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植被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岛自然带分布范围图,图中a为两种自然带的分界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岛Ⅰ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 )
A.落叶阔叶林 B.针叶林 C.苔藓和地衣 D.草原
2.该岛上Ⅰ、Ⅱ自然带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降水 D.海陆位置
3.热带雨林植被的特点是( )
A.森林终年常绿,多革质叶片 B.耐寒乔木组成,树叶为针状
C.落叶乔木组成,乔木叶片宽阔 D.植物种类丰富,可见茎花、板根
杨树适应性强,枝叶繁茂,绿化中应用较为广泛。每年四五月份,杨树新叶吐露前后,产生的杨絮也会在各地如约而至,让人不胜其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杨树所属的植被类型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5.导致我国北方地区进入飘絮季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昼夜温差
读我国某区域1月0℃等温线走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0℃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
A.纬度、河流 B.河流、地形 C.地形、纬度 D.植被、土壤
7.M、N两河及其流域相比( )
①M河的结冰期较长②N河的含沙量较大③M河流域冬季降水丰富,N河流域夏季降水丰富④M河流域常绿阔叶林广布,N河流域冬季草木枯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山地四类植被分布的海拔上限由高到低依次是( )
A.④②①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9.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多肉植物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至少一种肥厚多汁,贮藏着大量的水分,在土壤含水量少时,或者根部无法吸收水分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时,多肉植物则进入深度休眠状态。纳马夸兰地区有3500多种多肉植物,占全球多肉植物种类的10%,其中1000多种是这里独有的。下图为非洲纳马夸兰地区位置图(图甲)和气候图(图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根据材料推断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进入深度休眠的时间是( )
A.7、8月 B.1、2月 C.9、10月 D.5、6月
11.以下对纳马夸兰地区植被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为减少蒸腾,植物的叶子面积缩小或退化
B.植被种类稀少,群落结构简单
C.根系不太发达,以减少生存水分消耗
D.为抵抗灼热,有的茎叶覆盖白色绒毛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区域内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B.湖泊水主要来自于运河
C.农田盐渍化现象较普遍 D.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1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①乡镇数量明显增多
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
③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④工业地域联系紧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与热带雨林相比,宁波地区的天然森林植被具有的特征是( )
A.垂直结构较为复杂 B.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
C.多板根和茎花现象 D.叶片宽阔、秋冬季节落叶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林木低矮、树枝虬曲呈丛生状态,身躯大幅度倾斜,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造成岳桦树枝条虬曲,身躯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贫瘠 B.风力强劲 C.气候严寒 D.地形陡峭
16.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的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下面左图为我国内蒙古草原景观,下右图为东非高原草原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两地均为草原景观,说明两地( )
A.光照相当 B.气温相当 C.水分相当 D.蒸发量相当
18.右图的草原高度高于左图,原因是该地( )
A.太阳辐射更强 B.降水季节变化大 C.土壤更肥沃 D.植被保护更好
读世界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9.该气候类型( )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B.7月炎热干燥,1月温和多雨
C.成因是海陆的热力差异
D.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0.相比较而言,乙地区最热月均温低于甲地区约5~10℃左右,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植被指数是对地面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的度量,指数越大,地面植被生长越好,覆盖状况越好。山西省涑水河流域的山地植被受坡度影响差异大。读涑水河流域某年8月植被指数随坡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1.0°~5°植被指数较高,推测该区域植被可能是( )
A.森林 B.荒漠 C.草原 D.农作物
22.坡度大于55°的区域植被指数最高,与其原因相关的可能是( )
A.光照 B.热量 C.降水 D.人类活动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3.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24.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自然灾害减少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土壤肥力下降
下图为世界某大陆自然带分布局部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导致该大陆同纬度甲、乙两自然带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
26.图中丙、丁两自然带相比( )
A.丙自然带的生物量大于丁 B.丙自然带季节变化较丁大
C.丁自然带热量条件优于丙 D.丁自然带年降水量多于丙
平均气温距平是指一系列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等)与总平均气温的差值。新奥尔松(78°55’N,11°55’E)位于北冰洋斯瓦尔巴德群岛,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即使在冬季日平均气温也可达到9℃以上,是世界最北端的人类永久居住地。下图示意新奥尔松地区春、夏、状、冬四季日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新奥尔松地区地表植被最可能是( )
A.苔原 B.冰原 C.针叶林 D.阔叶林
28.图中曲线①、②、③、④代表冬季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9.导致该地区不同季节气温日变化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植被 C.光照 D.洋流
二、综合题
30.左图为某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右图为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右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丁是该山地所属的气候区。读图回答问题。
(1)从甲气候区到乙气候区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哪一种地域分异?其主导因素是什么?
(2)③地气候是否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它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3)左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为( )
A.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 B.针阔混交林带、高寒荒漠带
C.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 D.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4)结合气候类型,说明丙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非洲局部地区年均等温线和年降水量图。
材料二:海水表面温度、盐度示意图。
(1)材料一图中①地沿岸气温比同纬度非洲东岸____(高/低)。
(2)材料一图中③地的自然植被是____,该森林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各月都有花开;常见____、板根等现象。
(3)材料二图中甲、乙两条曲线中,表示海水盐度的是____。
(4)材料一图中②地以北海域为红海。结合材料二,判断红海盐度____(高/低),并分析原因:____。(至少答2点。)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季节的水热差异导致木本植物径向生长速度呈现季节差异。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的季节,植物生长快,形成的木质部较稀疏,颜色较浅;反之则木质部较密,颜色较深,树木随季节交替形成一圈圈深浅交替的年轮。下图示意河北某地一树木的年轮及其显微图,其中早材形成于春季,晚材形成于夏季。
(1)说出a年份与b年份该树木年轮的显著差异,并分析原因。
(2)与海南相比,河北同一树种的年轮视觉效果最明显,试说明原因。
(3)有人认为热带雨林没有年轮,试为该观点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
【分析】
1.
根据图中经纬度和轮廓可知,该岛为格陵兰岛。格陵兰岛纬度高,寒带气候为主,南部沿海为苔原气候,典型植被为苔藓和地衣,C选项正确。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是温带气候典型植被,草原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都分布于纬度较低处,所以排除A、B、D选项。故选C。
2.
据上题可知,该岛Ⅰ为苔原带,Ⅱ自然带的纬度更高,温度更低,为冰原带,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的南北差异,B选项正确。该岛纬度高,温度低,地形、降水、海陆位置对其影响不大,排除A、C、D选项。故选B。
【点睛】
影响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和水分。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可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是热带雨林植被的特点;D正确;森林终年常绿,多革质叶片,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A与题意不符;耐寒乔木组成,树叶为针状,是亚寒带针叶林的特点,B与题意不符;落叶乔木组成,乔木叶片宽阔,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点,故C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D。
【点睛】
4.C
5.B
【解析】
【分析】
4.
杨树适应性强,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北、西北、东北等广阔地区,图示地区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杨树所属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符合题意;我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适合在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排除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我国没有这种气候分布,排除B;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地区,图示区域为暖温带地区为主,排除D。故选C。
5.
材料信息表明,产生杨絮的时间出现在杨树新叶吐露前后,决定杨树新叶吐露时间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图中显示,纬度越低的地方,热量条件越好,升温至杨树吐露新叶温度值越早,进入飘絮季时间也越早,因此导致我国北方地区进入飘絮季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B符合题意;光照、 水分、 昼夜温差等我国北方地区进入飘絮季时间影响不明显,排除ACD。故选B。
【点睛】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和季节)、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下垫面的性质(包括反射率、热容量和海陆因素、地形和地势、洋流和人文因素(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地面性质)。
6.C
7.D
【解析】
【分析】
6.
受太阳辐射(纬度)影响,图中1月0℃等温线为东西走向与纬线大致平行;图中0℃等温线还经过秦岭,即也受到地形的影响,因此影响因素为纬度和地形,C正确。而与河流、植被、土壤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7.
M河与N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更为充分,但是由于M河位于秦岭以南,河流无结冰期,且为常绿阔叶林;N河有结冰期,为落叶阔叶林,冬季草木枯黄且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开发早,植被破坏大,河流含沙量大。综上分析可知,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点睛】
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1、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2、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3、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4、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5、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以北反之;6、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水稻为主,以北以旱地、小麦为主
8.A
9.D
【解析】
【分析】
8.
枫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树种;冷杉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树种,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
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四地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正确。三江平原、华北平原属温带气候,AC错误。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典型植被为高山草甸,故B错误。故选D。
【点睛】
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10.B
11.C
【解析】
【分析】
10.
根据材料“在土壤含水量少时,或者根部无法吸收水分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时,多肉植物则进入深度休眠状态”,结合气候图可看出1、2月降水最少,土壤含水量最少,多肉植物进入深度休眠时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
从纳马夸兰地区的气候图中可看出,该地全年高温,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植物的叶片面积缩小或退化是为了减少蒸腾,为抵抗灼热,有的茎叶覆盖白色绒毛,AD描述正确;该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植被种类稀少,群落结构简单,B描述正确;根系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深处汲取水分,C描述不正确。故选C。
【点睛】
荒漠植物以各种不同的生理生态方式适应严酷的生态条件,有的叶面缩小或退化,成无叶类型,以减少蒸腾;有的具肉质茎或叶,用于贮藏水分;有的茎具有发达的保护组织,茎叶被白色茸毛,或茎具光亮白色皮部,以抵抗灼热;它们大多数具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层深处吸收水分;还有一些植物在春季或夏秋降水期间,迅速生长,到旱季或冬季来临之前,完成生活周期,以种子或根茎,块茎和鳞茎渡过不良的季节。
12.A
13.C
【解析】
12.根据材料,图示区域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A对;该地湖泊水主要由西部和西南部的河流汇聚入湖,以河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B不对;该地降水较多,土壤淋溶作用强,农田盐渍化现象不明显,C不对;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育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D不对。故选A。
1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现代经济体系建立,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等,乡镇企业属于较低端产业,①不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要使城市互联互通,消除城市壁垒,共同发展,因此城市服务功能增强,②对;区域一体化发展使城市产业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避免雷同竞争,③不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该地区交通便利,产业进行合理分工,则工业地域联系更加紧密,④对。故选C。
【点睛】
土壤盐渍化现象的产生的自然条件一般有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势低平、地下水位相对较高的地方。如中国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较严重,一般在春季由于蒸发旺盛,更易发生盐碱化,在夏季由于降水多,土壤淋盐,盐碱化较轻。
14.B
【解析】
【详解】
热带雨林区水热条件好,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为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多,多板根和茎花现象,而宁波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些特征没有热带雨林明显;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叶片宽阔、秋冬季节落叶,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征,不是宁波地区常绿阔叶林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B
16.C
【解析】
【分析】
15.
由材料信息“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可知,岳桦林带分布海拔高,由于风力强劲,造成树木身躯大幅度倾斜,枝条虬曲,B正确。土壤贫瘠、气候严寒、地形陡峭和岳桦林该形态特征的形成无关,ACD错误。故选B。
16.
根据材料提示: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BD错误;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17.C
18.A
【解析】
【分析】
17.
由材料信息“左图为我国内蒙古草原景观,右图为东非高原草原景观”可知,两地水分条件差异小,都适合草类生长,故土壤水分相当,C正确;东非高原比我国内蒙古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光照强,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AB错误;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多于内蒙古草原,蒸发量也更大,D错误。故选C。
18.
由材料信息可知,右图为东非高原草原景观,由于光照充足,温度高,雨季降水较多,导致草类生长较快,草原高度高,A正确;雨季时降水量大,利于草类生长,干季时降水少,草类枯黄,不利于草类生长,降水季节变化大对草原高度影响小,B错误;东非高原纬度低,温度高,微生物活动较为活跃,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肥力较低,C错误;东非高原草原雨季时动物种类众多,植被破坏严重,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
【点睛】
东非高原地处赤道附近应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东非高原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东非高原与同纬度地区(如非洲刚果盆地、东南亚马来群岛、南美洲亚马孙平原等)相比,其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由于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降水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因此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19.D
20.A
【解析】
【分析】
该气候类型分布在30°-40°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在北半球7月炎热干燥,1月温和多雨,南半球相反。乙地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19.根据图示位置,该气候类型分布在30°-40°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A错。在北半球7月炎热干燥,1月温和多雨,南半球相反,B错。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C错。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对。故选D。
20.相比较而言,乙地区最热月均温低于甲地区约5~10℃左右,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洋流,乙地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明显,A对。两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似,B、C错。地形都是沿海平原,不是气温差异原因,D错。故选A。
21.D
22.D
【解析】
【分析】
21.
0°~5°区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山西省湅水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8月水热丰富,农作物比较丰富,D正确。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海拔较低处自然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不是荒漠和草原,但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原来的森林植被已经被农作物替代,ABC错误。故选D。
22.
坡度大于55°的区域,人类影响最小,对植被几乎没有破坏,D正确。光照、热量、降水与坡度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1)热量——纬度。(2)降水——气候或海陆位置。(3)地形:①类型(山地、丘陵):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②海拔(垂直差异):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③坡向(阳坡、阴坡):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④坡度(生长范围,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4)水源——河流: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5)土壤: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6)植被适应环境的能力(某种具体的植被)。(7)人类活动。
23.B
24.D
【解析】
【分析】
23.
图中显示,橡胶林的蒸发量为1037mm,而原始生态林蒸发量为969mm,A错误。图中显示,橡胶林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下渗水量则会减少,B正确。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由于橡胶林降水较少,蒸发更多,所以径流总量减少,C错误。图中显示,与原始生态林相比,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得气候更干燥,D错误。故选B。
24.
根据上题分析判断,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下渗量减少,则涵养水源能力变差,A错误。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B错误。破坏原始生态环境,由混交林变成单一树种的橡胶林,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破坏原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D正确。故选D。
【点睛】
熟记水循环的环节并与图示环节对照,对比分析即可。
25.B
26.D
【解析】
【分析】
25.
读图可知,甲位于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带。乙自然带中,与甲同纬度的区域位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水热条件和刚果盆地不同,形成热带草原带,所以地形类型差异是导致了其自然带类型差异的根本原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6.
读图可知,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为热带荒漠带,丁地为地中海气候,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生物量和自然带季节变化丙小于丁,AB错误。热量条件丙优于丁,C错误。年降水量丁多于丙,D正确。故选D。
【点睛】
从图中海陆轮廓和经纬度确定该地为非洲南部大西洋沿岸区域,要避免与澳大利亚西部混淆。
27.A
28.D
29.C
【解析】
【分析】
27.
由材料可知,新奥尔松地区位于北冰洋地区,纬度位置高,地带性植被应该是冰原,但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显著,即使在冬季,日平均气温也可到9℃以上,因此,地表植被最可能是苔原,A正确,B错误。针叶林和阔叶林分布的纬度较低,北冰洋地区没有森林的分布,C、D错误。故选A。
28.
新奥尔松地区位于北极圈以北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冬季为极夜,气温日变化幅度最小,结合图示④曲线气温日较差最小,为冬季,D正确,① 、②、 ③曲线 的气温日较差均比④大,排除A、B、C选项。故选D。
29.
新奥尔松地区位于北极圈地区,纬度较高,气温日变化幅度大小主要受极昼极夜影响,即光照时数﹐C正确。材料没有给出地形,无法判断地形的影响程度,A错误。且该地的地形、植被、洋流相对稳定,不随季节而变化,对气温日变化影响不大,排除A、B、D选项。故选C。
【点睛】
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
纬度因素:低纬地区大于高纬地区——低纬地区平均为12℃,中纬地区的7—9℃,高纬地区为3—4℃。主要原因是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季节:在中纬地区是夏季比冬季大,低纬和高纬地区则随季节的变化很小。
海陆分布:就海陆来说,海洋小于内陆——海洋上一般仅1—2℃,内陆可达15℃以上甚至达25—30℃。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天气: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原因是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更强。
地势:就地势来说,山谷大于山峰,凹地大于高地,山地小于平原。
30.(1)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主导因素:水分。
(2)不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它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影响。
(3)C
(4)丙气候区为地中海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植被特征:耐旱,叶片常绿、坚硬,根系发达。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欧洲西部为背景,考查了地域分异规律及自然带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综合思维能力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1)
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气候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乙气候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植被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从甲气候区到乙气候区自然带的变化以水分条件为基础,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2)
由所学知识可知,③地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主要与山脉对海洋水汽的阻挡作用有关,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3)
由左图可知,①自然带的分布海拔高于针叶林带,不可能为针阔混交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BD错误。且②自然带的分布海拔高于①自然带,故①②自然带可能分别为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A错误,C正确。故选C。
(4)
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丙气候区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植被具有耐旱、叶片常绿且坚硬、根系发达等特征。
【点睛】
31.(1)低
(2) 热带雨林 茎花
(3)乙
(4) 高 地处热带(回归线附近);降水量少;(或蒸发量大;附近河水汇入少;海域相对封闭,交换少。)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非洲气候和海水性质分布图为材料,涉及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植被景观、海水性质等问题,难度一般。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
(1)
结合图中位置可知,①地沿岸有加那利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气温低于同纬度非洲东岸。
(2)
③地位于刚果盆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发育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特征为: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品虫传粉。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
根据所学可知,海水表层温度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海水表层盐度分布规律是: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海区和低纬度海区递减。因此,甲线为温度线,乙线是盐度线。
(4)
红海地处回归线附近,水温、气温都高;位于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稀少。综上所述,红海海域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红海东岸是沙特阿拉伯的沙漠地区,西岸是撒哈拉大沙漠,四周几乎没有淡水注入。海域较为封闭,其他海域的水流向红海,海水带来盐分,水蒸发走了,但是盐留下了,所以盐分较高。
32.(1)差异:a年份的晚材比b年份的年轮宽(b年份的晚材年轮比a年份明显偏窄)。
原因:b年份雨水明显较少(b年份夏季雨水明显较少)。
(2)河北处于温带,海南处于热带;与海南相比,河北四季变化明显,树木随季节交替形成一圈圈深浅交替的年轮,视觉效果明显。
(3)热带雨林全年生长旺盛(水热条件没有季节差异)。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年轮的相关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不同的年份树木年轮的显著差异及原因、同一树种的年轮河北比海南视觉效果最明显的原因、热带雨林没有年轮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由材料可知,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的季节,植物生长快,即年轮较宽,且早材形成于春季,晚材形成于夏季。由图可知,与a年份相比,b年份晚材年轮明显偏窄,说明b年份夏季雨水明显较少。
(2)
由材料可知,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的季节,植物生长快,形成的木质部较稀疏,颜色较浅;反之则木质部较密,颜色较深,树木随季节交替形成一圈圈深浅交替的年轮。河北处于温带,海南处于热带;与海南相比,河北四季变化明显,夏季高温多雨,树木生长旺盛,细胞较大,木质较松,颜色较浅;冬季寒冷干燥,树木生长缓慢,细胞较小,木质较紧,颜色较深。树木随季节交替形成一圈圈深浅交替的年轮,视觉效果明显。
(3)
热带雨林位于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条件没有季节差异,全年生长旺盛,因而没有年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