要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煽动让少量气体进入鼻孔,操作不正确;
D、把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说明气密性好,操作正确。
故选D。
【点睛】
10、C
【详解】
A、药品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1mL—2mL,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以免造成污染,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少量的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选择量筒时要选择比所量液体大且最接近的,这样量取液体更准确,8.5mL的NaCl溶液用10mL量筒,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详解】
A、火上浇油,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百炼成钢,发生了碳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2、A
【详解】
A、火上浇油,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浪里淘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铁杵成针,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木已成舟,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二、填空题
1、细口瓶 倒 污染药品 紧挨着
【详解】
用细口瓶盛放液体药品;取液体药品时,瓶塞倒放可以防止污染药品;倾倒时细口瓶瓶口紧挨试管口,以免液体洒出。
故填:细口瓶;倒;污染药品;紧挨着
2、28 偏大
【详解】
设:需用25%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x。
70g×10%=x×25% ,x=28g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偏大,水的实际体积偏小。即所配溶液质量偏小,因此,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
【点睛】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偏大,水的实际体积偏小。
3、
(1)A
(2)C
(3)B
(4)D
【解析】
(1)
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会溢出,腐蚀标签,故选A.腐蚀标签 。
(2)
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它试剂,会将其它试剂带进,沾污试剂,故选C.沾污试剂 。
(3)
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冷热不均,试管炸裂,故选B.试管炸裂 。
(4)
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导致火灾,故选 D.引发火灾。
4、
(1)试管底部被损坏
(2)腐蚀橡胶帽
(3)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分析】
(1)
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可能会导致试管底部被损坏,故填:试管底部被损坏。
(2)
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会使药液流到胶帽中,可能腐蚀橡胶胶帽,故填:腐蚀橡胶帽。
(3)
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试管内的温度下降,气压减小,会使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故填: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5、
(1)14.7
(2)D
(3) 34 13.4
【分析】
(1)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称量时物品和砝码放错了盘,故物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15g-0.3g=14.7g;
(2)
小明同学正确称量15.3g食盐过程中,指针偏向左边,说明食盐的质量偏大,应减少食盐的质量至天平平衡。
故选D;
(3)
由图可知,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持平,图中液体的体积为34mL;
由图可知,图中精盐的质量为:10g+3.4g(游码读取左侧的刻度)=13.4g。
6、
(1)电灯
(2) 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 一定
(3)设计灯的形状
(4)D
【解析】
(1)
电灯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2)
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只是石蜡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由此可见化学变化一定同时伴随物理变化。
(3)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发光效率以及透光率均属于物质的性质,所以只有设计灯的形状这个过程与化学无关。
(4)
化学变化的实质:有新物质生成,所以生成小水珠是最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
故填:D
【点睛】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三、实验探究
1、可能是氢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移近火焰 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氢气
【详解】
(1)可能是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理由是可能是氢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2)方法为验证氢气的步骤,所以为收集一试管气体,移近火焰,若观察到气体能燃烧,产生大蓝色的火焰,则证明是氢气。
2、石蜡浮在水面上 b 水雾 变浑浊 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详解】
点燃前:
石蜡难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将石蜡放入水中可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
燃着时:
①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b处最先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3、A C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好 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燃烧时间 所加食盐并非越多越好,从此实验来看,加入0.7g时效果最好
【详解】
(1)甲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则甲同学的看法应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假设。
故选A;
为确定它是否为浓盐酸,应进行实验验证。
故选C;
(2)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发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乙同学用冷毛巾捂住试管,试管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右端导管形成了一小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3)形成结论:由表中实验情况可知,食盐的质量越大,燃烧时间越长,说明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燃烧时间,但是食盐的质量过大,燃烧稳定性较差,故所加食盐并非越多越好,从此实验来看,加入0.7g时效果最好。
4、小亮 蜡烛燃烧后也有二氧化碳生成 小光 小明 小亮、小光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不能燃烧 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 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白烟
【详解】
(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小亮的猜想是否成立;但由于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说明了小光的猜想不成立。
(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小明的猜想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小亮、小光的猜想,因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不能燃烧。
[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探究可知,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
[反思评价]小亮同学的反思可能是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