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地貌的观察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观察地貌时,需要判断地貌的组合关系,明确地貌层次和地貌类型。根据地貌的规模可划分为宏观地貌(高原、平原、山地等)、次级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等)和微观地貌(沙丘、石笋等)。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该省级行政区地貌组合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原、山地、丘陵相间分布 B.盆地和山地为主
C.高原、山地、相间、盆地分布 D.“三山夹两盆”
2.该省级行政区分布最广的次级地貌为( )
A.风沙地貌 B.冰川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河流地貌
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观察地貌时选择合适地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观察山地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
A.山顶 B.深谷 C.山坡 D.陡崖下部
4.地貌的正确观察顺序是( )
①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
②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
③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下面为我国内蒙古乌兰布统景区位置图和乌兰布统景区某山地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下列有关该景区所在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景区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B.该景区在冬季可以看到林海雪原景观,故冬季是旅游旺季
C.该地区位于我国季风区,降水集中在夏季
D.该地区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6.对图中山地甲、乙两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阳坡,水分条件好
B.乙为阳坡,热量条件好
C.甲为阴坡,热量条件差
D.乙为阴坡,水分条件好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图示区域
A.丘陵地形为主 B.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C.平原地形为主 D.地势成三级阶梯
8.图中河流流向是
A.东北流向西南 B.自东向西
C.西北流向东南 D.自南向北
9.图中铜矿产地到丁村的直线距离约为
A.0.7千米 B.1.8千米
C.2.6千米 D.3.8千米
10.图中①地可见的居民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1.图中陡崖相对高度是
A.46米 B.53米
C.158米 D.350米
12.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A.549米 B.395米
C.488米 D.632米
下图中左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下右图为左图甲、乙、丙、丁四地中某一位置上空俯视该区域的三维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三维地形图的俯视位置位于左图中的甲乙丙丁。三维地形图位于( )
A.甲地上空 B.乙地上空 C.丙地上空 D.丁地上空
14.甲一丙连线上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
A.900米 B.1000米 C.1300米 D.1400米
帆船运动是在自然风推动下进行的。青岛市濒临海洋,举办帆船竞赛的条件优越,八月是较佳时段。该市八月盛行风频率较低,风速较小,其帆船运动主要依靠海风。下图示意青岛帆船竞赛区位置及周围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一般情况下,该帆船竞赛区最强海风多出现在( )
A.晴天上午 B.晴天午后
C.阴天上午 D.阴天午后
16.晴天时,该地区出现弱东北风有利于帆船竞赛区海风的发展,主要是由于( )
A.天空云量较少 B.地形阻挡加剧海陆温差
C.下垫面摩擦力小 D.东北风与海风正向叠加
17.当该地区盛行较强的偏南风时,不利于帆船竞赛区海风的发展,最可能是因为( )
A.海岸线曲折 B.气流遇山地推进困难
C.天气复杂多变 D.气流遇山地分支绕流
读下图“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下列小题。
18.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 )
A.1200米 B.1000米
C.900米 D.600米
19.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
A.甲村、Ⅰ山山顶 B.④镇、Ⅱ山山顶
C.Ⅰ山山顶、②镇 D.③镇、乙村
20.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
A.Q线 B.P线
C.N线 D.M线
潜水是指埋藏在地面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将潜水位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及等潜水位线分布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①②③④四地中,地下水水位埋藏最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图示区域发育的最长溪流的流向为( )
A.由东南流向西北 B.自西北流向东南 C.自东北流向西南 D.自西南流向东北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计划沿图中虚线进行地貌考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考察线路没有经过的地貌是( )
A.山脊 B.山顶 C.河谷 D.鞍部
24.此次地貌观察记录表的项目可能有( )
A.河谷的坡度;河谷的蒸发量 B.河谷的水深;河谷的蒸发量
C.河流径流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河谷的坡度;河谷的相对高度
25.无法看到甲村的观测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图中Z点的方位大致位于Y点的( )
A.东 B.北 C.西 D.南
27.图中X点与最高山峰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20 B.30 C.90 D.60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
28.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先向北,再向东北 B.先向南,再向东南
C.先向东北,再向西北 D.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29.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50米 B.198米 C.278米 D.400米
30.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a是某校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课上,用橡皮泥制作的一组等高线地形模型作品,图b是同学们制作时使用的底图之一。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1.根据图b制作出的等高线地形模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2.图b中地形部位标注错误的是( )
A.山脊 B.鞍部 C.山谷 D.陡崖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华北某地进行研学。下图示意该地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图中乙与山峰的高差可能是( )
A.510m B.540m C.580m D.630m
34.学生通过研学得知( )
A.目测山峰海拔约915m B.甲地可观测到丁地植被
C.丙地坡面径流流向西南 D.桥梁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地点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35.图中地形部位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处为山峰 B.②处为山谷 C.③处为山谷 D.④处为鞍部
36.下列地段中,坡度最陡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暑假,某地理小组在图(冀东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所示地区野外考察。读图回答小题。
37.在a、b、c、d四处中,学生们发现林木最茂密的地方是
A.a B.b C.c D.d
38.夜晚,学生们宿营最为安全的地点是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39.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地质剖面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其中C环节名称为____,受人类影响最多的环节是____(填图中字母)。人类通过____(填“修水库”或“跨流域调水”)来调节A环节水量的空间分配。
(2)位于河口附近的丁处往往形成____(填“三角洲”或“海蚀崖”)地貌,其外力成因是____(填“流水沉积”或“冰川堆积”)作用。
(3)大量砍伐森林会导致当地水循环A环节水量的季节变化____(填“增大”或“减小”)
(4)如果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则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夏季比冬季____(填“高”或“低”),理由是____;请描述夏季该海域盐度等值线的水平分布特点____。
(5)如果图示区域位于北美洲的副热带东部地区,则沿海海域受____(填洋流名称)影响,盐度偏____(填“高”或“低”)。
4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犁河发源于天山西坡,由东向西注入巴尔喀什湖。上游河谷降水丰富,森林、草原、雪山相互辉映。下游流经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由于河床浅,河流时常改道,形成面积较大的入湖三角洲(下图)。伊犁河下游胡杨林沿河岸伸展,远离河道的地区植被稀疏,沙丘活化,成为东亚冬春季节沙尘的主要来源之一。下图为哈萨克斯坦东部区域图。
(1)简述图示区域地形特征
(2)概述伊犁河下游的水文特征,并指出影响其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3)分析伊犁河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的水循环过程。
41.下图中的图(一)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二)是“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③④⑤三地海拔高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③地与⑤地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到____米之间。③处地形部位是____,①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
(2)③地到④地实地距离约为____米,图中从③地____(能或不能)看到④地,A村拟建一家污水处理厂,应布局在____(填④或⑥)处。
(3)①、②是水库,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地,优先选择的是____(①或②),理由是____、____。
(4)P→Q地形剖面图是图(二)中的____(甲或乙)。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解析】
【分析】
1.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中显示的是西部的地形区,从南向北: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其地貌组合表现为“三山夹两盆”,D正确。图中无丘陵,高原,A,C错误。盆地和山地为主,但“三山夹两盆”表述更为形象准确,B错误。故选D。
2.
由上题解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风沙地貌分布最为广泛,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疆的地貌组合及特征,重在考查学生读题析图能力。
3.A
4.A
【解析】
【分析】
3.
观察地貌时宜选择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山顶视野开阔,便于观察,A正确;与山顶相比,在深谷、山坡、陡崖下部观察山地地貌时,视线受阻,视野较小,BCD错误。故选A。
4.
进行地貌观察时,应先①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②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 ,最后③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故选A。
【点睛】
地貌观察的顺序:(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5.C
6.D
【解析】
5.该景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属于季风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AD错误,C正确;由于夏季草木葱绿,花草茂盛,风景宜人,且位于高原地区,较为凉爽,故夏季是旅游旺季,B错误。综上分析,C选项正确。
6.图中显示乙坡森林茂密,而甲坡只有草原分布,说明乙坡为阴坡。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山地植被类型取决于水分条件。甲坡位于阳坡,由于光照较强,蒸发量较大,故土壤的水分条件不如乙坡(阴坡),故在这类地区阴坡的植被比阳坡生长茂盛。选D。
【点睛】
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低。
7.A
8.A
9.B
10.C
11.B
12.C
【解析】
7.读图中的等高线可以知道本地区的海拔大多数在200米—500米,所以该地的地形以丘陵为主,A项正确,C项错误。由等高线的高度判断,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坡度较均匀,没有三级阶梯状分布,B、D项错误。
8.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由此可以判断河流向下流动,也就是自东北流向西南,A项正确。
9.相差一纬度实际距离相差111千米,1°=60′,铜矿与丁村之间大概相差1′,相差1′实际距离相差1.83千米,所以B项正确。
10.从①看向甲,视线会被海拔在450以上的山峰阻挡,A项错误;乙在陡崖下面,无法看到,B项错误;丙在①山峰下面的山谷中,可以看到,C项正确;从①看向丁,等高线先稀疏后密集,山坡为凸坡,视线会被阻挡,D项错误。
11.计算陡崖相对高度的公式为:(n-1)d≤▲H<(n+1)d,从图中看出n=2,等高距d=50,所以50≤▲H<150,B项正确。
12.图中的最高点在序号①的位置,高度为500—550,最低点在100米等高线的左侧,高度为50—100,最高点与最低点交叉相减,高差400—500,题中所求为最大高差,C项正确。
13.A
14.C
【解析】
【分析】
13.
对比两幅地形图,根据地形的起伏变化可知,该区域的地势是西南低,东北高,从三维图的高低起伏可知是甲地上空的俯视图。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
参考左图,丙地海拔在1900~2100米之间,为连线最高处,甲地海拔在1100~1300米之间,连线的最低处海拔在700~900米之间,因此甲丙之间的高差范围在1000~1400米之间。C正确。
【点睛】
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步骤:(1)读取两地海拔,①位于等高线上的点,所在等高线的标值便是该点的海拔(依据同线等高)。②不在等高线上的点,读取其相邻等高线数值,其海拔位于两者之间。③若位于闭合等值线内,可依据高于高值、低于低值读取海拔。(2)相减求高差H(高差)=H高-H低,如是取值范围则应交叉减。
15.B
16.B
17.D
【解析】
15.
本题考查海陆风的形成原因。一天中海风最强劲的时候是12:00-14:00,理由,海风,顾名思义,从海上吹向陆地,风的吹向是从高压吹往低压,还有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近地面是冷源,那么冷空气重自然下沉,此时该地就是高压区,近地面是热源,那么热空气轻自然上升,此地就为低压区。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土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因此12:00-14:00,陆上升温快,为热源,海上升温慢,为冷源,海风就产生。风的产生是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差,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就越大,在12:00-14:00间,海陆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达一日最高,因此,此时风最大。综上所述,此时段即为一天中海风最强时期。而晴朗的天气比阴天更有利于陆地的升温,B正确。故选B。
16.
由图可知,帆船竞赛区的东北部位半岛最高山的崂山,所以,当地面为弱东北风时,位于竞赛海域上游的崂山对地面风速有阻挡减弱的作用,使背风坡风速减小,易使海陆温差增大,从而有利于海风的发展。B正确。故选B。
17.
由图可知,地面为南风时,崂山和浮山等地形强迫气流在竞赛海域附近向左右分为两支,胶州湾和崂山湾侧向海风(东南风)急流发展又加大了这种分流作用,导致竞赛海域常减小为弱风,使比赛无法进行。有时,从竞赛海域南侧分支的气流经过绕流分别进入胶州湾和崂山湾时,与该区域的侧向海风叠加,变成两支东南风急流,更加大了竞赛海域气流的分支减弱作用,使海风不能发展和维持,从而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D正确。故选D。
【点睛】
地面背景气流、边界层中上部径向气流和周围地形、海陆分布等边界层特征,都对竞赛海域海陆风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晴天时,地面西风、弱的北风和东风、均压场环境以及边界层中上部弱的北风条件等,都是竞赛海域海风发展的有利条件。而地面南风(无论大小)、强的北风以及边界层中上部较强的南风和很强的北风等,则是海风发展的不利条件。
18.C
19.A
20.C
【解析】
【分析】
18.
由图可知图中等高线等高距200米,图中最高处位于图中西南方向河流上游,与乙村庄间隔4条等高线,根据等高线高差计算公式(n-1)×200m19.
①处位于河谷内,甲村也位于河谷,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Ⅰ山山顶海拔高度比①处高,地势较高,位于①处视野范围,A正确;③镇、④镇被II山遮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乙村在另一条河谷内,被中间的山脊遮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②镇被Ⅰ山阻挡,不位于①处视野范围;Ⅱ山山顶是可以看见,B、C、D错误,故选A。
20.
公路选线主要考虑运程的远近、坡度大小、经济效益的高低、与耕地的关系等因素。图中四线相比而言,N线路程较近,坡度较小,且对④镇的经济发展有利,所以N线设计合理,C选项正确;Q线路虽然距离最短,但是横穿多条等高线,坡度大,不合理;PM两条线路相比N线路,距离较远,运输成本较高,A、B、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
在山区,人们通常把交通线路地址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尽量连接居民点。
21.D
22.D
【解析】
【分析】
21.
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地面海拔分别为761~762米、762~763米、763~764米、763~764米,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潜水水位分别是761~762米、762米、762~763米、761~762米,两者相减即为地下水水位埋藏深度,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潜水水位埋藏深度分别是0~1米、0~1米、0~2米、1~3米,因此地下水水位埋藏最深的是④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2.
河流发育在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河流流向与等线线的凸向相反,因此图示区域发育的最长溪流及流向如下图。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河流应由西南流向东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等高线的弯曲之地往往表示山脊或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河流发育在山谷,河流流向与等线线的凸向相反。
23.A
24.D
25.A
【解析】
23.
根据图示,可知虚线所经过路线有山谷、山顶、鞍部,但没有山脊,A符合题意。故选A。
24.
河谷蒸发量、河流径流量不属于地貌观察范畴,A、B、C选项错误;河谷坡度、相对高度则可以通过观察(观察方式包括:看、测、算)获取,D选项正确。故选D。
25.
①右侧的地形为山脊,阻挡了视线,无法看到甲,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等高线通视的判读:⑴根据坡度陡缓情况。如果是先陡坡后缓坡,则可以看到;如果是先缓坡后陡坡, 则无法看到。 ⑵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 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
26.B
27.D
【解析】
【分析】
26.
判断Z与Y的方位关系,只要把图中指向标平移至Y地,并建立方向标,从方向标可以看出,图中z点的方位大致位于Y点的正北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7.
观察该地地形图,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应在80~100米之间,X地位于20米和4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海拔应20~40米之间,则图中X点与最高山峰间的相对高度范围是40~80米之间,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在其中,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
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两地均不在等高线上,可以由大到小分列两地的海拔高度范围,如甲地较高,海拔范围是X~X+d之间,乙地较低,海拔范围是Y~Y+d之间,d为等高距,两地之间相对高度范围则为(X-Y-d)~X-Y+d)。
28.D
29.C
30.B
【解析】
【分析】
28.
读图可知,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再结合图中的指向标,河流的流向应是先向东南,再向西南。故选D。如图:
29.
图中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为100,根据陡崖计算公式(n-1)× d ≤ H < (n+1)×d,可计算出陡崖的相对高度是200≦H<400,故选C。
30.
①点和乙村之间有山脊,看不到乙村,A错误;②在山脊高处,②与甲村之间为凹形坡,与乙村之间为河谷,没有阻挡视线的地形,因此从②地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B正确;③点与甲村之间有山脊和陡崖阻挡,看不到甲村,C错误;④地与甲村之间有山岭阻挡视线,从④地看不到甲村,D错误。故选B。
【点睛】
31.B
32.C
【解析】
【分析】
31.
观察图b可知,西南侧为陡崖,图丙和图丁中没有陡崖,排除C、D;观察图b可知,东北侧山岭大致有向北和向东延伸的两条山脊,图甲只有一条大致向东延伸的山脊,不符合图b特征,排除A;图乙中西南侧有陡崖,大致向北和向东延伸两条山脊,与图b特征吻合,B符合题意。故选B。
32.
读图b,标记山谷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表明虚线所在位置比两侧高,不应是山谷,而是山脊,因此图b中山谷地形部位标注错误,C符合题意;图b中标记山脊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表明虚线所在位置比两侧高,是山脊,标注正确,排除A;图b中标记鞍部的位置位于两个山岭之间的过渡地带,应是鞍部,标注正确,排除B;图b中标记陡崖的位置等高线重合,表明该地为陡崖,标注正确,排除D。故选C。
【点睛】
等值线图中,等值线发生弯曲,凸向高值处,表明弯曲处比两侧低,凸向低值处,表明弯曲处比两侧高。
33.C
34.B
【解析】
【分析】
33.
读图可知,山峰的海拔高度为915米,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则乙地的海拔为300-400米,由于乙地位于瀑布之下,瀑布落差约为52米,则乙地的海拔为300-348米,因此图中乙与山峰的高差为567-615米,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34.
山峰海拔不可能通过学生研学时的目测能够得到,A错误;读图可知,甲地与丁地之间为河谷,不会阻挡视线,根据比例尺判断,甲地与丁地相隔不远,因此甲地可观测到丁地植被,B正确;坡面径流方向与当地等高线垂直、由高流向低,因此丙地坡面径流应流向西北,不是西南,C错误;欣赏瀑布最好在瀑布之下仰视,而桥梁位于瀑布之上,因此桥梁不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地点,D错误。故选B。
【点睛】
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两地均不在等高线上,且两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单调增减(即从一地到另一地海拔一直增加或一直减小),可以用公式法计算两地相对高度:(n-1)×d<H<(n+1)×d,其中H表示相对高度,n表示两地之间的等高线条数,d表示地形图中的等高距。
35.C
36.C
【解析】
【分析】
35.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①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可知①处为山谷,A错误;②处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为山脊,B错误;③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为山谷,C正确;④处等高线稀疏且向高处弯曲,为宽谷。D错误;故选C。
36.
①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③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C正确;A错误;D错误;故选C。
【点睛】
等值线的基本规律: 1、等值性或等距性原理,相邻两条等高线要么等距,要么等值 ;2、“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原理; 3、疏小密大原理 ;4、闭合等值线:“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原理。
37.C
38.A
【解析】
37.冀东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山地地区水分条件对植被生长影响较大。阅读图示可知,a、b、c、d四地比较,a、b两地位于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而d地位于山顶,海拔高,储水条件差。由此可知,a、b、d三地土壤水分条件差。和其他三地比较,c地海拔较低,位于沟谷边缘的阴坡,蒸发较弱,地下水储水条件较好,土壤水分充足,森林植被最茂密。故A、B、D三项错误,只有C项正确。
38.暑假山地地区宿营,从安全角度考虑要避开陡坡、避开地势低的沟谷地带(夏季多暴雨,容易出现山洪,滑坡、泥石流),选择地势较平坦的高地(适宜搭建帐篷,活动空间较大且排水条件好)等。分析图示可知,d地位于山顶,夏季出现雷阵雨时不利于避雷且风力较大,D项错误。c地离沟谷太近,山洪爆发时可能会受到洪水威胁,C项错误。b地位于山谷汇水地带,也会受到洪水威胁,B项错误。a地位于海拔200m以上的山脊地带,地势较高且有利于排水;该地等高线较稀疏,有较开阔平坦的空间。故A项正确。
39.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水汽输送 A 跨流域调水 河口三角洲 流水沉积 增大 低 夏季降水量大 河流径流量大,入海淡水多,稀释海水盐度由河流入海口向外盐度数值升高(或离河口越远,海水盐度越高) 墨西哥湾暖流 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水循环地质剖面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洋流的分布、径流和洋流对海水盐度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
(1)由示意图知各环节分别是:A是径流、B是海水蒸发、C是水汽输送、D是降水。故此图是海陆间的大循环。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建水库、开凿运河、跨流域调水、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都会引起水循环的变化。农业的发展、围湖造田、森林的破坏,也会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都可能会导致洪涝灾害、地下漏斗、地上的断流,次生盐渍化,水质恶化、沿海海水入侵,干旱化、盐渍化等环境问题。在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循环问题中,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是最受关注的两个问题。
(2)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层和各种水体的“纽带”和“调节器”,它调节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水循环是“雕塑家”,它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水循环是“传输带”,它是地表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流水的侵蚀形成V形峡谷、瀑布如长江三峡;流水的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流水的沉积在上游形成山麓冲积扇,中下游冲积平原,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海水的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如美国五大湖。
(3)大量砍伐植被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径流泥沙含量增加、径流季节变化大、洪涝灾害增多,湿地减少、土地荒漠化加剧、淡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危害。
(4)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洋流等因素。①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②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③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④暖流流经海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燥,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淡水注入多,盐度夏季比冬季低。离河口越远受淡水稀释的影响越小,盐度越高。地理中的某些海区的盐度变化,需要将以上几条综合起来考虑。例如,盐度最高的海域并不在降水最少的极地地区,而是在降水偏少、蒸发偏大、河流注入也少的副热带海区(红海);盐度最低的海区并不中降水最多的赤道附近,而在降水丰富、蒸发较小、河流注入较多的波罗的海。
(5)由世界洋流分布所知北美洲副热带东部地区海域有墨西哥湾暖流流经,副热带海区又是暖流经过的地方蒸发量大,故盐度高。
40.(1)以山地为主,整体海拔较高。地势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2)水文特征:年径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断流;结冰期较长;含沙量不大。
主要因素:流域内的降水量、河流流域面积、冬夏季气温、植被覆盖率、冰川等。
(3)巴尔喀什湖湖水蒸发和植物蒸腾的部分水汽随西风输送至东部山地形成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汇入伊犁河,再经伊犁河流入巴尔喀什湖。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水循环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详解】
(1)图中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东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西北部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形以山地为主,整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2)伊犁河下游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位于内陆,全年降水较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伊犁河下游水源主要依靠夏季冰川融水,冬季融水量较少且气温低,结冰期长,河流会出现断流现象;上游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情况较好,所以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流水文特征描述一般从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方面描述,流量大小与当地气候多少密切相关,含沙量大小与上游河流植被覆盖率高低有关。
(3)该地气候主要受西风影响明显,巴尔喀什湖的湖水蒸发和植物蒸腾产生的部分水汽被输送到东部山地形成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汇入伊犁河,地势东高西低,径流由东部山地流向巴尔喀什湖。
【点睛】
伊犁河是一条内陆河,主要的水源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丰水期主要集中在夏季。
41.(1) ③⑤④ 20 40 山脊 山谷
(2) 400 不能 ⑥
(3) ② 距离近,水可以自流 工程量小
(4)乙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和地貌观察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③地海拔为550~560米,④地海拔为510~520米,⑤地海拔为520~530米,三地海拔高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③⑤④;③地与⑤地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是20到40米之间;③处等高线凸向低处,比两侧地势高,因此地形部位是山脊,①处等高线弯向高处,比两侧地势低,地形部位是山谷。
(2)
根据比例尺可知,③地到④地实地距离约为400米,图中③地与④地之间有山脊分布,视线受阻,从③地不能看到④地;A村拟建一家污水处理厂,应布局在⑥处,河流下游处。
(3)
①、②是水库,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地,优先选择的是②,理由是距离自来水厂近,而且由高向低处引水,水能自流,且工程量小。
(4)
P→Q地形剖面图应是图中的乙处,理由是整体下降趋势,P处海拔高于Q地,最高处海拔在西部山脊处,高于580米,向东经过559.8米的第二个高地,继续向东经过谷地后,经过578.1米的高地后,继续降低,最低处位于⑥附近的河流处。因此为乙处。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