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8 15: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了解议论文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了解议论文的知识
一.课前预习: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自主先学
(一)论点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三)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 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三、品读课文 展示交流
《坚持就是胜利》
  人们都想在事业或学业上有所成就,但是,只有一部分人取得了胜利,而相当一部 分人却陷入失败的苦痛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
  俗语说“功到自然成”。按理说那些失败者完全可以尝到胜利的喜悦,但他们往往缺少一种 胜利的必要条件,那就是坚持。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上边的俗语中所提到的“功到”其 中已经隐含了“坚持”的意思。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成功,除了个人的 努力之外,坚持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 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这样,他才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写,从而成为英国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 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 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狄更斯和爱迪生就是靠坚持而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坚持,使狄更斯为人们留下许多优秀著作 ,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许多精品;坚持,使爱迪生攻克了许许多多的难关,为人类的进 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见,坚持能够使人取得事业和学业上的成功。?
  那些失败者往往是在最后时刻未能坚持住而放弃努力,与成功失之交臂。曾记得瑞典一位化 学家在海水中提取碘时,似乎发现一种新元素,但是面对这繁琐的提炼与实验,他退却了。 当另一化学家用了一年时间,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为元素家族再 添新成员——溴而名垂千古时,那位瑞典化学家只能
  默默地看着对方沉浸在胜利 的喜悦之中。这两位化学家,一位坚持住了,取得了胜利;另一位却没有坚持住,未能取得 成功。可见,能否坚持是取得胜利的最后一道障碍。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就是光明就要到来 的时刻,越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坚持。因为坚持就是胜利。?(李胜)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坚持就是胜利》一文的论点就是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 成功,坚持是一个重要条件。?
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
  如在《坚持就是胜利》一文中举的狄更斯、爱迪生和瑞典化学家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都 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既具有典型性,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本文的论证过程??
  《坚持就是胜利》这篇作文中就是运用了两种典型的事例:狄更斯、 爱迪生和瑞典化学家的故事,从正文两个方面证明了坚持就是胜利的这一观点,这个过程就 是论证过程。
五、达标反馈
(一)课堂检测
分析回答
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 时间: 案序: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汲取:
推敲: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一事无成:
二、初读课文 自主先学
2.阅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三、品读课文 展示交流
1.提问:不看课文,清说出“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
(l)答A 因为A是淮一没有角的图形。
(2)答B 因为B是惟—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http://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3)答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
(4)答D。因为D是淮—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
2.提问: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了很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3.提问: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讨论并归纳: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四、活读课文 探究延伸
提问: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讨论并归纳: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五、达标反馈
(一)课堂检测
解释下列词语: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一事无成:
(二)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课文导学(分层次)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 时间: 案序: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二、自主先学
展示问题,自主先学
三、品读课文 展示交流
1.提问: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两个汉例。
讨论并归纳:
(1)约翰·古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_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内尔不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补充事例(略)
2.提问: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提问:“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4.提问: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四、活读课文 探究延伸
提问: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给课文编写阅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提纲。
讨论并归纳:
一、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二、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
五、达标反馈
(一)课堂检测
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二)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分层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