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言的艺术》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8 23: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 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第四节 入乡随俗——语言和文化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选词炼句的方法。
2. 了解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正确使用修辞。
3.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步骤:
(一)语言的锤炼
1. 锤炼词句的要求
例1: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初稿:另一位先生听的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掷到街心。
修改稿:另一位先生听的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到街心。
例2:鲁迅《无题》
原稿: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修改稿: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1)准确贴切。
例3:苏联电影《难忘的一九一九》
有人报告斯大林说:“英国兵舰撤退了!”斯大林纠正说:“不,他们逃跑了!”
① 选好关键词。
例4: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例5: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② 要用好修饰词。
例6:彭荆风《驿路梨花》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2)简练精粹。
例7:原稿:在游行的地方,曾来了地方警察,拘捕了八个游行示威的人。
修改稿:八人被捕。
(3)生动形象。
例8:鲁迅《故乡》:“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① 要学会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更准确、更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9:高风《金黄的大斗笠》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起来的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风来啦!庄稼的叶子翻过背,闪现出一片片灰绿。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乱。小男孩脸上的汗珠被吹干,换上调皮的笑意。
例10:英国哲学家培根: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以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方能办到。
② 适度地引经据典。
例11:杨朔《荔枝蜜》
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③ 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能随意落笔,切忌写得大而空。
例12:原稿:二八女多娇,风吹落水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修改稿:谁家女多娇,何故落水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2. 提高语言水平的方法
(1)重视语言基础知识,逐渐深厚自己的语言功底。
(2)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亮点”,随时“记录”生活。要善于学习生活中各阶层人物的语言。
例1:老舍《茶馆》:“如今有了花生仁儿,可牙没了。”
(3)摆脱庸俗和低级趣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例2:十年前,老作家、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在听说一位同事丢了一千元钱时,毅然从自己本不多的工资中拿出500元送给那位同事,并说:“只当是你丢五百,我丢五百。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承担,不是可以减轻一半吗?”
(4)善于向高手学习,善于模仿。
(5)多读多写多想。

(二)修辞
1. 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例1:那姑娘像花一样。
例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例3: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例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2)拟物
①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3.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 反问(反诘)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3)具体代抽象。
例:南国烽烟正十年。(陈毅《梅岭三章》)
(4)工具代本体
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0. 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1.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13. 通感
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1:“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
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例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三)词语的色彩
1. 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指说某个领域里使用的语言的特点。从词汇分类来分,一般分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两大类。
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各有特色,又密切联系。
2. 感彩
词语的感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
褒义词是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喜爱、尊崇、美好、吉祥等感彩意义上的词。贬义词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彩的词。中性词是不带褒义和贬义感彩的词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3. 形象色彩
词语的形象色彩是词语指称的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生动具体的反映,是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在语言运用中,词义的形象色彩对增强词义的明晰性,构筑丰富的同义关系,强化语言的表现力有重要的作用。

(四)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模拟试题】
1. 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
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A句或B句中任选一句,仿照例句完成喻体部分。要求:两个喻体的内容构成对比关系。
例句:济南与青岛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济南是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么青岛便是着摩登时装的美少女。
A句: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现实世界是_______,那么网络世界便是_______ 。
B句:语文与数学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语文是_______,那么数学便是_______。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