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解析卷(北京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解析卷(北京卷)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5 15: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岀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 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毎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3分)( )
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 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岀了应对策略。
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 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 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3. 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 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C.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 D.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増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 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熙熙等的相关文章)
5.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増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城市白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
6.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7分)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9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11.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共5分)
12.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陆游看见沈园的桃花,思绪万千:“桃花落,闲池阁。   ,   。”
②唐人多爱牡丹,宋人多爱梅,周敦颐却独爱莲:“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③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   ,   ”,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
④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共22分)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婉,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毎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 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 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 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 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19. 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20.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分)
21.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7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2.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字左右。(10分)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③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23.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1. D 【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可知,A、B、C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
2. B 【解析】A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可知,是“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B项正确;C项材料一原文第三段为“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D项“提岀了应对策略”于文无据。
3. B 【解析】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可知,A、C、D项是原因。
4. C 【解析】A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材料一中没有涉及。B项“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于文无据,材料二原文第二段为“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C项材料一第二段为“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材料二第三段为“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两则材料对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D项材料一第三段为“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材料二第四段为“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由此可知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5. A 【解析】“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错,材料三第二段为“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故选:A。
6. 材料一:城市化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材料二: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化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材料三: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从三个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化对生物的多样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避免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危害。
【解析】材料一: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材料二: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材料三: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根据上述信息概括或引用原文作答即可。第二问根据第一问的答案进行作答,注意三个观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7. A 【解析】①注意,不概于圣:概,不应该译作“大略”,而应译作“一律”“都”。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不应译作“既然”,而应译作“已经”。故选:A。
8. B 【解析】诬淫:欺骗惑乱;译文:其中的言论大多是欺骗惑乱人心的。故选:B。
9. C 【解析】“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错误;原文在举例结束总结说“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是说老妇老圃的行为也能对事物造成改变,何况天地广阔,变化无穷,“谁又能认清其中的变化规律呢?”并不是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故选:C。
10. ①像伯阳父那样认识这些天地情况的,不是愚蠢就是糊涂。
②我对他的学说毫不赞成!
【解析】注意 ①认之者:前省略了(像伯阳父那样);之:天地事物变化的原理;塞:堵塞,此处指思想被堵塞,愚笨;惑:糊涂。②无取:无可取之处,指不赞成;乎:相当于“于”,介词,对;尔:代词,代指伯阳父的话。
11. ①首先阐述山川只是物质存在,是阴阳之气的流动造成了大地的震动,不是与人商量,由人安排的,直接点明“天人相分”的论点。
②其次运用对比论证,说明老妇烹调、老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但天地无边、阴阳变化无穷,天理难以被人感知。
③最后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
【解析】第三段柳宗元先说“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其孰能知之?”指出天地山川都有其自然的内部规律,并不是为人类社会而产生地震或断流现象;其次举老妇和老圃的例子对比“天地之无倪”指出天地变化“其孰能知之”的道理,最后列举伯阳父的话,批判其自我矛盾之处,即国家灭亡不是上天造成,而如果是人为原因,就怪不到地震河流上去,得出“吾无取乎尔也”的结论,彻底否定其理论。
12.(1)“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或仁德的道理;孔子认为君子无论是想取得财富,还是想摆脱贫贱,都一定要遵循仁德,采用正当的方法;可见对君子来说,仁德与正当比贫富处境更重要。
(2)①不按照遵循仁德正当方法摆脱贫贱处境,君子就宁愿不摆脱。
②按照遵循仁德的正当方法得到的贫贱处境,君子就不会刻意去摆脱。
【解析】(1)据对比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来分析;关键是“其道”的理解,“其道”是君子之道,仁德之道,即使用正当的方法;这句话是说如果不是用正当方法取得的富贵,君子就不会居处于富贵中;如果不是用正当方法摆脱贫贱,君子就不会摆脱;表现君子始终以仁德为要,以贫富为次;(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3. C 【解析】(1)“两首诗……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错误;两首诗并未“描绘桃花、李花”,第一首诗提到桃李,只是为了衬托墨梅;第二首诗并未提到桃李。故选:C。
14. D 【解析】A项“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有误;作者“不喜浓艳”在诗中并无反映。B项错误;其一第三句的“从教变白能为黑”意思是画家用水墨黑色来画白梅,是水墨画的特点,并非讽刺“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项错误;“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错误;此处用含章殿典故,是用美女的容颜来比喻梅花的美丽,梅花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也并无“富贵气质”。D项正确。故选:D。
15. ①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神似而意足,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
②第一首诗将桃李与墨梅进行比较,突出墨梅淡雅清新的特点;第二首诗运用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和春秋时相马名手九方皋注重精神而忽略外形的典故,侧重刻画了墨梅娇美与神似。
【解析】第一首诗抓住墨梅“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两个特点,即墨梅图的色泽淡墨,风韵尤其清淡秀美;更注重对梅花色泽风韵的描绘;第二首诗抓住“含章檐下春风面”和“意足不求颜色似”的特点,即花朵秀丽如美女,并将梅花的精神风骨传达得十足,得其神而弃其色;更注重对其精神意旨的刻画;并高度赞扬了画家出神入化的绘画功力。
16.①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②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③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④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17. B 【解析】“外形优美”错误,形胜:地势优越便利。故选:B。
18. C 【解析】“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错误,为了说明北京文化之“深”以及文人对北京城的偏爱。故选:C。
19. C 【解析】“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错误,从文第3段“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本内容看,北京的“大“与老派北京人的“安详宁静”的关系是并存的,北京的“大”与老派北京人的“安详宁静”相和谐。故选C。
20. ①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包含着彼此宽容、体谅、和合的北京文化和精神。②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③胡同、四合院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
【解析】根据原文第⑥段“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可知,胡同人家的背后,是北京文化中安分、平和、有节制的精神的体现;根据原文第⑥段“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可知,胡同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可以用来理解、描述中国历史。
21. 示例:清晨水汽弥漫的江城,街边嘈杂的吆喝声中,你听到最多的还是“过早”二字。武汉的“过早”可不简单,单单是老通城的豆皮,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后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汰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就够一 个星期不重样的了。无论是北方的特色面食,还是南方的甜点,都汇集在九省通衢的武汉,融入到武汉“过早”之中。兼收并蓄,武汉以热情广纳四方,展现了武汉文化中独特的包容性。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从题干来看,作者对北京的认知包括“感性体验”“理性思考”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认知又来源于“生活细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
22. ①示例:《呐喊》的《孔乙己》。
理由:鲁迅先生曾说过,《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他告诉孙伏园自己喜欢的原因是“描写了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凉薄的社会,不论哪个时代都会有;“苦人“也随时会产生:家庭的变故,身体的原因,事业的不如意,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等。因而这部小说就有了普遍意义。后示:第一要关注弱势群体。如果人们能对孔乙己少一些嘲弄,他也不至于如此凄惨地度过一生。第二要培养良好的性格,诚实善良、勤勉认真,不卖弄不贪慕虚荣。第三广泛地学习:最好有一技之长傍身。这样,当遇事碰壁时还可以选择其他出路,不至于同孔乙己那样除了认几个字便一无是处。
【解析】《呐喊》共收录了14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戏剧》《社戏》。注意题目的要求:一是复述大致内容;二是要陈述“印象深刻、带来启迪”的理由;三是有字数限制,150字左右。复述和理由要言简意赅。
②示例:他从广袤的黄土地上走来,一身农民后生的装束却掩盖不了精神高贵;他从荒原
的街头走来,一卷揽工汉的铺盖却遮挡不住闯荡新生活的决心与智慧;他从大牙湾煤矿走来,
满脸的煤渣勾勒出的是被生活磨得棱角分明的刚毅的面庞。他﹣﹣孙少平已经完成了从理想
青年到成熟的生活征服者的完美蜕变,他已经深谙苦难的学说,品尝了常青的生活之树结出
的青春之果。在苦难血与火的淬炼中,他是我心中由平凡走来的伟大。
【解析】《红岩》中的形象一般选江姐,《平凡的世界》可从孙少平角度,《老人与海》是桑迪亚哥;要注意除了典型的受刑不屈、受挫不颓外,更应该关注其内心,尤其是对他们能够坚持到底的内心精神支柱的挖掘,才是对“内心强大”的阐释。
③示例: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精灵,她为人天真活泼,从不想残忍之事,也不发愁动怒。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心清如水的少女。面对爱情她选择了坚持本心;面对亲人离世她选择了继承爷爷的遗志;面对恋人离去,她选择了为爱守候。她就是翠翠,美丽与善良的化身。
【解析】“心清如水”是说心地纯洁,犹如水般透明,现用于形容心地纯真;《边城》中主要人物翠翠的塑造,即“心清如水”的写照,可选取其性格特点、主要事件加以评述;而《红楼梦》中如林黛玉从不规劝贾宝玉钻研经济,超尘脱俗,即“心清如水”;而史湘云醉卧芍药架,行事不拘小节,洒脱率真不猜疑,也是“心清如水”;关键看考生如何看待人物的行为与性格,合理阐述即可。
23. ①略
【解析】材料中的写作方向十分明确,文体是议论文,内容要求“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选材范围可大可小,但要注意其最终指向要谈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韧性的作用,或呼吁发挥韧性精神,或批判丢失韧性的行为,或以韧性的正面事例启发引导人积极向上等,不能见山是山,而要从“历史”“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范围中拔高眼界,看到对当今中国社会和历史任务的作用,这样算是对本命题的完整解读。
【立意】纵观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时展现的坚韧精神,带给当今时代的启示;汉语的生命力、思想文化的影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韧性;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没有流芳百世的名著佳作;普通人的坚韧筑起祖国建设的万里长城;疾风知劲草,在危机的暴风雨中锻炼出民族的韧性;逸豫可以亡身,中国人应该重拾韧性了。
②略
【解析】材料中的“色彩”是形象化的词语,考生可以由具体色彩,即外部的色彩展开联想,将色彩抽象为一种精神的色彩,也就是心中的色彩。材料指出:2019年是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是共和国70华诞。对此,考生可由“2019”感受时代的主色彩,比如红色:飘扬的旗帜,鲜红的血液、律动的激情等。
【立意】红色,一颗赤诚的爱国心,渴望祖国的强大与复兴;努力奋斗,为了红红火火红的好日子;绿色或白色,对世界和平与安定的渴望;绿色,生命与活力的象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