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练习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练习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27 21:2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核电荷数相等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2、在公园里行走,常能闻到各种花的香味,主要原因是
A.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体积变大
C.分子的数目变多 D.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3、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并用数据处理软件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捂在塑料瓶的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N段变化是由于氧分子不断运动导致的
B.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PQ段变化较大的原因是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D.实验时间越长,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会越来越小
4、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 B. C. D.
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有关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分子
B.电解水属于化学反应——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D.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6、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氧气 B.氯化钠 C.蒸馏水 D.金刚石
7、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水 B.铜 C.氯气 D.氯化钠
8、能闻到花香的原因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9、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28 B.属于金属元素
C.元素符号是Ni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 g
10、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65K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且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有关玻璃态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度同质量液态水和玻璃态水,体积不同
B.玻璃态水属于混合物
C.玻璃态水和普通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D.玻璃态水分子不运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2019年被联合国大会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______;请写出排在元素周期表中第17号的氯元素符号___________,第20号元素Ca的元素名称___________。
2、结合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和氦元素的元素周期表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在A-E五个结构示意图中,达到稳定结构原子的是___________(用序号填空,下同);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____。
(2)氦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
(3)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是___________(用序号填空)
(4)碳-12原子质量为a,某原子的质量为b,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
3、如图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图①、图②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
(2)由图②、图③可得到: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_____。
4、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填序号);
(2)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子是________(填序号),由此可知,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
5、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
(2)构成氯化钠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
(3)两个镁离子___________;
(4)两个氢原子_____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千克,相对原子质量为m,另一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为b千克,求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克,又知C-12原子的质量为N克,该原子的中子数是P,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
3、 (1)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实验结束后收集到10克氧气,标准大气压下相当于多少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并写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akg,若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则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为___kg;若该原子的核外有n个电子,则核内有_______个中子。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图E中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__;
(2)E试管盛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4)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采用了_____________实验方法。大家对实验现象产生不同看法:
(1)有人认为是A烧杯中的蒸馏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2)又有人认为B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你认可看法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大,如铁原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的,核电荷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原子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但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2、A
【详解】
在公园里行走,常能闻到各种花的香味,是花内含有的芳香性化合物(香精油)的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周围空间造成的,在此过程中分子的体积大小不变,分子的数目不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选A。
3、D
【详解】
A、敞口放置,氧分子不断运动,瓶内氧分子逐渐减少,故选项正确;
B、用手捂在塑料瓶外壁,使瓶内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选项正确;
C、PQ段将塑料瓶瓶口朝下,因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大量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所以氧气体积分数快速减少,故选项正确;
D、空气中本就含有氧气,所以实验时间越长,传感器测得的体积分数越接近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但不会更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4、A
【分析】
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详解】
A. 核内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所以为阴离子。
B. 核内质子数(10)=核外电子数(10),所以为原子。
C. 核内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所以为阳离子。
D. 核内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3),所以为原子。
故选:A
5、D
【详解】
A、过氧化氢溶液含有水和过氧化氢,是混合物,水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则含有不同种分子,故A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反应,则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C正确;
D、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是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故D错误。
故选D。
6、B
【详解】
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符合题意;
C、蒸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B
【详解】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铜属于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故选项符合题意;
C、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
8、C
【详解】
能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故选C。
9、D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8,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子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Ni”,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0、C
【详解】
A、玻璃态的水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因此同温度同质量液态水和玻璃态水,体积相同,不符合题意;
B、玻璃态水中只含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玻璃态水和普通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因此化学性质相同,符合题意;
D、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因此玻璃态水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二、填空题
1、门捷列夫 Cl 钙
【详解】
19世纪中期,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迹可循;氯元素的元素符号是Cl;Ca的元素名称是钙。
【点睛】
2、
(1) AC DE
(2)4.00
(3)BC
(4)
【解析】
(1)
稳定结构即最外层电子数是8(只有一个电子层时,最外层是2)的微粒,所以ACD均是稳定结构,但D的质子数不等于电子数,所以D不是原子;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DE质子数均为12,所以DE是同种元素,故填:AC;DE。
(2)
氦元素的元素符号为He,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0,故填:4.00。
(3)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位于同一周期,ABCE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其中BC的电子层数相同,为同一周期,故填:BC。
(4)
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原子实际质量和碳12原子质量十二分之一的比值=,故填:。
3、
(1)①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②中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2) 水分子 原子
【解析】
(1)
由图可知,①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②中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①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②中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2)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填:水分子;原子。
4、
(1)CD
(2) AB 不一定
【分析】
(1)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故选填CD。
(2)
具有相同化学性质的原子一般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但要注意稀有元素为特例,AB其外层电子排布为排满状态,所以性质稳定,化学性质相似,但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AD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不相似,由此可知,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相同。
【点睛】
5、
(1)Al
(2)Cl-
(3)2Mg2+
(4)2H
【分析】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故填:Al。
(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若表示多个离子,则在该离子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其阴离子为Cl-;故填:Cl-。
(3)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若表示多个离子,则在该离子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两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故填:2Mg2+。
(4)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若表示多个原子,则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两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填:2H。
【点睛】
三、计算题
1、解: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故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质量之比;
设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
答: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详解】
解析见答案。
2、
【详解】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
3、 (1)解: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所以:。
答:标准大气压下相当于分离33.8L空气所收集到的氧气;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2); M﹣n
【详解】
(1)见答案;
(2)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十二分之一的比值;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 =;
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中子数为M﹣n。
四、实验探究
1、试管 进行对比 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详解】
(1)图E中仪器的名称为试管;
(2)酚酞试液本身为无色,当遇到碱性溶液时变红色,单独放只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是想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排除实验中空气干扰,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
(3)A试管为常温,D试管为高温,温度不一样,分子的运动速度就不一样,故答案为: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4)A、B不接触,酚酞试液变红;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2、A中液体变成红色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对比 B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详解】
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A中液体变成红色,该实验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该实验采用了对比实验方法;其原因中B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因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酚酞呈无色,说明不是蒸馏水使酚酞试液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