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四则混合运算》第一课时第1页例1:不含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的计算。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合理性的探索,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道理,感悟数学的等量代换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简洁之美。养成对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体验数学思考的有序性的价值所在。
教学重点:
1.理解混合运算中对顺序规定的道理。2.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抓住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2.领悟等量代换的转化思想在列综合算式时的运用。
教学过程:
复习
由田忌赛马导入
师:田忌由失败转为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生:马的出场顺序。(板书:顺序)
师:顺序不仅在比赛中重要,在数学的解决问题中也特别重要。
2.不计算,说出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
(1) 7×10+55 (2)42-16÷2 (3)32+49-21 (4) 84÷4×3
生依次说。
师:也就是说,在不同级的运算中,应该(————),在同级运算中,应该(————)。师随回答板书
师:这是以前我们学的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生齐读课题)。
师:面对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好,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 新授:
(一)师:先看一幅图( 出示例1主题图:元宵节挂灯笼的情境)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挂的灯笼吗?为什么?
生:(元宵节,因为有“元宵快乐”几个字)
师:你觉得这几个灯笼该按怎样的顺序来挂?为什么?
生:先挂……,再挂……接着挂……,最后挂……。
师:真不错!能用先、再 、最后等词语来描述做事的先后顺序,(板书:先、再、最后)
(二)、出示课题,让生在反复阅读中读懂题意。( 出示例1的已知信息,不出现问题)。
1、生自由读题后,师:这道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用表示顺序的词语进行描述。
2、生再读后,师:从题目中你读出了哪些知道的数学信息?
3、生读第三遍后,师:你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句子?(同学帮忙解决)或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是重要的?( 随生回答隐去不重要的文字)
(三)、理解数量关系,发现并提出问题。
1、理解数量关系。
师: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共做200个怎么画?……生说师画
2、发现并提出问题
师:根据上面的理解,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随着学生提出的问题, 依次展示下列内容,包括……)
每天做了多少个灯笼?
7天做了多少个灯笼?
还剩多少个灯笼没有做?
……(做完200个要多少天?等)
师: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们发现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不简单!此处应有掌声!
师:梳理一下,哪个问题能一步解决?
生:第一个问题一步就能解决,
师:哪个问题需要两步才能解决?
生:第二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
师:一步和两步能解决的问题已经学过,所以第三个问题才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来把知道的信息和问题(3)连成一道完整的题目读一读。
生读。( 生读时隐去前两个问题和……)
3、分析问题。体验思维的有序性
师: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与刚才隐去的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1:先求每天做的灯笼数,就能求出7天做的灯笼数,最后求还剩的灯笼数。
生2:要求还剩的灯笼数,就要先求7天做的灯笼数,要求7天做的灯笼数就要先求每天做的灯笼数。( 随着生的表述显出两个问题)
师:一个从已知信息逐步思考到未知信息,一个从未知信息逐步分析到已知信息,思考的顺序真清晰!由此得出这几个问题是按一定的先后顺序联系在一起的。( 随机进行排序并标出序号)。
师:不管顺着想还是倒着想,要解决第3个问题,都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只有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才能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只有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才能解决第三个问题。你能列算式解决吗?
4、优化思维,感悟等量代换思想,达成问题的解决。
生1:我是用分步列式(师板书)来解决的,第一步用80÷4,……
师:通过三步把问题是解决了,如果一道题目需要很多步才能解决呢 你觉得这样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生1:优点是,思路清晰;缺点是写起来比较麻烦。
生2:我是用综合列式来解决的。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用综合列式呢?
生2:因为用综合列式比较简便。
师:是呀,数学讲求的就是简洁,你这个算式很特别:它把三个算式的内容都综合到一个算式里去了。所以我们就叫它综合算式吧!(板书:综合算式)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把80÷4写进综合算式里的?=和20 又到哪儿去了?
生2:我把=和20不要,直接用80÷4来代替。(师板书80÷4)
师:孩子,你知道吗,你真伟大!因为你用一个算式来代替 结果20,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等量代换,(师板书)它是转化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所以你太伟大了,说不定将来你就是一个出色的数学家,老师期待着!
师:谁能说说第二个算式怎样代替到综合算式里呢?
生3:用80÷4×7代替结果140(师板书×7)
师:同样厉害!第三个算式呢?
生4或生齐:用200—80÷4×7来代替60
师:你们真会等量代换了!可老师有个疑问了,分步列式中,每一个算式都代表着具体的含义,转化成综合列式后,虽然变简洁了,但是每个算式的意义又怎么体现的呢?
生:80÷4代表……,80÷4×7代表……,200—80÷4×7代表……
师:既然综合列式和分步列式的意义是完全一样的,那在计算时它们的运算顺序也应该保持一致,谁能说出综合列式的运算顺序吗?
生:先算除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减法。
师:为了直观、方便,我们在运算符号下面用①②③标出它的运算顺序,会算吗?
生算,师巡视,找出代表性的错误展示。
(师:上课之前,老师做了一个测试,请你睁大你智慧的眼睛辨一辨吧。( 出示前测典型错例,请生识别并说明理由)此处应灵活掌握,也可安排在课后进行练习。并注意对错误做法的引导。
师重点引导“=”的含义,理解用结果代替算式的等量代换形式,完善等量代换的完整意义。师讲解书写格式。注意三点:1、等号的来源及写法。2、结果的位置写法3、未参加运算的数字和运算符号的位置写法。4、答语的写法。
师:看来,综合算式的功能真强大!它不仅综合了三个算式,也代表了每个算式的意义,更体现了人类从一步一步分开的思维方式转化到了一个用综合的,整体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真好!
三、合情推理,完善模型,归纳运算顺序。
师:会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了吗?
生:会
师:试一试:说出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展示)
师:谁能总结一下,三步计算的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生:不同级,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同级,……
师(指着课前贴出的板书):看来,三步计算和二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不同级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四、 运用模型,拓展延伸,成就精彩。
(一)能力拓展:分步到综合,综合到分步。(课件10展示)
(二)思想方法运用、延伸:检验与变式练习。
师:现场调查一下,你们计算完题目后,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最关心我的计算对不对!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对不对呢?
生:验算或检验。
师:(指着例题)说说你的检验方法。
生说
师:真好,千金难买回头看!那除了验算呢,还有别的办法检验吗?
生无语
师:(手指等量代换的板书)这里有一个秘密(故作神秘状),如果你掌握了这个秘密,可以保证你做的题目完全正确,想知道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我的秘密就藏在下面的题目当中。( 展示变式题,生列式计算后出示例1)
师:用等量代换的眼光,你发现这两道题目和我们的例1有什么不同?
生摇头或若有所悟
师:通过等量代换的思想,把……( 把问题转化成已知信息,把题里的已知信息转化成问题去求,如果求出的结果和原题一致,就说明自己算对了。)这个等量代换的方法好吗?
生:好
师:等量代换的思想不仅在数学中运用,在生活中也运用的很广泛。听故事:曹冲称象。
师:听后问: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一样重。所以曹冲就用石头的重量来代替大象的重量。从而把难解决的称象问题转化成了称石头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好吗?
师:你觉得你上了这节课有收获吗 说说你的收获吧!
师:谢谢孩子们,下课吧!
板书设计:
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顺序:先、在、最后 分步列式 等量代换 综合列式
同级: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不同级: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答:还剩60个。
课前思考:
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于: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以直观的动作思维为主。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还必须建立在直观的感知,具体的操作层面来进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是否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特有的理解方式去表征呢?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是否有必要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呢?作为教师,是否应该引导学生经历语言表征,图形表征,运算符号表征的过程呢?……在学生的多元表征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呢?在多元表征中又应该以哪一种为重点表达形式呢? 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列出分步算式,再由分步算式向综合算式过渡。由此引导学生感悟等量代换的思想,体会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和形式的简洁美。经历概括、抽象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的运用,最终达成问题的解决。
二、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二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课前认为,从知识的迁移角度考虑,学生对三步计算的题目也能很好的掌握。但经过前测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前测时,选了两个同年级的班级进行。测后对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一班教师在正常教学情况下,没有给学生渗透三步计算的内容。二班教师在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做了一点类推。结果表明:一班43人中,对三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只有1人做对;而二班的45人中只有3人做对。由此可见,从两步综合算式跨越到三步综合算式,虽然只增加了一步,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其难度系数却大为增加了。所以,教材在此处安排该内容是非常合理、及时和必要的。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怎样使学生顺利的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呢?