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总复习:统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总复习:统计》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27 17:4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总复习: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大量的生活素材,学生不仅能够基于整体数据来进行分析判断,还可以基于数据的背景来进行统计推断。
2.学生明确统计的全过程,在分析推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反思能力。
3.学生在经历真实的用统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思维。
4.通过体验尝试,学生获取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一种统计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统计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基于整体数据和数据的背景来进行统计判断。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首先采访同学,关于统计,你想到了什么?教师提出疑问:那统计就是统计表+统计图吗?从而板书课题:统计里的秘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根据具体问题,选择统计图。回顾用统计解决问题的过程:确定主题、然后设计调查表、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相应决策。利用统计来解决实际问题:介绍立体阅读:我们学校正在推行大阅读课程,让大家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出示与大阅读有关的 3个研究主题和收集的相关数据,让学生选择合理的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在整理数据的时候,我们不能想当然,看到百分数就用扇形统计图,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分析具体问题,结合统计图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根据上节课统计复习的学习之后,进行地巩固练习。
(二)我们这样玩:统计图的迷惑性
1、第一眼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统计表绘制成统计图吗?(直观、形象)
(2)那我们能完全相信统计图吗?带领学生玩游戏,明确游戏规则:根据出示的信息,你告诉老师“第一眼”感觉好吗?
出示图:你第一眼感觉,老师要出示什么统计图?怎么没人说是扇形统计图?继续感觉,什么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进行提问:看看这个统计图的变化趋势,你感觉是统计生活中的什么?
小结:同样的折线,我们用生活中不同的事物去解释,我们可能读到的信息就是不一样的。继续感觉好吗?
2、根据感觉,判断城市出示课件:到底想用这个折线表示什么?然后出示温度变化。教师问:这是四季分明的济宁,这是四季如春的昆明,这是大多数时间处在寒冷的哈尔滨。告诉我你第一眼的感觉,这幅统计图表示的是哪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情况呢?教师进行评价:好喜欢这个同学的发言呀,不仅告诉我们他第一眼的感觉,还说出了理由。还有不同的感觉吗 你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我很欣赏。小结:光凭这个折线,一下子就作出判断还是有问题的,我们还需要知道更多的条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第一眼的感觉”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到仅凭图,没有数据,是无法进行准确判断。
3、根据数据,判断城市继续往下看好吗?(出示具体温度)到底是哪里?(多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为什么集体叛变把票投给昆明了?教师引导:跟我们一开始看的波动很大的感觉怎么样?那四季如春的昆明,你心目中的折线统计图应该是什么样的?用你的手比划一下这个南方城市的感觉。如果想要在这个统计图中实现这个感觉,应该怎么办?(多点时间等待)同桌两个人交流讨论,然后在班级内分享。学生指导,教师操作。
教师和学生感叹:四季如春应该是这个感觉嘛。教师继续追问:如果调整成 10°C一格,这个折线统计图会是怎样的?
比划一下。
小结:调整刻度就可以调整折线的变化趋势。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看,统计图有时是会迷惑我们的,所以下次看统计图,我们要怎么样?(让学生来说)。总结:所以这里提醒我们在整理数据的时候,要注意数据轴的设置,要谨防图形图表的变身。
板书(防图变身)在分析数据的时候,如果只看统计图,有时会迷惑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数据来进行分析。看,统计不仅仅只是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是和什么打交道呢?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在描述数据。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让学生仅凭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来判断是哪个城市,学生一致掉入“陷阱”。然后教师出示数据,再询问学生到底是哪个城市。学生发现被统计图“欺骗”。从而学生能够主动地意识到仅凭统计图是不可以的,要做到数形结合,这样学生印象更深刻!
(三)我们来分辨:数据的迷惑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图会迷惑我们,统计的数据会迷惑我们吗?带这个问题来看下面。出示老师的微信公众号,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眼感觉老师的公众号是怎样的?接着出示真相,你还感觉转发量高吗?为什么和你一开始的感觉不一样了?找学生来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也就是这个信息中有隐藏的数据?哪个数据被隐藏了?(3个月)所以到底是 3个小时,3天,3个月可是大不相同。所以在分析数据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来说)看看有没有隐藏的数据(板书:隐藏数据)根据这个例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据的迷惑性,从而让学生思考剩下的 2个数据是否也在迷惑大家,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被阅读过的文章 100%获得点赞:一个人的点赞能代表大多数人吗?所以在收集数据的时候,调查的人数越多,也就是样本越大,对总体的代表性就越好。(板书:样本代表性)每天人均发送评论 10条:所以在分析数据的时候,还要关注是否有被拉高的平均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所以统计的数据会迷惑我们吗?所以以后面对数据,我们怎样避免被“迷惑”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研究教师的微信公号中的数据,学生能够发现数据也存在“迷惑性”。从而使学生在以后分析数据的时候,会自觉考虑数据的背景,进而发展学生的统计思维。、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那大家就带着对统计的新感受来破解数据陷井!看看下面两个话题中统计是用什么方式来迷惑我们的。
(1)教育部:44个汉字整形方案。教育部曾经推出 44个汉字整形方案,比如说:茶叶的茶,最后本来是一点,教育部说改成一捺,更好看,结果...而...,到底是?
(2)还有济宁市 2020年平均每月工资,广大网友惊呼:对不起,又严重地拖后腿了。那么这个平均工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确交流讨论任务:这两个话题中统计是用什么方式来迷惑我们的?课堂分享评价:教育部 44个汉字整形方案:这里什么数据在刚才被隐藏了?好,那现在到底是反对多,还是赞成多?为什么?说的有道理吗?掌声!济宁市 2020年平均每月工资:真的有首诗来描述这个现象(出示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情况。在这里这 9个穷光蛋的平均数被谁拉高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运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数学文化,升华理解
教师说明观看微课后的任务: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数据,你对统计有了什么新的感觉呢?接下来请你观看一段小视频,观看小视频的之后,请你用上:真没想到,统计...,来表达一下你对统计的感受好吗?学生进行分享自己对统计的新感受。教师总结:你被它套路了吗?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下次我们再遇到统计,一定要提高警惕,用我们的药,来对付统计的套路,帮助我们作出更合理、客观的决策。
(板书:客观合理)真没想到,当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统计的时候,原来统计对于我们有这么多有意思的思考。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不仅梳理了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思想,还重新认识了统计。通过用“真没想到,统计...”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板书设计】统计里的秘密
确定主题
收集数据:样本代表性
整理数据:谨防图形图表变身
分析数据:隐藏数据、拉高的平均数
作出决策:客观合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