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2020年7月18日02时33分,印度安达曼群岛地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安达曼群岛地区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
2.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2020年北京时间5月6日21时53分,印度尼西亚班达海发生7.2级强震,震源深度110千米,震中位置如图1,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图2为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在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 )
A.A B.B C.C D.D
4.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5.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A.6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60—70千米
2020年1月25日01时55分土耳其东部(北纬38.35°,东经39.12°)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此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7.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会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还是逃。“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存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1970年,苏联挑选了最顶尖的科学家,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启动“科拉超深钻孔”项目,计划挖穿地球,到1994年此次钻探工作终止,一共挖了12226米深。下图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科拉超深钻孔”经过了( )
①生物圈②地壳③岩石圈④地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如果“科拉超深钻孔”真的钻至地心,它( )
A.最先到达的是内部圈层的地幔 B.依次穿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C.在地壳经过呈熔融状的软流层 D.所经过地区纵波和横波先后消失
10.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磁场。在本章所学知识中,与地球磁场密切相关的是( )
A.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解体 B.中生代物种大灭绝事件
C.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 D.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
11.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和池塘中的游鱼,会感到( )
A.人感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而游鱼只感到上下颠簸
B.人和游鱼都感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游鱼只感到上下颠簸,而人只感到左右摇晃
D.人只感到上下颠簸,而游鱼只感到左右摇晃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1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有关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层是软流层 D.岩石圈是指①②层的全部和③层的大部分
15.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问题。
16.在图中,字母B代表(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17.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地幔 D.大气圈
18.内外圈层的过渡圈层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当地时间2018年12月24日,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突然爆发,大量火山灰被喷向天空。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
据此完成第下列各题。
19.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0.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1.材料描述的现象体现了________的变化( )
A.大气圈 B.水圈 C.圈岩石 D.生物圈
22.图示圈层①②③④依次为( )
A.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2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4.下图为“某经线附近莫霍界面的深度分布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 B.莫霍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厚 D.莫霍界面是岩浆发源地
二、填空题
25.读“地理模式图”,回答:
(1)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适合生命存在的宜居范围在____轨道附近(填数码),因为此处轨道附近的行星与太阳____适中,所以____条件适宜。①为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按运动特征,
(2)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为地幔,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____,横波、纵波自外向内透过该界面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
26.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个圈层,最外面的一层称为________,最中心部分称为________,中间一层称为________。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7.7°N,102.08°E)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9km。
材料二 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
(1)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__波,B为______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此界面为________,西昌地震发生时,最先到达地表的是________(A或B)波。
(2)甲图所示区域主要位于______板块,沿A、B、C、D方向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是_______,推断西昌市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三、综合题
28.读地球内部圈层图,回答问题。
(1)A为________界面,B为________界面。
(2)海洋地壳厚度比大陆地壳厚度要____,地势越高,地壳越_____。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为________,D为________,G为________,软流层以上称为________。
(4)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________波,原因是_________。
29.图1为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图2为地理模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位于地下(陆地以下)______千米处(平均值);B为______,位于地下________千米处。
(2)分析横波在B处消失的原因?
(3)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__,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对应图1中的________(不连续面字母)。
(4)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_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
(5)若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___代,当时________动物大量盛行,从成矿角度来看是重要的_______时期。
(6)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解析】
【分析】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此次地震位于安达曼群岛地区,属于板块挤压隆起地区,地壳厚度较厚,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仅10千米,因此震源应位于地壳,不会位于深度更深的地幔、内核和外核,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
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有一个较短的间隔(大约12秒左右),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横波到达之前是躲避或逃避的最好时间,即“黄金12秒”。由此判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C符合题意;从震源到人们所在地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黄金12秒”与传播介质差异无关,排除A;“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等关系不大,排除B、D。故选C。
【点睛】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3.B
4.C
【解析】
3.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地壳的厚度约5至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10千米,对应图2中的深度可以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B(上地幔),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
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0千米,位于上地幔层,故地震波从下向上传播,则要经过莫霍界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可以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三层,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内核)。
5.B
【解析】
【详解】
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 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大陆高大高原的地壳最厚,可达60~70千米,而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A
7.C
【解析】
【分析】
6.
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地幔位于地下33千米至2900千米处,内核和外核构成地核,在地下2900千米更深处,材料信息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区域,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因此震源应该位于地壳,不可能位于地幔、外核和内核,A正确,B、C、D错。故选A。
7.
地震波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后先出现上下颠簸后出现左右摇晃,横波到达,建筑物左右摇晃时容易倒塌,由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C符合题意;“黄金12秒”,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存在差异、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等关联度不大,故排除A、B、D。故选C。
【点睛】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8.A
9.B
10.C
【解析】
【分析】
8.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挖了12226米深”,可见“科拉超深钻孔”并未到达地幔,更没有到达地核,故④错误;经过了生物圈、地壳,因为岩石圈包括地壳,所以也经过了岩石圈,故①②③正确。故本题选A。
9.
从地表向深处钻孔,最先到达的是内部圈层的地壳,故A错误;莫霍面据地表更近,古登堡面据地表更远,所以先穿过莫霍界面,后穿过古登堡界面,故B正确;软流层位于地幔,不是地壳,故C错误;到达古登堡面后,横波消失,纵波降速,所以只有横波消失,纵波没有消失,故D错误。故本题选B。
10.
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解体主要是受地球内力作用影响,故A错误;中生代物种大灭绝事件一般认为和陨石撞击地球有关,故B错误;太阳风释放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受地球磁场的影响,轰击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出现极光,故C正确;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太阳自身有关,与地球磁场无关,故D错误。故本题选C。
【点睛】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11.A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会向上释放地震波,地面上的人站在固体表面,会先感受纵波到来,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横波到来,感到左右摇晃;而池塘中的游鱼浮在水面之上,横波不会传播到鱼的身上,因此它只感受纵波到来,感到上下颠簸。由此判断,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
12.C
13.B
【解析】
12.图中显示,①位于地面以上12~55千米间,应为大气圈的平流层,不是地壳,A错。②位于陆地表面至33千米处,应为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③位于地表以80~400千米,应为软流层,C对。④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即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不是下地幔,D错。
13.①圈层为平流层,因含臭氧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A错误。②圈层为地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壳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B正确。③圈层为软流层,因高温可塑性强,但不都是液态,因此横波能够穿过,C错误。④圈层为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物质状态为液态,D错误。
14.A
15.C
【解析】
【分析】
14.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厚,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软流层是在莫霍面以下,不是②层;岩石圈是指①②层的全部和③层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选B正确。
15.经过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直到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的速度也明显下降,所以在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速度达到最快。选C正确。
16.B
17.C
18.C
【解析】
【分析】
16.
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A为大气圈,C为水圈,D为岩石圈。 B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部,属于生物圈,故选B。
17.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均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地幔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故选C。
18.
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的过渡圈层,C正确;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均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故选C。
【点睛】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19.B
20.C
【解析】
19.A、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①圈层是地壳,A错误。
B、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位于②圈层上部,B正确。
C、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③圈层是外核,C错误。
D、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④圈层是内核,D错误。
故选B。
20.A、读图可知,①圈层是地壳,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交薄。A错误。
B、读图可知,②圈层是地幔,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B错误。
C、读图可知,③圈层是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纵波能通过,可能为液态。C正确。
D、读图可知,④圈层是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D错误。
故选C。
21.B
22.A
23.B
【解析】
21.本题主要考查水圈水循环的过程。“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描述的是水汽蒸发的过程,“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描述的是降水的过程,“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描述的是下渗的过程。所以材料描述的现象体现了水圈的变化,B项正确。故选B。
22.本题主要考查地球上各个圈层之间的关系。图中①圈层能为③圈层供水且能渗进②圈层,因此①是水圈、②是岩石圈;③可为④供氧,④可为②提供降水,因此③是生物圈、④是大气圈,A项正确。故选A。
23.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落红”来源于生物圈;“春泥”反映了岩石圈,反映的圈层关系是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有上题可知②是岩石圈,③是生物圈,B项正确。故选B。
24.A
【解析】
【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恒河平原的地壳厚度较薄,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地的地壳较厚,塔里木盆地的厚度较薄,说明地壳的厚度不均,A正确。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B错。大洋地壳的厚度比大陆地壳薄,C错。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D错。
故该题正确选项为A。
25.(1) ④ 距离 温度 土星 地球
(2) 古登堡面 横波突然消失 纵波速度减慢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模式图为载体,涉及太阳系组成、地球圈层结构等知识点,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根据材料,若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③是火星,④是地球。地球是人类目前所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适合生命存在的宜居范围在④(地球)轨道附近。其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获得的太阳辐射较为适宜,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图中②是小行星带外侧的木星,①是位于木星外侧的土星;曲线④是地球的公转轨道。
(2)
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同心圈层,其中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为地幔,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地幔之下的古登堡界面,经过该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减慢。
26. 地壳 地核 地幔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难度较低。
【详解】
地球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即最外面的一层称为地壳;最中心部分称为地核;中间一层称为地幔。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地球各层的压力和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物质的放射性及地热增温率,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温度几乎不变。地核与地幔之间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与地壳之间,以莫霍面相隔。
【点睛】
27. 横(S) 纵(P) 古登堡界面 B 亚欧 厚度逐渐减小 地壳
【解析】
此题通过地壳等厚度线和地震波速度变化图,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情况,要求对基础知识有熟练的掌握。
【详解】
(1)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因此乙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在地下约2900千米深处,横波消失,纵波变慢,是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地震发生时先到达地表的是纵波,即B波。
(2)结合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甲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欧板块。地壳等厚度线是地壳厚度的等值线,图中地壳等厚度线的分布大致由西向东数值减小,因此沿A、B、C、D方向地壳厚度逐渐减小。西昌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9千米,而陆壳平均厚度33千米,因此此次震源位于地壳。
【点睛】
28. 莫霍 古登堡 薄 厚 地壳 上地幔 内核 岩石圈 横 横波在液体中不传播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震波的特征。难度较低。
【详解】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应为莫霍界面;B界面深度为2900千米,应为古登堡界面。
(2)海洋地壳的厚度比大陆地壳厚度要薄;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3)C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D为上地幔;G为内核;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属于岩石圈。
(4)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可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因此地震波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原因在于横波在液体中不传播。
【点睛】
29.(1)莫霍界面 33 古登堡界面 2900
(2)物质形态发生改变,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地壳 B
(4)土星 地球
(5)中生代 爬行动物 成煤
(6)日冕 黑子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球内部圈层为载体,考查地震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圈层、太阳系、地层结构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详解】
(1)由图可知,A不连续面,离地面较近,为莫霍界面,根据教材知识,莫霍界面平均深度为地下(陆地以下)约33千米处。B不连续面离地面较远,为古登堡界面,依据教材知识,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
(2)依据教材知识,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故横波在B处消失,可能是因为B处上下物质不同,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当物质状态不是固体时,横波消失。
(3)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幔上侧①②之间是地壳,曲线③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对应图1中B不连续面。
(4)在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曲线②距太阳更远,为木星的公转轨道,曲线③距太阳较近,为火星的公转轨道,④与火星轨道相邻,为地球的公转轨道,①位于木星轨道外侧,为土星的公转轨道。
(5)中生代有“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之称,中生代的侏罗纪气候温暖湿润,地球上森林茂密,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6)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①②之间位于色球层外侧,为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位于色球层内侧,为光球层,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为黑子。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