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单元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单元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3 12:0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 迅
执笔:徐耀祖 审核:段 芳 李进朝 吉留锋 时间
【学习目标】
1. 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好词佳句。
2.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学习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自学指导一】
自学范围:课本P36----P37。
自学内容: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自学指导二】
自学范围:课本P37----P38。
自学内容: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
2.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探究练习】
1.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2.文章是怎样描写的?
【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确凿(?) 菜畦( )?? 桑椹( ) 油蛉( ? )? ?
竹筛( ) 秕谷(? ) 书塾( ) 宿儒(? )?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读书笔记】
仿照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学习重点】
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自学指导一】
自学范围:课本P38----P39。
自学内容: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自学指导二】
自学范围:课本P39----P41。
自学内容:课文第二部分。
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当堂检测】
1.原文中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环境?
2.对先生外貌是怎样描写的?他的品格怎样?
??????
3.先生有哪些特点?
七《月迹》
贾平凹
执笔:吉留锋 审核:段 芳 李进朝 徐耀祖 时间
【学习目标】
1.理清寻月全过程,感受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2.理解“月亮”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体会孩童心中追求美好、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月亮”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体会孩童心中追求美好、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  ????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
【自学指导】
1.正确读出下面的字 满盈(?yíng????)??? 屏(?bǐng??)?气儿 掬(?jū???)着沙 ??面面相觑(?qù?)????
倏(?shū????)忽??? 袅袅(niǎo) ?嫉(jí???)妒(?dù???)?????????锨(xiān???)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出现的人物有哪些? ?????????????????????????????
【合作探究】
1.找出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并摘录文中词句,描述出寻月所见以及孩子们心理的发展变化的词语
2.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当堂检测】
全文是按照“盼月亮---( )月亮----( )月亮”的顺序展开。
2.在追寻月亮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发生了怎样变化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月亮是“印章”的含义。
运用孩童语言写作。
【自学指导】
阅读课文第26---36段,回答问题。
1.请将此划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语言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你如何理解第33、34两段中弟弟和妹妹的这两句话?
【合作探究】
1.如果要你说“月亮是个什么”,你会怎么说?
孩子的童真在文中展露无疑,是找出一句赏析。
【当堂检测】
以《院中望月》为题,发挥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写200字左右的片断。
八《三颗枸杞豆》
程 海
编写:(一中)苏春凤 审核:尚建朋
【学习目标】
1.理解三棵枸杞豆的含义。
2.感知人物,品味语言,体悟生命的意义。
【学习重点】
理解三棵枸杞豆的含义。
【自学指导】
1.试一试,你能读得准吗?
枸杞 (gǒu qǐ) 腻(nì)味 颓(tuí)唐 鲜(xi ǎ n) 为人知 殷(y ā n)红 半晌 (shǎng) 口头禅(chán) 蹑(niè)手蹑脚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这是怎样的三颗枸杞豆?你能为它加上合适的修饰词语吗?
4.文章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合作探究】
跳读:寻找精彩
1.学生跳读课文。寻找精彩。 请大家用跳读的方法找到“我”和三叔的两次对话,并划出你认为精彩或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交流,谈理解。师评价。
二、质疑:探究人物
我们已经欣赏了“我”与三叔的两次对话,你认为三叔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你能分析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小组交流,谈理解。师评价)
品味三颗枸杞豆(时间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
⒈这不同寻常的三颗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使“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⒉三颗枸杞豆对我有何教育意义?(三叔留下三颗枸杞豆的用意何在?)
.
【当堂检测】
⒈从这篇文章中,你一定获得了很多启示,能用你积累的诗句表达吗?
⒉大家静下心想一想:在你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有没有留下一些遗憾的“0”呢?你打算怎样把它充实?
九《我们家的男子汉》
王安忆
编写:刁旭娟(一中) 审核:尚建朋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能用自己的话清楚地概括出文中小男孩的性格特征。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会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形象。 3.体会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重点】
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会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形象。 2.体会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自学指导一】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嘴馋( chán ) 风靡( mǐ )???? 恍惚( huǎng )?? 倔强( jiàng )
胆怯( qiè ) 嗫嚅( niè rú )???? 沮丧( jǚ )? 轮廓( kuò )
2.解释下列词语。
风靡: 恍惚: 沮丧: 倔强: 不堪设想:
3.文学常识。???
本文是当代著名女作家__________写的回忆性__________(体裁)。其小说__________曾获__________。
【自学指导二】
1.课文的标题是“我们家的男子汉”,但写的却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这是为什么呢?读读想想,说说你的高见。
2.文章由几个部分构成?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合作探究】
一、再读课文,体会文章主体部分前四段所写内容。 1.一、二两段通过写哪几件事情,表现了一个男孩子的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2.第三部分通过写不让人搀手和要自己买东西的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3.第四部分分两层写“他”流泪的情况,试用你自己的话来理解。

4.主体部分的五个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二、精读课文第五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情?这一部分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这一部分和前面四部分有着怎样的联系?
3.你是否从中看出了作者在组织安排材料的时候是以什么方法进行的?
【当堂训练】
一、体味本文语言。
下面语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神态或性格,谈谈你的看法。
1.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
2.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

3.挨打时,他总是说:“不痛,不痛。”甚至哈哈大笑起来,很响亮很长久的笑,两颗很大的泪珠便在他光滑饱满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二、学习体会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作者采取了哪些描写的方法,将这样一个四岁的男子汉写的生动形象的?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例句体会。
【当堂检测】
1.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少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小男孩很容易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忆一下你小时侯堪称男子汉或女强人的事情,说出来跟我们一起分享。?
?3.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呢?能举出一些你所了解的男子汉的事例吗?(生活中、电视作品中、历史人物中、文学作品作品中)
十《柳叶儿》
宋学孟
执笔:李进朝 审核:段 芳 徐耀祖 吉留锋 时间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感受作者对柳叶儿特殊的情感。
2.品味生动的语言,了解课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感情的内涵。
【自学指导一】
自学范围:课本P73----P75。
自学内容: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2.作者围绕“柳叶儿” 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童年的?试在“柳叶儿”前面加一个动词加以概括。
____柳叶儿———____柳叶儿———____柳叶儿———____柳叶儿
3.作者对柳叶儿有着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
【自学指导二】
自学范围:课文6——13自然段。
自学内容: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各题。
1.作者当时想吃点柳叶儿容易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抢柳叶儿吃本是一件极苦的事,童年的“我”为什么感到快乐?
3.吃柳叶儿时,哪些地方浸透着苦涩?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对此有更深刻的了解?

【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捋( ) 噌噌( ) 兀地( ) 凉飕飕( ) 茬( )
逞能( ) 天蒙蒙亮( ) 攥干( ) 勒紧( )
2.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我”把太阳称为一个“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是有意打个比方,还是真的这样看的?为什么?
3.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除了写“我”吃柳叶儿包子时的贪婪和吃的数量之多外,还表现了我的什么状况?是有意夸张,还是写的真实样子?

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
编写:刁旭娟(一中) 审核:尚建朋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预习检测】
1.什么是寓言?它有什么基本特征?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 2.?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列子》相传是———时期————撰写的。“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球远近)的辩论。
3.给加点字注音 辩?( biàn ) 斗?( dòu ) 盘盂?(yú ) 沧?沧?(cāng )凉?凉?
孰( shú)  为?汝(rǔ ) 多知(zhì )乎 4.朗读指导(注意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自学指导】 1.熟记重点词语 (1)辩斗:辩论,争论?
(2)决:判断?
(3)及:到了
(4)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5)则:就?
(6)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探:伸进汤:热水
(7)故:原因
(8)为:是
(9)孰:谁,哪个。
2.重点句子翻译。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远。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6)??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合作探究】
1.《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辩论的焦点是什么?理由各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2.孔子是当时人们所尊崇的学识渊博的圣人,而两小儿提出的问题孔子却“不能决”,这方面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质?.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
5.“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课堂小结】 《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个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当堂检测】
1.解词 (1)辩斗: (2)故:? (3)沧沧凉凉:
(4)探汤:? (5)决: (6)孰: (7)汝: (8)以: (9)去: 2. 译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汝多知乎
3.?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
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周定舫
编写:姚文东(二中) 审核:尚建朋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说明文并了解其主要特征。
2.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结构、内容等概况。
3.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习重点】
1.阅读课文了解纪念碑的结构、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说明文并了解其主要特征。
2.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结构、内容等概况。
【预习检测】
1.生字词(结合课文生词表以及课下注释整理后与同学交流)
2.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 。
3.说明事物要抓住 ,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本文主要抓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 、 的特征。
4.说明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般说来,说明实体事物的特征按照 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则大都采用 顺序和 顺序。本文中作者介绍纪念碑主要采用了 顺序。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画图表等。试找出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自学指导】
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 ):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 ):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 ):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合作探究】
1.阅读第二段 这一段主要写纪念碑位于 广场的 部,和 遥遥相对。
2.阅读第三段 这一段主要写
3.阅读第四段 这一段主要介绍 。碑身的四周围绕着 碑的正面朝
4.阅读第五段 碑身 (部位)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 的周围雕刻着牡丹、荷花、菊花组成的8个大花圈。
5.阅读6-10段 10块汉白玉浮雕镶嵌在_________的四周,东面的浮雕是_______ _______南面的是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西面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北面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一、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万年长存 高尚 纯洁 怀念 敬仰 丰功伟绩 民族 风格 新时代精神
1.纪念碑用一万七千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象征着烈士们的( ),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 )。
2.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精神( )。
3.以牡丹、荷花、菊花等组成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 )、( ),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 )。
4.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 ),又有鲜明的( )。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_____(建成、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_____(参观、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_____(直立、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
2.“巍峨”的词性是_____,在句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瞻仰”___________。
3.文中准确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特点的词语有____ ,____ ,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是按照________的空间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2.说明的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3.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自学指导】
1.第2-4段按由 到 顺序介绍纪念碑的。
2.第5段是按由 到 的顺序介绍纪念碑的。
3.第6-10段介绍10幅浮雕时先介绍人 面,然后依次介绍 面、 面 、 面的浮雕。
4.本文主要是按 顺序介绍纪念碑的。
【合作探究】
1.介绍浮雕时为什么从东面写起?还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第三段说明纪念碑兴建等内容,应是先兴建后瞻仰,为什么不把放在文章的开头?
3.作者说明纪念碑时,为什么先介绍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再从上到下介纪念碑?这又暗含着什么顺序?
4.谈谈你对本文说明顺序的理解。
【拓展练习】
作者写此文时,带有浓重的感情,阅读下面各段,做练习。
(1)这座纪念碑是根据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锹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
(2)“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无前。
(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段中哪些词语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并解释这些词语。
【当堂检测】
1.调整句子顺序,并说明这样安排的依据。
①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六十吨重、十四点七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②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③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④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顺序:______ 依据: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分析几个问题。
最后来到碑身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经登上敌岸的战士,指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
①这幅浮雕刻的内容是什么?
②说出这段文章的结构特点?
3.“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边”。
①“矗立”在这句话中应如何理解?
②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十二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编写:姚文东(二中) 审核:尚建朋
【学习目标】
1.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3.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激趣导入】 同学们,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到处绿阴浓浓花香似海,那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为了纪念谁??学生纷纷回答。? 今天咱们就走进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去瞻仰中山陵的宏伟和先生人格的伟大。? 【预习检测】 1.课堂交流孙中山生平事迹的资料及中山陵的图片资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山麓???? 莽原???? 嵯峨???? 汲取?? ??参错??? ?灵柩???? ?坡陀??????? ??深邃???? 牌坊???? 琉璃???? 门楣???? 趺????? ? 嵌? 【自学指导】 1.阅读5—11段,根据说明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比一比哪组填得又快又准确:(图略)? ????学生活动:4—5人一小组,阅读填表。?
2.讲你当一次讲解员,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选口才较好者才讲导游员。比比谁讲得好?(可以出示准备好的图片)? ?
3.请你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
【合作探究?】 ?文章7—11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六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常常容易读错,请你先注音,然后再逐个查字典,看看自己有没有读准。
纤细( ) 气氛( ) 机械( ) 城犹潜蛇( )
凹穴( ) 牌坊( ) 分外( ) 隐约参错( )
2.请你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语,然后和原文对照一下,如果不同,想想哪个好,为什么?如果你觉得你用的词语比原文还准确、生动,可以把修改意见寄给作者。
(钟山)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________,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________,松柏________,草莽________。蓝色的天幕下,________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________,形成了一幅十分________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画图。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列数据?。 2.体会文中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征。? 3.理解“巍巍”中所包含的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2.无处不在的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自学指导】? 1.中山陵前冠以“巍巍”二字有何意??
2.阅读文章,找出与“巍巍”相应的描写。? ????? 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 4.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先生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
5.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
1.活动主题:“我心目中的校园”?? 活动方式:小组设计比赛
2.要求: ①勾画校园轮廓图; 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③要新颖,有特色;④小组成员精心合作。
3.活动过程:①小组画轮廓图,并配以文字说明;②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
【课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梦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本段重点说明的是( )
A.石阶 B.平台 C.祭殿
2.文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么?
3.请依据原文具体写出“工笔长卷”、“泼墨山水”所表现的内容。
工笔长卷:
泼墨山水:
4.你能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么?请试着写出它们将什么比做了什么。
________如________ ________似________
________犹________ ________若________
5.读了这一段文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二、假设你是一个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写一段文字简要介绍一下中山陵,并说给别人听听,介绍时要尽量让你的“游客”对中山陵有个总体的了解(如位置、外形、设计者等)。(300字以内)
【资料平台】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十三《凡尔赛宫》
吉祖英
编写:姚文东(二中) 审核:尚建朋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自学指导】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几个人轮读,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为什么说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4.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结构如何?
5.本文是怎样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
6.本文在叙述凡尔赛宫的修建情况时,插入一段历史轶事有何作用?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反馈交流】???
1.为什么说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2.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结构如何?
3.本文是怎样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
4.本文在叙述凡尔赛宫的修建情况时,插入一段历史轶事有何作用?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课堂检测】
1.读一读课文中含有下列词语的句子,根据上下文写出它们的意思。
栩栩如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挥洒淋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亭亭玉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曲同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中有许多描写环境的句子,语言非常优美,请将你最喜欢的摘抄在下面,反复朗读,争取背下来。
3.认真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接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笼的园林中。
②凡尔赛宫内部装修的突出特点是富丽奇巧,糜费考究。宫中最为富丽堂皇的殿堂要算著名的镜廊了。镜廊长73米,宽10.5米,高12.3米。左边与和平厅相连,右边与战争厅相接。拱顶上布满了描绘路易十四最初18年征战功绩的彩色绘画。吊灯、烛台与彩色大理石壁柱及镀金盔甲交相辉映;排列两旁的8座罗马皇帝半耳雕像、8座古代天神整耳雕像及24支光芒闪烁的火炬,令人眼花缭乱。最为吸引人的,还是与长廊左侧面对花园而开的17扇巨大拱形窗门相对应的17面巨型镜子,这17面大镜子,每面均由483块镜片组成。白天,人们在室内便可通过镜子观赏园中美景。夜宴时,400支蜡烛的火焰一起跃入镜中,镜内镜外,烛光辉映,如梦如幻。
(1)这两段文字都介绍了凡尔赛宫的镜廊,但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所表现的镜廊特点也并不完全相同。想想看,这两段文字在介绍镜廊时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着阅读,你会发现这两段文字介绍镜廊长、宽、高的数据很接近,但不完全相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看看哪一组数据更准确。
(3)相比较而言,你更喜欢这两段文字中的哪段文字,为什么?
十四《短文两篇》
编写:姚文东(二中) 审核:尚建朋
【学习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3.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2. 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第一课时 《黄鹤楼》
阎伯里
【学习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欣赏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学习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检查预习】
1.正音
隅???? ??韦??? ???憩?? ????茏??? ? 宗?? ?? 邑??? 闼???? 窥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如有不能理解的,做好圈点勾画。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3.重点学习文言虚词“于”“以”“其”等及文言实词“名”等。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
(2)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
(3)找出描写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本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课堂检测】
1.填空:
⑴《黄鹤楼》节选自???????????? ,作者????????? ,一作????????? ,?????? 朝人。
⑵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 ,江西南昌的?????????? 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2.释词:
⑴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⑵遂以名楼?????????? ????? 以实奇
⑶观其耸构巍峨????????? ????? 坐其中,颓然碧窈
3.《黄鹤楼》一文中,哪几句突出了黄鹤楼的巍峨高大?(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第二课时 《于园》
张 岱
【学习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学习重点】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检查预习】
正音:
钥 葆 壑 槛 邃 啾唧 窈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如有不能理解的,做好圈点勾画。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下面空白处。
3.重点学习文言虚词“于”“以”“其”等及文言实词“圆”“款”、“缘”等
4.翻译课文。
【合作探究】
自读第二节,思考以下问题:
1.用文中的话说说于园奇在哪里?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2.作者介绍于园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3.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 “再后一水阁”,它让人产生一种怎样的意境?
【当堂检测】
1.《于园》节选自???????? ,作者???????? ,字???? 、????? ,号???? 、??? ,山阴人,明末清初?????? 家。著有?????? 、???? 、??????? 等。??????? 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刺????? ? 款?? ?? 缘? ? ??? ?临?? ???颓然?? ???
以实奇 ? ??以假山显 ??? ???西南隅
3.翻译句子。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4.仿写句子。
例句:园中无它奇,奇在磊石。
仿写:?????? 无它奇,奇在?????? 。
5.作者所写景物动静结合,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幽远的意境,使我们如同回归大自然的沟壑林泉之中,请在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一点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