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8 23: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导入:同学们,我们看过许多战争题材的影片,比如前几个星期,我们就看了最近比较火的《风声》,还有之前的《南京!南京》,或者其他战争题材的电影,那大家看战争电影会被什么所吸引?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战士的英勇不屈?在苏联五十年代末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就另辟蹊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卫国战争时期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这部电影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遭遇》,那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肖洛霍夫。
作者介绍: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其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静静的顿河》。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先生就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也给《静静的顿河》做过校订和后记的编写工作。那《静静的顿河》共分四部,描写的是十月革命以后顿河周围哥萨克人的兴衰史。 (哥萨克是历史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一些人群的总称,突厥语中的“自由人”,它不是一个民族,哥萨克人有个特点就是英勇善战,在俄罗斯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哥萨克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
(ppt展示有关战争题材的图片)
第一幅叫《撤离萨拉热窝》这幅照片中,小男孩纯真的目光中透出一丝恐慌。他的母亲由于担心不能将她的孩子从被困城镇受到的威胁与险恶处境中解脱出来,而露出了绝望的神情。
第二幅叫《穆斯林阿娜.哈地兹克》萨拉热窝自1992年5月到1995年12月被围困,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被围的时间还长。公民们要冒着被狙击、炮击的危险,才能在这个城市的街道间走动。在一次迫击炮炮击当中,穆斯林阿娜.哈地兹克13岁的弟弟阿德南被炸死,无助的姐姐只能悲痛欲绝地在弟弟的遗体旁哭泣……   战争经常会改变人的生死进程,让年长者为年幼者哭泣!
第三幅叫做《残墙*女孩》这幅图片拍摄于2001年,在中东加沙地带,无休止的流血冲突使双方的积怨越来越深,和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满布弹痕的墙壁与渴望和平的小女孩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在这动荡的年月中,年幼的她除了过早地承受了战乱的伤痛之外,还能怎样?又有谁能保证将来的岁月是如何呢?
大家可以发现,这些图片都有个共同点——这些图片中都是战争环境下的普通人,他们在战争中勉强保存性命,有的可能失去了亲人,有的可能失去了孩子,有的失去了朋友,他们都是精神上受到创伤的一群人。战争夺取斗士的生命并不可怕,给城市带来的坍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活着的人所带来的伤害,在战争后显得那么悲痛,绝望,所以面对战争,我们应该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去关注那些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普通生命。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肖洛霍夫是怎样关注战争中的普通人的。
1文章总体把握
首先给学生3~5分钟时间回顾文本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阅读完回答: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
故事从引文开始(引文:十月革命参加红军;大饥荒时失去双亲;复员后当工人,成立家庭;卫国战争时离家参战;1942年受伤被俘,逃跑被抓;俘虏少校,成功回到部队)
正文部分的遭遇:逃回部队——收到消息,妻子和女儿死了——找到阿拿多——儿子牺牲——在乌留平斯克认识新儿子——因车祸外出谋生
伴随这种种遭遇,索科洛夫的心情是怎样起伏的?
1逃回部队(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受到过人的待遇)——喜
激动极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剥夺
2家破人亡(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了一团,怎么也松不开……穿心的悲痛)——悲
3找到儿子阿拿多(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喜
憧憬着和儿子一起生活的美好图景,说明对和平的向往
4儿子牺牲(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这么厉害吧)——悲
这里索科洛夫为什么没有哭?因为他无情吗?不是,因为他这时因战争失去了最后的儿子,失去了最后的亲人。一个人绝望的不是一直看不到希望,而是给他希望以后又让他失望,当他失去妻子和女儿的时候,他得知自己还有儿子,喜出望外,儿子就变成了他最后的快乐和希望,他所希望的仅仅是和儿子一起共同度过剩下的时光,做着老头儿的梦想。而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感觉悲痛到极点,对生活绝望,哭不出来了,所以下文说“埋葬了自己最后的快乐和希望”,连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现在连这也失去了,欲哭无泪。
这里索科洛夫着重讲述了儿子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
5认识新儿子(我的心里快乐极了,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为什么变轻松了,变软了?因为凡尼亚让我忘却了曾经失去儿子的伤痛,心里有了慰藉。——喜
6因车祸外出谋生(这颗悲愁的心不让我在一个地方长久呆下去)——悲
为什么悲愁的心不让他在一个地方长久呆下去?因为战争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他心里有着深深的缺口,这篇土地上留下的都是伤痛,他也害怕继续受到心痛的折磨。“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我们通过他的遭遇可以看出,索科洛夫在战争中所经历的曲折,但是他坚强活下来了(没有妥协于命运,没有轻生)
2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那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忠厚朴实(务农),勇敢坚强(没有被厄运所打败),心地善良(收养凡尼亚)
战争是可怕的,它能摧毁一切——家庭、亲情、希望,但他不能毁灭的是人性的尊严,不能消灭的是对于幸福的永远的期待。
注意让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找答案,注意回答问题时要紧密联系文本内容。

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
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对凡尼亚充满同情和爱,希望能够给他以温暖。〈学生会说善意的谎言〉
b,主人公本身充满了对家庭和爱的期望,他希望能有一个家庭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肖洛霍夫用简短的笔墨就把索科洛夫前半生的的遭遇讲述清楚了。通过索科洛夫的自述,条理清晰,就文章篇幅而言也可以看出,他着重把笔墨放在了收养凡尼亚这一部分,下面我们仔细看一下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这一部分:
遭遇中的遭遇——凡尼亚
凡尼亚是个什么?(孤儿)他的遭遇怎样?
“爸爸在前线牺牲,妈妈炸死在车里”“从哪里来?不知道,不记得”他因为战争也变得失去父母,无依无靠。他这样的遭遇使得索科洛夫想到了自己,也是因为战争变成了孤家寡人,唤起了索科洛夫对这个孩子的同情和爱心,也唤起了他自己对亲情的渴望,所以收养了这个孩子。
那么凡尼亚得知自己找到爸爸了,心情怎样?因为叙述者是索科洛夫,所以只能通过凡尼亚的动作语言来表达凡尼亚内心的心情,动作:p15“他扑在我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
我们从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凡尼亚动作几近疯狂,为什么呀?因为他太渴望父爱和亲情了,缺少父爱和亲情,为什么呢?因为战争,所以从这部分快乐的描写反衬出了战争的残酷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A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B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
(ppt: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
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个人么?(不是),那么题目中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解释?
(小说的原文名字直译应该是“一个人的命运”,当时的苏联人一眼就看出,这“一个人”是苏联的全体。索科洛夫是无数受难的普通人,他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以个性反映了共性。一个人其实是整个民族,一个人的遭遇是整个民族的遭遇。)
3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1作品全部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个“我”是作者,他有时作为一个对话者出现,有时作为作者直接抒发感情。另一个“我”是主人公索科洛夫。
2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分析见下面)
3全部故事由主人公自己讲述,索科洛夫的叙述明显地带有口语化和对话色彩,他每叙说自己一个遭遇的同时,都要对“我”发出一番感慨。朴实,深沉,与他的一生经历相适应,读起来也更为亲切、可信。
文章细节描写分析(可穿插进课文分析中进行讲解)
在这篇小说除了以第一人称写成,语言质朴口语化以外,有许多细节描写,如果少了这些细节描写,而代以平铺直叙,那这篇文章就不会如此感人了,那么下面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学生可能找到的相关细节
①“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
上校和掩蔽部里所有的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道别。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所以激动。文中的人的待遇指拥有尊严、不挨打。“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的结果,是法西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这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

②“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
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这表现了战争的罪恶。

③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话了。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哀莫大于心死”。一个父亲,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死,这份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悲哀让人痛彻心扉。这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

④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
例如索科洛夫夜里看熟睡的凡尼亚“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索科洛夫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现在我们已经把这篇小说都梳理清晰了,那么现在大家能够了解为什么在当时,这篇小说能够唤起那么多人的共鸣了吧。战争是可怕的,它能摧毁一切——家庭、亲情、希望,但他不能毁灭的是人性的尊严,不能消灭的是对于幸福的永远的期待。正如主人公那样,虽然自己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但还是收养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小男孩。这是人类的本性,追求美好的本性,它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更是在今天绽放出光芒。
课后思考
这篇小说在完成的时候,在1956.12.31――1957.1.1,《真理报》曾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结果市民们驻足街头,不顾寒风扑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泪。小说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
A,语言朴实,(同学在课文找出)平实的语言能够勾起人们的回忆,让人更关注战争剩余下来的人,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
B,从主题上来说,这篇小说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
C,在平实的语言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的憎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